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計篇

《孫子兵法》

兵法導讀

計,是預計、計算的意思,這里指戰前的預測與戰略謀劃。

本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孫子的戰爭觀、戰略觀及戰術思想在本篇中都有十分精彩的闡述。

首先,慎戰與備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明確地表明了慎戰與備戰的觀點。

其次,認真權衡考察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通過對敵我雙方“五事七計”的考察比較,來對戰爭的勝負趨勢做出合乎實際的預測,并據此制定戰略決策。“五事”是指“道(政治)”“天(天時)”“地(地利)”“將(將領)”“法(法制)”五個方面。“七計”是指考察敵我雙方哪一方君主的政治開明、哪一方將帥的指揮高明、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七個方面。

再次,樹立“詭道”的戰術思想。戰爭是一種詭詐行為,孫子主張在作戰中貫徹執行以“利”為宗旨的“詭道十二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掌握戰爭中的主動權,克敵制勝,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最后,孫子提出了著名論斷:“多算勝,少算不勝。”就是說,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疏漏、條件不足就會失敗。

[原文]

孫子曰:兵[1]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2]也。

故經之以五事[3],校之以計而索其情[4]。一曰道[5],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6]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7]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8],乃為之勢[9],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注釋]

[1]兵:本義為兵械。后逐漸引申為兵士、軍隊、戰爭等,此處作戰爭、軍事解。[2]察:考察、研究。[3]經之以五事:經,度量、衡量的意思。五事,指下面談到的“道、天、地、將、法”。此句意為要從五個方面分析、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4]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校,比較。計,指下文所言的“七計”。索,考究。情,情勢、實情,也可理解為規律。此句意為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條件的比較分析,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況和規律。[5]道:本義是道路,后引申為事理、規律、方法等。此處是指社會政治條件。[6]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有關軍隊的組織編制、通信聯絡等具體的制度。官道,指各級將吏的管理制度。主用,指各類軍需物資的后勤保障制度。[7]將:一說作名詞解,即將領。另一說作助詞解,表示假設,意為假如、如果。此為孫子激吳王闔閭而求用之語,故采用第二種說法,意為“(吳王)如果聽從我的計謀”。[8]計利以聽:計利,計算、衡量敵我雙方的有利或不利條件。以,通“已”,已然、業已的意思。聽,聽從、采納。[9]乃為之勢:乃,于是、就。為,創造、造就。之,語氣助詞,無義。勢,態勢。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讓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冬、酷暑等四時氣候的變化。地利,就是指路途的遠或近、地勢的險要或平坦、戰地的廣闊或狹窄、地形的有利或不利等地形條件。將領,就是要有智謀、誠信、仁慈、勇敢、嚴明。法制,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管理、軍需的掌管。

凡屬這五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

所以,要對敵我雙方的七種情況做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七種情況)是:哪一方君主的政治開明?哪一方將帥的指揮高明?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些比較,就能夠判斷誰勝誰敗了。

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會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會失敗,我就離去。

籌謀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納,于是就造成一種態勢,作為外在的條件。所謂態勢,就是憑借有利于己的條件,靈活應變,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原文]

兵者,詭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2],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3],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4]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5]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1]兵者,詭道也:兵,用兵打仗。詭道,詭詐、譎變的行為和方式。[2]利而誘之:利,此處作動詞,貪利的意思。誘,引誘、誘使。[3]佚而勞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勞,疲勞,用作動詞。[4]廟算:廟,古代祭祀祖先與商議國事的場所。算,計算、籌算。古代興師作戰之前,通常要在廟堂上商議謀劃,分析戰爭利害得失,制定作戰方略。這一作戰準備程序,就叫作“廟算”。[5]而況:何況,更不必說。于,至于。

[譯文]

用兵打仗就是以詭道為原則。因此要做到:能打,裝作不能打;要打,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裝作要向遠處;要向遠處,裝作要向近處;給敵人以小利,去引誘他;迫使敵人混亂,然后趁機攻取他;敵人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強力大,就要暫時避開他;敵人易怒,就要挑逗他;敵人謙卑,就要使他驕傲;敵人休整得好,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設法離間。攻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采取敵人意想不到的行動。這是軍事家指揮的奧妙,是不可預先講明的。

凡是未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充分;未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打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的條件不足。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疏漏、條件不足就會失敗,更何況不做籌劃、毫無取勝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就可預見了。

兵戰經典

止戈為武,楚莊王稱霸諸侯

慎戰與備戰,是孫子戰爭觀的主要表現。慎戰,即慎重地對待戰爭;備戰,即要做好戰爭的準備。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直接關系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因此,對待可能遭到的侵略,務必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如果要發動戰爭,更是需要慎重考慮。

孫子的戰爭觀在以后的篇章中也有所體現。如在《火攻篇》中,孫子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其后又告誡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可見,孫子對待戰爭的慎重。

孫子的這一戰爭觀,早已為古今戰爭實踐所證明。楚莊王因為“慎戰”而稱霸諸侯,便是最好的例證。

春秋時期,列國征戰不斷,大國國君爭當霸主。其中,有一位曾經威震諸侯列國、飲馬黃河的著名國君,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繼承王位之后,勵精圖治,讓楚國變得極為強盛,具備了稱霸中原的實力。因此,楚莊王開始推行自己的霸業,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地處中原大地的鄭國。

公元前597年,楚國開始討伐鄭國。晉國為了救援鄭國,派大將荀林父前往救鄭,但是,還沒有等晉軍渡過黃河,鄭國就已經投降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晉軍渡河的話,晉、楚兩國的軍隊就直接交鋒了,因此晉軍內部出現了分歧。主帥荀林父認為當前楚軍鋒芒正盛,晉軍沒有多少勝算,應該撤軍回國;但是副統帥先毅卻認為這一仗關系到晉國的霸主地位,必須與楚國交戰。

在晉軍意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剛愎自用的先毅就單獨率一支軍隊渡過了黃河,準備與楚軍決戰,荀林父無奈,也只得引兵渡河。

楚莊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急忙商量對策。大臣孫叔敖提議與晉軍講和,楚莊王感覺直接與晉軍作戰,也無絕對勝算,于是就同意了。

可是,當楚國的議和使者來到晉軍大營說明來意時,晉軍主戰的將領卻一個個跳出來大罵楚國使者,并威脅要楚國使者的項上人頭,嚇得楚國使者逃竄而回。

楚莊王聽完使者的回報,認識到與晉國這一戰無法避免,于是馬上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大臣伍參認為,與晉軍交戰,一定會取勝。他說:“晉軍統帥荀林父擔任三軍統帥時間不長,還沒有確立自己的威信。尤其是中軍副帥先毅,自恃數世戰功,根本不聽荀林父的號令。晉軍內部政令不統一,先毅又剛愎自用,容易急躁冒進,我們可以以計取勝。”

楚莊王采納了伍參的建議,馬上出擊,準備給還沒有立穩腳跟的晉軍以沉重打擊。楚軍一方面派軍誘使急躁的先毅主動出擊,分散晉軍的兵力。一方面派兵偷襲晉軍大營。結果,大營里的晉軍,猛然面對來勢兇猛的楚軍,驚慌失措,很快就在楚軍的進攻下變得混亂不堪。

荀林父見大勢已去,下令趕緊渡過黃河,企圖以天險抵擋楚軍,但是楚軍已經殺到眼前,晉軍根本無法有效地組織撤退。混亂中,為了搶船渡河,晉軍內部自相殘殺。此戰,晉軍大敗,損失慘重。

戰后,有大臣建議楚莊王,說:“大王,我們獲得這次勝利,意義非常重大,從此我們揚威中原了。因此,我們應該在這里建立一個紀念物,來記載您的武功,留到以后給楚國的子孫們看看,讓他們不要忘記了先人的武功。”

楚莊王卻說:“我們不能這樣做,我們要知道戰爭不只是為了宣揚我們的武,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皆有死傷,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種也沒有,用什么留給子孫!你看這‘武’字,它是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的,它分明就是告訴我們‘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于是,楚莊王只在黃河邊上祭祀了河神,就率軍回國了。

止戈為武,是楚莊王對待戰爭的態度。在之后對其他諸侯國的戰爭中,楚莊王采用“德”“刑”并用的政策,使得各諸侯國心悅誠服,最終成就了自己的春秋霸業。

鄧艾偷渡陰平滅西蜀

孫子認為戰爭是一種智慧謀略的角逐,提出了“兵者,詭道也”的論斷。孫子在詳盡地闡述了實施“詭道”的十二種方法,即“詭道十二法”后,緊接著便提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八字作戰方針,作為對“詭道十二法”的總結。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即采用各種“詭道”的方法,隱蔽自己的意圖,給對方造成錯覺,從而使對方在沒有戒備的特定時間、地點等情況下,突然實施攻擊,從而創造有利的戰機,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奪取戰爭的勝利。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例,如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滅西蜀等,都是成功運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之術的典范。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在三國時期,卻有一個著名的將領因成功攻入這“難于上青天”的蜀道而名揚一時。他就是魏國名將鄧艾。

三國后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實力最強。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鐘會進攻蜀國。蜀帥姜維堅守劍門關,依憑險要的地勢,頑強地抵擋住了鐘會大軍的進攻。

鐘會兵力雖強,卻奈何姜維不得,加上軍糧供應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這時,大將鄧艾對鐘會說:“將軍何不派遣一支隊伍,偷渡陰平小路,奇襲成都呢?這樣的話,姜維必定回兵救援,將軍則可趁機攻取劍門關。”

鐘會知道,陰平小路四面都是崇山峻嶺,地勢極其險要。如果從陰平偷渡,蜀軍只需用少量兵力扼住險要,再派兵阻斷進犯者的退路,進犯者就只能被困死在山里了。他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又聽他講出這種異想天開的計策,更是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鄧艾出丑,于是便對鄧艾說:“妙計!妙計!”并派鄧艾兵出陰平小道。

鄧艾則堅信從陰平小路能夠奇襲西蜀,于是他馬上率人趕到陰平,然后派兒子鄧忠率5000名精兵,手執斧頭、鐵鑿,做開路先鋒。他則帶領大軍,備足了干糧、繩索,緊隨其后。大軍每前進100多里,就留下3000人安營扎寨,保證前進的軍隊能與后方保持聯系,以防萬一。

鄧艾率大軍在荒無人煙的深山中披荊斬棘,行軍20多天,行程700里。當他們來到摩天嶺時,摩天嶺如天險一般擋去了前行的道路。鄧忠對他父親說:“摩天嶺西側是懸崖峭壁,無法開鑿,我們前功盡棄了。”有些士兵膽怵了,心里直打退堂鼓,說:“白費了這么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鄧艾堅定地說:“我們已經克服了那么多困難,現在勝利在望,我們一定要堅持住,再難也一定要設法通過。”說到這兒,他忽然計上心來。他讓人用藤條編成一些繩索,系在懸崖的樹上,又讓大家先把行裝、兵器扔下懸崖,然后對士兵說:“大家照我的樣子,滑下懸崖!”話音未落,他就抓住繩索帶頭滑了下去。將士們深受感動,于是都像鄧艾那樣,一個個沿著繩索滑了下去。鄧艾重新集合隊伍,竟無一兵一卒的傷亡。

鄧艾率領魏軍猶如天兵降臨,突然出現在江油城下時,守將馬邈嚇得魂不附體,不戰而降。鄧艾拿下了江油城后,又經過一番苦戰,占領了綿竹。這時,鄧艾大軍已迫近成都。蜀國皇帝劉禪接到戰報,想調回劍門關姜維的人馬,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鄧艾一舉滅亡了蜀國。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城外攻城呢!

此役,鄧艾率偏師出奇兵,進行縱深迂回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御,直搗蜀都成都,從而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漢高祖未戰先算取英布

廟算,指的是古代用兵打仗前在廟堂舉行一定的儀式,討論決定作戰的方針、策略和計謀,同今天的戰前軍事會議類似。

孫子重視戰前的“廟算”,認為凡是未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充分;未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打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的條件不足。還提出了如何“算”,他認為可以通過對“五事”“七計”的考察來對戰爭的勝負趨勢做出合乎實際的預測。總之,一定要打有準備之仗。漢高祖未戰先算取英布,便是勝在“廟算”。

漢初,漢高祖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亂和殺死韓信后不久,淮南王英布又起兵謀反。

漢高祖得知消息之后,便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汝陰侯滕公說:“我有一個門客薛公,是原楚國的令尹,他有對付英布的辦法,可以請來問一下。”

起初,滕公向薛公問計,薛公說:“英布應該謀反。”

滕公不解地問:“皇上分割土地給他,賞賜給他官爵,封他為王,使他在南面成為萬乘之主,他為什么還要謀反呢?”

薛公說:“皇上往年殺彭越,前年又殺韓信,英布懷疑災禍將殃及自身,所以會謀反。”

高祖于是召見了薛公并向其征求意見。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奇。如果英布使用上計,我大漢就將失去崤山以東的地區;使用中計,則勝敗不定;若使用下計,我們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高祖說:“這上、中、下計如何解釋?”

薛公說:“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號令燕趙,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這樣崤山以東將歸他所有。聯合山東諸侯,是保證長久的辦法,這是上計。”

“什么是中計呢?”高祖急忙問。

“東取吳,西取楚,吞并韓地,取得魏地,控制住廒倉的糧食,堵住成皋這一要塞,如果這樣,結果如何便不可預料了。這是中計。”

“那什么是下計呢?”

“東取吳,西取蔡,把重兵置于越地,固守長沙。如果這樣,陛下可高枕無憂了,漢朝便相安無事。”

高祖說:“他會選擇哪一計呢?”

薛公回答說:“用下計。”

高祖問:“為什么他單選下計呢?”

薛公說:“英布本是驪山的一名刑徒,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目光短淺,只會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根本不做長遠打算,因此說他必定使用下計。”

高祖連連稱道:“好!非常好!英布的為人朕也知道,先生的話可謂一語中的。朕封你為千戶侯。”

薛公連忙拜謝。

此后的結果確如薛公預料的那樣。

英布興兵叛亂以后,首先擊敗了受封于吳地的荊王劉賈,接著又打敗了楚王劉交,然后把軍隊布置在越地一帶。漢軍與英布的軍隊在蘄西(今安徽宿縣境內)相遇,面對氣勢很盛的英布軍隊,漢高祖采取了堅壁不出的策略。待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后,乘勢出擊,一舉挫敗了英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英布的叛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戰前的“廟算”直接關系到戰爭的成敗。高祖召眾將討論對付反臣英布的過程即是一個“廟算”的過程。令尹薛公審時度勢,站在對方的角度先為對方擬訂種種方案,然后再從“將”的角度(英布有勇無謀)推測英布必然會選擇下計,從而為打敗英布早日做好了準備。

活學活用

商戰謀略:福特精心“廟算”取勝

戰爭講究“廟算”,商戰也要講究精心策劃。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企業產品與項目的競爭,所以企業的每個新產品的面市與銷售都要事先精心策劃,以達到領先對手的目的。

1906年,福特經過長期的調查分析,下定決心,生產一種標準化、統一規格、價格低廉、能為大眾接受的新車型。他認為生產這樣一個新車型的時機和條件均已成熟,于是拿出了自己的策劃方案。

他把公司的開發方向定位為生產一種普通公民都買得起的通用、萬能型汽車。它不僅僅價格低廉,而且用途廣泛,能夠適應多種人群的不同需求。比如它的引擎是活動的,可拆下來臨時當作鋸木、汲水、帶動農機和攪拌牛奶的動力源。

在研制T型車時,福特在汽車性能上刻意求新,一切從實用出發。T型車渾身上下找不到一絲裝飾和可有可無的東西,百分之百的質樸實用。福特T型車無論外形、顏色都完全一致,故容易保養;產品統一標準化,產品價格也大為降低。設計者在價格和性能上找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合點。

福特還充分考慮到當時美國路況不好的情況,因此T型車的底盤都被設計得很高,可以像踩高蹺那樣順利通過亂石累累或沼澤密布的路面,越野性能極好,讓駕駛者不用擔心T型車會在美國復雜的路況中拋錨。

設計者還充分考慮到T型車是面向大眾的,因此設計時注意駕駛操作上的簡單化。它的機械原理很簡單,普通人只要稍加學習訓練,就會很快地駕駛著它在公路上享受飛馳的感覺。

福特不僅是制造和開發汽車的大師,同時也深諳銷售策劃之道,T型車不僅性能優良,其銷售戰略更是十分精彩。

福特讓廣告師為T型車設計了十分浪漫的廣告。一位長發飄飄的嬌艷時髦女郎坐在一輛疾馳中的T型車中,車輪飛轉,動感強烈,可以讓人對駕駛這款新車產生一種狂想。在福特策劃的T型車銷售戰略中,除了印發了T型車的商品目錄和T型車的照片外,還在目錄上附有詳細的說明書和價格表,在里面充分地解釋T型車的顯著特點。福特的這些奇妙做法大受經銷商和消費者的歡迎。

福特于1908年10月1日正式拉開T型車廣告銷售攻勢。各大報紙、雜志大篇幅的廣告對公眾輪番轟炸,還在全美展開空前浩大的郵寄廣告方式,并且利用最快捷的電話和電報方式向消費者推銷。福特這種宣傳的力度堪稱史無前例。結果T型車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特別是受到小鎮和農村人士的歡迎。各地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T型車自1908年問世以來,到1927年停止生產為止,整整19年,總共生產1500萬輛,創下前所未有的驚人紀錄。

福特T型車的大獲成功,在于對消費對象的準確把握、自身產品的清晰定位以及營銷方式的成功施行上。這一切正是由福特公司精心的“廟算”所致,這正如《孫子兵法》中提到的“多算勝,少算不勝”。只有在各個方面各個渠道都做好準備,才能讓自己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增加獲勝的籌碼。

談判謀略:班超多算交鄯善

在瞬息萬變的談判桌上,應對復雜多變的交際事務,更需要交涉雙方依據全面準確的分析和預測,隨時做出應對新情況、新變化的調整,以適應新的形勢。班超出使西域便是其中的著名事例之一。

公元前73年,東漢政府派遣班超出使西域,溝通鄯善國(今新疆若羌),意圖切斷匈奴與鄯善的來往,進一步鞏固東漢與鄯善國的關系。班超剛剛來到鄯善國的時候,鄯善國王對東漢使者禮遇有加,關懷備至。但是,沒過幾天,事情就起了變化,鄯善國王忽然對東漢使者疏遠怠慢起來。

針對鄯善國王態度的變化,班超仔細分析之后認為,東漢交往鄯善和鄯善交往東漢的目的并不一致。東漢的目的是切斷匈奴與鄯善的來往,而鄯善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在與匈奴和東漢的回旋中有一個平衡的砝碼,因此鄯善不會輕易割斷與任何一個國家的來往,只能是哪個國家施加的壓力大,在交往中便傾向于哪個國家。

思路敏捷的班超敏感地意識到,鄯善國王對東漢態度的變化,可能是匈奴給鄯善國王施加外交壓力的結果。而此時,很有可能匈奴也派使臣抵達了鄯善國。鄯善國王怕得罪匈奴,引起匈奴的怨恨,這才疏遠漢使的。

于是,班超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匈奴使者都來好幾天了,現在還在嗎?”這一問讓鄯善侍者出乎意料,倉促間就把匈奴使者已經抵達鄯善的實情透露了出來。

班超馬上讓人把侍者扣押,并意識到鄯善國很有可能在匈奴使者的壓力下對自己采取不利行動。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班超果斷而冷靜地采取了應對措施。

他立即召集部下36人喝酒聚會。當喝到高潮的時候,班超故意用言辭激怒眾人,說:“你們跟我都身處西域,本來是想要建功立業,享受榮華富貴的。可是匈奴使者一到,鄯善國王馬上就把我們冷落了,一旦鄯善國王將我們交送給匈奴的話,我們恐怕就要喂那些豺狼虎豹了!大家說說,我們該怎么辦呢?”

眾人聽后,火冒三丈,紛紛嚷道:“今天我們都身處危難之中,愿意追隨司馬大人(班超),為國效命。”班超聽后大為振奮,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匈奴使團有200余人,而我們只有30余人,情勢對我們十分不利,我們只有趁著夜晚,火燒匈奴營房,趁他們恐慌之時,將他們一舉殺盡。殺掉匈奴使臣之后,鄯善國王怕匈奴加害于他,肯定就會臣服我國,尋求庇護了。”眾人紛紛贊同班超的提議。

這天天剛黑,班超便率領將士直奔匈奴使者駐地。趁著夜晚的大風,班超命令10個人拿著鼓藏在敵人駐地之后。班超順風放火,他的部下則猛敲戰鼓,大聲吶喊。一時之間,火光四起,戰鼓喧天,匈奴人亂作一團。班超親手殺掉了3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射殺了30多人,而其余的匈奴人大都葬身火海。

當班超提著匈奴使者首級來告誡鄯善國王不得再與匈奴來往的時候,鄯善國王大為震驚。匈奴使者既然死在鄯善國,那鄯善國也便得罪了匈奴,鄯善國王已經被逼上了一條絕路,因此只有徹底斷絕了與匈奴的聯系,歸附東漢,依靠東漢的保護來防止匈奴的報復打擊。

這樣,班超達到了出使西域的目的,精彩地完成了使命。

班超的成功在于他對當時情勢的準確判斷,以及由此采取的及時、正確的應對措施,這樣才既化解了危機,又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

處世謀略:謹慎交往,衛國智挫晉國陰謀

謹慎行事,是大到國家、中到企業、小到個人都必須要遵從的一個原則。每個人在行為處事的時候,都必須要充分研究他人的用意,不能憑著在交往中的一時之快,一時之利,中了他人的圈套。戰國初期的衛國,就是因為有了南文子的謹慎行事才未中晉國的圈套,從而挫敗了晉國的陰謀。

戰國初期,晉國國君大權旁落,智伯掌握了全國的兵馬。智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和擴大實力,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鄰近的小國紛紛遭殃,不斷遭到討伐。

很快,智伯就把目光投向了弱小的衛國。為了順利地滅掉衛國,智伯心生一計,他讓晉國的太子顏故意在晉國犯罪,造成了顏在晉國待不下去的假象。這樣,顏為了自保,便順理成章地逃到鄰國衛國去避難。智伯派自己的精兵混在出逃的隊伍中,想等顏進入衛國后讓這些人做內應,自己再興兵伐衛,來個里應外合,一舉滅掉衛國。

太子顏帶領一隊人馬“逃”到衛國邊境,告訴了衛國守將自己“逃離”晉國的原因,希望能見到衛國國君。衛國守將急忙把情況報告給衛王。

衛國國君覺得太子顏的話可信,就準備去邊境迎接太子顏。衛國大臣南文子則極力反對國君如此草率行事。他對衛王說:“當前國家間的形勢復雜,在不能確定對方意圖的情況下,怎么能僅憑幾句話就讓他國人進入我國呢?并且我聽說太子顏是個安分守己的人,怎么會突然犯罪?如果他沒有犯罪,這樣來到我國,是什么用意呢?”

衛王聽后猛然醒悟,但是一想,太子顏來投奔自己,不讓其入國也不合適啊!于是他馬上下令道:“告訴守關將軍,太子顏來我國要歡迎,但太子的隨從不能太多,車輛不得超過五乘。”

這樣,太子顏只能帶寥寥幾人進入衛國,智伯的陰謀破滅了。

智伯不甘心自己的失敗。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派人給衛國國君送去了數匹駿馬和無瑕的白璧,以示晉國對衛國的“友好”。

一直擔心著戰爭的衛王看著晉國送來的駿馬和白璧,笑得合不攏嘴,心里就像落下了一大塊石頭一樣,頓時感到戰爭好像離衛國而去了。諸位大臣也連連稱是,只有南文子一言不發。衛王感到奇怪,便問南文子:“你有什么心事?”

南文子回答道:“晉國是個大國,而我們是個小國,天下哪有大國無緣無故送東西給小國的道理啊!大王不擔心這里面有什么其他緣故嗎?晉國有如此行為,必有所圖啊!”

衛王聽完此話,笑意全無,頓了一會兒說:“你說得對,我們應該提防晉國,加強防備才是。”于是下令,所有守邊將士,不得松懈,并通報全國做好迎戰準備。

形勢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派人把駿馬和白璧獻給衛國國君,就是要麻痹衛國,趁衛國失去警惕之時乘虛而入。在送給衛國駿馬和白璧之后不久,他就率領晉軍抵達晉、衛邊境,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衛國不但沒有放松戒備,反而嚴陣以待。

智伯只好悻悻地對身邊的將領說:“衛國有能人在,我們不能再打它的主意了!”于是,失意的智伯只有班師回朝了。

品牌:同人閣文化
上架時間:2021-10-28 22:16:37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同人閣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平江县| 青阳县| 寿宁县| 石泉县| 洛阳市| 志丹县| 芜湖市| 定边县| 左权县| 丹棱县| 丰宁| 天台县| 田东县| 巴林左旗| 河东区| 揭东县| 都兰县| 英吉沙县| 木兰县| 沙坪坝区| 洛隆县| 海兴县| 绥棱县| 卢龙县| 壶关县| 射阳县| 如皋市| 睢宁县| 汉寿县| 海伦市| 明星| 客服| 林西县| 永泰县| 汽车| 芒康县| 天祝| 新竹县| 潼关县|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