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西都右街報恩禪院取經禪大德恒安集

聞摩騰入漢。聲教方被于支那。運歷圣唐。梵典盛圓于海藏。而又我玄宗皇帝御極寰宇。開元一十八年庚午之歲。西京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目為開元錄藏。總大小乘經律論。及賢圣傳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計四百八十一帙。盛行于世。又經歷四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屆德宗皇帝貞元十年甲戌之歲。又計六十五年。其間梵僧七人。同共宣譯。得大小乘經律論。及開元目中遺編義凈所譯律文。及大佛名經別傳等。共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九十九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集續開元錄三卷。又于貞元十五年。奉敕撰貞元釋教錄三十卷。并前七人梵僧等所譯文。共三百三十二卷。通前開元錄藏。都共五千三百八十卷。計五百一十帙。目為貞元錄藏。宣示流行。唯江表已來其間一兩部雖有余未編藏內。但(恒安)頃于天祐丁丑之歲。屆于江表。歷謁名山。參尋知識。以問參之外看覽藏經之次。因共道友言論。述其貞元藏。猷遂啟私。懇誓取茲經。將還上國。冀資皇化。永福邦家。以潛賴圣朝。仰憑睿力。于大唐升元二年。特遠游禮五臺山。回于關右已來。寫錄得前件貞元錄藏經律論等。于大唐保大三年。卻回帝闕。自貞元甲戌歲今計一百五十二年矣。尋又伏蒙今上皇帝陛下天恩俞充。寫錄施行。敕下所司永編諸藏。仍令朝散大夫行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云騎尉賜紫金魚袋喬匡舜。制序貫在經前。非獨濟利于一時。抑乃舟航于千古。又闕下升元寺西藏院先收。得千缽曼殊室利經一部十卷。亦是貞元錄內三藏金剛智所譯。貞元目中遺漏不載。尋具事由。請寄于本部中收。計數施行。又一切經源品次錄一部三十卷。在貞元藏外。今亦計數在后。又李長者華嚴論一部四十卷。僧勉昌。于升元二年進上。光文肅武孝高皇帝。今禮部侍郎孫忌撰序。編于藏內除開元錄藏經數外。今都新計數。總共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三卷(內續新經目一卷)合四十三帙其所新載經文目錄等具列如左(其于委細并重單合譯并在貞元釋教錄三十卷中具述)。

開元錄藏。

都共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一帙 西京西崇福寺沙門(智升)于開元一十八年庚午歲奉敕集。

貞元錄藏。

都一千二百一十三部。合五千三百九十卷。五百一十帙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于貞元十五年戊寅歲奉敕集內。

新添一百三十七部。共三百四十三卷(并千缽經在內)合三十帙(零卷散在諸帙內兼其舊本新譯請細詳譯人前后)。

·貞元品次錄一部三十卷 合三帙(在貞元藏外)

·花嚴論一部四十卷 合四帙(新編入藏)

·大唐保大乙巳歲續新譯貞元錄一部一卷(在續開元錄同帙)

新編入藏續新譯貞元錄藏。大小乘經律論目錄品次錄。千缽經等。見計抄寫卷帙數目。都一百三十九部。共三百七十三卷。合三十九帙(新經目在內兼其佛名經十六卷收今十八卷成故大數外長有二卷)舊五千六百紙(每紙二十八行成)新六千三百八十紙(每紙二十五行成目錄每紙或二十二行成)花嚴論一部四十卷(紙數在外)。

一次列見將到貞元錄藏新譯大小乘經律論。及貞元目錄并品次錄等。都合一百三十五部。計三百四十三卷。元進狀并品次錄。共一百三十二部。于中有三部數不收載著。其卷數即仍舊。今合計一百三十五部。

大乘經及念誦法。一百二十三部。二百三十卷。

大乘律一部一卷。

大乘論二部二卷。

小乘律(義凈所譯開元目中遺編者)七部五十卷(內三卷元訪本未獲)

·續開元釋教錄一部三卷(貞元十年甲戌歲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奉敕集)

·新定貞元釋教錄一部三十卷(貞元十五年己卯歲西明寺沙門圓照奉敕集)

·一切經源品次錄一部三十卷(趙郡業律沙門從梵自大中九年乙亥歲止咸通元年庚辰歲依貞元入藏錄集)

一貞元錄中不計寫到經(抄寫日亦計數抄寫流行訖二部一十九卷)

·大佛名經(在傳集中收)一部一十六卷(或十八卷附梁錄未詳作者)

·釋法琳別傳一部三卷(沙門彥悰集)

一新拾遺收入貞元錄藏經

·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一部十卷(三藏金剛智開元二十八年于長安薦福寺譯拾遺新編入目錄)

一新編入藏數

·新華嚴經論。一部四十卷(李通玄長者撰僧勉昌于升元二年進奉敕編入藏內)

右上見將到及續系抄寫。并新編入藏大小乘經律論。及貞元目錄品次錄。千缽經花嚴論等。都合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三卷。共四十三帙。一重具條科。新譯貞元錄藏大小乘經律論。貞元目錄品次錄千缽經花嚴論等如左(今若除華嚴論外都計參佰柴拾三卷)。

新編入目論

·新花嚴經論一部四十卷(并序取其進經年代致先于此有行狀一卷或在論初卷后故不別列) 九百紙

【藁】【鐘】【隸】【漆】右一部四十卷同四帙。

右此一論。是李通玄長者。開元十七年。于大原東北盂縣同穎鄉大賢村造。盛行于世。升元二年。僧勉昌。進請編入藏。大唐光文肅武孝高皇帝。令書十本。寫李長者真儀十軸。散下諸州。編于藏末。仍敕孫忌侍郎撰序貫于論首。今故編于此。庶無遺墮。

大唐貞元錄藏經律論目錄等大乘經及念誦法一百二十四部。二百四十卷

大唐玄宗朝所譯經未及入古今錄者。九部二十卷。

·大威力烏芻澀摩明王經二卷(或三卷) 三十五紙

·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卷 五紙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三紙

右三部五卷。其本見在。北天竺三藏阿質達霰(唐言無能勝將)于安西譯。開元二十年。因法月三藏貢獻入朝。附上件經到于京邑。不及得入開元錄。準敕編入貞元目錄。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二紙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三藏沙門達摩戰濕羅(唐言法月)東天竺人。開元二十六年。于長安譯。此一經與古舊二經中無少異。姚秦譯者名摩訶般若大明咒經。玄奘譯者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余義無異。與前二經同本異譯。但有正宗。無序分流通。今法月所譯三分具全。準敕編入貞元釋教錄。

·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一十五紙 朝散大夫行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云騎尉賜紫金魚袋喬匡舜。奉敕撰 新得貞元錄藏大小乘經等序(此序安三經首)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 二紙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本一卷 三紙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一卷 一十一紙

右四部四卷。其本見在。南天竺三藏沙門跋日羅(二合)菩提(唐言金剛智)于開元十九年后相譯出。準敕編入貞元釋教錄。后代宗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大弘教三藏。

【書】右八經十卷同一帙。

·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十卷 一百六十紙

右一部十卷。亦是大弘教三藏金剛智。開元二十八年于長安薦福寺譯。其經首序記分明。但(恒安)昨者游禮五臺山。回于關右已來。尋訪抄寫得所將到貞元錄藏經文之時。于彼方藏內甚見其經為貞元錄中遺漏不載。云于金剛智廣行記中具述。為訪行記。不獲遂不寫到。今于大唐保大三年冬。伏蒙天恩。于闕下升元寺寫錄所將到貞元經文。編錄入藏流行。于升元寺西藏院。又見此經本。遂乞編入貞元藏內。三藏金剛智先譯經文。本部經中收。依日施行。福資那國。具其事由。乞以上聞伏奉令旨。許以施行編于藏內。仍續已具計數奏聞訖。今又慮年月寖遠依前遺失。故寄編于此耳(況金剛智三藏于開元貞元二目中甚有所譯經文已計流行目錄)。

【壁】右一部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三卷(并經新序) 四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 八紙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 十三紙

·瑜伽念珠經一卷 二紙

·奇特佛頂經三卷 六十八紙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 二十二紙

【經】右六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經一卷 十二紙

·阿唎多羅阿魯力經一卷 二十一紙

·普賢行愿贊一卷 五紙

·地藏菩薩問法身贊一卷 五紙

·出生無邊門經一卷 十紙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 七紙

·底哩三昧耶經一卷 十四紙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三卷 二十四紙

【府】右八部共十卷同一帙。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 二紙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 九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分別圣位法門一卷(并序) 十三紙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七十八紙

·寶篋經一卷 六紙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羅】右六部共十卷同一帙。

·大孔雀明王經三卷(已廣流行見轉讀者) 五十紙

·大云輪請雨經二卷 二十四紙

·雨寶陀羅尼經一卷(并梵字) 五紙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 四紙

·稻[卄/幹]喻經一卷 八紙

·大寶廣博樓閣經三卷 四十五紙

【將】右六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 二十二紙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 一紙

·能凈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施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四紙

·三十五佛名經一卷 二紙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 三紙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八紙

·訶利帝母經一卷 三紙

·毗沙門天王經一卷 四紙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七紙

【相】右十部共十卷同一帙。

·文殊問字母經一卷(題云文殊問字母品第十四) 三紙

·金剛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 三十三紙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念誦法二卷 三十二紙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 十八紙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 八紙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三紙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法一卷 十三紙

·普賢菩薩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 十二紙

·金剛頂瑜伽五秘密修行儀軌一卷 十二紙

【路】右十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 三紙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六紙

·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并序譯經沙門惠靈述) 十五紙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 八紙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五紙

·瑜伽蓮花部念誦法一卷 七紙

·圣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觀行儀軌一卷 六紙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三紙

·甘露軍吒唎念誦法一卷 十八紙

【俠】右十部十卷同一帙。

·華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一卷 六紙

·文殊贊法身禮一卷 三紙

·授菩提心戒儀一卷(大乘律) 三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一卷 四紙

·般若理趣釋二卷 三十二紙

·大曼茶羅十七尊釋一卷 三紙

·金剛瑜伽護摩儀一卷 八紙

·都部陀羅尼目一卷 四紙

·大乘緣生論一卷(大乘論) 十紙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 十九紙

【槐】右十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大虛空菩薩所問經八卷

【卿】右一部共八卷同一帙。

此一經八卷前后四譯。舊錄云。是大集中之一分也。不可別存。今以義理幽深。又于大歷四年別翻出耳。今當第五譯。

·仁王經二卷(并序) 代宗皇帝御制(已久流行) 三十五紙

·密嚴經三卷(并序) 代宗皇帝御制 五十一紙

·仁王念誦儀一卷 十九紙

已上經等共七十部。計九十七卷。并出大歷七年正月進上代宗朝敕下流行目中。宜編入一切經目(元進一百一卷仁王經疏三卷移在后并失經目今計九十七卷)次后續進上具件如后。

·大圣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卷 五十一紙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二十五紙

【戶】右通前仁王經等五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一卷 十一紙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出吉祥勝初瑜伽經) 十 五紙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一卷(亦云呵利底母法) 十二紙

·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 三十二紙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一卷 三紙

·五字陀羅尼頌一卷 八紙

·圣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 八紙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金翅鳥王品一卷 十一紙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一卷(出不空罥索經二十八卷) 二紙

【封】右九部共十卷同一帙。

·圣迦尼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 四十八紙

·大威怒烏芻澀摩儀軌一卷 十紙

·佛說摩利支天經一卷 四紙

·金剛頂經一字輪王瑜伽一切處念誦成佛儀軌一卷 八紙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一卷 九紙

·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 十八紙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一卷 十四紙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迦婁羅阿尾奢法一卷 六紙

【八】右八部共十卷同一帙。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一卷(亦名五支略念誦法) 二紙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隨行法一卷 三紙

·木槵經一卷 一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一品(亦名文殊五字念誦法) 二十四紙

·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 二紙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一卷 四紙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兇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四十二紙

·金剛頂經觀自在如來修行法一卷 六紙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論一卷(亦云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義) 七紙

【縣】右九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一卷 二紙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行念誦儀軌一卷 七紙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七紙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花部念誦法門一卷(亦名成就大悲觀自在) 十二紙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一卷 四紙余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一卷(最勝立印圣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十一紙

·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 十一紙

·大圣天歡喜雙身毗那夜迦法一卷 三紙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一卷 九紙

·金輪王佛頂略念誦法一卷 三紙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 三紙

【家】右十一部共一十一卷同一帙。

右三十九部。共四十五卷。又計前大歷七年中仁王經等三部六卷。同為五帙。今又都通計前大歷七年中所進經。都合一百九部。計一百四十二卷(內大乘律寄在花嚴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同帙收大乘論二部二卷一卷與大乘律同帙一卷大日略念誦法同帙)都計一十四帙。并是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贈司空食邑三千戶謚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梵云阿目佉跋折羅(唐云不空金剛)本名智藏。從名改號為不空。于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為灌頂國師。于三朝內相次奉詔。翻譯經律論等。后于大歷七年。又相次進上經目。于貞元十五年。奉敕編入貞元釋教目錄。其不空塔廟碑文。并見在長安。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十卷(并序) 德宗皇帝御制 一百六十紙

·大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 二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第四譯) 二紙

【給】右三經十二卷同一帙。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并經新序) 一百五十五紙

【千】右一經十卷同一帙(貞元六年庚午歲與牟尼室利等同譯)。

·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并序)德宗皇帝御制 一百一十紙

【兵】右一經八卷同一帙(貞元六年庚午歲譯)。

·大方廣佛花嚴經四十卷(內云入不思義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六百一十二紙

【高】【冠】【陪】【輦】右一經四十卷同四帙。

此經烏茶國王自手書。進大唐德宗皇帝。其經當前花經中入法界分。從第六十到第八十。計二十一卷。今譯為四十卷。其經貞元十三年。于長安譯。其元進經梵夾表文在第一卷后記耳(其經雖曾見其文辭理多前后移易故計寫到)。

右上六部七十卷。并是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梵云般刺若。唐言智惠。于德宗圣神文武皇帝貞元四年歲次戊辰。后相次奉詔宣譯。于貞元十五年。奉敕編入貞元釋教錄。

·十力經一卷(并序記) 十紙

右一經一卷。龜茲國三藏勿堤提犀魚(唐言蓮花精進)于安西譯。

·回向輪經一卷 四紙

·十地經九卷 一百二十一紙

右二經十卷。于闐三藏尸羅達磨(唐言戒法)于北庭譯。

【驅】右三經共十一卷同帙。

此三經十一卷同一序記。在十力經前。云是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土持此梵夾。路欠請譯出將歸。于貞元十五年。準敕編入貞元釋教錄。

大乘律

·授菩提心戒儀一部一卷(大歷中進經數花嚴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同帙) 三紙

大乘論

·大乘緣生論一部一卷(圣者郁楞伽造在大歷七年進經數與大乘律同帙) 十紙

·金剛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論一部一卷(大歷中大日略經同帙) 七紙

右上三部三卷。大興善寺三藏不空譯(重標于此)。

小乘律(開元目中遺編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二十卷(內元欠二卷) 二百七十紙

【轂】【振】右一部共二十卷同二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三百三十五紙

【纓】【世】右一部共二十卷同二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五卷(內元欠一卷) 八十七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 十二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隨意一卷 十三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二卷 二十八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羯恥那事一卷 六紙

【祿】右五部共十卷同一帙(內元欠一卷)。

右上七部五十卷(內元欠二卷)是大唐三藏義凈。從大周證圣元年。止大唐景云二年以來兩京宣譯。準長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敕。及景云二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敕。編入經目。今準開元釋教錄中遺漏不收今拾遺補闕編入貞元釋教錄為訪本未足(即元欠三卷)且附闕本錄中收(然慮誤為別生故于本部中亦重收于彼耳)。

德宗朝貞元藏目等

·續開元釋教錄三卷 七十紙

右一部三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于貞元十年甲戌歲。奉敕集(與法琳別傳同帙續貞元錄在內)。

【車】右三部七卷同一帙。

·新定貞元釋教錄三十卷(元二十六行成紙) 九百紙余

右一部三十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于貞元十五年己卯歲。奉敕集。貞元十六年。敕下流行。

【駕】【肥】【輕】【策】右一部三十卷同四帙。

右上大小乘經律論。及念誦法遺編律文。及貞元目錄千缽經等。共一百三十五部。計三百二十三卷(內除千缽經一部十卷)并計見將到數。

·一切經源品次錄三十卷(元二十五行成紙在貞元藏外)六百紙

【功】【茂】【實】右一部三十卷同三帙(若施主開藏時緣文字稍多可計六帙數)。

右一部三十卷。大唐宣宗朝。趙郡業律沙門從梵。依貞元釋教入藏錄。自大中九年乙亥歲。止咸通元年庚辰歲集。亦計見將到經數。今通前計一百三十六部(內千缽經一部十卷)共三百五十三卷。貞元錄中不計寫到數(抄寫月亦已計數抄寫流行訖)。

·大佛名經一十六卷(或十八卷附梁錄未詳作者) 四百一十紙

【修】【富】右一部十六卷同二帙。

·法琳別傳三卷(貞觀年中僧彥悰集) 四十五紙

右一部三卷與續開元錄一部三卷同一帙右上二部一十九卷。先開元錄中疏述不收。后于貞元十五年己卯歲。合會重收。奉敕編入貞元釋教錄施行(貞元錄中具述委細)。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4 14:42:52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耒阳市| 龙游县| 赣州市| 栾城县| 西宁市| 从江县| 五大连池市| 滨州市| 巴中市| 盐城市| 桑日县| 浦城县| 大荔县| 贵溪市| 抚宁县| 堆龙德庆县| 旬邑县| 郎溪县| 同心县| 吴堡县| 禹州市| 二连浩特市| 沭阳县| 兴义市| 韶山市| 平阴县| 大田县| 洛浦县| 大新县| 滨海县| 贵阳市| 云和县| 阿城市| 江永县| 南充市| 资中县| 仪征市| 高雄市| 德安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