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張志聰
- 3345字
- 2015-12-16 16:13:40
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屬足少陽膽經。)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屬任脈。)委陽二穴。(委陽穴在承扶下一寸六分。屈身取之。屬足太陽膀胱經。)肩貞二穴。(肩貞穴在曲胛下。兩骨解間。肩 后陷者中。屬手太陽小腸經。)喑門一穴。(一名 門。又名舌厭。在項后風府后一寸。入發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齊一穴。(臍中有神闕穴。一名氣舍。當臍中央。禁刺。屬任脈。)胸俞十二穴。(謂足少陰腎經之俞府、 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各開中行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下五穴。
遞相下。同身寸一寸六分陷者中。)背俞二穴。(謂膈俞穴。在大椎下第七椎間。各開中行一寸五分。)膺俞十二穴。(胸之兩旁曰膺。膺俞者。謂手太陰之云門、中府。足太陰之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共十二穴。云門在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陷中。去胸中任脈兩旁橫開各六寸。動脈應手。中府下云門一寸。余五穴遞相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分肉二穴。(一名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之端。屬足少陽膽經。)踝上橫二穴。(踝葉瓦去聲謂內踝上之交信穴。去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筋骨間。陰蹺之 。屬足少陰腎經。外踝上跗陽穴。去外踝上二寸。太陽前。
少陽后。筋骨間陽蹺之 。屬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共四穴。)陰陽蹺四穴。(陰蹺穴在足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蹺脈之所生。陽蹺在足外踝下五分。是謂申脈。陽蹺脈之所生。愚按脈度一十六丈二尺。內兼任督蹺脈。故氣穴亦如之。蓋穴者。
脈氣之所注也。)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此言寒熱之邪。皆從氣分而出。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風暑、天之陽熱。雨水、地之陰寒。感天地之寒熱。病吾身之陰陽。是氣分之邪。當從氣分而出。故名之曰氣穴論。謂以上三百六十五穴。以應周天之氣數。所以取氣。所以瀉邪者也。諸分者。大小分肉之間。皮膚肌腠之氣分也。氣穴者。榮衛血氣之所注也。膝解為骸。兩骸厭中二穴。謂足少陽之陽陵泉也。夫十一臟腑之氣。皆取決于膽。謂少陽主初生之氣也。故寒熱獨取于兩骸厭中者。謂在臟在腑。其寒其熱之邪。皆從少陽之氣以升散。故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此言有大禁之穴。在天府下五寸。乃手陽明大腸經之五里穴也。靈樞本輸篇曰。尺動脈在五里。五 之禁也。玉版論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五往、五刺也。謂五臟各有五俞。五俞五刺。五五二十五刺。則五臟之氣盡矣。故曰大禁二十五。謂禁二十五刺也。此言三百六十五穴之血氣。由五臟大絡之所注也。)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自天突、十椎、上紀、關元至厭中二穴。共計三百六十四穴。然內多重復。想有簡脫。故不全耳。)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
游針之居。愿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居、止也。謂針所止之處也。游針者。謂得針之道。而以神遇之。若游刃然。
恢恢乎有余地矣。脈度篇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格。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孫絡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應一歲之氣。孫絡滿則流溢于大絡。
而生奇病。蓋大絡之血氣。外出于皮膚。而與孫絡相遇。是以脈外之衛。脈內之榮。相交通于孫絡皮膚之間。)榮衛稽留。
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孫絡外通于皮膚。內連于經脈。以通榮衛者也。故邪客之。則榮衛稽留。榮衛不能相將而行。則氣竭而血著矣。邪氣在外。則為發熱。正氣稽留。
內為少氣。當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其血留色變之處。即刺泄之。無問其穴會之所在也。王芳侯曰。按脈度篇云。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引藥以補之。是病在絡脈者。止用針瀉而不補。故不必論其穴會也。)帝曰。善。愿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此言肌腠之間。
亦所以行榮衛者也。夫肉有大分小分。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內。皆有紋理。然理路雖分。
而交相會合。是大分處即是大會處。小分處即是小會處也。分會之間。以行榮衛之氣。故名之曰溪谷。易曰山澤通氣。
如山澤之氣。從溪谷以相通。大氣。宗氣也。愚按榮氣生于中焦水谷之精。流溢于脈中。布散于脈外。專精者。行于經隧。經隧者。胃之大絡。與五臟六腑之大絡也。是榮氣之有行于脈中。有行于脈外。有同宗氣出于胃之經隧。注于臟腑之大絡。而出于肌腠之間。三者之氣。交相會合。故曰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是以上節論脈中之榮氣。與衛氣交通于孫絡之間。此論布散之榮氣。與衛氣宗氣。大會于分肉之外。是衛氣之通于脈中。而榮氣之行于脈外者也。王芳侯曰。皮膚有血。當知脈外有榮。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是脈中之有衛。故曰。脈榮榮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邪溢氣壅。
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 。留于節湊。必將為敗。(此邪客于溪谷之間而為熱也。夫氣為陽邪。留于肌腠之氣分。邪正相搏。則為病熱。故有壅膿消破之敗證矣。邪氣淫溢。則正氣自壅。溪谷之氣。與脈相通。
是以脈熱于內。而肉敗于外也。榮衛不行。則血氣留滯。而為壅膿。 、足之股肉也。節湊、筋骨相連之處。邪留其間。
則筋骨必將為敗矣。此論邪因氣以化熱。故上言熱證而不曰熱邪。下節論寒邪所客。故曰積寒。莫仲超曰。經云。溪谷屬骨。蓋骨生筋而筋生肉。故溪谷之邪。留而不去。必致節湊敗而骨髓銷。)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內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此寒邪留于溪谷之間。而不為病熱者也。積寒留舍。致榮衛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故不得伸舒。邪閉于外。故內為骨痹。榮衛內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余。寒性凝澀。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間。
以致筋骨皆為病也。張兆璜曰。皮膚為之不仁。緣榮衛不居于外。不居于外者。逆于脈內也。故此節無脈病。莫仲超曰。居、止也。熱邪流行。則榮衛不行。寒邪留舍。則榮衛不居。邪正之不相合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
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溪谷之間。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與孫絡之相同。可以微針刺取。以瀉其邪。小痹者。謂邪始入于皮膚。未傷筋骨。脈、謂孫絡脈也。邪在皮膚。循脈往來。見而瀉之。與治孫絡之法相同。而亦不必問其穴會之所在也。此言邪之客于人也。必先始于皮膚。次于孫絡。入于肌內。以及于筋骨。在淺之時。微針所及。易于散解。無使其入深而為大痹也。)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故藏之金匱。貯之金蘭之室焉。張兆璜曰。金蘭之室。藏之于心也。)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并注于絡。傳注十二脈絡。非獨十四脈絡也。
(此復申明孫絡之與大絡相通也。夫經脈之支別曰絡脈。絡脈之支別曰孫絡。而孫絡之脈。又有與經脈相別而與大絡相通者。亦三百六十五脈。并注于大絡。復傳注于十二脈絡。非獨十四脈絡也。蓋言十四脈絡之外而又有十二脈絡。十四脈絡者。十二臟腑與任督之別。共十四大絡也。十二脈絡者。十二臟腑之經正也。是十二經正與十四大絡相通。十四大絡復與三百六十五絡相通。是以邪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故曰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內解瀉于中者十脈。(十脈者。謂五臟之脈也。此言孫絡三百六十五脈。與十二脈絡。十四大絡。設有邪客于其間者。當從五臟之經脈以瀉解之。蓋諸絡之原。本于五臟也。故繆刺篇曰。凡刺之數。先治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張兆璜曰。上節云。以痹淫溢。
循脈往來。微針所及。末結曰內解于中者十脈。是從外而循于內也。繆刺篇曰。先治其經脈。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是從內而循于外也。蓋邪之中人。始于皮膚孫絡。入于筋骨經脈。有留舍于外者。有流溢于內者。有從淺而入深者。有從里而復出之表者。邪氣浮溢。無有恒常。是以經旨錯綜。學人皆當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