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646字
- 2015-12-26 16:11:54
《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內府藏本)
宋蘇軾撰。軾有《易傳》,已著錄。案蘇轍作軾墓志,稱軾所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并同,而別增《應詔集》十卷,合為一編。即世所稱“東坡七集”者是也?!端问匪囄闹尽穭t載前后集七十卷。卷數與墓志不合,而又別出《奏議補遺》三卷、《南征集》一卷、《詞》一卷、《南省說書》一卷、《別集》四十六卷、《黃州集》二卷、《續集》二卷、《北歸集》六卷、《儋耳手澤》一卷。名目頗為叢碎。今考軾集在宋世原非一本。邵博《聞見后錄》稱:“京師印本《東坡集》,軾自校。其中‘香醪’字誤者不更見於他書。殆毀於靖康之亂?!标愓駥O所稱有杭本、蜀本。
又有軾曾孫嶠所刊建安本。又有麻沙書坊大全集本。又有張某所刊吉州本。蜀本、建安本無《應詔集》。麻沙本、吉州本兼載《志林》、《雜說》之類,不加考訂。
而陳鵠《耆舊續聞》則稱姑胥居世英刊《東坡全集》,殊有序,又少舛謬,極可賞。是當時以蘇州本為最善。而今亦無存。葉盛《水東日記》又云:“邵復孺家有細字小本《東坡大全文集》。松江東日和尚所藏有大本《東坡集》。又有小字大本《東坡集》。”盛所見皆宋代舊刻,而其錯互已如此。觀《捫虱新話》稱:“《葉嘉傳》乃其邑人陳元規作?!逗唾R方回青玉案》詞乃華亭姚晉作。集中如《睡鄉》、《醉鄉記》,鄙俚淺近,決非坡作。今書肆往往增添改換,以求速售,而官不之禁”云云。則軾集風行海內,傳刻日多,而紊亂愈甚,固其所矣。然傳本雖夥,其體例大要有二。一為分集編訂者,乃因軾原本原目而后人稍增益之。
即陳振孫所云杭本。當軾無恙之時,已行於世者。至明代江西刻本猶然,而重刻久絕。其一為分類合編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迄明而傳刻尤多。有七十五卷者,號《東坡先生全集》,載文不載詩,漏略尤甚。有一百十四卷者,號《蘇文忠全集》,版稍工而編緝無法。此本乃國朝蔡士英所刊,蓋亦據舊刻重訂。世所通行,今故用以著錄。集首舊有《年譜》一卷,乃宋南海王宗稷所編。邵長蘅、查慎行補注軾詩,稱其於作詩歲月,編次多誤。
以原本所有,今亦并存焉。
《東坡詩集注》三十二卷(少詹事陸費墀家藏本)
舊本題宋王十朋撰。十朋有《會稽三賦》,已著錄。是集前有趙夔序,稱分五十類。此本實止二十九類,蓋有所合并。十朋序題百家注。此本所引,數亦不足。則猶杜詩稱千家注、韓柳文稱五百家注也。其分類頗多顛舛。如《芙蓉城》詩入《古跡》,《虎兒詩》入《詠史》之類,不可殫數。不但以《畫魚歌》入《書畫》為查慎行《東坡詩補注》所譏。其注為邵長蘅所掊擊者,凡三十八條,至作《正訛》一卷,冠所校施注之首??际蟆睹废凹份d序八篇,《后集》載序三篇,獨無此序。又有《讀蘇文》三則,亦無一字及蘇詩?!睹废窞槠渥勇勗?、聞禮所編,十朋著述,搜輯無遺,不應獨漏此序。又趙夔序稱:“崇寧間,仆年志於學,逮今三十年,一字一句,推究來歷,必欲見其用事之處。頃者赴調京師,繼復守官累,與小坡叔黨游從至熟。叩其所未知者,叔黨亦能為仆言之”云云??肌端问贰份d軾知杭州,蘇過年十九,其時在元祐五六年間。又稱過沒時年五十二,則當在宣和五六年間。若從崇寧元年下推三十年,已為紹興元年,過之沒七八年矣。夔安能見過而問之?則并夔序亦出依托。核書中體例,與《杜詩千家注》相同。殆必一時書肆所為,借十朋之名以行耳。然長蘅摘其體例三失,而云中間援引詳明,展卷了如者僅僅及半。則疏陋者不過十之五,未可全廢。其於施注所闕十二卷,亦云“參酌王注,徵引群書以補之”,則未嘗不於此注取材。
大抵創始者難工,繼事者易密。邵注正王注之訛,查注又摘邵注之誤。今觀查注亦訛漏尚多。考證之學,不可窮盡,難執一家以廢其馀。錄存是書,亦足資讀蘇詩者之旁參也。
《施注蘇詩》四十二卷、《東坡年譜》一卷、《王注正訛》一卷、《蘇詩續補遺》二卷(內府藏本)
宋施元之注。元之字德初,吳興人。陸游作是書序,但稱其官曰司諫。其始末則無可考矣。其同注者為吳郡顧禧,游序所謂“助以顧君景繁之賅洽也”。元之子宿,又為補綴,《書錄解題》所謂“其子宿從而推廣,且為《年譜》以傳於世也”?!秴桥d掌故》但言宿推廣為《年譜》,不言補注,與《書錄解題》不同。
今考書中實有宿注,則《吳興掌故》為漏矣。嘉泰中,宿官馀姚,嘗以是書刊版,竟緣是遭論罷。故傳本頗稀。世所行者惟王十朋分類注本。康熙乙卯,宋犖官江蘇巡撫,始得殘本於藏書家。已佚其卷一、卷二、卷五、卷六、卷八、卷九、卷二十三、卷二十六、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九、卷四十。犖屬武進邵長蘅補其闕卷。長蘅撰《王注正訛》一卷,又訂定王宗稷《年譜》一卷,冠於集首。
其注則僅補八卷,以病未能卒業。更倩高郵李必恒續成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九卷、四十卷。犖又摭拾遺詩為施氏所未收者得四百馀首,別屬錢塘馮景注之,重為刊版。乾隆初,又詔內府刊為巾箱本。取攜既便,遂衣被彌宏。元之原本,注在各句之下。長蘅病其間隔,乃匯注於篇末。又於原注多所刊削,或失其舊。
后查慎行作《蘇詩補注》,頗斥其非。亦如長蘅之詆王注。然數百年沉晦之笈,實由犖與長蘅復見於世,遂得以上邀乙夜之觀。且剞劂棗梨,壽諸不朽,其功亦何可盡沒歟!
《補注東坡編年詩》五十卷(通行本)
國朝查慎行撰。慎行有《周易玩辭集解》,已著錄。初,宋犖刻《施注蘇詩》,急遽成書,頗傷潦草。又舊本霉黯,字跡多難辨識。邵長蘅等憚於尋繹,往往臆改其文。或竟刪除以滅跡,并存者亦失其真。慎行是編,凡長蘅等所竄亂者,并勘驗原書,一一釐正。又於施注所未及者,悉蒐采諸書以補之。其間編年錯亂,及以他詩溷入者,悉考訂重編。凡為《正集》四十五卷,又補錄帖子詞、致語、口號一卷,《遺詩補編》二卷,他集互見詩二卷。別以《年譜》冠前,而以同時倡和散附各詩之后。雖卷帙浩博,不免牴牾。如蘇轍《辛丑除日寄軾》詩,軾得而和,必在壬寅。乃亦入之辛丑卷末,則編年有差。《題李白寫真》詩,前后文義相屬,本為一首,惠洪所說甚明。乃據《聲畫集》分為二首,則校讎為舛。
《漁父詞》四首、《醉翁操》一首本皆詩馀。乃列之詩集,則體裁未明。倡和詩中所列曾鞏《上元游祥符寺》詩、陳舜俞《送周開祖》詩、楊蟠《北固北高峰塔》詩、張舜民《西征三絕句》,皆與軾渺不相關,乃一概闌入。至於所補諸篇,如《怪石》詩指為遭憂時作,不知《朱子語類》謂二蘇居喪無詩文?!妒箜毠P》詩本軾子過作,而乃不信《宋文鑒》?!逗湾X穆父寄弟》詩已見三十一卷,乃全篇復見?!对v九年立春》詩即《戲李端叔》詩中四句,已見三十七卷,乃割裂再出?!峨p井白龍》詩《冷齋夜話》明言非東坡作,乃反云據以補入。甚至李白《山中日夕忽然有懷》詩,亦引為軾作,尤失於檢校。如斯之類,皆不免炫博貪多。其所補注,如宋叔達《家聽琵琶》詩“夢回猶識歸舟”字句,本用“箜篌朱字”事,見《太平廣記》,乃惟引“天際識歸舟”句。又誤謝朓為謝靈運?!饵S精鹿》詩本畫黃精與鹿,乃引雷斅《炮炙論》“黃精汁制鹿茸”事,皆為舛誤。
又如《紀夢》詩引李白“粲然啟玉齒”句,不知先見郭璞《游仙詩》?!队螐缴健吩娨稄V異記》“孤云兩角”語,不知先見辛氏《三秦記》?!抖宋纭吩娨帮埻病笔?,云《初學記》引《齊諧記》,不知《續齊諧記》今本猶載此條。皆為未窮根柢。其他訛漏之處,為近時馮應榴合注本所校補者,亦復不少。然考核地理,訂正年月,引據時事,元元本本,無不具有條理。非惟邵注新本所不及,即施注原本亦出其下?,F行蘇詩之注,以此本居最。區區小失,固不足為之累矣。
《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后集》二十四卷、《欒城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內府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案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欒城》諸集卷目,并與今本相同。惟《宋史藝文志》稱《欒城集》八十四卷、《應詔集》十卷、《策論》十卷、《均陽雜著》一卷。焦竑《國史經籍志》則又於《欒城集》外別出《黃門集》七十卷。均與晁、陳二家所紀不合。今考《欒城集》及《后集》、《三集》共得八十四卷,《宋志》蓋統舉言之?!恫哒摗樊敿础稇t集》,而誤以十二卷為十卷,又復出其目。惟《均陽雜著》未見其書,或后人掇拾遺文,別為編次,而今佚之歟?至竑所載《黃門集》,宋以來悉不著錄。疑即《欒城集》之別名,竑不知而重載之?!端沃尽坊闹?,焦志尤多舛駁,均不足據要。當以晁、陳二氏見聞最近者為準也。其《正集》乃為尚書左丞時所輯,皆元祐以前之作?!逗蠹穭t自元祐九年至崇寧四年所作?!度穭t自崇寧五年至政和元年所作。《應詔集》則所集策論及應試諸作。轍之孫籀撰《欒城遺言》,於平日論文大旨,敘錄甚詳,而亦頗及其篇目。如《紀辨才塔碑》,則云見《欒城后集》。於《馬知節文集跋》、《生日漁家傲》詞諸篇之不在集中者,則并為全錄其文,以拾遺補闕。蓋集為轍所手定,與東坡諸集出自他人裒輯者不同。故自宋以來,原本相傳,未有妄為附益者。特近時重刻甚稀。此本為明代舊刊,尚少訛闕。陸游《老學庵筆記》稱,轍在績溪《贈同官》詩,有“歸報仇梅省文字,麥苗含穟欲蠶眠”句,譏均州刻本輒改作“仇香”之非。今此仍作“仇梅”,則所據猶宋時善本矣。
《山谷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十卷、《詞》一卷、《簡尺》二卷、《年譜》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庭堅撰。《年譜》二卷,庭堅孫撰。庭堅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字子耕,從學於朱子。朱子於元祐諸人,詆二蘇而不詆庭堅,之故也。葉夢得《避暑錄話》載黃元明之言曰:“魯直舊有詩千馀篇,中歲焚三之二。存者無幾,故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為可傳,故復名《敝帚集》。晚歲復刊定,止三百八篇,而不克成。今傳於世者尚幾千篇”云云。然庭堅所自定者皆已不存。
其存者,一曰《內集》,庭堅之甥洪炎所編,即庭堅手定之《內篇》,所謂退聽堂本者也。一曰《外集》,李彤所編,所謂邱濬藏本者也。一曰《別集》,即所編,所謂內閣抄出宋蜀人所獻本者也?!秲燃肪庫督ㄑ锥??!秳e集》編於淳熙九年。《年譜》則編於慶元五年。蓋《外集》繼《內集》而編,《別集》繼內、外兩集而編,《年譜》繼《別集》而編。獨李彤之編《外集》未著年月。然考《外集》第十四卷《送鄧慎思歸長沙》詩,“慎”字空格,注云:“今上御名。”
是《外集》亦編於孝宗時也。三集皆合詩文同編。后人注釋,則惟取其詩。任淵所注之《內集》,即洪炎所編之《內集》。史容所注之《外集》,則與李彤所編次第已多有不同。而李彤編《外集》之大意,猶稍見於史注第一卷《溪上吟》題下。惟史季溫所注之《別集》,則與所編《別集》大有搘拄。此則原本與注本不可相無者矣。又《外集》第十一卷以下四卷,詩凡四百有奇,皆庭堅晚年刪去,而李彤附載入者。此則任、史三注本皆未之有。庭堅之詩,得此而后全。又其中有與《年諸》相應者,編《年譜》時皆一一分注某年某事之次。而今但據三集檢其目,則《年譜》有而本集無。故此四卷尤不可廢也。之《年譜》,專為考證詩文集而作。故刻全集必當兼刻《年譜》。而近日刻本,或刪節《年譜》;或刪并卷次;或移易分類,以就各體;或??桃患?,而不及其全。此本刻於明嘉靖中,前有蜀人徐岱序,尚為不失宋本之遺。非外間他刻所及焉。
《山谷內集注》二十七卷、《外集注》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別集注》二卷(編修翁方綱家藏本)
宋任淵、史容、史季溫所注黃庭堅詩也。任淵所注者《內集》,史容所注者《外集》,其《別集》則容之孫季溫所補,以成完書?!秲燃芬环Q《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