一難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首發一難,問手足十二經皆有動脈,何以獨取寸口以決死生,以起下文之義。
按∶五臟六腑之氣,晝夜循環,始于肺而終于肺,是肺為一身之主氣,而寸口乃肺之動脈,在太淵、經渠之分,為脈之大會,故越人獨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然諸經動脈,不可不知,否則握手不及足,難免長沙之呵斥矣。手陽明大腸脈動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手少陰心脈動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手太陽小腸脈動天窗,(在頸側大筋間曲頰下。)手少陽三焦脈動和 ,(在耳兌發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動勞宮,(在掌中屈中指無名指盡處是。)足太陽膀胱脈動委中,(在膝約紋里。)足少陰腎脈動太溪,(在足踝后跟骨上。)足太陰脾脈動沖門,(在曲骨旁,同身寸之三寸五分。)足陽明胃脈動沖陽,(在足大指次指陷中為內庭,上內庭同身寸五寸是。)足厥陰肝脈動太沖,(在足大指本節后,同身寸二寸是。)足少陽膽脈動聽會。(在耳前陷中。)考《明堂針灸圖》、《甲乙經》諸書,指稱動脈者二十余穴,惟此十余穴,或可用以診候,而此十余穴中,又以太溪、沖陽、太沖三足脈為扼要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然,答辭。會,聚也。手太陰,肺之經,言肺主氣,十二經之脈動,皆肺氣鼓之,故肺朝百脈,而大會于寸口。寸口者,即《素問·經脈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之義,故曰寸口。寸口三部,魚際為寸,太淵之高骨為關,經渠為尺,是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人之飲食入胃,其清氣上注于肺,以應呼吸,而行脈度,越人立問之意,所以獨取夫寸口,而后世宗之,為不易之法,四十五難脈會太淵,亦此義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承上文言,人謂平人,不病而息數調勻者也。《靈樞·五十營篇》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一周于身,水下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水下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營衛生會篇》∶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衛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亦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是脈者,營氣也。行經脈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于手太陰之寸口,明日平旦又會于手太陰之寸口,此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按∶脈者,血中之氣也,經言營氣,取營運于中之義。西醫言食入于胃至小腸,皆有微絲管吸其精液,上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左上房,(心體中空,四壁嶙峋,或凹或凸,中有直肉隔之,故稱左房右房;左右半截,又有橫肉間之,以分上下,筋絲數條牽連,故自能開闔,以應呼吸也。)化赤為血,此即清者為營也。其血從左上房落左下房,入總脈管,由脊之膂筋,循行經脈之間,一日夜五十度周于身,盡八百十丈之脈道,以應呼吸。漏下者,營氣也。若夫衛氣,取衛護于外之義,經脈中之血氣,由脈管之尾,出諸氣街,入微絲血管,(經謂孫絡者是也。)與陽明之悍氣(人之飲食,五味雜投,奚能無毒,西醫謂之炭氣者,此也。)相合,散布通體皮腠之間,充膚熱肉,淡滲毫毛,此即濁者為衛也。脈管之赤血,既入微絲血管,合陽明悍氣,則其色漸變漸紫,西醫因其有毒,謂之炭氣。散布遍體,漸并漸粗,而接入回血管(經謂絡脈者是也。)之尾,血入回血管,內而臟腑,外而經脈并脈管,交相逆順而行。外行經脈者,有陰陽之別,一支浮于肌腠之上。一支沉于分肉之間,即陽絡行于皮表,陰絡行于皮里,而皆與脈管偕行,經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是也。回血管內外行遍,入總回管,至心右上房,落右下房,遞入于肺,呼出悍氣,吸入生氣,其血復化為赤,入心左上房,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者,此之謂也。然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之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夫營運經脈中之血氣,周夜行五十周者,如月之應水,流貫地中,其行疾。
出諸氣街,合陽明悍氣,纏布周身之血氣,晝夜行一周者,如日隨天道,繞地環轉,其行遲,故人與天地參也。行陰行陽者,陰絡陽絡中血氣隨經脈偕之衛氣也。至若外邪襲人,熱傷氣,寒傷血,當責諸孫絡纏布周身之衛氣。伏氣內發,當責諸絡脈中之衛氣。浮于脈外者,可刺之以泄其氣,沉于脈內者,宜急攻以殺其毒。診脈察病,當責諸營運脈管之營氣。蓋血入心之上房,落下房,過總脈管,皆開闔聲與呼吸相應,故可候脈之動數,而西醫聽聲以辨心疾,亦取乎此。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會,聚也。要會者,言切要聚會之處也。人之一身,經絡營衛,五臟六腑,莫不由于陰陽,而或過與不及、于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
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
關者,尺寸分界之地,《脈訣》所謂高骨為關是也。關下為尺,主腎肝而沉,故屬陰。魚際,大指本節后內廉大白肉名曰魚,其赤白肉分界,即魚際也。關上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屬陽。治,理也。欲明陰陽為病之治者。須于尺寸候之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寸為陽,尺為陰,陽上而陰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也,關居其中以為限也。言分寸為尺,分尺為寸者,謂關上分去一寸,則余者為尺,關下分去一尺,則余者為寸,此明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此又于尺寸中分其長短之位,以合陰陽之數,一寸為偶數,九分為奇數也。蓋關以下至尺澤,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關以上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止候關上九分,故曰∶尺內一寸,寸內九分也。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為尺之始,尺者寸之終,云尺寸者,以終始對待而言,其實則寸得九分,尺得一寸,皆陰陽之盈數也。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三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此言太過不及,皆病脈也。陰乘陽,則陰太過而犯陽,為陽不及;陽乘陰,則陽太過而犯陰,為陰不及。若相乘之甚者,則為覆溢之脈,而成關格之證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前為陽,寸脈所動之位。脈見九分而浮,九,陽數,寸之位浮,陽脈是其常也。過,謂過于本位,過于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是皆病脈也。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遂者,徑行而直前也。魚,即魚際。溢,如水之溢滿,而出于外也。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此陰乘陽位,其脈遂溢于魚際之分,而成外關內格之證也。
關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后為陰,尺脈所動之位。脈見一寸而沉,一寸陰數,尺之位沉,陰脈是其常也。過謂過于本位,過于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皆病脈也。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覆者,如墻之傾覆也。經云∶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以陰不得營于陽,陽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此陽乘陰位之脈,而成內關外格之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脈,乃陰陽離決之征。若覆溢之微,雖關格重證,猶或未至危殆。若覆溢之甚,為真臟之脈。真臟者,謂臟氣已絕。其真形獨現于外,不必有疾病,而可決其必死也。
按∶脈乃血中之氣,謂之營氣,西醫言谷食入胃,其精液乃至頸,過肺奉心,化赤為血,應呼吸,行脈道。即《靈樞·營氣篇》云∶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者是也。蓋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是左右寸口,雖屬于肺,而皆有陽明胃氣鼓舞其間,故胃為脈之根,肺為脈之干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六節臟象論以人迎一盛至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至四盛以上為關陰。而《靈樞》終始、禁服諸篇,亦以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此人迎寸口,指結喉兩旁人迎,太淵、經渠間之寸口而言也。越人既獨取寸口,不診十二經動脈,無取乎結喉之人迎。
推溢陽為外格,溢陰為內關之意,知人迎為寸口肺脈之根,寸口為人迎胃脈之干,人迎脈大至一倍、二倍、三倍、四倍,未有不變見于氣口者,以根大而干亦大也。如人迎四倍以上為外格證,則寸口之脈,亦溢于魚上為溢陽脈,以應人迎之氣。為其根干相通,是寸口以上可察人迎之氣,而結喉兩旁之人迎亦不必診也。此越人獨取寸口,以尺寸分覆溢、關格脈證之意也。后之注《難經》者,不能達越人之意,多主此一脈四名之說,或謂人迎當診于結喉兩旁,死于句下,泥執經文,皆屬誤會。不知此節大旨,診尺寸以詳陰陽相乘之候,而察關格之病也。故其設問,謂古之論脈者。曰太過,曰不及,曰陰陽相乘,曰覆溢,曰關格,若是說來,各有所異否?答辭始舉關之前后,申明陰陽之位,而以過之與減,解太過不及為脈之情勢,以上魚入尺,解覆溢為脈之現體,而后結其義曰∶是為關格病之所成也。仲景平脈篇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嘔逆。是據此節而申明其證者也,何注家不察之甚耶?
四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
此言脈之陰陽雖在于尺寸,其陰陽之氣,又在浮沉。如心肺居膈上,陽也,呼出必由之,腎肝居膈下,陰也,吸入必歸之。脾受谷味,為生脈之原而在中,而呼出吸入,無不因之,故診脈之法,浮取乎心肺,沉取乎腎肝,而中應乎脾胃也。
按∶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其氣因呼而上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心肺在膈上,其氣隨吸而入至腎、至肝,故吸入腎與肝也。夫呼者因陰出,吸者隨陽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胃受谷氣以涵養之也,故言其脈在中。讀此節不得刻舟求劍,謂呼出之氣為陽,吸入之氣為陰也。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按之不足,舉之有余曰浮,浮為陽者,象火而炎上也;按之有余,舉之不足曰沉,沉為陰者,象水而潤下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浮大無力,按之散而欲去者,名曰散;浮細而遲,往來蹇滯不前者,名曰澀。沉而有力,實大弦強,按之但覺堅極而不移者,名曰牢;大而長微弦,按之隱指 然,中取、沉取皆有力者,名曰實。心肺俱俘,何以別之?蓋心屬火,故其象浮而大散;肺屬金,故其象浮而短澀。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蓋肝屬木,故其象牢而長;腎屬水,故其象舉指按之來實,水體外柔而內剛也。脾屬土在中,旺于四季,主養四臟,其脈來從容和緩,不沉不浮,故曰其脈在中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過于本位謂之長,不及本位謂之短,按之往來流利,輾轉替替然,謂之滑也。前引五臟之脈,以應五行,此又引三陰三陽之脈,以應六氣。其浮滑長,三陽也;沉短澀,三陰也。而于三部中察此六脈,即可知陰陽盛衰之機。蓋陰陽之脈不單至,惟其不單至,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惟其相兼,故有一陰一陽,一陽一陰之不同也。此別陰陽虛實之法。再參春夏秋冬,觀其六脈之變,則庶乎可知病之逆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