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愿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圣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穴乃氣之所注。故曰氣穴。而不論及于經脈也。所、謂氣穴所在之處。卒、盡也。

針經曰。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夫人生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非圣者孰能窮其道。是以岐伯稽首再拜曰。窘乎哉問也。莫仲超曰。知血氣之生始。

經脈之貫通。乃醫學之根本。學人當于諸刺論中求之。)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

而目以明。耳以聰矣。(逡巡、退讓貌。未睹未聞。而耳聰目明者。神志會通也。)岐伯曰。此所謂圣人易語。良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愿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真數者。脈絡之穴數。藏之金匱者。謂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乃金匱之真言。上帝之所貴也。)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心、謂心胸也。夫背為陽。胸腹為陰。督脈循于背。總督一身之陽。任脈循于腹。統任一身之陰。控、引也。背與心相控而痛者。陰陽相引而為痛也。此先論陰陽二氣。總屬任督之所主。而后論臟腑陰陽之氣。各有所注之穴焉。天突在結喉下中央。乃陰維任脈之會。十椎在大椎下第七椎。乃督脈至陽之穴。督脈陽維之會也。蓋大椎上尚有三椎。總數之為十椎也。胃脘、中脘也。中脘者。胃之募也。王冰曰。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脈氣所發也。關元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此四穴者。乃陰陽氣之交會也。張兆璜曰。先以胸背分陰陽。后以上下分陰陽。)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此釋上文而言背胸之邪。系于陰陽。引及于左右。偏痛亦如此。蓋左為陽而右為陰也。其病前后痛澀者。背胸邪系陰陽也。胸脈痛者。其脈絡胸脅。故左右如此也。

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者。督脈上貫心膈入喉。任脈入膻中上喉嚨也。偏痛者。其脈斜出尻絡脅。上肩而斜下也。)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此言陰陽系邪。胸背相引。由任督之相交。任督之合。又由督之大絡。而交通于任脈也。督之大絡。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所謂大絡者。若江河之外。別有江河。經脈滿則轉溢于大絡。故督脈滿則斜出于尻脈。蓋督脈之別。斜出于尻。絡胸脅也。其絡支心貫膈。上肩胛而與任脈交會于天突。復斜下肩而與督脈交合于十椎下間。故胸背相控而痛。

所治在天突與十椎間者。乃大絡之通會處也。張兆璜曰。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故不曰交。而曰加者。謂陽加于陰。有陽施陰受之義也。)臟俞五十穴。(臟謂五臟。俞、經俞之穴也。臟各有五。五五二十有五。左右合之。共五十穴也。

五者。井滎俞經合。所出為井。俱在手足趾上。離爪甲一韭許。所入為合。皆在手足之肘膝間。而不過肘膝。五臟六腑皆然。肝之井曰大敦。滎曰行間。俞曰太沖。經曰中封。合曰曲泉。心之井曰少沖。滎曰少府。俞曰神門。經曰靈道。合曰少海。脾之井曰隱白。營曰大都。俞曰太白。經曰商邱。合曰陰陵泉。肺之井曰少商。滎曰魚際。俞曰太淵。

經曰經俞。合曰尺澤。腎之井曰涌泉。滎曰然谷。俞曰太溪。經曰復溜。合曰陰谷。此五臟之五俞。出于井木。溜于滎火。注于俞土。行于經金。入于合水也。)腑俞七十二穴。(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亦皆出于手足之指端。入于肘膝之合穴。六者。井滎俞經原合也。膽之井曰竅陰。滎曰俠溪。俞曰臨泣。原曰丘墟。經曰陽輔。合曰陽陵泉。胃之井曰厲兌。滎曰內庭。俞曰陷谷。原曰沖陽。經曰解溪。合曰三里。大腸之井曰商陽。

滎曰二間。俞曰三間。原曰合谷。經曰陽溪。合曰曲池。小腸之井曰少澤。滎曰前谷。俞曰后溪。原曰腕骨。經曰陽谷。

合曰少海。三焦之井曰關沖。滎曰液門。俞曰中渚。原曰陽池。經曰支溝。合曰天井。膀胱之井曰至陰。滎曰通谷。

俞曰束骨。原曰京骨。經曰昆侖。合曰委中。此六腑之俞。出于井金。溜于滎水。注于俞木。行于原經火。入于合土。

蓋天為陽。地為陰。腑為陽。臟為陰。故臟合地之五行。腑合天之六氣。六氣之中有二火。是以多原穴也。原者。謂火之原。生于陰中之少陽也。張兆璜曰。臟氣出于井木。腑氣出于井金。蓋春夏者。天之陰陽也。秋冬者。地之陰陽也。臟始于天之春木。而終于冬令之水。腑始于地之秋金。而復交于春夏。此皆臟腑陰陽更互之妙用。故曰。天有陰陽。

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夫生長化收藏。在天四時之氣也。

而五臟五行應之。故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熱俞五十九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各二。共八穴。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各二。共八穴。云門 骨委中髓空各二。共八穴。五臟俞旁各五。計十穴。通共計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五五共二十五穴。伏兔上各二行行五。五四共二十穴。踝上各一行行六。

計十二穴。通共五十七穴。以上一百十六穴。詳水熱穴論。)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此節熱俞內穴。重言之者。

謂熱俞即是氣穴。可以取氣。可以瀉熱。亦可使熱邪隨氣而泄。故下文曰熱俞在氣穴。)中 兩旁各五。凡十穴。(膂同。在脊骨兩旁。各開一寸五分。足太陽膀胱經之五臟俞也。肺俞在三椎間。心俞在五椎間。肝俞在九椎間。脾俞在十一椎間。腎俞在十四椎間。)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大椎兩旁。足太陽膀胱經之大杼穴也。脊骨之高起曰椎。

大椎上者。謂大椎高起間之兩旁。非椎之上節也。王氏誤認為椎之上節。故云。甲乙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并不載。未詳何俞。王芳侯曰。兩旁各一凡此五字。為首節之總綱。故以后不言此五字者。以每節咸準此也。)目瞳子浮白二穴。(瞳子在目銳 。浮白穴在耳后發際內一寸。左右各一。凡四穴。俱屬足少陽膽經。)兩髀厭分中二穴。(謂髀樞中環跳穴也。

屬足少陽膽經。)犢鼻二穴。(犢鼻穴在膝髕下 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屬足陽明胃經。)耳中多所聞二穴。(一名聽宮。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屬手太陽小腸經。)眉本二穴。(攢竹穴在眉間陷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完骨二穴。(完骨穴在耳后入發際四分。屬足少陽膽經。)項中央一穴。(風府穴在項后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枕骨二穴。(枕骨穴。一名竅陰穴。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屬足少陽膽經。)上關二穴。

(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乃得。屬足少陽膽經。)大迎二穴。(大迎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

骨陷中動脈。屬足陽明胃經。)下關二穴。(下關穴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屬足陽明胃經。)天柱二穴。(天柱穴在俠項后發際大筋外廉陷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巨虛上下廉四穴。(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蹲地舉足取之。左右共四穴。共屬足陽明胃經。)曲牙二穴。(即頰車穴。一名機關。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屬足陽明胃經。)天突一穴。(天突穴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屬任脈。)天府二穴。(天府穴在腋下三寸。臂 內動脈陷中。屬手太陰肺經。)天牖二穴。(天牖穴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

完骨下。發際上。屬手少陽三焦經。)扶突二穴。(扶突穴在頸大筋間下一寸。人迎后一寸半。仰而取之。屬手陽明大腸經。)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后。應手陷中。屬手太陽小腸經。)肩解二穴。(即肩井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源县| 顺平县| 措勤县| 敦煌市| 定远县| 洛川县| 固阳县| 邵阳县| 恭城| 徐汇区| 荆门市| 隆昌县| 万盛区| 会泽县| 泸西县| 曲麻莱县| 唐海县| 大安市| 阳新县| 西安市| 台南市| 南和县| 临湘市| 绩溪县| 东港市| 台东市| 惠东县| 大连市| 白朗县| 武平县| 长阳| 惠州市| 板桥市| 临泉县| 黎平县| 涡阳县| 西和县| 大关县| 土默特左旗| 济阳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