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今觀其詩,如《湖上二首》之類,頗嫌語少含蓄,足為傲僻寡合之驗。然其落落不俗,亦由於此。吳可《藏海詩話》曰:“參寥《細雨》云:‘細憐池上見,清愛竹間聞。’荊公改‘憐’作‘宜’。又‘詩成暮雨邊’。秦少游曰‘雨中’、‘雨旁’皆不好,只‘雨邊’最妙。又云:‘流水聲中弄扇行。’俞清老極愛之。

此老詩風流醞藉,諸詩僧皆不及。”韓子蒼云:‘若看參寥詩,則惠洪詩不堪看也’云云。蓋當時極推重之。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惟錄其《游鶴林寺》詩一首、《夏日龍井書事》詩一首,以當北宋一家。殆從他書采摭,未見此本歟?

《寶晉英光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米芾撰。芾有《畫史》,已著錄。其集於南渡之后,業已散佚。紹定壬辰,岳珂官潤州時,既葺芾祠,因摭其遺文為一編,并為之序。序中不言卷數,而稱《山村集舊》一百卷,今所薈稡附益,未十之一。似即此本。然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寶晉集》十四卷,與此不同。又此本后有張丑跋云:“得於吳寬家。”

中間詩文,或注從《英光堂帖》增入,或注從《群玉堂帖》增入。則必非岳珂原本。又有注從《戲鴻堂帖》增入者,則并非吳寬家本。考“寶晉”乃芾齋名,“英光”乃芾堂名。合二名以名一書,古無是例。得無初名《寶晉集》,后人以《英光堂帖》補之,改立此名歟?芾以書畫名,而文章亦頗不俗。曾敏行《獨醒雜志》載其嘗以詩一卷投許沖元云:“芾自會道,言語不襲古人。年三十,為長沙掾,盡焚毀以前所作。平生不錄一篇投王公貴人。遇知己索一二篇,則以往。

元豐至金陵,識王介甫。過蘇州,識蘇子瞻。皆不執弟子禮”云云。其自負殊甚,殆猶顛態。然吳可《藏海詩話》引韓駒之言,謂芾詩有惡無凡。岳珂序引《思陵翰墨志》曰:“芾之詩文,語無蹈襲,出風煙之上。覺其詞翰同有凌云之氣”。

(案此條今本《思陵翰墨志》不載。)敏行又記蘇軾嘗言:“自海南歸,舟中聞諸子誦所作古賦,始恨知之之晚。”蓋其胸次既高,故吐言天拔。雖不規規繩墨,而氣韻自殊也。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內府藏本)

宋僧惠洪撰。惠洪有《冷齋夜話》,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覺慈所編。釋氏收入《大藏支那著述》中。此本即釋藏所刊也。許顗《詩話》稱其著作似文章巨工,仲殊、參寥輩皆不能及。陳振孫《書錄解題》亦謂其文俊偉,不類浮屠氏語。

方回《瀛奎律髓》則頗詆諆之。平心而論,惠洪之失在於求名過急,所作《冷齋夜話》至於假托黃庭堅詩以高自標榜,故頗為當代所譏。又身本緇徒,而好為綺語。《能改齋漫錄》記其《上元宿岳麓寺》詩,至有“浪子和尚”之目。要其詩邊幅雖狹,而清新有致,出入於蘇、黃之間,時時近似。在元祐、熙寧諸人后,亦挺然有以自立。固未可盡排也。集中有寂音自序一篇,述其生平出處甚悉。而晁公武所謂“張商英聞其名,請住峽州天寧寺”者,獨不之及。殆其朱崖竄謫,釁肇於斯,故諱而不書耶?蓋其牽連鉤黨,與道潛之累於蘇軾同。而商英人品非軾比,惠洪人品亦非道潛之比。特以詞藻論之,則與《參寥子集》均足各名一家耳。

《青山集》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續集》七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宋郭祥正撰。祥正字功父,當涂人。熙寧中舉進士。官至汀州通判,攝守漳州。事跡具《宋史》本傳。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載祥正《青山集》三十卷。王士禎《居易錄》曰:“郭祥正《青山集》,閩謝氏寫本六卷。古詩二卷、近體詩四卷。七言歌行僅二篇,或有闕文。”是士禎所見已為傳寫殘闕之本。此本三十卷,與陳、晁二家所載合,猶完書矣。又《續集》七卷,晁氏、陳氏均不載,《宋史藝文志》亦不著錄。前后無序跋,莫審誰所編次。

然核其詩格,確出祥正,非后人所能依托。其中紀述,頗足與史傳相參考。如史稱祥正致仕后居於姑孰,不復干進。所居有醉吟菴。久之,起為通判汀州。后知端州,復棄去,家於當涂之青山以卒。今《續集》中有《浪士歌》一首,自序云:“郭子棄官合肥,歸姑孰,自號曰醉吟先生。居五年,或者謂其未老可仕,以事薦於上。上即召之,復序於朝,俾監閩汀郡。尋攝守漳南,上復召之。行至半道,閩使者狀其罪以聞,遂下吏。留於漳幾三年。又自號曰漳南浪士”云云。集中《留漳南》詩甚多,則史所云知端州后復棄官者非也。又《漳南書事》云:“元豐五年秋七月十九日,猛風終夜發,拔木壞廬室。”《新昌吟寄穎叔待制》云:“元祐丙寅冬,新昌有狂寇名探,其姓岑,厥初善巫咒”云云。按元豐五年至元祐元年丙寅,正合詩序所云“留漳南三年”之數。然則祥正被議下吏在元豐五年,而其得歸也在元祐元年,而岑探構亂之事,史未及詳。則亦漏書也。又《青山集》載《送蔣穎叔待制拜六路都領》詩云:“廊廟之材終大用,愿敷和氣及巖幽。”

自注云:“予已乞骸,將歸舊廬。”《再送穎叔》云:“云間驥尾終難附,梅子黃時公自歸。”自注云:“公屢有佳句,見約同歸。”復有《蒙詔許歸絕句》二首。其《次韻林辨之長官送別之什》云:“牢落名聲讒謗后,支離形影瘴氛馀。

從來仕路誰為援,卻返家園數自如。”以此數詩合之《續集浪士歌》之所自序,其再出一節,事跡始備。可以補本傳之闕。惟史稱祥正以上書諛頌安石,反為安石所擠,坐是偃蹇以終。而《續集》內有《熙寧口號》五首,末云“百姓命懸三尺法,千秋誰恤兩端情。近聞崇尚刑名學,陛下之心乃好生”云云。殊不似推薦安石者。《青山集》有《奠王荊公墳》三首云:“大手曾將元鼎調,龍沈鶴去事寥寥。”又云:“平昔偏蒙愛小詩,如今吟就誰復知”云云。又不似見排於安石者。其是非自相矛盾。蓋述知己之感,所以自明依附之因;刺新法之非,所以隱報擯斥之憾。小人褊躁,忽合忽離,往往如是。不必以前后異詞疑也。其詩好用仙佛語,或偶傷拉雜。而才氣縱橫,吐言天拔。史稱其母夢李白而生。陸游《入蜀記》亦稱祥正少時,詩句俊逸,前輩或許為太白后身。又稱青山太白祠以祥正侑食。蓋因其詩格相近,從而附會。然亦足見其文章驚邁,時似青蓮,故當時有此品目也。其人至不足道,而其集猶傳,厥有由歟?考《東坡集》有《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一首。王十朋《東坡集注》又有祥正《觀東坡畫雪有感》詩二首。《青山集》俱失載,而《續集》亦無之。疑不免有所散佚。然較比謝氏之本,則完備多矣。

《畫墁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舜民撰。舜民有《畫墁錄》,已著錄。舜民為人忠厚質直,慷慨喜論事。

葉夢得《巖下放言》稱其尚氣節而不為名。北宋人物中殆難多數。其初從高遵裕西征靈夏,無功而還。舜民作詩有“靈州城下千枝柳,總被官軍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之句。為轉運判官李蔡所奏,謫監郴州酒稅。

其后起為臺官,浸至通顯。而議論雄邁,氣不少衰。崇寧初,又以謝表譏謗坐貶。

晁公武稱其文豪縱有理致,最刻意於詩。晚作樂府百馀篇。自序云:“年逾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自矜重如此。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有《書舜民集后》一篇,稱世所歌《東坡南遷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二語,乃舜民過岳陽樓作。又舜民《題庾樓》詩有“萬里秋風吹鬢發,百年人事倚闌干”之句,世或載之《東坡集》中。蓋由其筆意豪健,與蘇軾相近,故后人不能辨別,往往誤入軾集也。《文獻通考》載舜民《畫墁集》一百卷、《奏議》十卷。周紫芝謂政和七八年間,京師鬻書者忽印是集。售者至填塞衢巷,事喧復禁如初。而南渡后又有臨川雕本《浮休全集》。蓋其著作在當日,極為世重。而自明以來,久佚不傳。惟《永樂大典》尚間載之。計其篇什,雖不及什之一二。

然零璣斷璧,倍覺可珍。謹蒐輯排比,釐為八卷,用存崖略。其《郴行錄》乃謫監酒稅時紀行之書,體例頗與歐陽修《于役志》相似。於山川古跡,往往足資考證。今亦并附集末焉。

《陶山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陸佃撰。佃有《埤雅》,已著錄。此集據《書錄解題》本二十卷。歲久散佚。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裒為十四卷。蓋僅存十之七矣。佃本受學於王安石,故《埤雅》及《爾雅新義》(案《爾雅新義》久佚,今散見《永樂大典》中,訛脫斷爛殆不可讀。)多宗《字說》。然新法之議,獨龂龂與安石爭。后竟入元祐黨籍。安石之沒,佃在金陵,為文祭之,推崇頗過。然但敘師友淵源,而無一字及國政。元祐初,預修《神宗實錄》,亦頗為安石諱。數與史官辨爭,坐是外補。

然徽宗初召還復用,佃乃欲參用元祐舊人,復與時宰齟齬而罷。蓋其初誤從安石游,故牽於舊恩,文字之間,不能不有所假借。至於事關國計,則毅然不以私廢公,亦可謂剛直有守者矣。佃既以新法忤安石,不復問以政事,惟以經術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隆县| 卓资县| 田林县| 库尔勒市| 南丰县| 黄石市| 绥宁县| 邵东县| 格尔木市| 清水河县| 高阳县| 海安县| 嵊州市| 淮北市| 桦川县| 霍州市| 兰坪| 西吉县| 和林格尔县| 香港| 铜梁县| 双峰县| 尚志市| 太保市| 岳池县| 凌源市| 嵩明县| 澄江县| 分宜县| 达孜县| 东至县| 始兴县| 积石山| 南昌县| 潼关县| 贺州市| 祁连县| 天长市| 新野县| 三台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