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神第九
風俗通義怪神第九〔一〕
禮:天子祭天地、五岳、四瀆,諸侯不過其望也,大夫五祀,士門戶,庶人祖〔二〕。蓋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三〕。又曰:“淫祀無福。〔四〕”是以隱公將祭鐘巫〔五〕,遇賊蒍氏〔六〕;二世欲解淫神,閻樂劫弒〔七〕;仲尼不許子路之禱,而消息之節平〔八〕;荀罃不從桑林之祟〔九〕,而晉侯之疾間〔一0〕。由是觀之:則淫躁而畏者〔一一〕,災自取之,厥咎向〔一二〕應,反誠據義,內省不疚者〔一三〕,物莫能動,禍轉為福矣。傳曰:“神者,申也。〔一四〕怪者,疑也。〔一五〕”孔子稱“土之怪為墳羊”〔一六〕,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一七〕”故采其晃著者曰怪神也。
〔一〕蘇頌曰:“神怪九,子抄云:‘三十一。’”
〔二〕禮記曲禮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又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無所不通。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內者,則不祭也。”左傳哀公六年:“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三〕見論語為政篇。
〔四〕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
〔五〕見左傳隱公十一年及史記魯世家,集解引賈逵曰:“鐘巫,祭名也。”
〔六〕“蒍”,拾補曰:“左傳作‘寪’,此從史記。”
〔七〕事詳史記秦本紀二世三年。通鑒三三:“祖母馮太后自養視,數禱祠解。”胡注:“師古曰:‘解音懈。’余按韻書,解音懈者,釋‘除也’,禱祠以除災也。賈公彥曰:‘求福曰禱,禱禮輕;得求曰祠,祠禮重。’”
〔八〕論語述而篇:“子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干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世說新語規箴篇:“殷顗病困,……殷荊州……往與顗別,涕零,屬以消息所患。”
〔九〕“祟”,程本誤作“崇”,拾補校作“禜”。案下陽城景王祠條亦云:“晉悼不解桑林之祟”,彼文,程本不誤,盧校非是。
〔一0〕左傳襄公十年:“晉侯懼,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囗欲奔請禱焉,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于彼加之。’晉侯有間。”杜注:“閑,疾差也。”
〔一一〕論衡狀留篇:“輕燥早成,禍害暴疾。”淫躁與輕燥義近。
〔一二〕“向”,胡本、郎本、程本作“饗”,拾補曰:“‘響’通,作‘饗’訛。”
〔一三〕論語顏淵篇:“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一四〕五行大義論諸神:“神,申也,萬物皆有質,礙屈而不申,神是清虛之氣,無所擁滯,故曰申也。”論衡論死篇:“神者,伸也,伸復無已,終而復始。”說文:“申,神也。”杜伯簋:“囗孝于皇申且考。”用“申”為“神”字。
〔一五〕未詳。淮南泛論注:“疑,怪也。”
〔一六〕國語魯語下:“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囗囗,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墳羊。’”又見韓詩外傳、史記孔子世家、說苑辯物篇、淮南泛論篇、家語辯物篇、廣雅釋天、博物志九、搜神記十二。“墳”,它書或作“羵”,說文無羵字。
〔一七〕述而篇文。
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
謹按:管子書:“齊公出于澤〔一〕,見衣紫衣〔二〕,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三〕。還歸,寢疾,數月不出〔四〕。有皇士〔五〕者,見公語,驚〔六〕曰:‘物惡能傷公!公自傷也。此所謂澤神委蛇者也,唯霸主乃得見之。’于是桓公欣然笑,不終日而病愈。〔七〕”予之祖父郴〔八〕,為汲令,以夏至日詣見〔九〕主簿杜宣,賜酒〔一0〕,時北壁上有懸赤弩〔一一〕,照于杯〔一二〕,形如蛇〔一三〕,宣畏〔一四〕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后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一五〕,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一六〕侍徐扶輦載〔一七〕宣,于故處設酒,杯中故〔一八〕復有蛇,因謂宣:“
此壁上弩〔一九〕影耳,非有〔二0〕他怪。”宣〔二一〕遂解,甚夷懌〔二二〕,由是瘳平,官至尚書,歷四郡,有威名焉〔二三〕。
〔一〕拾補曰:“案此事,今管子書無之,唯莊子達生篇文多與此同,‘齊公’作‘桓公’,此脫‘桓’字。又‘出’作‘田’。”
〔二〕拾補曰:“此下,莊有‘而朱冠’三字。”
〔三〕莊作“捧其首而立”。
〔四〕“數月”,莊作“數日”,釋文引司馬本作“數月”,原本玉篇言部引莊子亦作“數月”,與此同。
〔五〕“皇士”,拾補曰:“莊作‘皇子告敖’。”
〔六〕拾補曰:“‘公語’下,當有‘之’字,否則‘語驚’二字衍。”
〔七〕莊子達生篇:“桓公田于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對曰:‘臣無所見。’公反,誒詒為病,數日不出。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灶有髻,戶內之煩壤,雷霆處之;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仿徨,澤有委蛇。’公曰:‘請問委蛇之狀。’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桓公囅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于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器案:“
委蛇”,字又轉作“委維”、“延維”、“委邪”,山海經大荒南經:“蒼梧之野,爰有委維。”郭注:“即委蛇也。”又:“岳山有延維。”又海內經:“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郭注:“大如車轂,澤神也。”)左右有首,(郭注:“歧頭。”)衣紫衣,冠囗冠,名曰延維,(郭注:“委蛇。”)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郭注:“齊桓公出田于大澤,見之,遂霸諸侯。亦見莊周,作‘朱冠’。”博物志一:“澤有委邪,狀如轂,長蛇音也,見之者霸。”容齋五筆謂:“委蛇二字凡十二變,一曰委蛇,本于詩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公注:‘行可從跡也。’鄭箋:‘委曲自得之貌。’委,于危反。蛇音移。左傳引此句,杜注云:‘順貌。’莊子載齊威公澤中所見,其名亦同。”郭璞、洪邁說委蛇,俱引莊子,疑此亦當作莊子。
〔八〕永樂大典二0三一一引無“父”字。西溪叢語上引“郴”誤“彬”。后漢書應奉傳:“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人也。曾祖父順,字仲華,生十子,皆有才學。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奉子劭。”拾補曰:“禮云:‘臨文不諱。’今人作父祖行狀,空其名,請他人填諱,出于近世,非古也。或遂有不填者,本欲揚名,而深沒其名,即并世人尚有不盡知者,況后世乎?此甚不可也。然劭屢斥祖父名,亦所未安。”
〔九〕“詣見”,西溪叢語、永樂大典作“請”,類聚六0、御覽七三八、鼠璞引亦作“請”。
〔一0〕拾補云:“此文似倒,當云‘主簿杜宣詣見,因賜之酒’,文亦有脫也。”器案:如類聚、御覽、大典、叢語、鼠璞所引,文義自通,不必乙補。
〔一一〕御覽引“赤弩”作“弓”。
〔一二〕拾補據類聚引“杯”下增“中”字。案:書鈔一二五、御覽、叢語、苕溪漁隱叢話前十一、鼠璞、大典引俱有“中”字。
〔一三〕拾補據類聚引“形”上補“其”字。案:書鈔、御覽、大典引亦有“其”字。
〔一四〕叢語、大典引無“畏”字。
〔一五〕通鑒八九注:“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于是。漢、魏皆作‘聽事’,六朝以來,乃始加廠作廳。”
〔一六〕武梁祠畫象有鈴下,后漢書酷吏周紆傳:“又問鈴下。”注:“漢官儀曰:‘鈴下、侍合、辟車,此皆以名自定者也。’”世說新語方正篇注引孔氏志怪:“門中一鈴下。”愛日齋叢鈔一:“常子然瑰,本河朔農家,一村數十百家皆常氏,多不通譜。子然既為御史,一村之人,名皆從玉,雖走使、鈴下皆然。”通鑒注:“有使令則掣鈴以呼之,因以為名。”
〔一七〕“郴還聽事”至“扶輦載宣”,大典作“后郴使宣”。
〔一八〕大典無“故”字。
〔一九〕御覽“弩”作“弓”。
〔二0〕御覽無“有”字。
〔二一〕類聚、御覽“宣”下有“意”字;鼠璞“遂”下有“意”字。
〔二二〕大典“夷懌”作“怡懌”。器案:詩小雅節南山:“既夷既懌。”毛傳:“懌,服也。”鄭箋:“夷,說也。”正義:“既已和悅,既以懌服。”
〔二三〕器謹案:晉書樂廣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畏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困學紀聞十三:“樂廣客蛇影,與風俗通所載杜宣事同。”戴埴鼠璞:“大率奇事易失實,虎石、蛇杯,意義略同,皆有二出。”御覽二三引抱樸子云:“予祖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中,形如蛇,宣惡之,及飲得疾。后郴知之,使宣于舊處設酒,于杯中猶有蛇,因謂宣曰:‘此弩影耳。’宣遂意解。”繼昌以“予祖郴”上,當有“應劭云”或“風俗通云”等字。案日知錄卷二十有引古必用原文條,以為“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舉水經江水注引盛弘之荊州記“所指今上,則南宋文帝以宜都王即帝位之事,古人不以為嫌。”案顧氏所發明甚是,今此抱樸子之“祖郴”,孔穎達五經正義之“大隋”,亦其證也,時因此而連類及之。
世間多有惡夢變難必效
謹按:晏子春秋:“齊景公病水十日〔一〕,夜夢與二日斗而不勝,晏子朝,公曰〔二〕:‘吾夢與二日斗,寡人不勝,我其死也?’晏子對曰:‘請召占夢者。〔三〕’立〔四〕于閨,使〔五〕以車迎召〔六〕占夢者,至曰:‘曷為見召?’晏子曰〔七〕:‘公夢與二日斗,不勝,恐必死也。〔八〕’占夢者曰:‘請反具〔九〕書。’晏子曰:‘無反書。公無所病,病者陰也〔一0〕,日者,陽也,一陰不勝二陽,公病將已。〔一一〕’居三日,公病大愈,且賜占夢者〔一二〕,曰:‘此非臣之功〔一三〕也,晏子教臣對也。〔一四〕’公召晏子,將賜之〔一五〕,晏子曰:‘占夢者以臣之言對〔一六〕,故有益也。使臣身言之〔一七〕,則不信矣。此占夢者之力也,臣無功焉。’公召吏〔一八〕而使兩賜之〔一九〕,晏子不為〔二0〕奪人之功,占〔二一〕夢者不蔽人之能。”
〔一〕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臥十數日”,御覽三九八引晏子無“
臥”字。
〔二〕晏子“曰”下有“夕者”二字。
〔三〕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黃帝因夢,求得風后、力牧,因著占夢經十一種。”漢書藝文志數術略雜占有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
〔四〕晏子“立”作“出”。
〔五〕“使”下,拾補曰:“晏子有‘人’字。”
〔六〕拾補曰:“下‘召’字晏無。”
〔七〕晏子“曰”下有“夜者”二字。
〔八〕晏子作“公曰:‘寡人死乎?故請君占夢,是所為也。’”
〔九〕“具”,晏子作“其”,御覽三九八引晏子亦作“其”,俱誤,當據此校正。
〔一0〕晏子此句作“公所病者陰也”,御覽引晏子作“所病者陰也”。
〔一一〕案:晏子此下有“以是對。占夢者入,公曰:‘寡人夢與二日斗而不勝,寡人死乎?’占夢者對曰:‘公之所病陰也,日者陽也,一陰不勝二陽,公病將已。’”四十八字,較此為明皙。拾補據晏子補“占者以是對”五字。
〔一二〕拾補據晏子補重“占夢者”三字。
〔一三〕拾補曰:“晏‘功’作‘力’。”案御覽三九八引晏子亦作“功”。
〔一四〕晏子無“對”字。
〔一五〕晏子“將”作“且”。
〔一六〕拾補曰:“‘臣’非,晏作‘占’。”今案:孫校本晏子“
臣”作“占”,吳覆元本作“臣”,御覽三九八引晏子作“臣”。
〔一七〕“使臣身言之”,晏子作“使臣言之”,意林引晏子作“臣若自對”,御覽七四三引晏子,作“若使臣言”。器案:爾雅釋詁:“身,余,我也。”郭注:“今人亦自呼為身。”疏:“身,自謂也。”通鑒一一八注:“晉人多自稱為身。”案韓非子喻老篇:“句踐入宦于吳,身執干戈,為吳王先馬。”身執干戈即親執干戈也。史記項羽本紀:“宋義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身送之即親送之也。此文身言之,即親言之也。
〔一八〕郎本“吏”誤“使”。
〔一九〕“賜之”下,晏子有“日以”二字。
〔二0〕“不為”,拾補云:“二字似倒。”案晏子無“為”字。
〔二一〕晏子“占”上有“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