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英請召黔兵入衛,辦走貴陽;工科吳希哲力諫,乃止。
鎮江龍潭驛探馬至,報北兵編木為筏,乘風而下。又一報至,江中發一炮,鎮江城裂四垛。最后楊文驄令箭至,云江中有數筏,疑是北兵;架炮城下,火從后炸,震倒城半垛。再放三炮,江筏粉碎矣』。馬士英將前報二人捆責,而重賞后使。自是,探報寂然。
二十八日(庚辰)
召對百官于武英殿。自左兵報至,帝日怨馬士英究審王之明事,謀所以自全。是日召對,上下默無一言;良久,帝云:『外人皆傳朕囗出去』。王鐸曰:『此語從何而來』?帝指一小奄。鐸正色語奄:『外邊話,不可亂傳』!鐸因請講期,帝曰:『且過端午節』。
北兵將至,朱國弼屏人密奏;帝慨然曰:『太祖陵寢在此,走將焉往?惟死守耳』!
大清遣內院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御史黃熙胤招撫福建。
五月壬午朔
福王以李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
是早,有書聯于東、西長安門柱者云:『福王沉醉未醒,全憑馬上胡謅;幕府凱歌已休,猶聽阮中曲變』。又云:『福運告終,只看驢(盧九德)前馬(士英)后;崇基盡毀,何勞東捷(張捷)西沾(李沾)』。
初二日(癸未)
移惠王于嘉興。
初五日(丙戌)
端陽節也;帝因演劇,不視朝。
加黃得功左柱國,進封靖國公,世襲。
賞江上功,加黃得功太傅,遣太監王肇基勞之。并加阮大鋮、朱大典俱太子太保,總兵張武、鄭彩、黃蜚各加三級,副將以下各加一級。
禮部題編修陳之遴、給事中戴英福建主考。
黃得功收軍屯蕪湖。
內侍傳御旨(一作中旨),命乞兒捕蝦蟆為房中藥。時目為「蝦蟆天子」。
初六日(丁亥)
封鄭鴻逵伯爵。
鴻逵封靖鹵伯。
以楊文驄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按常、鎮二府兼察沿海等處軍務(一作兼轄揚州沿海等處軍務)。
有一騎從金川門入馬士英寓。午后,士英入大內,盧九德、田成傳令各門下閘,辰開、申閉。
大清兵駐瓜洲,列營北岸;楊文驄駐京口,合鄭鴻逵、黃斌卿、黃蜚等兵于南岸,隔江相持。大清兵編大筏,置燈火,夜放之中流。南岸軍發炮石,以為克敵也,日奏捷。
大清帥張天祿,故史可法愛將也;鄭鴻逵傷其目一。
馬士英調黔兵三千入城,駐雞鳴山,踐踏僧房、民舍殆遍;每夜,撥二百名守護私寓。
初七日(戊子)
百官集清議堂會議,凡十有六人:馬士英、王鐸、蔡奕琛、張捷、張有譽、錢謙益、李沾、唐世濟、陳盟、李喬、楊維垣、陳于鼎、錢增、張孫振、秦鏞、趙之龍也。坐堂上竊竊偶語,百官集者甚眾,皆不得預聞。臨散,唐世濟、李喬同聲相和曰:『即降志辱身,亦所甘矣』!后有叩之大僚者云:『北信甚急,今已無妨』。蓋所為會議者,藉之龍款之大清也。
初八日(己丑)
發黔兵六百人守孝陵,門禁益嚴。
夜,大清兵乘霧潛濟。迫南岸,諸軍始知;倉皇列陣甘露寺,鐵騎沖之悉潰。
初九日(庚寅)
福建援師潰,楊文驄走蘇州、鄭鴻逵以舟師遁入海。時鴻逵鎮京口,有武弁王姓者以三千金賂職方司黃期升,欲得京口;期升遂調鴻逵鎮山東。未發而北兵臨江,鴻逵聞風先遁。兵皆福建人,紅布裹頭,望之如火;善水戰,號黑鬼。然無守江之志,徑由江入海。
總兵黃斌卿棄軍登舟逃,帝命翁之琪領其軍(之琪,仁和人,崇禎十六年武進士。官副將,隸斌卿標下)。
是日昧爽,煙霧蔽江。大清兵開閘縛芻置木筏上,蔽江而下;三鎮各揚帆東遁,江南諸帥皆潰。蘇松巡撫霍達尚未到任;聞變,即易服潛奔蘇州。黔兵從楊文驄者,止五百人。傳言大清兵已渡江,鎮江無備,南都大震。
大清以疑兵遏……。
初,金華令徐調元擒斬許都謀主房大成,立阻陳子龍撫議;朱大典深恨之,因事羅織,逮下刑部獄。至是,大典兵潰,調元得脫歸(調元,字爾贊,無錫人;崇禎十年進士)。
初十日(辛卯)
福王夜奔太平。
帝傳旨:『三淑女在經廠者,放還母家。縉紳家眷,不許出城』。喚集梨園子弟入大內演劇,帝與盧九德、田成、屈尚忠等雜坐酣飲。二鼓后,帝跨馬與太后、一妃、內奄多人,從通濟門出奔太平府。是日晝晦,大風猛雨,各城門緊閉。
大清兵薄都城,城中無一卒登陣御敵者。
十一日(壬辰)
馬士英奉王母妃以黔兵四百人為衛,走浙江。
黎明,錢謙益肩輿過士英寓,門庭寂然。良久,士英前衣小帽出,向錢拱手云:『詫異,詫異!我有老母,不能隨君殉國矣』!即上馬去。后隨婦女多人,皆馬上妝;家丁百余人擁出城。至孝陵,詭妝其母為太后;以守陵黔兵自衛,走浙江。
按士英走杭,群書皆謂詭妝其母為后。而「明史」「奸臣傳」云:「士英奉王母妃出走』;「諸王傳」云:『潞王奉母妃降于大清』:則以為真。史家固然傳信,而一時劉宗周、熊汝霖、王思任、趙景和諸賢無不責其棄天子挾母后為詐,似非誣也。姑兩存之,以俟考。
帝既出,宮門大開,內外鼎沸,宮女雜走。百姓亂擁入宮,搶掠,御用物件,遺落滿街。內庫銀絹、米荳、物玩、弓刀之屬,皆被劫罄盡。文武百官一時隱匿,洗去寓所封示。男女出城者如蟻,有出而復返者。居民又盡殺城內外黔兵,靡有孑遺。
城門柵門盤詰馬士英中軍八人,送戎政趙之龍斬之。
亂兵擁立王之明于南京。
午刻,百姓千余人擒王鐸至中城獄,令認太子,即群毆之;罵曰:『若偽太子,辜先帝恩』。鐸辨:『非干我事,皆馬士英所使』。百姓曰:『汝舌在士英口中耶』?復毆之,須發俱盡;太子即傳諭止之。百姓隨擁太子上馬,入西華門武英殿;又擁至西宮,取帝所遺冠袍服之,即于武英殿登坐,群呼萬歲。連日天氣陰霾凄慘,是日天日晴朗,眾心歡悅。部寺署官見者,俱行四拜禮;大僚亦間有至者。提督京城趙之龍因民心恨鐸,藏之中城獄中。
戎政趙之龍出示安民,有「此土已致大清國大帥」之語。
十二日(癸巳)
帝至太平府,劉孔昭閉門不納,傍徨江上;不得已,就黃得功營。
太子詔諭民,略曰:『先帝丕承大鼎,惟茲臣庶,同共甘苦;胡天不佑,慘罹奇禍。凡有血氣,裂眥痛心!泣予小子,分宜殉國。思以君父大讎不共戴天,皇祖基業汗血匪易;忍垢避匿,圖雪國恥。幸文武先生迎立福藩;予惟先帝之哀,奔投南國,實欲泣陳大義。不意巨奸構陷,致攖桎梏;予雖幽囚,無日不痛哭也(一作痛絕)。福王聞兵遠遁,先為民望,其如高皇帝陵寢何?泣予小子,父老人民圍抱出獄,擁入皇宮;予身負重冤,豈南面稱尊之日乎!謹此布告,在京勛舊文武先生、士庶人等念此痛懷,勿惜會議!予當拱聽,共抒皇猷。勿以前日不識予之嫌,靳予經綸之教也』。
福王至蕪湖,阮大鋮與朱大典入見舟中,共誓力戰;因命大鋮、大典俱兼東閣大學士督師。
以揚州府同知李繼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
黃得功方收兵屯蕪湖,福王潛入其營;得功驚泣曰:『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猶可盡力!奈何聽奸人言,倉卒至此。且臣方敵寇,安能扈駕』?王曰:『非卿無可仗者』!得功泣曰:『愿效死』!
得功向帝泣曰:『陛下倉卒行幸,今進退無據;此陛下自誤,非臣等誤陛下也。臣營軍薄如此,其何以處陛下哉』!帝俛首無語,暫留營中。
十三日(甲午)
太子令釋王鐸于中城獄,仍命為大學士;釋高夢箕于刑部獄,升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鐸、夢箕出獄,即遁去。
趙之龍召勇衛營兵入城,城中乘間而出者甚眾,柵禁稍寬;店肆亦有開張者。
文武諸官集中府會議,錢謙益太息曰:『事至此,惟有作小朝廷求活耳』。齒及太子,皆有難色。曰:『前日幾番之囗,恐有蹈呂、張之咎者。且弘光帝復來,奈何』?趙之龍曰:『此中復有新主,款使北歸,其無辭以善后』!眾皆然之,遂散。各衙門出示安民,但言守城,并不及立新主之事矣。
百姓焚毀馬士英、馬錫寓并阮大鋮家。士英寓在西華門;錫寓在雞鵝巷,即北門喬都督公署。大鋮家最富,歌姬甚盛,頃刻星散。
太子敕封中城獄神為王,差官捧敕,二人前導;至獄中,開讀敕文,稱崇禎十八年。兵馬司官素服迎之。
侍郎陳盟、王一心等逃。
監生徐瑜、蕭某謁趙之龍,勸其早奏請太子即位;之龍立斬之。推官某自北軍歸,趙之龍入西宮勸太子避位,斬為首擁立太子者趙某等三人。懷遠侯常延齡身自灌園,蕭然布衣以終老。福王時,諸徹侯莫不恣睢,獨延齡以守
職見稱(延齡,遇春十一世孫)。
刑部尚書高倬投繯死。
左副都御史楊維垣驅二妾入井,整衣冠自經死;人以為晚云。
吏部尚書張捷,走雞鳴寺投繯死。捷居家孝友,在官有清節,雅為鄉人所稱;以惡東林,終身與匪人比,名因以隳。然其死也,士論咸與之。
張捷聞太子即位,王鐸被毆幾死,恐以次及己;微行至雞鳴寺,以佛旛帶自縊于僧舍。楊維垣亦懼見討,先勒二妾朱氏、孔氏死;為買棺木三,旁置二妾、中題楊維垣之柩,并埋中堂。身挈一仆夜遁;至土橋,為怨家所殺。數日,仆蹤跡之,尸為犬食過半。
許譽卿薙發為僧,久之卒。
馬士英經廣德州,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君而奉母后,詐也』!閉門拒守。士英攻城破,執景和殺之,大掠而去。
景和,字萬育,天啟六年舉人。崇禎末,官瀘州知州,未赴。弘光立,調廣德。士英帷其母車中,詐稱太后;士卒著紅綺婦人衣,臂釧、髻發重簪,望之若優伶。所過村落,焚掠一空。道過廣德,檄知州備法駕迎皇太后,且獻庫金萬緡犒軍;景和裂其檄,出示毋納賊臣。士英攻城,四門縱火。城陷,景和坐廳事;士英曰:『爾小臣,敢抗命耶』?景和曰:『汝為國元臣,棄君不顧,敢冒太后名,誰不知為若母也者!吾恨不能殲賊臣以謝天下』!士英顧卒兵之,景和罵不絕口而死。妾秦氏,哭之曰:『公為國死,我當從公』!從樓上跳入井中死。
中書舍人陳爊及子伯俞殉節。爊,字胤業,孟津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授青浦知縣。未之任,朝于南京。福王在潛邸時,避兵孟津,識之;因改授中書。聞帝奔太平,欲追駕;慮不及,遂死之。伯俞,崇禎十五年舉人;抱父尸痛死。
光祿寺卿葛征奇、戶部員外劉光弼,俱殉節死。
總督京營忻城伯趙之龍具表將出降,入戶部封府庫。郎中劉成治憤甚,手搏之;之龍跳而免(成治,字廣如,漢陽人,崇禎七年進士)。
誠意伯劉孔昭遁。麾下總兵彭述性合家投水死。李全祿先沉其妾,乃自沉(述性,九江人;全祿,四川人)。
十四日(乙未)
無錫知縣林飭遁,內衙搶掠一空;邑紳請教授朱伯連掌印,而印已被林飭挈去。先是,十二日,衙役王喜向庫吏索債,庫吏以喜劫庫告林;即刻殺喜。各衙役大哄,口稱為喜報仇;林遂夜遁。
十五日(丙申)
大清兵營于城北,勛臣自趙之龍、湯國祚、柳祚昌等、文臣自王鐸、錢謙益、張孫振等文武數百員、馬步兵二十余萬,俱迎降。
大清兵到,戎政府、都察院各遣官二員迎跪道旁,高聲報名。將近豫王前,兵士高聲喝起。文武百官隨即出城迎接,時正大雨淋漓,無一人敢稍后者。豫王頓兵城外,駐天壇中(豫王:名多多)。
總督京營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趙之龍,以軍士二十二萬迎降。
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蔡奕深、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錢謙益、太子太保左都御史李沾、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管右都御史事唐世濟迎降。
自署掌都察院事兵部右侍郎李喬迎降。
兵部左侍郎朱之臣、右侍郎梁云構迎降。
翰林院掌院事詹事府正詹事陳于鼎、右諭德兼翰林院編修程正揆、翰林院李景濂、劉正宗、張居等迎降。
右僉都御史鄒之麟迎降。
給事中錢增、陸朗、丁允元、王之晉等迎降。
御史張孫振、徐復陽、袁弘勛、王懩等迎降。
魏國公徐允爵、保國公朱國弼、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臨淮侯李述祖、鎮遠侯顧鳴郊、隆平侯張拱日、懷寧侯孫維城、寧安侯鄧文郁、南和伯方一元、博平伯郭祚永、寧東伯焦夢熊、寧晉伯劉印吉、惠安伯張承志、大興伯鄒存義、洛陽伯黃中鼎、襄惠伯常應俊等迎降。
柳祚昌投誠惟恐不及,一隸卒哭止之曰:『侯世受國恩,此行可緩,愿自愛』!祚昌叱之,卒牽衣不放。祚昌怒,批其頰。至中河橋,卒曰:『侯不聽我,我死矣』!仰天擗踴,遂投河死。
錢謙益姬柳如是勸謙益取義全大節,以副盛名。謙益有難色,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謙益持之不得入。長洲沈明倫館于其家,所親見者。后錢、柳游拂水山莊,錢見石澗流泉澄潔可愛,欲濯足其中,而不勝前卻;柳戲語曰:『此溝渠水,豈秦淮河耶』!錢有恧容。
掌宗人府事太子太保駙馬都尉齊贊元迎降。
太監高起潛迎降。
承天守備盧九德迎降。
安慶鎮將楊振宗降于大清,仍授總兵官。極言羅九武等為江北害,豫王遣卜從善、張天祿擒羅九武、孫得功斬于市而散其所部兵,并釋所掠子女。
欽天監五官挈壺正陳于階,字瞻一,上海人。聞帝出奔,毅然曰:『主辱臣死,豈獨為公卿大臣詔哉』!往天皇堂禮拜。至夜,自縊死。
江寧黃金璽聞大臣皆降,大書于壁曰:『大明武舉黃金璽一死以愧人臣之懷二心者』;遂自縊。
戶部江西司郎中劉成治自縊死。先兩月,有所善僧精「易數」,為成治筮,得大兇兆;成治曰:『事果不測,愿自殉以報先皇帝』!遂寄孤于洞庭,訣辭甚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