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禮第八
賓入竟而死,遂也。主人為之具,而殯。(具,謂始死至殯所當用。)
[疏]“賓入”至“而殯”。
注“具謂”至“當用”。
釋曰:自此盡“卒殯乃歸”,論賓介死之事。云“賓入境而死,遂也”者,若未入境即反來。云“主人為之具而殯”者,謂從始死至殯所當用者,主人皆供之。鄭云“具,謂始死至殯所當用”,直云至殯所當用,明不殯於館,取其至殯節(jié),主人供喪具,以其大斂訖即殯,故連言殯。故下文“歸介復命”之時,柩止門外,明斂於棺而已。
介攝其命。(為致聘享之禮也。初時,上介接聞命。)
[疏]“介攝其命”。
注“為致”至“聞命”。
釋曰:云“初時,上介接聞命”者,鄭解介得代賓致命之意,以其命出於君。初,賓受命於君之時,賓介同北面,上介接聞君命矣,以是今賓死,得攝其命。
君吊,介為主人。(雖有臣子親因,猶不為主人,以介與賓并命於君,尊也。)
[疏]“君吊介為主人”。
注“雖有”至“尊也”。
釋曰:古者賓聘,家臣子皆從行,是以延陵季子聘於齊,其子死葬於嬴搏之。故鄭云“雖有臣子親因,猶不為主人”,以其介尊故也。
主人歸禮幣,必以用。(當中奠贈諸喪具之用,不必如賓禮。)
[疏]“主人”至“以用”。
注“當中”至“賓禮”。
釋曰:賓既死,主人所歸禮與幣,必以當喪者之用。云“當中奠贈”者,解經(jīng)中小斂、大斂之用。云“當中奠贈,諸喪具之用”者,具謂襲與小斂、大斂,解經(jīng)“幣”,云“不必如賓禮”者,不必如致飧饔之禮,束紡、皮帛之類,不堪喪者之用故也。
介受賓禮,無辭也。(介受主國賓己之禮,無所辭也。以其當陳之以反命也。有賓喪,嫌其辭之。)
[疏]“介受賓禮無辭也”。
注“介受”至“辭之”。
釋曰:云“介受主國賓己之禮”者,謂公幣、私幣之屬,故鄭云“當陳之以反命也”。言“無辭”者,雖無三辭,以其殯受饔餼之時禮辭,受食三辭,明介亦有禮辭。云“無所辭也”者,以有賓喪,嫌介有三辭,故云介受賓禮無辭也。
不饗食。
[疏]“不饗食”。
釋曰:案上遭君喪,受饔餼不受饗食。鄭云“受正不受加”,此云“不饗食”,介不就君受饗食,明受饔餼正禮也。
歸,介復命,柩止于門外。(門外,大門外也。必以柩造朝,達其忠心。)
[疏]“歸介”至“門外”。
注“門外”至“忠心”。
釋曰:知“門外,是大門外”者,國君有三門:皋、應、路;又有三朝:內(nèi)朝在路寢庭,正朝在路門外,應門外無朝,外朝當在皋門外。經(jīng)直云“止於門外”,無入門之言,明知止於大門外,外朝之上。是以上賓拜賜,皆云“於門外”,亦在外朝矣。故鄭云“必以柩造朝,達其忠心”也。
介卒復命,出,奉柩送之。君吊,卒殯。(卒殯,成節(jié)乃去。)
[疏]“介卒”至“卒殯”。
注“卒殯成節(jié)乃去”。
釋曰:當介復命之時,賓之尸柩在外朝,上介卒復命,謂復命訖,出君大門,奉賓之柩,送至賓之家。尸柩入殯於兩楹之,君往就吊。“卒殯”者,謂殯訖,殯是喪之大節(jié)。故云“卒殯,成節(jié)乃”去,謂君與大夫盡去。
若大夫介卒,亦如之。(不言上介者,小聘,上介,士也。)
[疏]“若大”至“如之”。
注“不言”至“士也”。
釋曰:云“不言上介者,小聘,上介,士也”者,案經(jīng)大夫介卒,據(jù)大聘上介是大夫而言。今鄭以經(jīng)不言上介,則大夫介卒,中兼有聘使大夫,其卒亦如之。故鄭云不言上介小聘上介士也,欲兼見小聘之法也。若小聘,上介、末介皆士,則入下文“士介死”中,以其下文更不見小聘賓介死法,故此兼言之也。
士介死,為之棺斂之,(不具佗衣物也,自以時服也。)
[疏]注“不具”至“服也”。
釋曰:以其士介卑,其禮降於賓與上介,非直具棺,他衣物亦具之。此士介直具棺,不具他物也。其士介從者,自用時服斂之。
君不吊焉。(主國君使人吊,不親往。)
[疏]“君不吊焉”。
注“主國”至“親往”。
釋曰:云“主國君使人吊,不親往”者,對上經(jīng)賓死,“君吊,介為主人”。此士,云“不吊”者,明不親吊,使人吊之可知也。
若賓死,未將命,則既斂于棺,造于朝,介將命。(未將命,謂俟之後也。以柩造朝,以已至朝,志在達君命。)
[疏]“若賓”至“將命”。
注“未將”至“君命”。
釋曰:前云“賓入境而死”,謂在路死,未至國。此經(jīng)更說賓至朝俟之後,使大夫致館,未行聘享,而賓在館死之事,故鄭云“俟之後”。是以鄭云“以柩造朝”,以其既至朝,志在達君命,則知上國外死,不以柩造朝可知。
若介死,歸復命,唯上介造于朝。若介死,雖士介,賓既復命,往,卒殯乃歸。(往,謂送柩。)
小聘曰問。不享,有獻,不及夫人。主人不筵幾,不禮。面不升,不郊勞。(記貶於聘,所以為小也。獻,私獻也。面猶覿也。)
[疏]“小聘”至“郊勞”。
注“記貶”至“覿也”。
釋曰:自此盡“三介”,論侯伯行小聘之事。云“不享”者,謂不以束帛加璧,獻國所有。云“不禮”者,聘訖,不以齊酒禮賓。“面不升”者,謂私覿庭中受之,不升堂,此對大聘升堂受。若然,不言私覿而言面者,對大聘言覿,故辟之而言面也。
其禮,如為介,三介。(如為介,如為大聘上介。)
[疏]“其禮”至“三介”。
注“如為”至“上介”。
釋曰:云“其禮如為介”者,謂特問使大夫得主國之禮多少,如大聘卿。此大夫為上介之時,即上文介之禮,飧饔餼及食燕之等。三介者,大夫降於卿二等故也。舉此侯伯之小聘,則公之臣,子男之臣,小聘禮數(shù),其義可知也。
記。久無事,則聘焉。(事,謂盟會之屬。)
[疏]“記久”至“聘焉”。
注“事謂盟會之屬”。
釋曰:此云“久無事,則聘焉”者,則《周禮》殷聘也。是以《周禮大行人》云:“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注云:“小聘曰問。殷,中也。久無事,又於殷朝者,及而相聘也。”云“事,謂盟會之屬”者,案《春秋》有事而會,不協(xié)而盟。是以《春秋》有會而不盟,盟必因會,若有盟會相見,故云久無事則聘焉。
若有故,則卒聘。束帛加書將命,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故,謂災患及時事相告請也。將猶致也。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策,簡也。方,板也。)
[疏]“若有”至“於方”。
注“故謂”至“板也”。
釋曰:云“故,謂災患及時相告請”者,此即上經(jīng)云“若有言”一也。言災患,上注引《春秋》臧孫辰告糴于齊、公子遂如楚乞師。此云“及時事”者,即上注引《春秋》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是也。云“名,書文,今謂之字”者,鄭注《論語》亦云:“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許氏《說文》亦然。言此者,欲見經(jīng)云“名”,名者即今之文字也。云“策,簡方。板也”者,簡謂據(jù)一片而言,策是編連之稱,是以《左傳》云南史氏“執(zhí)簡以往”,是簡者未編之稱。此經(jīng)云“百名以上書之於策”,是其眾簡相連之名。鄭作《論語序》云:“《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經(jīng)》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是其策之長短。鄭注《尚書》:“三十字,一簡之文。”服虔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簡八分字。”是一簡容字多少者。云“方,板”者,以其百名以下書之於方,若今之祝板,不假連編之策。一板書盡,故言方板也。
主人使人與客讀諸門外。(受其意,既聘享,賓出而讀之。讀之不於內(nèi)者,人稠處嚴,不得審悉。主人,主國君也。人,內(nèi)史也。書必璽之。)
[疏]“主人”至“門外”。
注“受其”至“璽之”。
釋曰:云“既聘享,賓出而讀之”者,上經(jīng)云:“若有言,則以束帛如享禮。”文承聘享之後,故知此讀諸門外,故云既聘享也。鄭知人是內(nèi)史者,案《內(nèi)史職》云:“凡四方之事書,內(nèi)史讀之。”此云“使人與客讀諸門外”者,亦是四方事書,故知人是內(nèi)史也。知書必璽之者,案襄二十九年《左傳》云:公如楚,“還,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故知此書亦璽之也。
客將歸,使大夫以其束帛反命于館。(為書報也。)
[疏]“客將”至“于館”。
注“為書報”也。
釋曰:此為書報上有故之事,彼以束帛加書將命,此亦以束帛加書反命于館。
明日君館之。(既報,館之,書問尚疾也。)
[疏]“明日君館之”。
注“既報”至“疾也”。
釋曰:為昨日為書報之,今日君始就館送客者,書問之道尚疾故也。必須尚疾者,以其所報告請,多是密事,是以鄭云“既報,館之,書問尚疾也”。
既受行,出,遂見宰,問幾月之資。(資,行用也。古者君臣謀密草創(chuàng),未知所之遠近,問行用,當知多少而已。古文資作赍。)
[疏]“既受”至“之資”。
注“資行”至“作赍”。
釋曰:使者受命於君,但知出聘,不知遠近,故云“古者君臣謀密草創(chuàng),未知所之遠近”,故問宰行糧多少,即知遠近也,故知須問之。
使者既受行日,朝同位。(謂前夕幣之,同位者,使者北面,介立于左少退,別其處臣也。)
[疏]“使者”至“同位”。
注“謂前”至“臣也”。
釋曰:云“既受行日”者,謂已受命日,夕幣之前,使者及介朝君之時,皆同位,北面,東上;在朝處,臣東方,西面,北上,故鄭云“同位者,使者北面,介立于左,少退,以別處臣也。”
出祖,釋,祭酒脯,乃飲酒于其側(cè)。(祖,始也。既受聘享之禮,行出國門,止陳車騎,釋酒脯之奠於,為行始也。《詩傳》曰:,道祭也。謂祭道路之神。《春秋傳》曰:涉山川。然則,山行之名也。道路以險阻為難,是以委土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為,祭酒脯祈告也。卿大夫處者,於是餞之,飲酒於其側(cè)。禮畢,乘車轢之而遂行,舍於近郊矣。其牲,犬羊可也。古文作祓。)
[疏]“出祖”至“其側(cè)”。
注“祖始”至“作祓”。
釋曰:云“既受聘享之禮,行出國門,止陳車騎,釋酒脯之奠於”者,凡道路之神有二:在國內(nèi)釋幣於行者,謂平道路之神;出國門釋奠於者,謂山行道路之神;是以委土為山象,國中不得名,國外即得稱。引《詩傳》曰者,證祭道路之神也。引《春秋傳》曰者,案襄二十八年《左氏傳》子大叔云:“涉山川,蒙犯霜露。”引之者,證是山行之名,涉者水行之稱。故《》詩云:“大夫涉,我心則憂。”《毛傳》云:“草行曰,水行曰涉。”云“是以委土為山”者,案《月令》冬祀行,鄭注:“行廟門外之西,為壤,厚二寸,廣五尺,輪四尺。祀行之禮,北面設主於上。國外祀山行之神為壤,大小與之同。”鄭注《夏官大馭》云:“封土為山象,以菩芻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云“或伏牲其上”者,案《周禮犬人》云:“掌犬牲,凡祭祀供犬牲,用物,伏瘞亦如之。”鄭注云:“伏,謂伏犬,以王車轢之。”故知有伏牲其上。云“使者為祭酒脯祈告也”者,案《周禮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彼天子禮,使馭祭。此大夫禮,故使者自祭,犯而去。云“卿大夫處者,於是餞之”者,案《詩》云“飲餞于禰”,是處者送行人而飲酒,名曰餞也。云“遂行,舍于郊”者,即上經(jīng)云舍于近郊是也。云“其有牲,犬羊可”者,《犬人職》云:“伏、瘞亦如之。”是用犬也。《詩》云“取羝以”,是用羊也。是犬羊各用其一,未必并用之。言可者,人君有牲,大夫無牲,直用酒脯。若然,此見出行時祭,案《韓奕》詩云:“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是韓侯入覲天子,出京城為祖道。又《左氏傳》:“鄭忽逆婦媯于陳,先配而後祖,陳钅咸子曰:是不為夫婦,誣其祖矣。”《鄭志》以祖為祭道神,是亦將還而後祖道,此聘使還亦宜有祖,但文不具。
所以朝天子,圭與繅皆九寸,剡上寸半,厚半寸,博三寸,繅三采六等,朱白倉。(圭,所執(zhí)以為瑞節(jié)也。剡上,象天圜地方也。雜采曰繅,以韋衣木板,飾以三色。再就,所以薦玉,重慎也。九寸,上公之圭也。古文繅或作藻,今文作ロ。)
[疏]“所以”至“白倉”。
注“圭所”至“作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