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85字
  • 2015-12-25 16:25:33

張璐曰:『金匱』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無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陽、陽明二經之熱,聚于胸中,延傷肺金清肅之氣,內外不能宣通故也。又云: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其證備,則發熱汗出等證,『金匱』已詳,不必贅矣。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注】此略其證脈,單舉痙之頸項強急者,以明其治也。太陽脈,下項循肩挾背;陽明脈循喉嚨,入缺盆,貫膈、下乳內廉。太陽主后,前合陽明;陽明主前,后合太陽。今邪壅于二經之中,故有幾幾拘強之貌也。太陽之強,不過頸項強;此痙之強,則不能俯仰,項連胸背而俱強,故曰:項背強幾幾也。無汗惡風,實邪也,宜葛根湯發之。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兩解太陽、陽明之邪也。

【集注】方有執曰:幾幾,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幾幾然。形容病人之頸項俱病者,俛仰不能自如之貌。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注】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實邪也。今反汗出惡風者,虛邪也,宜桂枝加葛根湯 ,解太陽之風,發陽明之汗也。

【集注】江琥曰:太陽病項背強矣,復幾幾然,頸不得舒,頸之經屬陽明,項背與頸幾幾然,其狀當無汗,今反汗出、惡風,仲景法:太陽病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今因其幾幾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湯中,以兼祛陽明經之風也。

桂枝加葛根湯方

于桂枝湯內,加葛根三兩,余根據桂枝湯法。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注】以上論痙,皆外感風、寒、濕而為病也。若太陽病發汗太多,津液大亡,表氣不固,邪風乘虛而入,因成痙者,乃內虛之所致也,不可以柔痙剛痙例之,宜以桂枝加附子湯,以固表祛風為主治。由此推之,凡病出汗過多,新產亡血過多,而變生此證者,皆類此也。

【集注】程應旄曰:即此一端推之,則知此病得之亡津亡血,而因虛致寒,因虛致燥者不少。

蓋陽氣者,柔則養筋,發汗太多,則亡其陽,而損其經脈之血液故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注】濕家,謂病濕之人。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內生濕病,則發熱身黃。若內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熏黃者,濕盛之發黃,屬脾之瘀濕,故其色暗如煙熏也。不似傷寒熱盛之發黃,屬陽明之郁熱,故其色明如橘子色也。

【集注】張璐曰:濕證發黃,須分陰陽表里。陽濕,在里茵陳蒿湯;在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陰濕,在里白術附子湯,在表麻黃白術湯,此陰濕在表而發黃也。『金匱』有云: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術湯,蓋寒與濕合,不宜大汗,故加白術。以麻黃得術,則汗不致于驟發,白術得麻黃,則濕滯得以宣通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注】此申上條,詳其證出其脈,以別其治也。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此內生外受之濕病也,外宜羌活勝濕湯,內宜茵陳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證類傷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傷寒,不可發汗,乃濕邪之病在頭,故頭痛鼻塞,惟宜納藥鼻中,取黃水從涕出,自可愈也。所納之藥,即瓜蒂散類也。

【集注】鄭重光曰: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則寒濕之邪客于上焦。經曰:因于濕首如裹是也。用瓜蒂散吹鼻,此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注】濕家脈浮細,濕在外也,當汗之。今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不浮細而沉細,是濕邪內盛而為濕痹不通之候也。故但當利其小便,使濕從小便而去,乃濕淫于內之正治也。

【集注】成無己曰:濕盛則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氣內流也。但當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濕氣。古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方有執曰:此以濕之入里者言也。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內滲,所以脈沉而細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水不外滲,則橫流不遵故道。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也。

張志聰曰:關節者,腰背肘膝之大關,大筋之所統屬,不同于骨節也。濕流關節,大筋不和,故疼痛痹閉也。濕傷太陽,筋脈澀滯,故名濕痹,利其小便,則水道行而決瀆無愆,濕邪去而筋脈調和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注】濕家但頭汗出,乃濕氣上淫之汗,非陽明之熱不得越也。濕家背強,乃濕氣澀滯之重強,非痙病之拘強也。欲得覆被向火,非外惡寒,乃濕盛生內寒也。若誤以濕淫之頭汗,為陽明瘀熱之頭汗而下之,寒濕之氣,乘虛入胸則胸滿,入胃則噦矣。寒濕不化,故小便不利;胸中有寒,故舌上滑白如胎;丹田有熱,故口燥渴,欲得水而不能飲,由胸中有寒濕故也。

【集注】成無己曰:傷寒則無汗,濕家雖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也。

程應旄曰:雖渴欲得水似熱,而不能飲可辨,則只是口燥煩,而實非胸中燥煩可知,證同病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此承上條濕家誤下之逆也。濕家誤下,胸滿而噦,小便不利,舌上如胎,口燥渴不能飲,已屬逆矣,尚在可治。此誤下后,額汗不已,微喘不止,是陽脫于上也;小便反利,下利不止,是陰脫于下也,陰陽相離,故死也。

【集注】方有執曰: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

程知曰:濕之中人,陰先受之,故本經濕證,多從助陽溫散為治,若妄下,則陽虛陰盛而不可救矣。額上汗出微喘,虛陽欲上脫也;二便不禁,盛陰欲下脫也,陰陽離決,死矣!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注】病者,謂一身盡痛之病人也。濕家一身盡痛,風濕亦一身盡痛。然濕家之痛,則重著不能轉側;風濕之痛,則輕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別者也。至于發熱,濕家之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則日晡必劇。此得之于汗出當風,或久傷濕,復受風冷所致也。

【集注】張志聰曰:汗出當風,則為風濕;久傷取冷,則為寒濕。

張錫駒曰:發熱日晡所劇者,日晡而陽氣衰,陰氣盛,濕為陰邪,故主旺時而甚也。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注】此詳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不惟不可下,即發汗亦不可失其宜也。風陽邪,濕陰邪,風濕相搏,陰陽受邪,故一身盡痛也。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則濕氣盛,雖發其汗,汗大出而病不愈者,但以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以其值濕盛之時,發其汗,大汗出,此汗之不如法,所以不解也。若治風濕者,必俟天氣睛明發其汗,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狀,則風與濕俱去,而病自解矣。

【集注】方有執曰: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此發汗之微機,后之人動輒以大汗為言者,去道遠矣。

張璐曰:風濕相搏,法當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術,使微微蒸發,表里氣和,風濕皆去。正如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加術同義。

程應旄曰:濕家不惟不可誤下,即汗亦不可誤汗。風濕相搏一證,一身盡疼痛,雖是微挾表邪,然其脈不浮,終是汗難大汗,治風兼治濕,但使微微似欲汗出者,是其法也。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囗,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脈證,以明其治也。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是無傷寒里病之證也;脈浮虛澀,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脈浮虛,主在表,虛風也;澀者,主在經,寒濕也。身體疼煩屬風也,不能轉側屬濕也,乃風濕相搏之證,非傷寒也,與桂枝附子湯溫散其風濕,使從表而解也。若脈浮實者,則又當以麻黃加術湯,大發其風濕也。如其人有是證,雖大便囗,小便自利,而不議下者,以其非邪熱入里之囗,乃風燥濕去之囗,故仍以桂枝附子湯去桂枝,以大便囗,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奪津液也;加白術,以身重著,濕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濕氣于肌也。

【集注】成無己曰: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好}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白術四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兩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囗、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囗、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注】風濕相摶,骨節疼煩,重著不能轉側,濕勝風也。掣痛不可屈伸,風勝濕也。今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皆風邪壅盛,傷肌表也。小便不利,濕內蓄也。身微腫者,濕外薄也。以甘草附子湯微汗之,祛風為主,除濕次之也。以上二條,皆詳風濕之義,以明風濕之治也。

【集注】方有執曰:摶,掜聚也。言風與濕掜合摶聚,共為一家之病也。煩,風也。痛、濕也。風淫則掣,濕淫則痛,風濕之邪注經絡,流關節,滲骨髓,身體所以煩痛、掣痛而不利也。近之則痛劇者,外邪客于內,迕之則逆也。短氣者,汗多亡陽而氣傷也。惡風不欲去衣者,以重傷,故惡甚也,甘草益氣和中,附子溫經散濕,術能勝濕燥脾,桂枝祛風固衛,此四物者,所以為風濕相摶之的藥也。

吳人駒曰:必脈之沉而細者,若浮大而盛,則風多而濕少,附子須在審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桂枝四兩 白術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方解】風濕之治,用甘草附子湯,即桂枝附子湯去姜、棗、加白術也。去姜、棗者,畏助汗也。加白術者,燥中濕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解,則仍服一升。若微得汗則解,解則能食,是解已徹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復煩者,是解末徹也,仍當服之,但不可更服一升,恐已經汗,多服而過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為妙。似此服法,總是示人不可盡劑之意,學者于理有未解處,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也。

【注】中暑熱病,亦由太陽表入,故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頗似太陽溫熱之病。但溫熱無惡寒,以熱從內發,故雖汗出而不惡寒。中暍惡寒者,以暑由外入,故汗出而惡寒也。究之于脈,溫熱之浮,必浮而實;中暍之浮,必浮而虛,以暑熱傷氣也。究之于渴,溫熱之渴,初病不過欲飲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引飲也。溫熱則傳經,變病不一,中暍則不傳,不愈即死也。雖同為太陽經中之病,而虛實施治不同,宜以人參白虎湯主治之。

【集注】方有執曰:蒸熱謂之暑,傷暑謂之暍。汗出惡寒者,太陽表不固也。身熱者,暑邪傷陽也??收?,亡津液而內燥也。

程知曰:此辨暑熱脈證也。太陽中熱者,謂是太陽表證而屬中熱也。均是太陽表病,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為中風;汗出身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今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則是中暍。暍者、暑熱之氣也。不言暍而言熱,以其胃熱為獨重也。里有熱,故身熱而渴,暑傷氣,故汗出惡寒。

吳人駒曰:不可因惡寒而用辛溫,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熱可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注】此申上條,詳出證脈,戒人不可妄行汗、下、溫針也。太陽中暍,無汗身重疼痛者,似傷寒也,但脈弦細芤遲,非傷寒脈也。且有小便已,而灑灑然惡寒毛聳之證,乃太陽膀胱表氣為暑所傷而然也。手足逆冷者,乃暑傷氣,氣傷不能達四肢,則寒也。小有勞身即發熱,口開前板齒燥者,乃勞則動熱,暑熱益烈,傷陰液也,此皆中暍危證。若以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誤為傷寒之表,妄行發汗,則表氣愈虛,惡寒更甚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南江县| 雅安市| 阿拉善左旗| 恭城| 揭东县| 绍兴市| 北川| 邳州市| 富民县| 韩城市| 石林| 屏东市| 罗源县| 雅安市| 南部县| 桂阳县| 宜都市| 晋宁县| 黔西县| 木里| 罗定市| 新乐市| 晋宁县| 焦作市| 古浪县| 奈曼旗| 田林县| 金沙县| 伊吾县| 乌苏市| 罗平县| 巨鹿县| 修文县| 庆元县| 武鸣县| 茂名市| 北碚区| 汕头市| 丰城市|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