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4928字
  • 2015-12-26 15:13:50

傳云。干封二年丁卯三月三日也)。未幾國滅(以總章元年戊辰國滅則計距庚戌十

九年矣)。今景福寺有飛來方丈是也云云(已上國史)。真樂公留詩在堂。文烈公

著傳行世。又按唐書云。先是隋煬帝征遼東。有裨將羊皿不利于軍。將死有誓曰。

必為寵臣滅彼國矣。及蓋氏擅朝。以蓋為氏。乃以羊皿是之應(yīng)也。又按高麗古記

云。隋煬帝以大業(yè)八年壬申。領(lǐng)三十萬兵。渡海來征。十年甲戌十月。高麗王

(時第三十六代嬰陽王立二十五年也)上表乞降。時有一人密持小弩于懷中。隨持

表使到煬帝舡中。帝奉表讀之。弩發(fā)中帝胸。帝將旋師。謂左右曰。朕為天下之

主親征小國而不利。萬代之所嗤。時右相羊皿奏曰。臣死為高麗大臣。必滅國。

報帝王之讎帝崩后生于高麗。十五聰明神武。時武陽王聞其賢(國史榮留王名建

武。或云建成。而此云武陽。未詳)征入為臣自稱姓蓋名金。位至蘇文。乃侍中

職也(唐書云。蓋蘇文自謂莫離支。猶中書令。又按神志秘詞序云。蘇文大英弘

序并注。則蘇文乃職名。有文證而傳云。文人蘇英弘序。未詳孰是)金奏曰。鼎

有三足。國有三教。臣見國中。唯有儒釋無道教。故國危矣。王然之。奏唐請之。

太宗遣敘達(dá)等道士八人(國史云。武德八年乙酉遣使入唐永佛老。唐帝許之。據(jù)

此。則羊血自甲戌年死而托生于此。則才年十余歲矣。而云寵宰。說王遣請。其

年月必有一誤。今兩存)王喜以佛寺為道館。尊道士坐儒士之上。道士等行鎮(zhèn)國

內(nèi)。有名山川。古平壤城勢新月城也。道士等咒敕南河龍。加筑為滿月城。因名

龍堰城。作讖曰。龍堰堵。且云千年寶藏堵。或鑿破靈石(俗云都帝巖。亦云朝

天石蓋。昔圣帝騎此石朝上帝故也)蓋金又奏筑長城東北西南。時男役女耕。役

至十六年乃畢。及寶藏王之世。唐太宗親統(tǒng)以六軍來征。又不利而還。高宗總章

元年戊辰。右相劉仁軌。大將軍李績。新羅金仁問等攻破國滅擒王歸唐。寶藏王

庶子率四千余家投于新羅(與國史少殊。故并錄)大安八年辛未。佑世僧統(tǒng)到孤大

山景福寺飛來方丈。禮普圣師之真。有詩云。涅槃方等教傳受自吾師云云。至可

惜飛房后。東明古國危。跋云。高麗藏王感于道教。不信佛法。師乃飛房。南至

此山。后有神人。現(xiàn)于高麗馬嶺。告人云。汝國敗亡無日矣。具如國史。余具載

本傳與僧傳。師有高弟十一人。無上和尚與弟子金趣等創(chuàng)金洞寺。寂滅義融二師

創(chuàng)珍丘寺。智藪創(chuàng)大乘寺。一乘與心正大原等創(chuàng)大原寺。水凈創(chuàng)維摩寺。四大與

契育等創(chuàng)中臺寺。開原和尚創(chuàng)開原寺。明德創(chuàng)燕口寺。開心與普明亦有傳。皆如

本傳。贊曰

釋氏汪洋海不窮  百川儒老盡朝宋

麗王可笑封沮洳  不省滄溟徒臥龍

東京興輪寺金堂十圣

東壁坐庚向泥塑 我道 厭髑 惠宿 安含 義湘

西壁坐甲向泥塑 表訓(xùn) 蛇巴 元曉 惠空 慈藏

塔像

迦葉佛宴坐石

玉龍集及慈藏傳與諸家傳紀(jì)皆云。新羅月城東龍宮南有迦葉佛宴坐石。其地即前

佛時伽藍(lán)之墟也。今皇龍寺之地。即七伽藍(lán)之一也。按國史。真興王即位十四開

國三年癸酉二月。筑新宮于月城東。有皇龍現(xiàn)其地。王疑之。改為皇龍寺。宴坐

石在佛殿后面。嘗一謁焉。石之高可五六尺。來圍僅三肘。幢立而平頂。真興創(chuàng)

寺已來。再經(jīng)災(zāi)火。石有拆裂處。寺僧貼鐵為護(hù)。乃有贊曰。惠日沈輝不記年。

唯余宴坐石依然。桑田幾度成滄海。可惜巍然尚未遷。既而西山大兵已后。殿塔

煨燼。而此石亦夷沒。而僅與地平矣。按阿含經(jīng)迦葉佛。是賢劫第三尊也。人壽

二萬歲時。出現(xiàn)于世。據(jù)此以增減法計之。每成劫初。皆壽無量歲。漸減至壽八

萬歲時。為住劫之初。自此又百年減一歲。至壽十歲時為一減。又增至人壽八萬

歲時為一增。如是二十減二十增為一住劫。此一住劫中有千佛出世。今本師釋迦

是第四尊也。四尊皆現(xiàn)于第九減中。自釋尊百歲壽時。至迦葉佛二萬歲時。已得

二百萬余歲。若至賢劫初第一尊拘留孫佛時。又幾萬歲也。自拘留孫佛時。上至

劫初無量歲壽時。又幾何也。自釋尊下至于今至元十八年辛巳歲。已得二千二百

三十矣。自拘留孫佛歷迦葉佛時至于今。則直幾萬歲也。有本朝名士吳世文。作

歷代歌。從大金貞佑七年己卯。逆數(shù)至四萬九千六百余歲。為盤古開辟戊寅。又

延禧宮錄事金希寧所撰大一歷法。自開辟上元甲子至元豐甲子。一百九十三萬七

千六百四十一歲。又纂古圖云。開辟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按諸經(jīng)。且以迦

葉佛時至于今。為此石之壽。尚距于劫初開辟時為兒子矣。三家之說尚不及茲兒

石之年。其于開辟之說。疏之遠(yuǎn)矣

遼東城育王塔

三寶感通錄載。高麗遼東城傍塔者。古老傳云。昔高麗圣王按行國界次。至此城

見五色云覆地。往尋云中。有僧執(zhí)錫而立。既至便滅。遠(yuǎn)看還現(xiàn)。傍有土塔三重。

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qū)ひ徽伞5谜炔⒙摹S志虻勉憽?

上有梵書。侍臣識之云是佛塔。王委曲問詰。答曰。漢國有之。彼名蒲圖王(本

作休屠王祭天金人)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后佛法始至。具知始末。今更損高。

本塔朽壞。育王所統(tǒng)一閻浮提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又唐龍朔中有事遼左。

行軍薛仁貴行至隋主討遼古地。乃見山像。空曠蕭條。絕于行往。問古老。云是

先代所現(xiàn)。便圖寫來京師(具在若函)按西漢與三國地理志。遼東城在鴨綠之外。

屬漢幽州。高麗圣王未知何君。或云東明圣帝。疑非也。東明以前漢元帝建昭二

年即位。成帝鴻嘉壬寅升遐。于時漢亦未見具葉。何得海外陪臣已能識梵書乎。

然稱佛為蒲圖王。似在西漢之時。西域文字或有識之者。故云梵書爾。按古傳育

王命鬼徒。每于九億人居地立一塔。如是起八萬四千于閻浮界。內(nèi)藏于巨石中。

今處處有現(xiàn)瑞非一。蓋真身舍利。感應(yīng)難思矣。贊曰

育王寶塔遍塵寰  雨濕云埋蘚纈班

想像當(dāng)年行路眼  幾人指點(diǎn)祭神墦

金官城婆娑石塔

金官虎溪寺婆娑石塔者。昔此邑為金官國時。世祖首露王之妃許皇后名黃玉。以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甲申。自西域阿逾陀國所載來。初公主承二親之命。泛海將指

東。阻波神之怒。不克而還。白父王。父王命載茲塔。乃獲利涉。來泊南涯。有

緋帆茜旗珠玉之美。今云主浦。初解綾袴于岡上處曰綾峴。茜旗初入海涯曰旗出

邊。首露王聘迎之。同御國一百五十余年。然于時海東未有創(chuàng)寺奉法之事。蓋像

教未至。而土人不信伏。故本記無創(chuàng)寺之文。逮第八代铚知王二年壬辰。置寺于

其地。又創(chuàng)王后寺(在阿道訥祇王之世。法興王之前)至今奉福焉。兼以鎮(zhèn)南倭。

具見本國本記。塔方四面五層。其雕鏤甚奇。石微赤班色。其質(zhì)良脆。非此方類

也。本草所云點(diǎn)雞冠血為驗者是也。金官國亦名駕洛國。具載本記。贊曰

載厭緋帆茜旆輕  乞靈遮莫海濤驚

豈徒到岸扶黃玉  千古南倭遏怒鯨

高麗靈塔寺

僧傳云。釋普德字智法。前高麗龍岡縣人也。詳見下本傳。常居平壤城有山方。

老僧來請講經(jīng)。師固辭。不兌。赴講涅槃經(jīng)四十余卷。罷席至城西大寶山巖穴下

禪觀。有神人來請。宜住此地。乃置錫杖于前。指其地曰。此下有八面七級石塔。

掘之果然。因立精舍。曰靈塔寺以居之

皇龍寺丈六

新羅第二十四真興王即位十四年癸酉二月。將筑紫宮于龍宮南。有黃龍現(xiàn)其地。

乃改置為佛寺。號黃龍寺。至己丑年周圍墻宇。至十七年方畢。未幾海南有一巨

舫。來泊于河曲縣之絲浦(今蔚州谷浦也)撿看有牒文云。西竺阿育王。聚黃鐵五

萬七千斤。黃金三萬分(別傳云。鐵四十萬七千斤。金一千兩。恐誤。或云三萬

七千斤)。將鑄釋迦三尊像。未就。載舡泛海而祝曰。愿到有緣國土。成丈六尊

容。并載摸樣一佛二菩薩像。縣吏具狀上聞。敕使卜其縣之城東爽塏之地。創(chuàng)東

竺寺。邀安其三尊。輸其金鐵于京師。以大建六年甲午三月(寺中記云。癸巳十

月十七日)鑄成丈六尊像。一鼓而就。重三萬五千七斤。入黃金一萬一百九十八

分。二菩薩入鐵一萬二千斤。黃金一萬一百三十六分。安于皇龍寺。明年像淚流

至踵。[泛-之+友]地一尺。大王升遐之兆。或云。像成在真平之世者謬也。別本

云。阿育王在西竺大香華國。生佛后一百年間。恨不得供養(yǎng)真身。斂化金鐵若干

斤。三度鑄成無功。時王之太子獨(dú)不預(yù)斯事。王使詰之。太子奏云。獨(dú)力非功。

曾知不就。王然之。乃載舡泛海。南閻浮提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八

萬聚落。靡不周旋。皆鑄不成。最后到新羅國。真興王鑄之于文仍林。像成。相

好畢備。阿育此翻無憂。后大德慈藏西學(xué)到五臺山。感文殊現(xiàn)身。授訣仍囑云。

汝國皇龍寺。乃釋迦與迦葉佛講演之地。宴坐石猶在。故天竺無憂王。聚黃鐵若

干斤泛海。歷一千三百余年。然后乃到而國。成安其寺。蓋威緣使然也(與別記

所載符同)像成后。東竺寺三尊亦移安寺中。寺記云。真平五年甲辰。金堂造成。

善德王代。寺初主真骨歡喜師。第二主慈藏國統(tǒng)。次國統(tǒng)惠訓(xùn)。次廂律師云。今

兵火已來。大像與二菩薩皆融沒。而小釋迦猶存焉。贊曰

塵方何處匪真鄉(xiāng)  香火因緣最我邦

不是育王難下手  月城來訪舊行藏

皇龍寺九層塔

新羅第二十七善德王即位五年。貞觀十年丙申。慈藏法師西學(xué)。乃于五臺感文殊

授法(詳見本傳)文殊又云。汝國王是天竺剎利種。王預(yù)受佛記。故別有因緣。不

同東夷共工之族。然以山川崎險故。人性粗悖。多信邪見。而時或天神降禍。然

有多聞比丘在于國中。是以君臣安泰。萬庶和平矣。言已不現(xiàn)。藏知是大圣變化。

泣血而退。經(jīng)由中國太和池邊。忽有神人出問。胡為至此。藏答曰。求菩提故。

神人禮拜。又問。汝國有何留難。藏曰。我國北連靺鞨。南接倭人。麗濟(jì)二國。

迭犯封陲。鄰寇縱橫。是為民梗。神人云。今汝國以女為王。有德而無威。故鄰

國謀之。宜速歸本國。藏問歸鄉(xiāng)將何為利益乎。神曰。皇龍寺護(hù)法龍。是吾長子。

受梵王之命。來護(hù)是寺。歸本國成九層塔于寺中。鄰國降伏。九韓來貢。王祚永

安矣。建塔之后設(shè)八關(guān)會。赦罪人。則外賊不能為害。更為我于京畿南岸置一精

廬。共資予福。予亦報之德矣。言已遂奉王而獻(xiàn)之。忽隱不現(xiàn)(寺中記云。于終

南山圓香禪師處。受建塔因由)貞觀十七年癸卯十六日。將唐帝所賜經(jīng)像袈裟幣

帛而還國。以建塔之事聞于上。善德王議于群臣。群臣曰。請工匠于百濟(jì)。然后

方可。乃以寶帛請于百濟(jì)。匠名阿非知。受命而來。經(jīng)營木石。伊于龍春(一云

龍樹)干蠱。率小匠二百人。初立剎柱之日。匠夢本國百濟(jì)滅亡之狀。匠乃心疑

停手。忽大地震動。晦冥之中有一老僧一壯士。自金殿門出。乃立其柱。僧與壯

士皆隱不現(xiàn)。匠于是改悔。畢成。其塔剎柱記云。鐵盤已上高四十二尺。已下一

百八十三尺。慈藏以五臺所授舍利百粒分安于柱中。并通度寺戒壇。及大和寺塔。

以副池龍之請(大和寺在河曲縣南。今蔚州。亦藏師所創(chuàng)也)樹塔之后。天地開泰。

三韓為一。豈非塔之靈蔭乎。后高麗王將謀伐羅。乃曰。新羅有三寶。不可犯也。

何謂也。皇龍丈六。并九層塔。與真平王天賜玉帶。遂寢其謀。周有九鼎。楚人

不敢北窺。此之類也。贊曰

鬼拱神扶壓帝京  輝煌金碧動飛甍

登臨何啻九韓伏  始覺乾坤特地平

又海東名賢安弘撰東都成立記云。新羅第二十七代。女王為主。雖有道無威。九

韓侵勞苦。龍宮南皇龍寺建九層塔。則鄰國之災(zāi)可鎮(zhèn)。第一層日本。第二層中華。

第三層吳越。第四層托羅。第五層鷹游。第六層靺鞨。第七層丹國。第八層女狄。

第九層獩[狂-王+百]。又按國史及寺中古記。真興王癸酉創(chuàng)寺后。善德王代。貞

觀十九年乙巳。塔初成。三十二孝昭王即位七年。圣歷元年戊戌六月。霹靂(寺

中古記云圣德王代誤也。圣德王代無戊戌)第二十三圣德王代庚申歲。重成。四

十八景文王代戊子六月。第二霹靂。同代第三重修。至本朝光宗即位五年癸丑十

月。第三霹靂。現(xiàn)宗十三年辛酉。第四重成。又靖宗二年乙亥。第四霹靂。又文

宗甲辰年。第五重成。又憲宗末年乙亥。第五霹靂。肅宗丙子。第六重成。又高

宗十六年戊戌冬月。西山兵火。塔寺丈六殿宇皆災(zāi)

皇龍寺鐘  芬皇寺藥師  奉德寺鐘

新羅第三十五景德大王。以天寶十三甲午鑄皇龍寺鐘。長一丈三寸。厚九寸入。

重四十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施主孝貞伊王三毛夫人。匠人里上宅一典。肅宗

朝。重成新鐘。長六尺八寸。又明年乙未。鑄芬皇藥師銅像。重三十萬六千七百

斤。匠人本彼部強(qiáng)古乃未。又舍黃銅一十二萬斤。為先考圣德王欲鑄巨鐘一口。

未就而崩。其子惠恭大王干運(yùn)。以大歷庚戌十二月。命有司鳩工徒。乃克成之。

安于奉德寺。寺乃孝成王。開元二十六年戊寅。為先考圣德大王奉福所創(chuàng)也。故

鐘銘曰圣德大王神鐘之銘(圣德乃景德之考典光大王也。鐘本景德為先考所施之

金。故稱云圣德。鐘爾)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議郎翰林郎金弼粵奉教撰。鐘銘文煩

不錄

靈妙寺丈六

善德王創(chuàng)寺。塑像因緣。具載良志法師傳。景德王即位二十三年。丈六改金。租

二萬三千七百碩(良志傳作像之初成之費(fèi)。今兩存之)

四佛山  掘佛山  萬佛山

竹嶺東百許里。有山屹然高峙。真平王九年甲申。忽有一大石。四面方丈。雕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宜春市| 犍为县| 杨浦区| 海安县| 静海县| 当阳市| 西峡县| 舟曲县| 徐汇区| 当雄县| 长泰县| 富宁县| 日照市| 阳高县| 宁阳县| 巴塘县| 哈巴河县| 巴彦淖尔市| 巴中市| 巴林右旗| 新兴县| 夏河县| 万全县| 南阳市| 新野县| 石狮市| 北宁市| 玉溪市| 卓尼县| 宝兴县| 弋阳县| 慈溪市| 黄大仙区| 和田县| 新龙县| 民权县| 托里县| 靖宇县| 迭部县|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