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5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26字
  • 2015-12-26 15:10:39

喪服第十一

繼父同居者。

[疏]“繼父同居者”。

釋曰:繼父本非骨肉,故次在女子子之下。案《郊特牲》云:夫死不嫁,終身不改。詩恭姜自誓不許再歸,此得有婦人將子嫁而有繼父者,彼不嫁者,自是貞女守志,而有嫁者,雖不如不嫁,圣人許之,故《齊衰三年章》有繼母,此又有繼父之文也。

傳曰:何以期也?《傳》曰:“夫死,妻稚,子幼,子無大功之親,與之人。而所者,亦無大功之親,所者以其貨財為之筑宮廟,歲時使之祀焉,妻不敢與焉。”若是,則繼父之道也。同居則服齊衰期,異居則服齊衰三月。必嘗同居,然後為異居,未嘗同居,則不為異居。(妻稚,謂年未滿五十。子幼,謂年十五已下。子無大功之親,謂同財者也。為之筑宮廟於家門之外,神不歆非族。妻不敢與焉,恩雖至親,族已絕矣。夫不可二,此以恩服爾。未嘗同居,則不服之。)

[疏]“傳曰”至“異居”。

釋曰:“何以期也”者,以本非骨肉,故致問也。“傳曰”已下,并是引舊傳為問答。自此至齊衰期,謂子家無大功之內親,繼父家亦無大功之內親,繼父以財貨為此子筑宮廟,使此子四時祭祀不絕,三者皆具,即為同居,子為之期,以繼父恩深故也。言妻不言母者,已他族,與己絕,故言妻,欲見與他為妻,不合祭己之父故也。云“異居則服齊衰三月。必嘗同居,然後為異居”者,此一節論異居,繼父言異者,昔同今異,謂上三者若闕一事,則為異居。假令前三者仍是具,後或繼父有子,即是繼父有大功之內親,亦為異居矣。如此,父死為之齊衰三月,入下文《齊衰三月章》繼父是也。云必嘗同居然後為異居者,欲見前時三者具,為同居,後三者一事闕,即為異居之意。云“未嘗同居,則不為異居”,謂子初與母往繼父家時,或繼父有大功內親,或已有大功內親,或繼父不為已筑宮廟,三者一事闕,雖同在繼父家,亦名不同居,繼父全不服之矣。

注“妻稚”至“服之”。

釋曰:鄭知“妻稚謂年未滿五十”者,案《內則》妾年五十閉房,不復御,何得更嫁?故未滿五十也。云“子幼謂年十五已下”者,案《論語》云“可以六尺之孤”,鄭亦云“十五已下”,知者,見《周禮鄉大夫職》云:“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七尺謂年二十,六尺謂年十五。十五則受征役,何得隨母,則知子幼十五已下。言“已下”則不通十五,以其十五受征,明據十四至年一歲已上也。云“大功之親謂同財”者,下記云“小功巳下為兄弟”,則小功已下疏,故得兄弟之稱。則大功之親容同財共活可知。云“為之筑宮廟於家門之外”者,以其中門外有己宗廟,則知此在大門外筑之也。必在大門外筑之者,神不歆非族故也。若在門內,於鬼神為非族,恐不歆之,是以大門外為之。隨母嫁得有廟者,非必正廟,但是鬼神所居曰廟,若《祭法》云“庶人祭於寢也”,神不歆非族,《大戴禮》文。云“夫不可二”者,據傳云妻,明據繼父而言,以其與繼父為妻,不可更於前夫為妻而祭,故云夫不可二也。云“此以恩服爾”者,并解為繼父期與三月。云“未嘗同居則不服之”者,以其同居與異居有服,明未嘗同居不服可知。

為夫之君。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

[疏]“為夫之君傳曰”至“從服也”。

釋曰:此以從服,故次繼父下。但臣之妻皆稟命於君之夫人,不從服小君者,欲明夫人命亦由君來,故臣妻於夫人無服也。不直言夫之君而言為者,以夫之君而言為者,以夫之君從服輕,故特言為夫之君也。傳曰“何以期”者,問比例者,怪人疏而同親者,故發問。云“從服也”,以夫為君斬,故妻從服期也。

姑、姊妹、女子子人無主者,姑、姊妹報。

[疏]“姑姊”至“姊妹報”。

釋曰:此等親出,已降在大功,雖矜之服期,不絕於夫氏,故次義服之下。女子子在上,不言報者,女子子出大功,反為父母,自然猶期,不須言報,故不言也。姑對侄,姊妹對兄弟出,反為侄與兄弟大功,侄與兄弟為之降至大功,今還相為期,故須言報也。

傳曰:無主者,謂其無祭主者也。何以期也?為其無祭主故也。(無主後者,人之所哀憐,不忍降之。)

[疏]“傳曰”至“主者也”。

釋曰:云“無主者謂其無祭主”者,無主有二:謂喪主、祭主。傳不言喪主者,喪有無後,無無主者,若當家無喪主,或取五服之內親,又無五服親,則取東西家,若無則里尹主之。今無主者,謂無祭主也,故可哀憐而不降也。

注“無主”至“降之”。

釋曰:云“人之所哀憐”者,謂行路之人,見此無夫復無子而不嫁,猶生哀{敏心},況侄與兄弟及父母,故不忍降之也。若然,除此之外,馀人為之服者,仍依出降之服,而不服加,以其馀人恩疏故也。不言嫁而云人者,若言人,即謂士也;若言嫁之,嫁之乃嫁於大夫,於本親又以尊降,不得言報,故云人不言嫁。

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

[疏]“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

釋曰:此亦從服輕,於夫之君及姑姊妹女子子無主,故次之。言“為”者,亦如為夫之君也。

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父母、長子,君服斬。妻,則小君也。父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此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喪者,謂始封之君也。若是繼體,則其父若祖有廢疾不立。父卒者,父為君之孫,宜嗣位而早卒,今君受國於曾祖。)

[疏]“傳曰”至“者服斬”。

釋曰:云“父母長子君服斬”者,欲見臣從君服期。若然,君之母當在齊衰,與君父同在斬者,以母亦有三年之服,故并言之。云“妻則小君也”者,欲見臣為小君,期是常,非從服之例。云“父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者,傳解經臣為君之祖父母服期,若君在,則為君祖父母從服期。

注“此為”至“尊祖”。

釋曰:云“此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喪者,謂始封之君也”者,若《周禮典命》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大夫四命,出封皆加一等,是五等諸侯為始封之君非繼體,容有祖父不為君而死,君為之斬,臣亦從服期也。云“若是繼體,則其父若祖有<疒發>疾不立”者,此祖與父合立,為<疒發>疾不立,己當立,是受國於曾祖。若然,此二者自是不立,今君立不關父祖。又云“父卒者,父為君之孫宜嗣位而早卒,今君受國於曾祖”者,此解傳之“父卒”耳。鄭意以父祖有<疒發>疾,必以今君受國於曾祖,不取受國於祖者。若今君受國於祖,祖薨,則群臣為之斬,何得從服期?故鄭以新君受國於曾祖。若然,曾祖為君薨,群臣自當服斬,若君之祖薨,君為之服斬,臣從服期也。若然,父卒者,父為君之孫,宜嗣位而早卒,則君之祖亦是<疒發>疾,或早死不立,是以君之父受國於祖,復早卒,今君乃受國於曾祖也。趙商問:“己為諸侯,父有<疒發>疾,不任國政,不任喪事,而為其祖服,制度之宜,年月之斷云何?”答云:“父卒為祖後者三年斬,何疑?”趙商又問:“父卒為祖後者三年,已聞命矣。所問者,父在為祖如何?欲言三年則父在,欲言期,復無主,斬杖之宜,主喪之制,未知所定。”答曰:“天子諸侯之喪,皆斬衰,無期。”彼志與此注相兼乃具也。

妾為女君。

[疏]“妾為女君”。

釋曰:妾事女君,使,與臣事君同,故次之也。以其妻既與夫體敵,妾不得體夫,故名妾。妾,接也,接事妻,故妾稱妻為女君也。

傳曰:何以期也?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女君,君妻也。女君於妾無服,報之則重,降之則嫌。)

[疏]“傳曰”至“姑等”。

釋曰:傳意謂妾或是妻之侄娣同事一人,忽為之重服,故發問也。答曰“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者,婦之事舅姑亦期,故云“等”。但并后匹,傾覆之階,故抑之,雖或侄娣,使如子之妻,與婦事舅姑同也。

注“女君”至“則嫌”。

釋曰:云“女君於妾無服”者,諸經傳無女君服妾之文,故云無服。必無服者,鄭解其不服之意,是以云“報之則重”。還報以期,無尊卑降殺,大重也。云“降之則嫌”者,若降之大功、小功,則似舅姑為婦庶婦之嫌,故使女君為妾無服也。

婦為舅姑。

[疏]“婦為舅姑”。

釋曰:文在此者,既欲抑妾事女君,使如事舅姑,故婦事舅姑在下,欲使妾情先於婦,故婦文在後也。

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

[疏]“傳曰”至“從服也”。

釋曰:問之者,本是路人,與子判合,則為重服,服夫之父母,故問也。云“從服也”者,答辭既得體,其子為親,故重服,為其舅姑也。

夫之昆弟之子。(男女皆是。)

[疏]“夫之昆弟之子”。

注“男女皆是”。

釋曰:《檀弓》云:“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進同己子,故二母為之,亦如已子服期也。云“男女皆是”者,據女在室與出嫁,與二母相為服同期與大功,故子中兼男女,但以義服情輕,同婦事舅姑,故次在下也。

傳曰:何以期也?報之也。

[疏]“傳曰何以期也報之也”。

釋曰:“報之”者,二母與子本是路人,為配二父,而有母名,為之服期,故二母報子還服期。若然,上世叔之下不言報,至此言之者,二父本是父之一體,又引同己子,不得言報,至此本疏,故言報也。

公妾、大夫之妾為其子。

[疏]“公妾大夫之妾為其子”。

釋曰:二妾為其子,應降而不降,重出此文,故次之。

傳曰:何以期也?妾不得體君,為其子得遂也。(此言二妾不得從於女君尊降其子也。女君與君一體,唯為長子三年,其馀以尊降之,與妾子同也。)

[疏]“傳曰”至“遂也”。

釋曰:傳嫌二妾承尊應降,今不降,故發問。答云“妾不得體君為其子得遂也”者,諸侯絕旁期,為眾子無服,大夫降一等,為眾子大功。其妻體君,皆從夫而降之,至於二妾賤,皆不得體君,君不厭妾,故自為其子得伸,遂而服期也。

注“此言”至“同也”。

釋曰:云“唯為長子三年”,更云“其馀”,謂己所生第二已下,以尊降,與妾子同,諸侯夫人無服,大夫妻為之大功也。

女子子為祖父母。

[疏]“女子子為祖父母”。

釋曰:章首已言“為祖父母”,兼男女,彼女據成人之女,此言“女子子”,謂十五許嫁者,亦以重出其文,故次在此也。

傳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祖也。(經似在室,傳似已嫁。明雖有出道,猶不降。)

[疏]“傳曰”至“祖也”。

釋曰:祖父母正期也。已嫁之女,可降旁親,祖父母正期,故不降也,故云“不敢降其祖也”。

注“經似”至“不降”。

釋曰:知經似在室者,以其直云“女子子”,無嫁文,故云“似在室”。云“傳似已嫁”者,以其言“不敢”,則有敢者,敢謂出嫁,降旁親,是已嫁之文。此言不敢,是雖嫁而不敢降祖,故云“傳似已嫁”也。經傳互言之,欲見在室、出嫁同不降,故鄭云“明雖有出道猶不降”也。云“出道”者,女子子雖十五許嫁,始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四禮,即著笄為成人,得降旁親。要至二十乃行,謂請期、親迎之禮,以其笄而未出,故云明雖有出道,猶不降。不直言出而言道者,實未出,故云出道,猶如鄭注《論語》云:“雖不得祿,亦得祿之道。”是亦未得祿而云之道,亦此類也。

大夫之子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姑姊妹女子子無主者為大夫命婦者,唯子不報。傳曰:大夫者,其男子之為大夫者也。命婦者,其婦人之為大夫妻者也。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者也。何以言唯子不報也?女子子人者為其父母期,故言不報也。言其馀皆報也。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大夫曷為不降命婦也?夫尊於朝,妻貴於室矣。(命者,加爵服之名。自士至上公,凡九等。君命其夫,則后夫人亦命其妻矣。此所為者,凡六命夫、六命婦。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謂姑姊妹女子子也。其有祭主者,如眾人。唯子不報,男女同不報爾。傳以為主謂女子子,似失之矣。大夫曷為不降命婦,據大夫於姑姊妹女子子,既以出降在大功,其士者又以尊降在小功也。夫尊於朝,與己同,妻貴於室,從夫爵也。)

[疏]“大夫之子”至“於室矣”。

釋曰:此言大夫之子為此六大夫、六命婦服期不降之事。其中雖有子女重出其文,其馀并是應降而不降,故次在女子為祖下。但大夫尊,降旁親一等,此男女皆合降至大功,為作大夫與己尊同,故不降,還服期。若姑姊妹女子子,若出嫁,大功,士又降至小功。今嫁大夫雖降至大功,為無祭主,哀憐之不忍降,還服期也。傳云“無主者命婦之無祭主者也”者,鄭兼言命婦,欲見既為命婦不降,又無祭主,更不降服期之意也。傳云“何以言唯子不報也”,鄭云子中兼男女,傳唯據女子子,鄭不從也。云“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者,欲見此經云大夫之子得行大夫禮,降與不降,一與父同,故傳據父為大夫為本,以子亦之也。云“大夫曷為不降命婦也”已下,欲見大夫是尊同,大夫妻是婦人,非尊同,亦不降者,傳解妻亦與夫同尊卑之意,是以云“夫尊於朝”、“妻貴於室”,以其大夫以上貴,士以下賤,此中無士與士妻,故以貴言之也。

注“命者”至“夫爵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嘉荫县| 喀喇| 千阳县| 商水县| 合阳县| 乌拉特前旗| 福贡县| 日喀则市| 甘泉县| 临潭县| 买车| 新巴尔虎左旗| 青岛市| 南乐县| 北流市| 莱州市| 东明县| 常德市| 莒南县| 凤凰县| 鸡泽县| 石林| 肃北| 留坝县| 会同县| 新沂市| 维西| 长沙市| 双辽市| 馆陶县| 淳化县| 朝阳市| 宜君县| 七台河市| 尼玛县| 马尔康县| 星子县| 武功县| 垣曲县| 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