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其又稱《前集》者,蓋《內集》編次成書在《外集》之前,故注家相承,謂《內集》為《前集》耳。《外集》之詩起嘉祐六年辛丑,庭堅時年十七。而《內集》之詩起元豐元年戊午,庭堅時年三十四。故《外集》諸詩轉在《內集》之前。黃所編庭堅《年諸》云:“山谷以史事待罪陳留,偶自編《退聽堂詩》,初無意盡去少作。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帥洪,井類山谷詩文為《豫章集》。命汝陽朱敦孺、山房李彤編集,而洪炎玉父專其事。遂以‘退聽’為斷。”史容《外集》序亦云:“山谷自言:欲仿莊周分其詩文為內外篇。意固有在,非欲去此取彼也。”譜又云:“洪氏舊編以《古風》二篇為首,今任淵注本亦云東坡《報山谷書》推重此二詩,故置諸篇首。”是任淵所注《內集》,即洪炎編次之本。史季溫《外集》跋云:“細考出處歲月,別行詮次,不復以舊集古律詩為拘。”則所謂《外集》者已非復原次。再考李彤《外集》跋云:“彤聞山谷自巴陵取道通城,入黃龍山,為清禪師遍閱《南昌集》。自有去取,仍改定舊句。彤后得本,用以是正其言非予詩者五十馀篇。彤亦嘗見於他人集中,輒以除去。”又云:《前集》內《木之彬彬》諸篇皆山谷晚年刪去。其去取據此而已。然季溫跋稱其大父為增注考訂,在嘉定戊辰后,又近十年。則上距庭堅之沒,已百有十年。而《外集》原本卷次,至是始經史容更定。則所謂《外集》者,并非庭堅自刪之本矣。然則是三集者,皆賴注本以傳耳。趙與時《賓退錄》嘗論淵注《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詩,不得“春網琴高”出典。然注本之善不在字句之細瑣,而在於考核出處時事。任注《內集》,史注《外集》,其大綱皆系於目錄每條之下。使讀者考其歲月,知其遭際,因以推求作詩之本旨。此斷非數百年后以意編年者所能為,何可輕也!

《外集》有嘉定元年晉陵錢文子序,而《內集》鄱陽許尹序世傳抄本皆佚之。惟劉塤《水云村泯稿》載其大略。目錄亦多殘闕。此本獨有尹序全文。且三集目錄,犁然皆具,可與注相表里。是亦足為希覯矣。淵字子淵,蜀之新津人。紹興元年乙丑,以文藝類試有司第一。仕至潼川憲。其稱天社者,新津山名也。容字公儀,號薌室居士,青衣人。仕至太中大夫。其孫季溫,字子威。舉進士。寶祐中官秘書少監。淵又嘗撰《山谷精華錄詩賦銘贊》六卷、《雜文》二卷。自序謂節其要而注之。然原本已佚。今所傳者出明人偽托。獨此注則昔人謂獨為其難者,與史氏二注本藝林寶傳,無異辭焉。

《后山集》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陳師道撰。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受業曾鞏之門。又學詩於黃庭堅。元祐初,以蘇軾薦,除棣州教授。后召為秘書省正字。事跡具《宋史文苑傳》。是集為其門人彭城魏衍所編。前有衍記,稱“以甲乙丙稿合而校之。得詩四百六十五篇,分為六卷。文一百四十篇,分為十四卷。《詩話》、《談叢》則各自為集”云云。徐度《卻掃編》稱“師道吟詩至苦,竄易至多。有不如意則棄稿”。世所傳多偽,惟魏衍本為善是也。此本為明馬暾所傳,而松江趙鴻烈所重刊。凡詩七百六十五篇,編八卷。文一百七十一篇,編九卷。《談叢》編四卷。

《詩話》、《理究》、《長短句》各一卷。又非衍之舊本。方回《瀛奎律髓》稱:“謝克家所傳有《后山外集》。或后人合并重編歟?”其五言古詩出入郊、島之間,意所孤詣,殆不可攀。而生硬之處,則未脫江西之習。七言古詩頗學韓愈,亦間似黃庭堅,而頗傷謇直。篇什不多,自知非所長也。五言律詩佳處往往逼杜甫,而間失之僻澀。七言律詩風骨磊落,而間失之太快、太盡。五七言絕句純為杜甫《遣興》之格,未合中聲。長短句亦自為別調,不甚當行。大抵詞不如詩。

詩則絕句不如古詩,古詩不如律詩。律詩則七言不如五言。方回論詩,以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與義及師道為三宗。推之未免太過。馮班諸人肆意詆排,王士禎至指為鈍根。要亦門戶之私,非篤論也。其古文在當日殊不擅名。然簡嚴密栗,實不在李翱、孫樵下。殆為歐、蘇、曾、王盛名所掩,故世不甚推。棄短取長,固不失為北宋巨手也。

《后山詩注》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師道撰。任淵注。原本六卷。此本作十二卷,則淵作注時每卷釐為二也。

淵生南北宋間,去元祐諸人不遠。佚文遺跡,往往而存。即同時所與周旋者,亦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注排比年月,鉤稽事實,多能得作者本意。然師道詩得自苦吟,運思幽僻,猝不易明。方回號曰知詩,而《瀛奎律髓》載其《九日寄秦觀》詩,猶誤解末二句。他可知矣。又魏衍作師道集記,稱其詩未嘗無謂而作,故其言外寄托,亦難以臆揣。如《送郭概四川提刑》詩之“功名何用多,莫為分外慮”;《送杜純陜西轉漕》詩之“誰能留渴須遠井”;《贈歐陽棐》詩之“歲歷四三仍此地,家馀五一見今朝”;《觀六一堂圖書詩》之“歷數況有歸,敢有貪天功”;《次韻蘇軾觀月聽琴》詩之“信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渾”;《次韻蘇軾勸酒與詩》之“五士三不同,夙紀鳴蟬賦”;《寄蘇軾》詩之“功名不朽聊通袖,海道無違具一舟”;《寄張耒》詩之“打鴨起鴛鴦”;《離潁》詩之“叢竹防供爨,池魚已割鮮”;《送劉主簿》詩之“二父風流皆可繼,排禪詆道不須同”;《送王元均》詩之“故國山河開始終”以及《宿深明閣》、《陳州門絕句》、《寄曹州晁大夫》等篇。非淵一一詳其本事,今據文讀之,有茫不知為何語者。即《鉅野詩》之“蒲港”對“蓮塘”,儷偶相配,似乎不誤,非淵親見其地,亦不知“港”字當為“巷”也。其中如《寄蘇軾》詩之“遙知丹地開黃卷,解記清波沒白鷗”二語,蓋宋敏求校定杜詩,誤改“白鷗沒浩蕩”句。軾嘗論之,見《東坡志林》。

故師道借以為諷。淵惟引其《寄弟轍》詩“萬里滄波沒兩鷗”句,則與上句“丹地黃卷”不相應矣。他如“兒生未知父”句,實用孔融詩。“情生一念中”句,實用陳鴻《長恨歌傳》。“度越周漢登虞唐”句,“虞唐”顛倒,實用韓愈詩。

“孰知詩有驗”句,以“熟”為“孰”,實用杜甫詩。而皆遺漏不注。《次韻春懷》詩“塵生鳥跡多”句,“鳥跡”當為“馬跡”之訛,而引晉簡文“床塵鼠跡”附會之。《齋居》詩“青奴白牯靜相宜”句,“牯”字必誤,而引“白角簟”附會之。《謁龐籍墓》詩“叢篁侵道更須東”句,“東”字必誤,而引《齊民要術》“東家種竹”附會之。至於以“謝客兒”為“客子”、以“龍”為“龍伯”,皆舛謬顯然。淵亦絕不糾正。是皆不免於微瑕。據淵自序,其編次先后,亦如所注《山谷集》例,寓《年譜》於目錄。今考《和豫章公黃梅》二首注曰:“此篇編次不倫,姑仍其舊。”又於紹圣三年下注曰:“是歲春初,后山當罷潁學,而《離潁》等詩反在卷終,又有未離潁時所作。魏本如此,不欲深加改正。”而於《示三子》詩則注曰:“此篇原在《晁張見過》詩后,今遷於此。”於《雪后黃樓寄負山居士》詩則注曰:“此詩原在《秋懷》前,今遷於此。”於《再次韻蘇公示兩歐陽五詩》則注曰:“以《東坡集》考之,原在《涉潁》詩后,今遷於此。”

則亦有所竄定,非衍之舊。又衍記稱師道卒於建中靖國元年,年四十九。此集托始於元豐六年,則師道年已三十一。不應三十歲前都無一詩。觀《城南寓居》二首,列於元豐七年,而注曰:“或云熙寧間作。”則淵亦自疑之。《題趙士<日東>高軒過圖》一首,淵引王立之《詩話》,稱作此詩后數月間遂卒。故其后更列送歐陽棐、晁端仁、王鞏三詩。今考王立之《詩話》,實作“數日無己卒,士<日東>贈以百縑。”校其所錄情事,作“數日”為是。則小誤亦所不免。然援證古今,具有條理,其所得者實多。莊綽《雞肋編》嘗摭師道詩采用俚語者十八條,大致皆淵注所已及。可知其用意之密矣。固與所注《山谷集》均可并傳不朽也。

《宛邱集》七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張耒撰。耒有《詩說》,已著錄。蘇軾嘗稱其文汪洋沖澹,有一唱三嘆之音。晚歲詩務平淡效白居易,樂府效張籍。故《瀛奎律髓》載楊萬里之言,謂“肥仙詩自然”。肥仙,南宋人稱耒之詞也。《文獻通考》作《柯山集》一百卷。

茲集少二十四卷。查慎行注蘇軾詩云:“嘗見耒詩二首,而今本無之。”考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有《書譙郡先生文集后》曰:“余頃得《柯山集》十卷於大梁羅仲洪家。已而又得《張龍閣集》三十卷於內相汪彥章家。已而又得《張右史集》七十卷於浙西漕臺。而先生之制作於是備矣。今又得《譙郡先生集》一百卷於四川轉運副使南陽井公之子晦之。然后知先生之詩文為最多,當猶有網羅之所未盡者。余將盡取數集,削其重復,一其有無。以歸於所謂一百卷,以為先生之全書”云云。然則耒之文集,在南宋已非一本。其多寡亦復相懸。此本卷數與紫芝所記四本皆不合,又不知何時何人摭拾殘剩所編。宜其闕佚者頗夥。然考胡應麟《筆叢》有曰:“張文潛《柯山集》一百卷,余所得卷僅十三。蓋鈔合類書以刻,非其舊也。余嘗於臨安僻巷中見鈔本書一十六帙,閱之乃文潛集,卷數正同。明旦訪之,則夜來鄰火延燒,此書倏煨燼矣。余大悵惋彌月”云云。此本雖不及百卷之完備,然較應麟所云十三卷者,則多已不啻五六倍。亦足見耒著作之大略矣。

《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長短句》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秦觀撰。觀事跡具《宋史文苑傳》。觀與兩弟覿、覯皆知名,而觀集獨傳。本傳稱文麗而思深。《苕溪漁隱叢話》載蘇軾薦觀於王安石,安石答書,述葉致遠之言,以為清新婉麗,有似鮑、謝。敖陶孫《詩評》則謂其詩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元好問《論詩絕句》因有“女郎詩”之譏。今觀其集,少年所作,神鋒太俊或有之。概以為靡曼之音,則詆之太甚。呂本中《童蒙訓》曰:“少游‘雨砌墮危芳,風欞納飛絮’之類,李公擇以為謝家兄弟不能過也。過嶺以后詩,高古嚴重,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斯公論矣。觀《雷州詩》八首,后人誤編之《東坡集》中,不能辨別。則安得概目以小石調乎?其古文在當時亦最有名。

故陳善《捫虱新話》曰:“呂居仁嘗言少游從東坡游,而其文字乃自學西漢。以余觀之,少游文格似正,所進策論,頗若刻露,不甚含蓄。若比東坡,不覺望洋而嘆。然亦自成一家”云云。亦定評也。王直方《詩話》稱觀作《贈參寥》詩末句曰:“平康在何處,十里帶垂楊。”為孫覺所呵。后編《淮海集》,遂改云“經旬滯酒伴,猶未獻長楊”。則此集為觀所自定。《文獻通考別集類》載《淮海集》三十卷,又《歌詞類》載《淮海集》一卷。《宋史》則作四十卷。今本卷數與《宋史》相同,而多《后集》六卷,《長短句》分為三卷。蓋嘉靖中高郵張綖以黃瓚本及監本重為編次云。

《濟南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廌撰。廌有《德隅齋畫品》,已著錄。《文獻通考》載廌《濟南集》二十卷,而當時又名曰《月巖集》。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有《書〈月巖集〉后》一篇,稱滑臺劉德秀借本於妙香寮,始得見之。則南渡之初,已為罕覯。后遂散佚不傳。惟《蘇門六君子文粹》中載遺文一卷而已。《永樂大典》修於明初,其時原集尚存,所收頗夥。采掇編緝,十尚得其四五。蓋亦僅而得存矣。廌才氣橫溢,其文章條暢曲折,辯而中理。大略與蘇軾相近。故軾稱其筆墨瀾翻,有飛砂走石之勢。李之儀稱其如大川東注,晝夜不息,不至於海不止。周紫芝亦云:“自非豪邁英杰之氣過人十倍,其發為文詞,何以痛快若是。”蓋其兀奡奔放,誠所謂不羈之才。馳驟於秦觀、張耒之間,未遽步其后塵也。史又稱其善論古今治亂,嘗上《忠諫書》、《忠厚論》,又《兵鑒》二萬言。今所存《兵法奇正》、《將才》、《將心》諸篇,蓋即所上《兵鑒》中之數首。其議論奇偉,尤多可取,固與局促轅下者異焉。案呂本中《紫微詩話》,極稱廌《贈汝州太守》詩,而今不見此首。又其《祭蘇軾文》所云“皇天后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者,當時傳誦海內,而亦不見其全篇。則其詩文之湮沒者固已不少。其幸而未佚者,固尤足珍矣。

《參寥子集》十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僧道潛撰。道潛,於潛人。蘇軾守杭州,卜智果精舍居之。《墨莊漫錄》載其本名曇潛,軾為改曰道潛。軾南遷,坐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國初,詔復祝發。崇寧末,歸老江湖,嘗賜號妙總大師。國朝吳之振《宋詩鈔》云:“《參寥集》杭本多誤,采他詩未及與析。”今所傳者凡二本。一題三學院法嗣廣{宀丐}訂,智果院法嗣海惠閱錄。前有參寥子小影,即海惠所臨。首載陳師道《餞參寥禪師東歸序》。次載宋濂、黃諫、喬時敏、張睿卿四序。抄寫頗工。一本題法嗣法穎編。卷帙俱同,而敘次迥異。未知孰為杭本。按集中詩有“同法穎韻”者,則法穎本授受有緒,當得其真。惟所載陳師道序,題曰《高僧參寥集序》,與序語頗相乖剌。豈傳寫者所妄改歟?《冷齋夜話》稱:“參寥性褊,憎凡子如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个旧市| 吉水县| 大荔县| 交城县| 沿河| 高阳县| 射阳县| 石台县| 洪湖市| 邯郸县| 二连浩特市| 常德市| 岐山县| 上林县| 峡江县| 丰镇市| 石楼县| 通河县| 垣曲县| 凤庆县| 开化县| 基隆市| 昌乐县| 渭南市| 四平市| 永城市| 赤城县| 江陵县| 祁连县| 东辽县| 德州市| 大姚县| 武义县| 平顶山市| 青川县| 呼图壁县| 新密市| 渝中区| 诸暨市|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