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一個人,做善人,做惡人,成兩樣的人,其間只在那點心上!

人言凡事,有命有數。然圣人云:「至人有立命之學,便以造化由我,命豈能拘?數豈能囿乎?」

至于生平無一善行善狀,或福祿富貴不失者,或由于祖宗之積累,或本于前世之修為。然而惡作不息,便絕子孫享受富貴之根。若其身福澤,只有及身者,則按其作為而減奪之。太上之言果報,寧欺人語哉!

諸子勉為善事,各自修省,無負予一片婆心也!

作善作惡,各有果報。若使為善無征效,則善可不為;若使作惡無過咎,則惡可大作。敬神非以圖報,只在恭奉誠信,此心便是善種子,不必期效而無不效。

吾觀諸典,甚言誦經功德,此非誑人語。蓋誦經者:一念之誠,便已盡去從前之妄;一時之善,便已大異昔者之非。去妄存誠,革非從善,誰云無果報乎?但可惜:一念之誠,轉念即為狂妄;一時之善,移時即棄善從非。如是,又將何以迓天庥而來善應乎?故古昔圣經賢傳,佛典仙箓,無非以美言欣動。為善者之心,俾之從此益進于善,以導迎祥氣耳!非謂不誠不敬,而徒口誦經文,心思戲渝,即可以消愆獲福也!惟心一于敬,始終不怠,則善矣!

書經之法,大小如一,輕重合宜,實左空右,長短相齊。筆在意先,則字不一;意在筆先,書法適宜。有則歸虛,空則實為。偷筆措置,反失平奇。

依予所言,無善作為,以敬以正,健體為歸。毋尚媚態,遒緊相催,寧緩勿亟,總以端揮。

涵三語錄續輯

予每見世俗之所謂好道者,無非求神仙接引,或學其燒丹煉汞,或學其采陰補陽,以希長生,永保富貴。如所云:腰纏十萬,跨鶴揚州,皆是也。

至于清虛寂滅,真常大道,鮮有好之慕之。如書所稱如好好色之堅確不移者,而況素習儒業,釋道兩門,尤所弗齒!

今某等乃能幼習儒業,長列簪纓,現膺民社,而乃渴慕仙風,真龍沙一會,不可易視!

須知:道以誠入,若由一誠以至乎無不誠,道不遠矣!故經云:「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何謂修人道?蓋大道本虛而實,充塞宇宙。人惟體道而行,使此心量,無乎不周,大則包羅天地,凡一切靈蠢,俱在吾心量中,即孔門「老安少懷」,佛門「度盡眾生」,道門「方便接引」,咸此一心為之也。

然又要細細參究靈根慧性,時時返觀內照,以心問心:某事合道,某事不合道。出身加民,不使有一毫之未盡。此即儒門「參贊位育」,釋門「性光透露」,道門「忘形合虛」之至理。故昔觀音大士,亦曾現宰官身說法;太上亦曾為柱下史。非入官之人,便不可學清虛之道。

倘能由予所言,事事秉一誠意,如:誠以利民,民受其福;誠以興化,風俗淳美;誠以自持,臨政無苛;誠以學道,惜精保神。仙佛與儒,寧外一心以求之乎?

予于某等所厚望者,須體此太上好生之心,佛法慈悲之念,與圣賢與聚勿施之言,不特為予門增輝已也。

凡學道之士,貴在精專。默運伭機,冥心內照,致虛守靜,和光同塵,以游于世抱一以自修。勿雜念,勿貪名利。內忘其心,外忘其形,以心御氣,以氣合神,以神合虛,以至于忘無可忘,復還清凈太虛無為之道。能明乎此,是為「明」道;勤修行之,是為「行」道。

若夫南宮之法,雖云正法,然亦非了脫生死度世無為之大道。故太上云:「清凈為天下正?!褂衷弧副I窆虤猓L生之本。」至筆箓雖非真一法門,而好之者多。然亦有文士壽終,飛精附人,以發泄生平之學識者。至外丹鼎爐汞鉛,更屬惑世誣民。愚人受欺者,不可勝數。未聞神仙以此度世。昔正陽授予黃白之術,予恐貽誤后人,遂蒙鑒此一念,拔度升仙。今某所請,予深惜焉!

士生斯世,誰能株守方隅!故男子生以四方為志,然所謂四方之志者,為其訪道從師:業儒者,負笈千里;學佛學仙者,芒鞋踏破。學未成,道未悟,不肯住腳!

后世趨走名利,奔競勢要,或游宦,或游學,或遠商,皆從名利起見。

又有一種貪嗜山水,不憚跋涉,雖有垂白雙親,亦置弗顧。不知此輩遠游,均屬方隅之內。至于真人游神冥漠,一息而經千里萬里,一時而六合三山。去不知其所往,神游宇宙;來不知其所從,還歸虛寂。知此游者,方為至游。茫茫海宇,能通此者,百中罕一。

降務恕樓示眾云:「予自三十年前,飛鸞演化,遂降神鄂渚,留驂此地,兆《三品》之良因,結萬緣之勝會,于斯樓基啟大業,繼復遷于宋氏樓頭,肇以涵三之名,再移喬子之宅,演成上卷仙典。于今一回想,實同昨日事耳!但予之開化有成,惟萊爾等贊勷,亦得諸始事之子,竭盡心力。此時雖大功告竣,均受宏庥。然于數始事之子,予心時為惻念,尚以為未足酬其勞者,故戀戀宮中,不即絕跡,蓋此故也?!?

予憫世慈腸,不憚煩劇。留連塵界,無非上體穹蒼,好生之德,下憐眾生沉淪之苦。是以發廣大誓,歷劫度人,普施法乳,愿盡恒河沙數,人人道岸誕登,幽域光明遍照。則老人一片婆心,不幾可少慰乎?

非不知世事澆漓,人情淡薄,近來口食計窮,人不得不惟利是趨。然只一心謀利,所以奸盜詐偽,日見其甚;機巧叢生,詭心百出。害人欺世,利己損他,種種行為,即一技一能,亦用心良苦。究其由來,無非計利,較之前人,更善鉆營。如此日偷,愈見其下。時災月厄,火盜官刑,旱蝗疾苦,因之頻加。第人于惡念初萌之際,尚覺自歉;雷霆震電,尚知畏懼。及漸染惡徑,反如履坦,似就輕車,偶因報應參差,遽謂神靈聾瞽,遂逞放心,肆行無忌,雖雷霆在側,斧鉞當前,而其人若罔聞罔見也。曰「我惟利是恃,不聞諺云『錢可通神』之語。」甚可憫惻,亦可發笑!如是等眾,焉有不永墮輪回,縈纏孽報者乎?予即欲解脫之,亦從何處下手也?

道之一字,為天地之秘機,為陰陽之精萃。立極宇宙,開化古今,至微至隱,無形無名。肇造化之象,祖物匯之根。厥始鴻蒙 判于太鈞 佛也此道 仙也此倫 儒之圣智亦無所分 究溯由來 同原玉清 流支衍派 各別三乘各開一教 各立一門 實者儒理 虛者禪心 虛虛實實二五凝精 存無守有 若渺若冥 恍恍惚惚 含于臍輪伭之又伭 竅妙難尋 上窮月窟 下踏天根 閑來閑往常靜常清 實者如斯 虛者常存 殊途一轍 歸還渾淪道無可道 人忘其人 我忘乎我 忘亦忘真 是曰真忘莫可擬論有識之子 先立乎誠 誠則有明 明則著形 著乎內外大道可行

行道無有難易之分,而一貫之曰誠。

當今乩沙一事,開化者廣,附和者多,其中不無真偽之別,又不無聚散之常。

然人每以談兇說吉者為真,以詩詞歌賦者可聚。若予自飛鸞此壇,迄今數十年來,在予不以吉兇之兆動人,而二三子亦不以禍福之機求應。雖無語言文字可觀,頗有禮樂威儀可習。是以常處不變,歷久愈新,較之倏聚倏散,駭俗驚人者,不相侔也。

人恐予門有異見異聞事,足以動人。今予自觀,覺無甚聞見可異!但不知人之聞見者,有異乎?無異乎?蓋無異則為庸常,而庸常二字,所含者廣。人生履地承天,祗不過衣而衣、食而食,日用起居,甚無異也!即庸常之說也。人生五官四體,共有目之能視、耳之能聽,司聰司明之處,人皆有之,此無異也!人生幼而小學,長而明倫,凡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過遵先王之訓,率圣人之行,以造夫為圣為賢之域,均不外中道而立,事極庸常,亦無異也!

更有此佛仙二途:一則明性徹源,欲了生死;一則煉性煉神,希得長生。其似怪誕難憑,其人似渺茫難考。然以庸常之說論之,佛與仙,斷不舍本性而言修煉,亦未有去守中而說伭微,忠孝仁義之本,未嘗不時時在念;辭讓參敬之事,未嘗不個個躬行。故事親孝,亦可稱仙中之孝子;事君忠,亦可作仙內之忠臣。

凡以類推,舉能生物盡倫者,皆是仙根佛種!不冀仙佛,而仙佛自然有得。其故實由于三教殊途,同歸太極,無所分別門戶也。予《三品》典內,明究斯旨,極為精備。若世之小儒,全不知此中合一之理,妄加議論,竊為譏謗,予亦不問其心思何似,而但哂之為腐為迂也!凡人問道而來,其有所聞見,雖予未盡知,但不作奇異觀。即是大識者,若論皈予門,亦僅可作庸常事看,方是大家模樣。既心切予道,予惟以大道教人,大者亦不過此「庸常」二字而已。

予門廣大,溟漠中寓有慈惠,恍惚中放有光明。凡所投誠,如果真信不二,再無不以神感通,只慮人之視我為可有可無,予亦難應之以立求立應,神思之不可度,理信然也。

茍能事父母以愛敬、事兄長以和遜、待朋友以信實、處身世以公平,修己克私,敦倫務本,是即日對予面、日聞予言。予默會之間,自首肯也。

欲知生者之死,曷不觀死者之生。夫生者之死,人第知算盡則死。而死者之生,人或有云:「死即受生者?!褂钟性疲骸杆兰炔粶y,焉定其生?」又有云:「無所為死后有生之據?!狗N種議訾不一,不知古云:「死生之義大矣!」其實不可得而易為之說也。

以正理論之,人稟陰陽之以受生,得清濁之以分形。來則茫茫,如東輪晨擁。人第見夫日之升矣,又焉能親其發于扶桑者,為真耶?為非真耶?及其死也,冥冥住,百體槁然,如西烏之落,倏忽而下。人第見其日之夕矣,又焉能目擊其沒于崦嵫者,為真耶?為非真耶?故執理之士,只究本來現有之軀,行真實不二之事,彼生彼死,惟須受其正而已矣!命可知也,不可言也;數有窮也,弗如守之。此大儒:明生死于未有我前,而會之以意;順生死于既有我后,而反實歸空。其伭之又伭,微之又微,俱非世人可得而道也。

世傳斗儀七十二,內隱真諦三十六,其它不過以儀文垂教者也。不知禮斗一事,不特予門科教為多,即如來門,亦多此天禮法。諸品亦自不同,然佛藏中心品,較道科為勝,皆具梵音,兼有成就法,甚為深妙。禪那家,亦有以此見性明心,如彼慧燈一燭,覺照一切處,無不朗徹。夫此暗室,未有光焰,俱作黑漆人,彼此不相面,既而忽然一炬,便覺上下洞達,光明四照,得如斯樂勝。

譬彼禮天者,雖愚柔無識,茍誠堅摯,遵依梵教,信禮如法,一旦開霽,俱能了悟。如我如來,睹明星嘯,拈花示眾,亦復如是。是知梵音神妙,具六通力,無有勝者,其功德力,誠不可議。

即予伭科秘簡,上仙真宰,尚有尊奉,每按天地同輪度數,依法瞻禮。倘根具有,間功行參差,亦不易得受上真靈寶太伭科教。故彼天為眾星主,居諸天尊,其愿深固,其慈廣大,其法無邊,凡九品果徒,尚莫能窺測。傳經五斗,俱系科詞,其中皆有隱秘,不傳下士,非九天真器,亦不得聞斯語。然亦可習此條科,肫誠懇禱,依義修持,其神驗亦各各異:或親降紫宸,或靜現臂面,或天華繽紛,或仙品陳設,咸如意啟,均使如愿。上士希仙,即可逭求;中士祈愿,無不各遂。禱讓一切,尚小果報!于此中得大智慧大解脫者,不勝計!更有親受伭靈三五之真工,而超證修持,居第一義,俱得此力。譬彼念「阿彌陀佛」接引者,遂得化生八功德池,作變體成蓮華,亦如是微妙。如圣經所云:「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贡硕Y天者,亦復如是。無第一義可解,是即第一義。無法象中,先有法象,而終歸于無法象也。妙哉!

「經」之一字,原所以教人守經不變,常敬常畏。上智觀之,默有感會;中士視之,知所警惕;小民知之,咸生畏懼。故予設教訓人,在此一字有許多訓迪,非假語言文字以自炫也。然訓迪之要,首在「收心」。心有所警惕,則勿論敬神事人,皆如在其上,必敬必戒,時刻翼翼,終日干干。對越神明,尤加謹慎。先自一事以至百事,自小事以至大事。收心在腔子,而勿使放失,則漸臻純熟,久自心有所主,而不致膽大氣粗,漫無忌憚矣。

此收心之法,即予始教之綱目,即予演經之主宰,亦即予平日所說修仙修佛之妙諦也!夫下愚之士,縱不能默會幽深,合神伭遠,而凜此章程,事天格神之際,尚不能一為點檢,約束此野劣猿精,使令猖獗,蓋由此等平日于收心之學,全不體究,徒侈結習,枉縱情欲,無明時熾,識性難調,種種任意,慣成放誕肆行之積習。俗網昏迷,不醒響震之伭音,以致對越神明,妄意放蕩,失禮踰閑,有不可自問者。如是之人,在人情則云「不稽之輩」,在世事則云「誕慢之子」,在儒教則云「不屑之徒」,在釋門則云「玷清規之夫」,在予道則云「狂悖之士」,焉所取也。

經之為言敬也,既無敬,經何庸說乎?經之教人以心也,心既放,經何庸設乎?惟經以印心,心即經要,經之所以非徒托諸語言文字也。憫哉!予不禁為彼等惻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西县| 台安县| 瓮安县| 高陵县| 河池市| 永泰县| 梓潼县| 兰溪市| 潮州市| 东光县| 岱山县| 即墨市| 玉树县| 高邮市| 沂源县| 定远县| 金门县| 来宾市| 桃江县| 中江县| 黑水县| 常宁市| 嘉禾县| 罗山县| 巢湖市| 通州市| 年辖:市辖区| 新巴尔虎右旗| 衡阳县| 木兰县| 无极县| 咸阳市| 大足县| 乌拉特后旗| 逊克县| 昌平区| 怀集县| 临朐县| 三都| 龙胜|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