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如來。皆以紅紗護之。自天墜其山頂。王聞之命駕瞻敬。遂創寺巖側。額曰大
乘寺。請比丘亡名誦蓮經者主寺。灑掃供石。香火不廢。號曰亦德山。或曰四佛
山。比丘卒既葬。冢上生蓮
又景德王游幸柏栗寺。至山下聞地中有唱佛聲。令掘之。得大石。四面刻四方佛。
因創寺。以掘佛為號。今訛云掘石 王又聞唐代宗皇帝優崇釋氏。命工作五色氍
毹。又雕沈檀木與明珠美玉為假山。高丈余。置氍毹之上。山有巉巖怪石澗穴。
區隔每一區內。有歌舞伎樂列國山川之狀。微風入戶。蜂蝶翱翔。燕雀飛舞。隱
約視之。莫辨真假。中安萬佛。大者逾方寸。小者八九分。其頭或巨黍者。或半
菽者。螺髻白毛。眉目的攊。相好悉備。只可仿佛。莫得而詳。因號萬佛山。更
鏤金玉為流蘇幡蓋庵羅薝葍花果莊嚴。百步樓閣。臺殿堂榭。都大雖微。勢皆活
動。前有旋繞比丘像千余軀。下列紫金鐘三[竺-二+虛]。皆有閣有蒲牢。鯨魚為
撞。有風而鐘鳴。則旋繞僧皆仆。拜頭至地。隱隱有梵音。蓋關棙在乎鐘也。雖
號萬佛。其實不可勝記。既成。遣使獻之。代宗見之。嘆曰。新羅之巧。天造非
巧也。乃以九光扇加置巖岫間。因謂之佛光。四月八日。詔兩街僧徒。于內道場
禮萬佛山。命三藏不空念贊密部真詮千遍以慶之。觀者皆嘆伏其巧。贊曰
天妝滿月四方裁 地涌明毫一夜開
妙手更煩雕萬佛 真風要使遍三才
生義寺石彌勒
善德王時。釋生義常住道中寺。夢有僧引上南山而行。令結草為標。至山之南洞。
謂曰。我埋此處。請師出安嶺上。既覺。與友人尋所標。至其洞掘地。有石彌勒
出。置于三花嶺上。善德王十二年甲辰歲。創寺而居。后名生義寺(今訛言性義
寺。忠談師每歲重三重九烹茶獻供者。是此尊也)
興輪寺壁畫普賢
第五十四景明王時。興輪寺南門。及左右廊廡災焚。未修。靖和[弓*幾]繼二僧
募緣將修。貞明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帝釋降于寺之左經樓。留旬日。殿塔及草
樹土石皆發異香。五云覆寺。南池魚龍喜躍跳擲。國人聚觀。嘆未曾有。玉帛梁
稻施積丘山。工匠自來。不日成之。工既畢。天帝將還。二僧白曰。天若欲還宮。
請圖寫圣容。至誠供養。以報天恩。亦乃因茲留影。永鎮下方焉。帝曰。我之愿
力不如彼普賢菩薩遍垂玄化。畫此菩薩像。虔設供養而不廢宜矣。二僧奉教。敬
畫普賢菩薩于壁間。至今猶存其像
三所觀音 眾生寺
新羅古傳云。中華天子有寵姬。美艷無雙。謂古今圖畫鮮有如此者。乃命善畫者
寫真(畫工傳失其名。或云張僧繇。則是吳人也。梁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
閣知畫事。歷右將軍吳興太守。則乃中國梁陳間之天子也。而傳云唐帝者。海東
人凡諸中國為唐爾。其實未詳何代帝王。兩存之)其人奉敕圖成。誤落筆污赤毀
于臍下。欲改之而不能。心疑赤志必自天生。功畢獻之。帝目之曰。形則逼真矣。
其臍下之志乃所內秘。何得知之并寫。帝乃震怒。下圓扉將加刑。丞相奏云。所
謂伊人其心且直。愿赦宥之。帝曰。彼既賢直。朕昨夢之。像畫進不差則宥之。
其人乃畫十一面觀音像呈之。協于所夢。帝于是意解赦之。其人既免。乃與博士
芬節約曰。吾聞新羅國敬信佛法。與子乘桴于海。適彼同修佛事。廣益仁邦。不
亦益乎。遂相與到新羅國。因成此寺大悲像。國人瞻仰。禳禱獲福。不可勝記。
羅季天成中。正甫崔殷諴久無胤息。詣茲寺大慈前祈禱。有娠而生男。未盈三朔。
百濟甄萱襲犯京師。城中大潰。殷諴抱兒來告曰。鄰兵奄至事急矣。赤子累重不
能俱免。若誠大圣之所賜。愿借大慈之力覆養之。令我父子再得相見。涕泣悲惋。
三泣而三告之。裹以襁褓。藏諸猊座下。眷眷而去。經半月寇退。來尋之。肌膚
如新浴。貌體嬛好。乳香尚痕于口。抱持歸養。及壯聰惠過人。是為氶魯。位至
正匡。氶魯生郎中崔肅。生郎中齊顏焉。自此繼嗣不絕。殷諴隨敬順王入本朝為
大姓。又統和十年三月。主寺釋性泰跪于菩薩前。自言弟子久住茲寺。精勤香火。
晝夜匪懈。然以寺無田出香祀無繼。將移他所。故來辭爾。是日假寐。夢大圣謂
曰。師且住無遠離。我以緣化充齋費。僧忻然感寤。遂留不行。后十三日。忽有
二人。馬載牛馱到于門前。寺僧出問何所而來。曰。我等是金州界人。向有一比
丘到我云。我住東京眾生寺久矣。欲以四事之難緣化到此。是以斂施鄰閭。得米
六碩鹽四碩。負載而來。僧曰。此寺無人緣化者。爾輩恐聞之誤。其人曰。向之
比丘率我輩而來。到此神見井邊曰。距寺不遠。我先往待之。我輩隨逐而來。寺
僧引入法堂前。其人瞻禮大圣。相謂曰。此緣化比丘之像也。驚嘆不已。故所納
米鹽追年不廢。又一夕寺門有火災。閭里奔救。升堂見像。不知所在。視之已立
在庭中矣。問其出者誰。皆曰不知。乃知大圣靈威也。又大定十三年癸巳間。有
僧占崇。得住茲寺。不解文字。性本純粹。精勤火香。有一僧欲奪其居。訴于襯
衣天使曰。茲寺所以國家祈恩奉福之所。宜選會讀文疏者主之。天使然之。欲試
其人。乃倒授疏文。占崇應手披讀如流。天使服膺。退坐房中。俾之再讀。崇鉗
口無言。天使曰。上人良由大圣之所護也。終不奪之。當時與崇同住者。處士金
仁夫傳諸鄉老。筆之于傳
柏栗寺
雞林之北岳曰金剛嶺。山之陽有柏栗寺。寺有大悲之像一軀。不知作始。而靈異
頗著。或云。是中國之神匠塑眾生寺像時并造也。諺云。此大圣曾上忉利天。還
來入法堂時。所履石上腳跡至今不[利-禾+(亢-幾+兒)]。或云。救夫禮郎還來時
之所視跡也。天授三年壬辰九月七日。孝昭王奉大玄薩喰之子夫禮郎為國仙。珠
履千徒。親安常尤甚。天授四年(囗長壽二年)癸巳暮春之月。領徒游金蘭。到北
溟之境。被狄賊所掠而去。門客皆失措而還。獨安常追跡之。是三月十一日也。
大王聞之。驚駭不勝曰。先君得神笛傳于朕躬。今與玄琴藏在內庫。困何國仙忽
為賊俘。為之奈何(琴笛事具載別傳)時有瑞云覆天尊庫。王又震懼使檢之。庫內
失琴笛二寶。乃曰。朕何不予。昨失國仙。又亡琴笛。乃囚司庫吏金貞高等五人。
四月。募于國曰。得琴笛者賞之一歲租。五月十五日郎二親就柏栗寺大悲像前禋
祈累夕。忽香卓上得琴笛二寶。而郎常二人來到于像后。二親顛喜。問其所由來。
郎曰。予自被掠為彼國大都仇羅家之牧子。放牧于大烏羅尼野(一本作都仇家奴
牧于大磨之野)忽有一僧容儀端正。手攜琴笛來慰曰。憶桑梓乎。予不覺跪于前
曰。眷戀君親。何論其極。僧曰。然則宜從我來。遂率至海壖。又與安常會。乃
批笛為兩分。與二人各乘一只。自乘其琴。泛泛歸來。俄然至此矣。于是具事馳
聞。王大驚使迎。郎隨琴笛入內。施鑄金銀五器二副各重五十兩。摩衲袈裟五領。
大綃三千匹。田一萬頃納于寺。用答慈庥焉。大赦國內。賜人爵三級。復民租三
年。主寺僧移住奉圣。封郎為大角干(羅之蒙宰爵名)父大玄阿喰。為大大角干。
母龍寶夫人為沙梁部鏡井宮主。安常師為大統。司庫五人皆免。賜爵各五級。六
月十二日。有彗星孛于東方。十七日。又孛于西方。日官奏曰。不封爵于琴笛之
瑞。于是冊號神笛為萬萬波波息。彗乃滅。后多靈異。文煩不載。世謂安常為俊
永郎徒。不之審也。永郎之徒。唯真才繁完等知名。皆亦不測人也(詳見別傳)
敏藏寺
禺金里貧女寶開有子名長春。從海賈而征。久無音耗。其母就敏藏寺(寺乃敏藏
角干舍家為寺)觀音前克祈七日。而長春忽至。問其由緒。曰。海中風飄舶壞。
同侶皆不免。予乘只板歸泊吳涯。吳人收之俾耕于野。有異僧如鄉里來。吊慰勤
勤。率我同行。前有深渠。僧掖我跳之。昏昏間如聞鄉音與哭泣之聲。見之乃已
屆此矣。日晡時離吳至此才戌初。即天寶四年乙酉四月八日也。景德王聞之。施
田于寺。又納財幣焉
前后所將舍利
國史云。真興王大清三年己巳。梁使沈湖送舍利若于粒。善德王代貞觀十七年癸
卯。慈藏法師所將佛頭骨佛牙佛舍利百粒。佛所著緋羅金點袈裟一領。其舍利分
為三。一分在皇龍塔。一分在大和塔。一分并袈裟在通度寺戒壇。其余未詳所在。
壇有二級。上級之中安石蓋如覆鑊。諺云。昔在本朝相次有二廉使。禮壇舉石鑊
而敬之。前感修蟒在函中。后見巨蟾蹲石腹。自此不敢舉之。近有上將軍金公利
生庾侍郎碩。以高廟朝受旨指揮江東。仗節到寺。擬欲舉石瞻禮。寺僧以往事難
之。二公令軍士固舉之。內有小石函。函襲之中貯以琉璃筒。筒中舍利只四粒。
傳示瞻敬。筒有小傷裂處。于是庾公適蓄一水精函子。遂奉施兼藏焉。識之以記
移御江都。四年乙未歲也。古記稱百枚分藏三處。今唯四爾。既隱現隨人。多小
不足怪也。又諺云。其皇龍寺塔災之日。石鑊之東面始有大班。至今猶然。即大
遼應歷三年癸丑歲也。本朝光廟五載也。塔之第三災也。曹溪無衣子留詩云。聞
道皇龍災塔日。連燒一面示無間。是也。自至元甲子已來大朝使佐本國。皇華爭
來瞻禮。四方云水。輻湊來參。或舉不舉。真身四枚外。變身舍利。碎如砂礫。
現于[獲-禾+石]外。而異香郁烈。彌日不歇者比比有之。此末季一方之奇事也。
唐大中五年辛未。入朝使元弘所將佛牙(今未詳所在。新羅文圣王代)后唐同光元
年癸未。本朝太祖即位六年。入朝使尹質所將五百羅漢像。今在北崇山神光寺。
大宋宣和元年己卯亥(睿廟十五年)入貢使鄭克永李之美等所將佛牙。今內殿置奉
者是也。相傳云。昔義湘法師入唐。到終南山至相寺智儼尊者處。鄰有宣律師。
常受天供。每齋時天廚送食。一日律師請湘公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過時不至。
湘乃空缽而歸。天使乃至。律師問今日何故遲。天使曰。滿洞有神兵遮擁。不能
得入。于是律師知湘公有神衛。乃服其道勝。仍留其供具。翌日又邀儼湘二師齋。
具陳其由。湘公從容謂宣曰。師既被天帝所敬。嘗聞帝釋宮有佛四十齒之一牙。
為我等輩請下人間。為福如何。律師后與天使傳其意于上帝。帝限七日送與。湘
公致敬訖。邀安大內。后至大宋徽宗朝。崇奉左道。時國人傳圖讖曰。金人敗國。
黃巾之徒諷。日官奏曰。金人者佛教之謂也。將不利于國家。議將破滅釋氏。坑
諸沙門。焚燒經典。而別造小舡。載佛牙泛于大海。任隨緣流泊。于時適有本朝
使者至宋。聞其事。以天花茸五十領。纻布三百匹。行賂于押舡內史。密授佛牙。
但流空舡。使臣等既得佛牙來奏。于是睿宗大喜。奉安于十員殿左掖小殿。常鑰
匙殿門。施香燈于外。每親幸日開殿瞻敬。至壬辰歲移御次。內官匆遽中忘不收
撿。至丙申四月。御愿堂神孝寺釋薀光請致敬佛牙。聞于上。敕令內臣遍撿宮中。
無得也。時柏臺侍御史崔沖命薜伸急征于諸謁者房。皆未知所措。內臣金承老奏
曰。壬辰年移御時。紫門日記推看從之。記云。入內侍大府卿李白全受佛牙函云。
召李詰之。對曰。請歸家更尋私記。到家撿看。得左番謁者金瑞龍佛牙函準受記
來呈。召問瑞龍。無辭以對。又以金承老所奏云壬辰。至今丙申五年間。御佛堂
及景靈殿上守等囚禁問。當依違未決。隔三日。夜中瑞龍家園墻里有投擲物聲。
以火撿看。乃佛牙函也。函本內一重沉香合。次重純金合。次外重白銀函。次外
重琉璃函。次外重螺鈿函。各幅子如之。今但琉璃函爾。喜得之入達于內。有司
議。金瑞龍及兩殿上守皆誅。晉陽府奏云。因佛事不合多傷人。皆免之。更敕十
員殿中庭特造佛牙殿安之。令將士守之。擇吉日。請神孝寺上房薀光。領徒三十
人。入內設齋敬之。其日入直承宣崔弘上將軍崔公衍李令長內侍茶房等侍立于殿
庭。依次頂戴敬之。佛牙區穴間。舍利不知數。晉陽府以白銀合貯而安之。時主
上謂臣下曰。朕自亡佛牙已來。自生四疑。一疑天宮七日限滿而上天矣。二疑國
亂如此。牙既神物。且移有緣無事之邦矣。三疑貪財小人。盜取函幅。棄之溝壑
矣。四疑盜取珍利。而無計自露。匿藏家中矣。今第四疑當之矣。乃放聲大哭。
滿庭皆灑涕。獻壽至有煉頂燒臂者不可勝計。得此實錄于當時內殿焚修前祇。林
寺大禪師覺猷言親所眼見。使予錄之。又至庚午出都之亂。顛沛之甚過于壬辰。
十員殿監主禪師心鑒亡身佩持。獲兌于賊難。達于大內。大賞其功。移授名剎。
今住冰山寺。是亦親聞于彼。真興王代天嘉六年乙酉。陳使劉思與釋明觀。載送
佛經論一千七百余卷。貞觀十七年。慈藏法師載三藏四百余函來。安于通度寺。
興德王代大和元年丁未。入學僧高麗釋丘德齎佛經若干函來。王與諸寺僧徒出迎
于興輪寺前路。大中五年。入朝使元弘齎佛經若干軸來。羅末普耀禪師再至吳越。
載大藏經來。即海龍王寺開山祖也。大宋元佑甲戌。有人真贊云。偉哉初祖。巍
乎真容。再至吳越。大藏成功。賜衘普耀。鳳詔四封。若問其德。白月清風。又
大定中。漢南管記彭祖逖留詩云。水云蘭若住空王。況是神龍穩一場。畢竟名藍
誰得似。初傳像教自南方。有跋云。昔普耀禪師始求大藏于南越。洎旋返次。海
風忽起。扁舟出沒于波間。師即言曰。意者神龍欲留經耶。遂咒愿乃誠兼奉龍歸
焉。于是風靜波息。既得還國。遍賞山川。求可以安邀處。至此山忽見瑞云起于
山上。乃與高弟弘慶經營蓮社。然則像教之東漸實始乎此。漢南管記彭祖逖題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