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梁啟超談史學: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象也(4)
- 梁啟超講國學
- 季風
- 4373字
- 2016-01-28 15:55:37
趙武靈王十九年時,秦武王在周舉鼎絕臏而死。因秦武王無子,秦國在立新國君事宜上發生了兩派激烈的斗爭。而當時的楚國和越國發生了大戰,并把齊國也吸引了過去。可以說這時,除了趙國和宋國外,各國之間都處于混亂時期。面對各國無暇干涉趙國內政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發布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趙國的騎兵,取胡人機動性強的優勢,拋棄掉其紀律性差的缺點,經過重新整頓的軍隊,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在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1年),趁秦國內戰正酣的時候,趙武靈王率軍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今陜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林胡在與趙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林胡王被迫向趙武靈王獻出大量的良種馬,才得以求和。次年,趙武靈王繼續攻擊中山國,奪取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界的土地,把中山國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中山進行嚴密地封鎖。林胡與樓煩想與中山國一起夾擊趙國的代郡,結果遭到趙武靈王的痛擊。趙國奪取林胡和樓煩的大片土地,設立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云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迫使林胡和樓煩大幅度地向北遷移。趙武靈王派人修建了兩道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內蒙古烏加河、狼山一帶,第二道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包頭、呼和浩特至河北張北一線。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國位給王子何,任肥義為相,兼任趙王何的師傅。自己自號主父,專心趙國的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公元前297年,懾于趙國的軍事力量,樓煩歸附趙國。至此,經趙武靈王之手,趙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不難理解梁啟超之所以推崇趙武靈王,自然是與趙武靈王銳意改革、奮發圖強、蕩平外寇的功績分不開的。因為他所生活的晚清,正是祖國的大好河山遭到列強踐踏的時期,而他空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面對社會現狀卻無能為力。所以,他的內心一定有種非常強烈的愿望,期盼能有英雄橫空出世,蕩平一切外寇,讓國家早日走向安定和富強。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對趙武靈王的推崇和稱贊,并不僅是出于對英雄的崇拜,實是一種愛國情懷的袒露。
柒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嗎
翻開中國的一些教科書或打開一些網站的知識百科,對“武士道”一詞的解釋大同小異。比如百度百科上就是這樣陳述的:“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范以及哲學。”無一例外的大家都把日本當作武士道的起源地。事實果真如此嗎?中國有沒有出現或存在過武士道呢?梁啟超認為,中國不但有,而且曾經盛極一時。
中國的武士道盛行于春秋時期。當時,周王的勢力減弱,各諸侯國開始為各自的利益展開爭奪,于是相繼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樣的霸主。在他們稱霸的過程中,穿梭其間的俠士們身上,普遍具有武士道精神。以他們的信仰來劃分,可分為十種人。
一種是以國家的名譽為重,對有損于國家的名譽者不能忍的人,如先縠、欒書、郤至、雍門子狄這樣的人。比方說雍門子狄,他是齊國的臣子。當時,越國軍隊開赴齊國邊境,準備攻打齊國,雍門子狄聽說后,單身前往越軍營前,拔劍刎頸而死,越軍見齊國有這樣忠君的義士,便覺得齊國是不容易戰勝的,于是就引軍撤退。
一種是在國家間交往時,凡是出現有損于自己國家權利的,必以死相爭,不畏強勢的人,如曹沫、藺相如和毛遂這樣的人。其中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了。
一種是如果自己犧牲對國家有益,就慷慨赴死,義無反顧的人,如鄭叔詹、安陵、縮高、侯嬴和樊于期這樣的人。比如說鄭叔詹這個人,晉文公攻打鄭國,鄭國用名貴的寶物來乞和,晉文公不答應,說:“你們把叔詹交出來,我就退兵。”鄭文公不答應,鄭叔詹再三請求說:“用我一個人可以救百姓、安國家,君主何必對小臣如此愛惜呢?”無奈之下,鄭文公答應了他的請求,最終將鄭叔詹交給了晉國。幸運的是,鄭叔詹依靠自己的機智,最終打動晉文公,讓他把自己放了出來。
一種是自身的名譽受到污損,難以容忍。然而不為尋短見而自裁,不為懷忿而報復,務必選擇死于國事來為自己恢復名譽的人。如狼瞫、卞莊子、華周和杞梁這樣的人。卞莊子是魯國著名的勇士,能夠單獨與虎格斗。他的母親在世時,他隨軍作戰,三戰三敗,朋友看不起他,國君羞辱他。但在他的母親去世三年的時候,魯國出兵伐齊,他請求參戰。在戰斗中他三戰三獲敵人甲首,雪除了昔日敗北之恥。最后又沖入陣地殺敵七十人,于戰斗中戰死。
一種是忠實于尊長,但在其做了有損于國家利益或聲譽的事時,就會違抗尊長的意旨行事,事后又不肯原諒自己的犯上之罪,以自殺來結束生命的人,如鬻拳、先軫、魏絳這樣的人。晉襄公的嫡母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答應了,隨即將三人釋放。先軫聽說襄公將秦囚釋放了,勃然大怒:“不知花費了多少力氣犧牲了多少將士的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就被輕易赦免!”他對著晉襄公“不顧而唾”。沒想到晉襄公并沒有責怪他的這種目無尊長的行為,事后反而為釋放秦囚的事向先軫道歉,這讓先軫感到十分自責。這一年,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八月,晉軍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擊敗狄軍,俘獲一名狄軍首領。隨后,先軫脫下頭盔鎧甲,沖進狄軍中戰死,以此相抵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
一種是犯了罪不逃避刑罰的人,如慶鄭、奮揚這樣的人。晉惠公因不聽慶鄭的建議,惹怒了秦國,秦國舉兵伐晉。慶鄭認為這是晉惠公咎由自取,惠公責備慶鄭出言無禮。后來,慶鄭勸告晉惠公應用本土車輛,惠公仍然不聽。在秦晉會戰中,惠公馬陷于淤泥中,召慶鄭駕車,他說這是晉惠公咎由自取,不予理睬,致使晉惠公在戰爭中被秦軍俘虜。這年冬季,因為晉惠公姐姐秦穆姬的努力,晉惠公才得以被釋放回國。慶鄭自知“陷君于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所以沒有逃走。最后任憑晉惠公把自己殺了。
一種是在什么職位就愛什么職位,以犧牲自身或自身的所愛來殉職的人,如齊太史兄弟、申鳴、孟勝這樣的人。齊國的大臣崔杼以下犯上殺了齊莊公,齊太史于是秉筆照實寫道:“崔杼弒其君。”崔杼就殺了齊太史。誰知道太史的兩個弟弟也如實記載,所以,他倆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又警告太史的第三個弟弟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道:“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
一種是受人恩惠,以死來報答的人,如北郭騷、豫讓、聶政、荊軻這樣的人。豫讓做了智伯的家臣后,受到智伯的尊重。后來,智伯被晉、韓、魏合謀滅掉了,晉國的趙襄子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了飲具。智伯遇害后,豫讓逃到了山里,其思念起智伯的好處,對趙襄子的做法極為憤恨,發誓要為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于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但計劃被趙襄子識破了。當趙襄子審問他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智伯報仇!”
一種是接受朋友的相托后,以犧牲生命及一切來挽救的人,如信陵君、虞卿這樣的人。一種是他人有急難,雖然與自己無關,但出于一種大義或大局考慮挺身而出的人,如墨子、魯仲連這樣的人。一種是與人共事,如果自己的死能夠替人保守秘密,成就事業的話,就堅決去死的人,如田光、江上漁父這樣的人;一種是通過讓自己死掉而讓他人不受連累的人,如聶政、貫高這樣的人;一種是以死來成全他人名聲的人,如聶榮這樣的人;一種是戰敗后寧死也不愿為俘虜的人,如項羽、田橫這樣的人;一種是追隨自己所尊重親近的人去死的人,如孟勝的門人、田橫的門客這樣的人;一種是處于進退兩難境地時選擇了符合義的舉動,事后以死來表明自己當初選擇的不得已的人,如鋤麑、奮揚、子蘭子這樣的人;一種是以死的決心來做一件事,事過境遷生不論這件事成與不成,都以死來不負自己當初的志向的人,如程嬰這樣的人;一種是追求一舉一動都要成為后世行為的法則,不讓后人因學他的錯誤而成為流弊的人,如子囊這樣的人……
這些人的事跡充斥于史書中,非一言所能道盡,也就不一一舉例了。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不但存在武士道,而且源頭久遠。在春秋時期,強國開始稱霸的時候,就形成了武士道的風氣。到了戰國時代,武士道隨霸國崛起而極盛。到楚漢相爭時,武士道仍然盛行。只是到了漢初,武士道開始走向衰微;到了孝景平定七國之亂時,武士道才消失。
梁啟超之所以把中國的武士道從歷史的故紙堆中翻出來,顯然不是單純為談歷史而談歷史,而是希望這種精神能夠重現在中國人身上。如果國人面對列強的鐵蹄,都展現出同仇敵愾、大義凜然、慷慨赴難、視死如歸的精神,那么,這樣的中國誰還敢欺負、誰還敢不尊重呢!
捌
大同就是大一統嗎
梁啟超在《春秋載記》中寫道:“世運尊大同,治法貴統一。”這種說法,可謂道出了大同與大一統的區別。
大同的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番話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收貯它們不是為了獨自享用,而是杜絕浪費;人們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要做到勞動不是為了私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大一統的提法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詮釋道:“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體意思是:天下所行的事,可推及政治、法律、思想和社會行為各方面,都遵循同一個源頭標準,然后根據這個標準的要求朝著各自的目標前行,最終達到天下風氣相同,各個地方都遵循著共同的維系標準。
大同的思想是一種樸素的仁愛思想。按儒家的觀點,大同的核心在人的自身素養,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讓天下具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信仰。而大一統體現在社會層面。一個社會里,思想本身可以多元,政權形式可以多元,但是國家規范不能多元。具體表現就是,國家的主權不能多元,不能各自為是;國家所擬定的行政法規,可以規定其中內容的差異性,但同一行政法規的權威性不能多元,不能政出多頭;涉及國家的利益時,局部必須服從全體,集體必須服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