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中手促上擊者。浮而搏擊應手。此陽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于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沉為在里。浮主在外。寸口脈沉而堅。主病邪堅積在里。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沉。而別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內也。寸為陽。沉為陰。寸口脈沉而弱。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于里陰。陰陽相乘。故主寒熱。陽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此緣正氣弱而陽邪直入于里陰之下也。脅下主身半之中。腹中為形身之里。寸口脈沉而橫。是外邪入于里陰之中。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邪氣上逆則喘。寸口脈沉而喘。此外因之陽邪。入于里陰而上逆。陰陽相搏。故為寒熱。此又以寸口之沉。候外因之邪。入于里陰。而亦有上中下之別也。莫子晉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乃天地四時之氣。而合于人之五臟也。是以天地四時之邪。亦從外而內。故當以寸口之浮沉別之。)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此復以寸關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內新故也。曰脈盛脈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浮沉。以候病之外內上下者。候表里陰陽之氣也。蓋天地四時之邪。始傷氣分。留而不去。則入于經。然亦有始終留于氣分者。有即轉入于經者。邪之中人。變幻不一。故當以脈征之。是以氣分之邪。只見寸口之浮沉長短。如入于經。則有滑澀緊急之形象矣。夫脈乃陰血。氣分之陽邪入經。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是以脈盛滑者病在外。有余之病。故堅而有力也。夫經脈外絡形身。內連臟腑。病在內者。故小實而堅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實。而分別邪正之在外在內也。始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則血脈已傷。故小弱以澀也。諸急為寒。故主疝瘕在內。滑主陽熱。故主風邪在陽。

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別邪病之在陽絡陰絡也。痹者閉也。風寒濕邪。皆能為痹。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間。或內舍于五臟六腑。故痹病于外內之間者。其脈皆主澀也。緩為脾脈。滑則熱盛于中。緊則為寒。故主腹脹也。此外因之邪。入于腹中。而有寒熱之分也。)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所謂陰陽者。氣血外內上下也。言臟腑之脈。陰陽并交。雌雄相應。內外循環。此為順也。如陰陽反逆。其病為難愈。脈得四時之順者。春脈微弦。夏脈微鉤。此得四時生氣之順。而無他變也。反四時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間臟者。相生而傳也。不間臟者。相克而傳也。如外淫之邪。始傷皮毛。則內合于肺。肺欲傳肝。而腎間之。腎欲傳心。而肝間之。肝欲傳脾。而心間之。心欲傳肺。而脾間之。脾欲傳腎。而肺間之。此節乃總結上文之義。)臂多青脈曰脫血。

(此論內因之病。自內而外。從尺而寸。由血而經。經而氣也。臂多青脈者。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于色也。靈樞經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可為上工。)尺脈緩澀。謂之解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后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此以尺部而候五臟之病也。緩為脾脈。澀主臟氣不足。解 、懈惰也。此脾臟之為病也。尺屬陰而主血。脈宜沉靜。盛者。肝臟之火盛而血不藏也。靈樞診尺篇曰。尺膚澀者。風痹也。夫邪迫于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于皮膚之間。而迫于經脈。故主多汗。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汗乃陰之液也。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

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夫陽氣生于陰中。尺膚寒。生陽之氣少矣。陽氣衰于下。故主虛泄。泄則亡陰。

故脈細也。此以診尺而知腎藏之生陽。下焦之虛泄也。尺膚粗常熱者。火熱下行。故主熱中。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

夫陰陽氣血。由陰而陽。從下而上。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內上下也。)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者死。(此論真臟脈見而死于勝克之時日也。夫五臟之氣。地之五行所生。地之五行。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于五行。而死于十干也。按此節當在篇末。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之下。誤脫在此者也。楊元如曰。此章引靈樞診尺篇之文。以證診尺之義。而靈樞篇內。亦無此節文。宜改正為是。)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內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膽。(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按此節引靈樞論疾診尺之文。少加刪改。以證診尺之義。上節論診尺。此節言論疾。所謂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

從外知內也。是以見頸脈動疾。目內微腫。足脛腫者。知水病之在里也。溺赤安臥。已食如饑者。知為黃膽胃疸也。面腫者。知為風水也。此又不待持脈。而知其病也。楊元如曰。診尺而知解 多汗之病在外。視疾而知水飲黃膽之病在內。

故曰論疾診尺。謂論證視尺。皆可以知病。又曰。此章論診尺。若以手少陰心脈言之。于二經之旨皆不合矣。)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此復言診尺之微妙。非惟知病。而婦人之妊子。亦可以分別也。子、男子也。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盛者。當妊子。以左男而右女也。)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也。(從、順也。后章論五臟之氣。外合于四時。故雖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而陰陽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而人之氣血。有浮大沉瘦之陰陽。即受病之脈氣。亦有外內虛實之相應。是以脈不應病者。命曰反四時也。如風熱之病。氣應浮動。而脈反靜。泄脫之病。氣應虛散。而脈反實。病在中者。氣應沉實。而脈反虛。病在外者。氣應升浮。而脈反堅澀。此脈證之不相應者。正氣亂也。故為難治。高士宗曰。此以脈病之虛實。知反四時。上章云。反四時者有余。為精不足為消。亦以精水之有余不足為反四時。是反逆二字有別矣。故曰反四時有正應。不在四脈氣論上。)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此言五臟元真之氣。亦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氣者。水谷之所資生。故人以水谷為本。胃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也。所謂無胃氣者。真臟脈見。而不得微和之氣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真臟之脈。亦胃氣之所生也。故曰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者。春為弦。夏為鉤。秋為毛。冬為石。皆得胃氣而為之也。故曰。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是以前章論四時之脈。得胃氣之和者。命曰平人。后章論五臟之真。亦四時以胃氣為本也。)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此言陽明胃氣。不獨行于五臟。而亦行氣于三陽也。夫脾與胃。以膜相運耳。是以胃氣之行于五臟者。由脾氣之轉輸。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是以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焉。故太陽之洪大。陽氣之盛也。少陽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陽明之浮大而短者。兩陽合明。陽盛而間于二陽之間也。此三陽之氣。亦胃腑之所生也。)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 。

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此言臟真之脈。四時以胃氣為本也。累累如連珠者。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心臟和平之象也。

瑯、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溫潤而柔滑也。此臟真之脈。柔 和平者。得四時之胃氣也。前節以四時胃氣。資于臟真。

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此節以五臟之真。得四時胃氣。故曰平心脈來。夏以胃氣為本。平肺脈來。秋以胃氣為本。

是以脈象之少有不同也。蓋弦鉤毛石者。臟真之氣象也。如連珠。如榆莢者。臟真之體象也。楊元如曰。前論四時之氣生五臟。故肝而心。心而脾。序四時之相生。此論五臟之真合四時。故心而肺。肺而肝。序五行之相制。制則生化也。)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喘喘、急疾貌。喘喘連屬。心氣不安也。曲者。鉤之象。其中微曲。心氣虛也。故當主心病。居、不動也。曲而不動。如操帶鉤。無如珠生動之象矣。)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厭厭、安靜貌。聶聶、輕小也。落、降收也。如榆莢者。輕薄而中不虛。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而資生于脾土。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不上不下。往來澀滯也。如循雞羽。較之榆莢。更屬輕虛。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賊我之木體。故主肺病。如物之浮。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劇也。)平肝脈來。 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氣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長竿梢末。長而 也。此皆本于胃氣。故臟真之脈。得以柔 和平。)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盈實則非 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長竿。非若梢末之 弱矣。滑脈如珠。

弦長帶滑。如竿之有節矣。辨脈篇曰。累累如循長竿者。名陰結也。此肝氣病而阻結也。急益勁。如新張弓弦。強勁之劇。胃氣絕也。)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和柔、中土柔和之氣也。相離、時一代也。蓋脾為孤臟。中央土以貫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離之代散也。雞足有四爪。踐地極和緩。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臟。

有如雞之踐地。和緩而四散也。)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阜實而無柔和之氣也。如雞舉足。拳而收斂。不能灌溉于四臟也。)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喙音誨。

如烏之喙者。堅止而無柔和相離之象也。如鳥之距者。較雞舉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點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濕土之氣四散也。蓋言脾主中和之氣。如太過不及之甚者。皆為死脈也。)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

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喘喘累累。沉石生動之象也。如鉤者。浮而中空。水之體也。按之堅石。石之象也。莫子晉曰。

瑯、石之美者。鉤乃心之脈也。心脈如循瑯 。腎脈如鉤者。心腎水火之氣。互相交濟者也。)病腎脈來。如引葛。

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如葛如索者。木象也。蓋沉石者腎之本體。如引葛而按之益堅。是腎氣不藏而外泄矣。如奪索者。如引葛而更堅勁矣。如彈石者。無喘累生動之氣。腎之死象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肇州县| 西乌| 海原县| 政和县| 嘉义县| 新安县| 古丈县| 连平县| 铜山县| 兰州市| 民县| 浦北县| 万山特区| 文安县| 龙门县| 广灵县| 新邵县| 台中市| 灌云县| 襄垣县| 松桃| 基隆市| 中江县| 永新县| 金寨县| 台中县| 华坪县| 垫江县| 新乡市| 库伦旗| 巴青县| 崇仁县| 盐山县| 湄潭县| 武陟县| 阿荣旗| 昭平县| 永济市| 新余市| 观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