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6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65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云“命者加爵服之名”者,見(jiàn)《公羊傳》云:“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又案《覲禮》“諸公奉篋服,加命書(shū)於其上”,以命侯氏,是命者加爵服之名也。云“自士至上公凡九等”者,不據(jù)爵,皆據(jù)命而言,故《大宗伯》云:“以九儀之命,正邦國(guó)之位。壹命受爵,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guó),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伯則分陜上公者,是九等者也。以其《典命》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大國(guó)孤四命,公侯伯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卿二命,大夫一命,士不命。天子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二命,下士一命。此經(jīng)雖無(wú)士,鄭總解天子諸侯命臣、后夫人命妻之事,故兼言士也。云“君命其夫”者,君中總天子諸侯。云“后夫人亦命其妻矣”者,案《禮記》云:“夫人不命於天子,自魯昭公始也。”由昭公娶同姓不告天子,天子亦不命,明臣妻皆得后夫人命也。鄭言此者,經(jīng)云命夫命婦,不辨天子諸侯之臣,則天子諸侯下但是大夫,大夫妻皆是命夫、命婦也。云“此所為者凡六大夫六命婦”者,六大夫,謂世父一也,叔父二也,子三也,昆四也,弟五也,昆弟之子六也;六命婦者,世母一也,叔母二也,姑三也,姊四也,妹五也,女子子六也。云“無(wú)主者,命婦之無(wú)祭主,謂姑姊妹女子子也”,鄭言此者,經(jīng)六命婦中有世母、叔母,故鄭辨之,以其世母、叔母無(wú)主有主皆為之期,故知唯據(jù)此四人而言也。云“其有祭主者如眾人”者,自為大功矣。云“唯子不報(bào),男女同不報(bào)爾”者,以其男女俱為父母三年,父母唯為長(zhǎng)子斬,其馀降,何得言報(bào),故知子中兼男女,是知傳唯據(jù)女子子失之矣。云“大夫曷為不降命婦者,據(jù)大夫於姑姊妹女子子,既以出降,其士者,又以尊降在小功也”者,此亦六命婦中有二母,故鄭辨之也。云“夫尊於朝”已下,鄭亦解姑姊妹女子子之夫,貴與已同之義。若然,案《曲禮》云:“四十強(qiáng),而仕,五十艾,服官政,為大夫。”何得大夫子又為大夫?又何得為弟之子為大夫者?五十命為大夫,自是常法,大夫之子有德行茂盛者,豈待五十乃命之乎?是以《殤小功》有大夫?yàn)槠淅サ苤L(zhǎng)殤,大夫既為兄弟殤,明是幼為大夫。舉此一隅,不得以常法相難也。

大夫?yàn)樽娓改浮ⅶ脤O為士者,

[疏]“大夫”至“為士者”。

釋曰:祖與孫為士卑,故次在此也。

傳曰:何以期也?大夫不敢降其祖與也。(不敢降其祖與,則可降其旁親也。)

[疏]注“不敢”至“親也”。

釋曰:大夫以尊降其旁親,雖有差約,不顯著,故於此更明之。經(jīng)云不降祖與,明於馀親降可知,大夫降旁親明矣。

公妾以及士妾為其父母。

[疏]“公妾”至“父母”。

釋曰:以出嫁為其父母,亦重出其文,故次在此。云“公”,謂五等諸侯皆有八妾,士謂一妻一妾,中間猶有孤,猶有卿大夫妻,不言之者,舉其極尊卑,其中有妾,為父母可知。

傳曰:何以期也?妾不得體君,得為其父母遂也。(然則女君有以尊降其父母者與?《春秋》之義,“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是言子尊不加於父母,此傳似誤矣。禮,妾從女君而服其黨服,是嫌不自服期父母,故以明之。)

[疏]“傳曰”至“遂也”。

釋曰:傳曰“何以期也”,問(wèn)者,以公子為君厭,為己母不在五服,又為己母黨無(wú)服。公妾既不得體君,君不厭,故妾為父母得伸,遂而服期也。

注“然則”至“明之”。

釋曰:鄭欲破傳義,故據(jù)傳云“妾不得體君得為其父母遂也”,然則女君體君者,有以尊降其父母者與,言“與”,猶不正執(zhí)之辭也。云“《春秋》之義”者,案桓九年《左傳》云“紀(jì)季姜?dú)w于京師”,杜云:“季姜,桓王后也。季,字姜。紀(jì),姓也。書(shū)字者,伸父母之尊。”是王后猶不待降父母,是子尊不加父母。傳何云妾不得體君乎?豈可女君降其父母,是以云“傳似誤矣”。言“似”,亦是不正執(zhí),故云似,其實(shí)誤也。云“禮妾從女君而服其黨服”者,《雜記》文也。云“是嫌不自服其父母,故以明之”者,鄭既以鄭為誤,故自解之。鄭必不從傳者,一則以女君不可降父母,二則經(jīng)文兼有卿大夫士,何得專據(jù)公子以決父母乎?是以傳為誤也。

疏衰裳齊、牡麻,無(wú)受者。(無(wú)受者,服是服而除,不以輕服受之。不著月數(shù)者,天子諸侯葬異月也。《小記》曰:“齊衰三月,與大功同者繩履。”)

[疏]“疏衰”至“受者”。

釋曰:此《齊衰三月章》以其義服,日月又少,故在《不杖章》下。上皆言冠帶,此及下傳大功皆不言冠帶者,以其輕,故略之。至正大功言冠,見(jiàn)其正猶不言帶,緦麻又直言緦麻,馀又略之。若然,《禮記》云齊衰居堊室者,據(jù)期,故譙周亦云:“齊衰三月,不居堊室。”

注“無(wú)受”至“繩履”。

釋曰:云“無(wú)受者,服是服而除,不以輕服受之”者,凡變除,皆因葬練祥乃行。但此服至葬即除,無(wú)變服之理,故云服是服而除。若大功已上,至葬後以輕服受之。若斬衰三升,冠六升,葬後受衰六升,是更以輕服受之也。云“不著月數(shù)者,天子諸侯葬異月也”者,大夫士三月葬,此章皆三月葬後除之,故以三月為主。三月者,法一時(shí)天氣變,可以除之。但此經(jīng)中有寄公為所寓,又有舊君,舊君中兼天子諸侯,又有“庶人為國(guó)君”,鄭云:“天子畿內(nèi)之民服,天子亦如之也。”但天子七月葬,諸侯五月葬,為之齊衰者,皆三月,藏其服至葬更服之,葬後乃除,是以不得言少以包多,亦不得言多以包少,是以不著月數(shù)者,天子諸侯葬異月故也。云“《小記》”者,彼記人見(jiàn)此喪服齊衰三月,與大功皆不言屨,故解此二章同繩屨。是以鄭還引之,證此章著繩屨也。

寄公為所寓。(寓,亦寄也。為所寄之國(guó)君服。)

[疏]“寄公為所寓”。

注“寓亦”至“君服”。

釋曰:此章論義服,故以疏者為首,故寄公在前。言寓亦寄者,《詩(shī)式微》云:“黎侯寓於衛(wèi)。”寓即寄,其義同,故云“寓亦寄也”。作文之勢(shì),不可重言,寄公為所寄,故云寓也。

傳曰: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何以為所寓服齊衰三月也?言與民同也。(諸侯五月而葬,而服齊衰三月者,三月而藏其服,至葬又反服之,既葬而除之。)

[疏]“傳曰”至“同也”。

釋曰:傳依上例,執(zhí)所不知稱者何,問(wèn)比例者等,是諸侯各有國(guó)土,而寄在他國(guó),故發(fā)問(wèn)也。“失地之君也”,答辭也。失地君者,謂若《禮記射義》貢士不得其人數(shù)有讓,數(shù)有讓,黜爵削地,削地盡,君則寄在他國(guó)。《詩(shī)式微》“黎侯寓於衛(wèi)”,彼為狄人所迫逐,寄在衛(wèi),黎之臣子勸以歸,是失地之君,為衛(wèi)侯服齊衰三月,藏其服,至葬更服,葬訖,乃除也。云“言與民同也”者,以客在主國(guó),得主君之恩,故報(bào)主君與民同。則民亦服之三月,藏其服,至葬又反服之,既葬訖,乃除也。

注“諸侯”至“除之”。

釋曰:上以釋變除要待葬後,諸侯五月葬,而言三月,故知三月藏服,至葬更服,葬後乃除可知。不於章首言之,欲就三月之下解之故也。

丈夫、婦人為宗住⒂宗子之母、妻。(婦人,女子子在室及嫁歸宗者也。宗子,繼別之後,百世不遷,所謂大宗也。)

[疏]“丈夫”至“母妻”。

釋曰:此與大宗同宗,親如寄公為所寓,故次在此。言丈夫、婦人者,謂同宗男子、女子皆為大宗子,并宗子母、妻齊衰三月也。

注“婦人”至“大宗也”。

釋曰:此經(jīng)為宗子,謂與大宗別,高祖之人皆服三月也。案《斬章》女子子在室,及女反在父室者。又《不杖章》中歸宗婦人,為當(dāng)家小宗親者期,為大宗疏者三月也。云“宗子繼別之後”者,案《喪服小記》及《大傳》云“繼別為大宗”,又云“有五世則遷之宗”,小宗有四是也。有百世不遷之宗,繼別為大宗是也。云“所謂大宗也”者,即上文大宗者尊之統(tǒng)是也。

傳曰:何以服齊衰三月也?尊祖也。尊祖故敬宗。敬宗者,尊祖之義也。宗子之母在,則不為宗子之妻服也。

[疏]“傳曰”至“妻服也”。

釋曰:傳以丈夫婦人與宗子服絕,而越大功、小功與曾祖同,怪其大重,故問(wèn)比例,何以服齊衰三月?云“尊祖也”,至之義也,答辭也。祖謂別子為祖,百世不遷之祖。當(dāng)祭之日,同宗皆來(lái)陪位及助祭,故云尊祖也。云“尊祖故敬宗”者,是百世不遷之宗,大宗者尊之統(tǒng),故同宗敬之。云“敬宗者尊祖之義也”者,以宗子奉事別子之祖,是尊祖之義也。宗子之母在則不為宗子之妻服也者,謂宗子父已卒,宗子主其祭。《王制》云:“八十齊喪之事不與。”則母七十亦不與。今宗子母在,未年七十,母自與祭,母死,宗人為之服。宗子母七十已上,則宗子妻得與祭,宗人乃為宗子妻服,故云然也。必為宗子母、妻服者,以宗子燕食族人於堂,其母、妻亦燕食族人之?huà)D於房,皆序以昭穆,故族人為之服也。

為舊君、君之母、妻。

[疏]“為舊君君之母妻”。

釋曰:舊君,舊蒙恩深,以對(duì)於父,今雖退歸田野,不忘舊德,故次在宗子之下也。但為舊君有二:一則致仕,二則待放未去。此則致仕者也。不云“舊臣”,而云“舊君”者,若云舊臣,言謂舊君為之,非《喪服》體例,故云舊君。若《斬章》云父君者則臣子為之。此不復(fù)言臣法,如君也。

傳曰:為舊君者,孰謂也?仕焉而已者也。何以服齊衰三月也?言與民同也。君之母、妻,則小君也。(仕焉而已者,謂老若有廢疾而致仕者也。為小君服者,恩深於民。)

[疏]“傳曰”至“小君也”。

釋曰:云“為舊君者孰謂也”者,此經(jīng)上下臣為舊君有二,故發(fā)問(wèn)云孰謂也。云“仕焉而已者也”者,答辭也。傳意以下為舊君,是待放之臣,以此為致仕之臣也。云“何以服齊衰三月”者,怪其舊服斬衰,今服三月也。云“言與民同也”者,以本義合,且今義已斷,故抑之使與民同也。云“君之母妻則小君也”者,雖前後不得同時(shí),皆是小君,故齊衰三月,恩深於人故也。

注“仕焉”至“於民”。

釋曰:云“仕焉而已”者,謂老若有廢疾而致仕者也者,此解仕焉而已。有仕已老者,《曲禮》云“大夫七十而致仕”,云有廢疾者,謂未七十而有廢疾,亦致仕,是致仕之中有二也。云“為小君服者,恩深於民也”者,下文庶人為國(guó)君,無(wú)小君,是恩淺;此為小君,是恩深於民也。

庶人為國(guó)君。(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天子畿內(nèi)之民,服天子亦如之。)

[疏]“庶人為國(guó)君”。

注“不言”至“如之”。

釋曰:案《論語(yǔ)》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注云:“民者,冥也。其見(jiàn)人道遠(yuǎn)。”案《王制》云:“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庶人謂府史胥徒。經(jīng)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據(jù)在官者而言之。《檀弓》云:“君之喪,諸達(dá)官之長(zhǎng)杖。”謂士大夫?yàn)榫龋瑒t庶人不為君杖,斬則下同於民三月也。云“天子畿內(nèi)之民亦如之”者,以其畿外上公五百里,侯四百里已下,其民皆服君三月,則畿內(nèi)千里,是專屬天子,故知為天子亦如諸侯之境內(nèi)也。

大夫在外,其妻、長(zhǎng)子為舊國(guó)君。(在外,待放已去者。)

[疏]“大夫”至“國(guó)君”。

注“在外待放已去者”。

釋曰:此大夫在外,不言為本君服與不服者,案《雜記》云:“違諸侯之大夫不反服,違大夫之諸侯不反服。”以其尊卑不敵。若然,其君尊卑敵,乃反服舊君服。則此大夫已去他國(guó),不言服者,是其君尊卑不敵,不反服者也,是以直言其妻長(zhǎng)子為舊國(guó)君,注云“在外待放已去者”。知是待放已去者,對(duì)上下文而知。以其上傳以為仕焉,而已下傳云而猶未絕,此傳云“長(zhǎng)子言未去”,明身是已去他國(guó),與本國(guó)絕者,故鄭云待放已去者也。

傳曰:何以服齊衰三月也?妻,言與民同也。長(zhǎng)子,言未去也。(妻雖從夫而出,古者大夫不外娶,婦人歸宗,往來(lái)猶民也。《春秋傳》曰:“大夫越竟逆女,非禮。”君臣有合離之義,長(zhǎng)子去,可以無(wú)服。)

[疏]“傳曰”至“未去也”。

釋曰:并服而問(wèn)者,怪其重,何者,妻本從夫服君,今夫已絕,妻不合服而服之;長(zhǎng)子本為君斬者,亦大夫之子得行大夫禮,從父而服之,今父已絕於君,亦當(dāng)不服矣,而皆服衰三月,故發(fā)問(wèn)也。

注“妻雖”至“無(wú)服”。

釋曰:云“妻雖從夫而出,古者大夫不外娶”者,鄭欲解傳云“妻言與民同”之意。以古者不外娶,是當(dāng)國(guó)娶婦,婦是當(dāng)國(guó)之女,今身與妻俱出他國(guó),大夫雖絕而妻歸宗,往來(lái)猶是本國(guó)之民。其歸者,則《期章》云“為昆弟之為父後者”,曰小宗者是也。云“《春秋》”者,案《春秋公羊傳》莊二十七年“莒慶來(lái)逆叔姬”,《傳》曰:“大夫越竟逆女,非禮。”彼云婦,此云女,鄭以義言之,以其未至夫家,故云女。引之者,證古者大夫不外娶之事。云“君臣有合離之義”者,謂諫爭(zhēng)從臣,是有義則合三諫,不從是無(wú)義,則離子既隨父,故去可以無(wú)服矣。

繼父不同居者。(嘗同居,今不同。)

[疏]“繼父不同居者”。

注“嘗同居今不同”。

釋曰:此則《期章》云“必嘗同居,然後為異居”者也。但章皆有傳,唯庶人為國(guó)君,及此繼父不傳者,以其庶人已於寄公與上下舊君釋訖,繼父已於《期章》釋了,是以皆不言也。

曾祖父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河县| 民丰县| 嘉义市| 原阳县| 那坡县| 察隅县| 平利县| 蒙山县| 乳山市| 蓝山县| 安溪县| 二连浩特市| 全南县| 离岛区| 康平县| 荣昌县| 上犹县| 横山县| 江山市| 德昌县| 长治市| 罗田县| 昭通市| 塔河县| 广水市| 青川县| 新晃| 闽清县| 盘山县| 镇雄县| 西和县| 日喀则市| 黄大仙区| 呼图壁县| 阿图什市| 镇沅| 甘肃省| 福贡县| 利川市| 清丰县|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