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匯考(1)

周制設內小臣以統寺人閽人內豎設酒人漿人皆

奄人司之而統于酒正設人醢人酰人鹽人羃人

奄人女奴司之又設內司服及縫人以主宮中縫紉

之事而皆統于天官內宰又設舂人饎人囗人亦奄

人與女奴共之而統于地官

按周禮天官內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鄭康成曰奄稱士者異其賢 王巖叟曰先王

之時宦者不過數十人內小臣四人寺人五人內

豎五人閽人每門四人而已不若后世之多既總

于內宰而內宰又屬于囗宰上下相統得以進退

用舍之則不賢者自不容于其間后世不然宮中

官則皆奄人既不屬宰相所以縱橫而莫制

掌王后之命正其服位后出入則前驅若有祭祀賓

客喪紀則擯詔后之禮事相九嬪之禮事正內人之

禮事徹后之俎

鄭康成曰俎謂后受尸之爵飲于房中之俎

后有好事于四方則使往有好令于卿大夫則亦如

易氏曰好事則以物問遺于諸侯之親者好令

則以言問勞于卿大夫之親者

掌王之陰事陰令

鄭康成曰陰事群妃御見之事陰令王所求為

于北宮

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鄭康成曰閽人司昏晨以啟閉 王巖叟曰其

職云掌守中門之禁惟雉門耳此言每門者言中

門據有禁守者言之其實王之五門使墨者守或

以為王有五門四面皆有中門故曰每門 鄭康

成曰囿御苑游離宮

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

鄭康成曰中門于外內為中若今宮闕門雉門

三門也 史氏曰中門之禁亦密于外門以其過

此則是王之宮庭使內官掌之謂之閽人以其所

職專在守門若今所謂司門是也

喪服兇器不入宮潛服賊器不入宮奇服怪民不入

鄭康成曰喪服衰绖兇器明器潛服若衷甲者

賊器盜賊之任器兵物皆有刻識奇服衣非常春

秋傳曰尨奇無常怪民狂易

凡內人公器賓客無帥則幾其出入

史氏曰內人應役之人公器應用之物賓客公

卿大夫之妻應得入見者然無帥者無所將帥非

時而入出者也故必幾察之防其乘間

以時啟閉

鄭康成曰時漏盡 史氏曰謹其鎖鑰

凡外內命夫命婦出入則為之辟

鄭康成曰內命夫卿大夫士之在宮中者辟行

人使無于

掌埽門庭大祭祀喪紀之事設門燎蹕宮門廟門

鄭康成曰燎地燭蹕止行者廟在中門外 易

氏曰設門燎則設燎于門以為明蹕宮門廟門則

蹕止行者以致其肅

凡賓客亦如之

史氏曰賓客之奉無異宮廟亦宜肅

寺人王之正內五人

鄭康成曰寺之言侍詩云寺人孟子正內路寢

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相導其出入之事而糾

鄭康成曰內人女御女宮刑女之在宮者 鄭

鍔曰內人或有出入寺人則以身相之以言導之

其或不如法者又從而糾之

若有喪紀賓客祭祀之事則帥女宮而致于有司佐

世婦治禮事

鄭康成曰世婦二十七世婦

掌內人之禁令凡內人吊臨于外則帥而往立于其

前而詔相之

鄭康成曰從世婦所吊若哭其親族

內豎倍寺人之數

鄭康成曰豎未冠者之官名 劉執中曰內豎

奄之小者三代禮樂稱周為備六寢六宮之奄寺

人內豎其眾不過十人

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若有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則

為內人蹕

鄭康成曰內人從世婦有事于廟者

王后之喪遷于宮中則前蹕及葬執器以從遣車

鄭康成曰喪遷者將葬朝于廟器振飾囗沐

之器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王氏曰鄭氏以奄為精氣閉藏者蓋民之有是

疾先王因擇而用焉與籧篨蒙镠戚施直镈聾瞶

司火瞽修聲同若以為刑人則國君不近況于

王乎若刑無罪之人而任之則宜先王之所不忍

賈氏曰以其與女酒及奚同職故用奄人奄不

稱士亦府史之類 鄭康成曰女酒女奴曉酒者

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奴其少才智以為奚

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

掌為五齊三酒祭祀則共奉之以役世婦

鄭鍔曰周禮有兩世婦一在春官以卿一人為

之一乃天官內宰世婦與九嬪為列者也先儒以

此世婦謂宮卿之官掌女宮之宿戒者殊不知內

宰之世婦于祭祀之時當囗陳其具酒人乃奄人

也奄人固宜與內人聯事則其聽世婦役也宜矣

安可以為春官之卿耶

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凡事共酒而入于酒府

凡祭祀共酒以往賓客之陳酒亦如之

王氏曰祭祀共酒以往則自有奉之者往待其

令而已

漿人奄五人女漿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掌共王

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于酒府共賓客之稍禮共

夫人致飲于賓客之禮清醴醫酏糟而奉之凡飲共

人奄一人女十人奚二十人掌四之實朝事

之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饋食之籩其實

棗桃干榛實加籩之實菱芡脯羞籩之實糗

餌粉糍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喪事及賓客之事

賓客之事共其薦籩羞籩為王及后世子共其內羞

凡籩事掌之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掌四豆之實朝

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

臡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

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箈菹雁醢筍菹

魚醢羞豆之實酏食糝食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

客喪紀亦如之為王及后世子共其內羞王舉則共

醢六十甕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賓客之禮共

醢五十甕凡事共醢

酰人奄二人女酰二十人奚四十人掌共五齊七菹

凡酰物以共祭祀之齊菹凡酰醬之物賓客亦如之

王舉則共齊菹酰物六十甕共后及世子之醬齊菹

賓客之禮共酰五十甕凡事共酰

鹽人奄二人女鹽二十人奚四十人掌鹽之政令以

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

鹽王之膳羞共飴鹽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齊事鬻鹽

以待戒令

囗人奄一人女囗十人奚二十人掌共巾囗祭祀以

疏布巾囗八尊以畫布巾囗六彝凡王巾皆黼

內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鄭康成曰內司服主宮中裁縫官之長 史氏

曰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今掌后之吉兇

衣服者不得不以內司服別之 賈氏曰奄一人

者以衣服事多須男子兼掌與婦人同處故用奄

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素沙凡祭祀賓客

共后之衣服及九嬪世婦凡命婦共其衣服共喪衰

亦如之后之喪共其衣服凡內具之物

縫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王昭禹曰所謂女御八人非王宮八十一女御

之數 鄭康成曰女工女奴曉裁縫者

掌王宮之縫線之事以役女御以縫王及后之衣服

劉執中曰女御縫王及后之服者奄所以董其

工而役之裁縫者也女御所以取其制授之修短

者也王及后至尊非女工可得度量

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掌凡內之縫事

地官舂人奄二人女舂抌二人奚五人

賈氏曰舂人有奄者以與女奴同處故也

掌共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賓客共其牢禮之米

凡饗食共其食米掌凡米事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掌凡祭祀共盛共

王及后之六食凡賓客共其簠簋之實饗食亦如之

囗人奄八人女囗每奄二人奚五人掌共外內朝冗

食者之食若饗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掌豢祭祀

之犬

漢設少府統六丞以共養天子諸宦者皆屬焉皇后

太子又設詹事以統諸宦者

按漢書百官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

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

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

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

又上林中十池監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

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仆射署長中黃門皆屬

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

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佽飛掌

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掖

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

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

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哀

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應劭曰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為藏少者小

也故稱少府師古曰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

養天子也如淳曰若盧官名也藏兵器品令曰若

盧郎中二十人主弩射漢儀注有若盧獄令主治

庫兵將相大臣臣瓚曰冬官為考工主作器械也

師古曰太官主膳食湯官主餅餌導官主擇米左

弋地名東園匠主作陵內器物者也胞人主掌宰

割者也胞與庖同三輔黃圖云上林中池上五

所而此云十池監未詳其數鉤盾主近苑囿尚方

主作禁器物御府主天子衣服也中黃門謂奄人

居禁中在黃門之內給事者也

詹事秦官

應劭曰詹省也給也臣瓚曰茂陵書詹事秩真

二千石

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師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

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衛率廚囗長丞

張宴曰太子稱家故曰家令臣瓚曰茂陵書太

子家令秩八百石應劭曰中盾主周衛僥道秩四

百石如淳曰漢儀注衛率主門衛秩千石師古曰

掌知漏刻故曰率更自此以上太子之官也

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囗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

皆屬焉

師古曰自此以上皆皇后之官

按后漢書百官志大長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

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并

長秋

高祖十二年惠帝即位以宦官尚食比郎中

按漢書惠帝本紀高祖十二年夏五月丙寅太子即

皇帝位以宦官尚食比郎中

應劭曰宦官閽寺也尚主也舊有五尚尚冠尚

帳尚衣尚席亦是如淳曰主天子物曰尚主文書

曰尚書又有尚符璽郎也漢儀注省中有五尚而

內官婦人有諸尚也

呂后八年始封宦者為侯

按漢書呂后本紀八年春封中謁者張釋卿為列侯

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

如淳曰百官表謁者掌賓贊受事灌嬰為中謁

者后常以閹人為之諸官加中者多閹人也列侯

出關就國關內侯但爵耳其有加異者與之關內

之邑食其租稅宣紀曰德武食邑是也師古曰諸

中官凡閹人給事于中者皆是也宦者令丞宦者

署之令丞

景帝中四年許赦徒欲腐者聽

按漢書景帝本紀中四年秋赦徒作陽陵者死罪欲

腐者許之

蘇林曰宮刑其創腐臭故曰腐也如淳曰腐宮

刑也丈夫割勢不能復生子如腐木不生實師古

曰如說是腐音輔

中六年更長信詹事為少府將行為大長秋

按漢書景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長信詹事掌皇

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

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也居長信宮則曰

長信少府也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

士人

應劭曰皇后卿也師古曰秋者收成之時長者

久之義故以為皇后官名中人奄人也

武帝太初元年用宦者主中書增置丞尉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職官志列曹尚書

按尚書本漢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

中書以司馬遷為之中間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

中書監及令按漢武帝游宴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

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

按宋書百官志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漢武帝游后庭

始使宦者典尚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

按冊府元龜武帝太初元年更永巷為掖庭置八丞

宦者增置七丞鉤盾增置五丞兩尉武帝好游宴后

庭或出豫離館請奏機事多以中人主之其中書謁

者遂典尚書奏事

宣帝本始元年五月鳳皇集膠東賜中都官宦吏六

百石爵各有差

按漢書宣帝本紀云云

元帝初元五年令從官給事宮中者許其通籍

按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五年夏四月令從官給事宮

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應劭曰從官謂宦者及虎賁羽林太醫太官是

也司馬中者宮內門也司馬主武兵禁之意也籍

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

省相應乃得入也師古曰應說非也從官親近天

子常侍從者皆是也故此下云科第郎從官司馬

門者宮之外門也衛尉有八屯衛候司馬主衛士

僥巡宿衛每面各二司馬故宮之外門為司馬門

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四年春罷中書宦官初置尚

書員五人

臣瓚曰漢初中人有中謁者令孝武加中謁者

令為中書謁者令置仆射宣帝時任中書官弘恭

為令石顯為仆射元帝即位數年恭死顯代為中

書令專權用事至成帝乃罷其官 師古曰漢舊

儀云尚書四人為四曹常侍尚書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戶曹尚書主庶人

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事成帝置五人有三公

曹主斷獄事

按晉書職官志列曹尚書按尚書本漢承秦置及武

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之中間

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

宦者又置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而四人分為四曹

通掌圖書秘記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

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國

事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

國事后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斷獄是為五曹

按宋書百官志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漢武游后庭始

使宦者典尚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元帝時

令弘恭仆射石顯秉勢用事權傾內外成帝改中書

謁者令曰中謁者令罷謁者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

有中宮謁者令非其職也

按冊府元龜成帝建始四年更中書謁者令為中學

音令

鴻嘉三年省詹事官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表鴻嘉三年省詹

事官并屬大長秋

師古曰省皇后詹事總屬長秋也

按冊府元龜成帝鴻嘉三年又省皇后詹事官并屬

大長秋又加置太仆一人掌太后輿馬通謂之皇后

卿皆隨太后宮為官號在正卿上然西京已來宮府

之職猶復參用他士

平帝元始四年更長信少府為長樂少府

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表長信詹事掌皇

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

更名長樂少府

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也居長信宮則曰

長信少府居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也

按文獻通考帝祖母稱長信宮帝母稱長樂宮故有

長信少府長樂少府職如長秋位在長秋上及職吏

皆宦者也

后漢

后漢設中常侍掌左右贊導應對給事又設黃門掖

庭諸令分掌后宮之事皆囗于少府又設大長秋掌

中宮命中宮諸官皆屬大長秋

按后漢書百官志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后

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事顧

問應對給事

小黃門六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掌侍左右受尚書

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

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丞

從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從丞主出入從

董巴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

令漢官曰員吏十九人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各一人丙署長七人

皆四百石黃綬本注曰宦者各主中宮別處

中黃門冗從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

門冗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

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后增比三百石掌

給事禁中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掌后宮貴人采女

事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暴室丞主中

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貴人有罪亦就此室

漢官曰吏從官百六十七人待詔五人員吏十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丞一

人本注曰宦者

漢官曰員吏六人吏從官三十四人右丞一人

暴室一人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

及補浣之屬丞織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

漢官曰員吏七人吏從官三十人右丞一人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典中諸小祠祀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漢官曰從官吏八人騶仆射一人家巫八人

鉤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游

觀之處

漢官曰吏從官四十人員吏四十八人

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宦者永安北宮東

北別小宮名有園觀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各

一人二百石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離宮果丞主果

園鴻池池名在雒陽東二十里南園在雒水南

漢官曰又有署一人胡熟監一人按本紀桓帝

又置顯陽苑丞

濯龍監

應劭漢官秩曰秩六百石

直里監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濯龍亦園名近北宮

直里亦園名也在雒陽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幣帛金銀諸貨

物丞一人

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布張諸衣物左右

丞各一人

漢官曰從官祿士一人員吏十九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

好器物丞一人

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

右屬少府章和以下中官稍廣加囗藥太官御者鉤

盾尚方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

或省故錄本官

大長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更

為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宮

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

從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張晏曰皇后卿

中宮仆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馭太仆秩二千石

中興省太減秩二千石以屬長秋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宮謁者三

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報中章

中宮尚書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帑帛

諸物裁衣被補浣者皆主之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丁孚漢儀曰中宮藏府令秩千石儀比御府令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宮人丞一

人本注曰宦者中宮黃門冗從仆射一人六百石本

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

丁孚漢儀曰給事中宮侍郎六人比尚書郎宦

者為之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郎給事羽林郎

一人比羽林將虎賁官騎下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宮請署天

子數女騎六人丞復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復道

丞主中合道

中宮藥長一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

右屬大長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長秋

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并長秋是

后皇后當法駕出則中謁中宦者職吏權兼詹事

奉引訖罷宦者誅后尚書選兼職吏一人奉引云

其中長信長樂宮者署少府一人職如長秋及余

吏皆以宮名為號員數秩次如中宮本注曰帝祖

母稱長信宮故有長信少府長樂少府位在長秋

上及職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宮長樂又有衛尉仆

為太仆皆二千石在少府上其崩則省不常置

長樂五官吏朱瑀之類是也丁孚漢儀曰丞六

百石

按冊府元龜又有給事中署宮侍郎六人比尚書郎

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郎給事羽林

郎一人比羽林郎將又中宮令一人主中諸署天子

又長樂宮有太仆太官丞食監諸侯王國有永巷長

主宮中奴婢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詔死罪皆下蠶室

按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二十八年冬十月癸酉

詔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蠶室

蠶室宮刑獄名有刑者畏風須暖作窨室蓄火

如蠶室因以名焉

明帝永平 年定常侍小黃門員數

按后漢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明帝永平

中始定置常侍員四人小黃門員十人

按文獻通考初秦置中常侍官參用士人皆銀珰左

貂給事殿省漢制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

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族姓后漢中常侍贊

導內事顧問應對永平中始定員數中常侍四人小

黃門十人

漢舊儀曰中常侍秩千石得出入臥內舉法省

中省中即禁中

和帝永元十四年封中人鄭眾為侯

按后漢書和帝本紀不載 按宦者傳鄭眾以功遷

大長秋策勛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

用權自眾始焉十四年帝念眾功美封為鄛鄉侯食

邑千五百戶

按冊府元龜和帝永元十四年以功封鄭眾為鄛鄉

侯中人封侯自此始也

殤帝延平元年增中常侍小黃門諸宦

按后漢書殤帝本紀不載 按宦者傳自明帝以后

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

小黃門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領卿署之職鄧后

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

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

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庭永巷之職閨牖房

闥之任也

按文獻通考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

以奄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不調他

士自安迄桓權任尤重

安帝延光四年順帝即位封有功諸宦者十九人為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延光四年北鄉侯薨車騎將軍

閻顯及江京與中常侍劉安陳達等白太后秘不發

喪而更征立諸國王子乃閉宮門屯兵自守十一月

丁巳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劉安陳達

等迎濟陰王于德陽殿西鍾下即皇帝位 按宦者

傳孫程為中黃門與王康等十八人共就斬京安達

迎濟陰王立之是為順帝旦日令侍御史收顯等送

獄于是遂定下詔曰夫表功錄善古今之通義也故

中常侍長樂太仆江京黃門令劉安鉤盾令陳達與

故車騎將軍閻顯兄弟謀議惡逆傾亂天下中黃門

孫程王康長樂太官丞王國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

李建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

李剛魏猛苗光等懷忠憤發戮力協謀遂掃滅元惡

以定王室詩不云乎無言不讎無德不報程為謀首

康國協同其封程為浮陽侯食邑萬戶康為華容侯

國為酈侯各九千戶黃龍為湘南侯五千戶彭愷為

西平昌侯孟叔為中廬侯李建為復陽侯各四千二

百戶王成為廣宗侯張賢為祝阿侯史泛為臨沮侯

馬國為廣平侯王道為范縣侯李元為信侯楊佗

為山都侯陳予為下雋侯趙封為析縣侯李剛為枝

江侯各四千戶魏猛為夷陵侯二千戶苗光為東阿

侯千戶是為十九侯

順帝陽嘉四年春二月丙子初聽中官得以養子為

后世襲封爵

按后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桓帝永壽二年聽中官行三年服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永壽二年春正月初聽中官得

行三年服

中官常侍以下

永壽三年以小黃門為守宮令并設冗從仆射官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永壽三年六月初以小黃門為

守宮令置冗從右仆射官

漢官儀曰守宮令一人黃門冗從仆射一人并

秩六百石

延熹二年封中常侍五人同日為侯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二年八月壬午詔曰梁冀

奸暴濁亂王室孝質皇帝聰敏早茂冀心懷忌畏私

行殺毒永樂太后親尊莫二冀又遏絕禁還京師使

朕離母子之愛隔顧復之恩禍害深大罪釁日滋賴

宗廟之靈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書

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內外協同漏刻之間桀逆梟夷

斯誠社稷之佑臣下之力宜班慶賞以酬忠勛其封

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

延熹四年三月省冗從右仆射官

按后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靈帝熹平四年內署始悉以閹人為丞令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冬十月丁巳改平準

為中準使宦官為令列于內署自是諸署悉以閹人

為丞令

漢官儀曰平準令一人秩六百石也

光和六年秋始置圃囿署以宦者為令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中平五年秋八月初置西園八

校尉

樂資山陽公載記曰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

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

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

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

尉淳于瓊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統于蹇碩

中平六年中常侍張讓等殺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

袁紹勒兵殺諸宦者九月獻帝即位改補宦者所領

諸署

按后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六年秋八月戊辰中常侍

張讓段珪等殺大將軍何進于是虎賁中郎將袁術

燒東西宮攻宦者庚午張讓段珪等劫少帝及陳留

王幸北宮德陽殿何進部曲將吳匡與車騎將軍何

苗戰于朱雀闕下苗敗斬之辛未司囗校尉袁紹勒

兵收偽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及諸閹人無少

長皆斬之讓珪等復劫少帝陳留王走小平津尚書

盧植追讓珪等斬數人其余投河而死 按獻帝本

紀靈帝中平六年九月甲戌陳留王即皇帝位初令

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賜公卿以下至黃門

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者所領諸署侍于殿上

續漢志曰侍中比二千石無員漢官儀曰侍中

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分

掌乘輿服物下至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

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座唾壺朝廷榮之至

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

斬蛇劍乘輿中官俱止禁中又曰給事黃門侍郎

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應

劭曰黃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闥拜謂之夕郎輿

服志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

然則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本既無

員于此各置六人也獻帝起居注曰自誅黃門后

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機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侍

中黃門不得出入不通賓客自此始也 靈帝熹

平四年改平準為中準使宦官為令自是諸內署

令丞悉以閹人為之故今并令士人代領之

按文獻通考袁紹大誅宦者之后永巷掖庭復用士

人閫闈出入莫有禁切侍中侍郎門部騶宰中外雜

錯丑聲彰聞

獻帝延康元年二月魏王不令宦官不得過署令著

為令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

元年二月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

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惠帝元康 年以宦者為中常侍

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散騎常侍本秦

官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騎從乘輿車后中常

侍得入禁中皆無員亦以為加官漢東京初省散騎

而中常侍用宦者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之于中

司掌規諫不典事貂珰插右騎散從至晉不改及元

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為中常侍后遂止常為顯

孝武帝寧康元年復置光祿勛統宦者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寧康元年九月復置光祿勛

按職官志光祿勛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仆

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匠太官御府守

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哀帝興寧二年

省光祿勛并司徒孝武寧康元年復置

梁初置大長秋主諸宦者

按隋書百官志梁初大長秋主諸宦者以司宮闈之

職統黃門中署奚官暴室華林等署

武帝天監元年詔分遣內侍周省四方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元年夏四月己巳詔曰觀風

省俗哲后弘規狩岳巡方明王盛軌所以重華在上

五品聿修文命肇基四載斯履故能物色幽微耳目

屠釣致王業于緝熙被淳風于遐邇朕以寡薄昧于

治方藉代終之運當符命之重取監前古凜若馭朽

所以振民育德去殺勝殘解網更張置之仁壽而明

囗照遠知不周物兼以歲之不易未遑卜征興言夕

惕無忘鑒寐可分遣內侍周省四方觀政聽謠訪賢

舉滯其有田野不辟獄訟無章忘公徇私侵漁是務

者悉隨事以聞若懷寶迷邦蘊奇待價蓄響藏真不

求聞達囗依名騰奏罔或遺隱使輶軒所屆如朕親

覽焉

北魏

道武帝天賜二年置內官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天賜二年正

月置內官員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孝文帝太和 年定令職制漸備內官之品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元魏之族

起于云朔從徙代土終都雒邑厥初草創官名未具

太和定令職制漸備內官之品則有中常侍中尹中

黃門令內者令中謁者大夫中黃門中謁者仆射中

黃門冗從仆射中謁者小黃門謁者寺人閽人及大

長秋等職列于階品并置內侍長四人掌顧問拾遺

應對

北齊

后齊置中侍中省長秋寺諸官并用宦者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中侍中省掌出

入門閣中侍中二人中常侍中給事中各四人又有

中尚藥典御及丞并中謁者仆射各二人中尚食局

典御丞各二人監四人內謁者局統丞各一人 長

秋寺掌諸宮閣卿中尹各一人并用宦者丞二人亦

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員領中黃門掖庭晉陽宮中

山宮園池中宮仆奚官等署令丞又有暴室局丞其

中黃門又有冗從仆射及博士四人掖庭晉陽中山

各有宮教博士二人中山署又別有面豆局丞園池

署又別有桑園部丞中宮仆署又別有乘黃局都尉

細馬車都尉車府部丞奚官署又別有染局丞

隋置內侍省諸官并用宦者

按隋書百官志內侍省內侍內常侍各二人內給事

四人內謁者監六人內寺伯二人內謁者十二人寺

人六人伺非八人并用宦者領內尚食掖庭宮闈奚

官內仆內府等局

尚食置典御及丞各二人余各置令丞皆二人

其宮闈內仆則加置丞各一人掖庭又有宮教博

士二人

煬帝大業三年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內常侍為內承

奉給事為內承直并用宦者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長秋監置令一

人正四品少令一人從五品丞二人正七品并用士

人改內常侍為內承奉置二人正五品給事為內承

直置四人從五品并用宦者罷內謁者官領掖庭宮

闈奚官等三署并參用士人后又置內謁者員

唐改長秋監曰內侍監內承奉曰內常侍內承直曰

內給事其屬六局

按唐書百官志內侍省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內

侍四人皆從四品上監掌內侍奉宣制令其屬六局

曰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內坊少監內侍為之貳

皇后親蠶則升壇執儀大駕出入為夾引

武德四年改長秋監曰內侍監內承奉曰內常

侍內承直曰內給事龍朔二年改監為省武后垂

拱元年曰司宮臺天寶十三年置內侍監改內侍

曰少監尋更置內侍有高品一千六百九十六人

品官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令史八人書令史

十六人

內常侍六人正五品下通判省事

內給事十人從五品下掌承旨勞問分判省事凡元

日冬至百官賀皇后則出入宣傳宮人衣服費用則

具品秩計其多少春秋宣送于中書主事二人從九

品下

內謁者監十人正六品下掌儀法宣奏承敕令及外

命婦名帳凡諸親命婦朝會者籍其數上內侍省命

婦下車則導至朝堂奏聞

唐廢內謁者局置內典引十八人掌諸親命婦

朝參出入導引有內亭長六人掌固八人

內謁者十二人從八品下掌諸親命婦朝集班位分

囗諸門內寺伯六人正七品下掌囗察宮內不法歲

儺則囗出入

寺人六人從七品下掌皇后出入執御刀冗從掖庭

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掌宮人簿帳

女工凡宮人名籍司其除附公桑養蠶會其課業供

奉物皆取焉婦人以罪配沒工縫巧者囗之無技能

者隸司農諸司營作須女工者取于戶婢

有書令史四人書吏八人計史二人典事十人

掌固四人計史掌料工程

宮教博士二人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

監作四人從九品下掌監囗雜作典工役

宮闈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掌侍宮

闈出入管鑰凡享太廟皇后神主出入則帥其屬輿

之總小給使學生之籍給以糧廩

有書令史三人書吏六人內閽史二十人內掌

扇十六人內給使無常員小給使學生五十人掌

固四人凡無官品者號曰內給使掌諸門進物之

歷內閽使掌承傳諸門出納管鑰內掌扇掌宮中

傘扇

奚官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奚囗

工役宮官之品宮人病則供醫藥死給衣服各視其

品陪陵而葬者將作給匠戶衛士營冢三品葬給百

人四品八十人五品六十人六品七品十人八品九

品七人無品者殮以松棺五釘葬以犢車給三人皆

監門校尉直長囗之內命婦五品以上無親戚者以

近冢同姓中男一人主祭于墓無同姓者春秋祠以

少牢

有書令史三人書吏六人典事藥童掌固各四

內仆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宮

車乘皇后出則令居左丞居右夾引

有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駕士百四十人典事

八人掌固八人駕士掌習御車輿雜畜

內府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藏

寶貨給納之數及供燈燭湯沐張設凡朝會五品以

上及有功將士蕃酋辭還皆賜于庭

有書令史二人書吏典史掌固各四人典事六

太子內坊局令二人從五品下丞二人從七品下掌

東宮合內及宮人糧廩坊事五人從八品下

按宦者傳序唐制內侍省官有內侍四內常侍六內

謁者監內給事各十謁者十二典引十八寺伯寺人

各六又有五局一曰掖庭主宮嬪簿最二曰宮闈扈

門闌三曰奚官治宮中疾病死喪四曰內仆主供帳

燈燭五曰內府主中藏給納局有令有丞皆宦者為

按舊唐書職官志內侍省星經有宦者四星在天市

垣帝座之西周官有巷伯寺人之職皆內官也前漢

宮官多用士人后漢始用宦者為宮官晉置大長秋

卿為后宮官以宦者為之隋為內侍省煬帝改為長

秋監武德復為內侍龍朔改為內侍監光宅改為司

宮臺神龍復為內侍省也

太宗貞觀 年詔內侍省不立三品官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宦者傳序太宗詔內侍

省不立三品官以內侍為之長階第四不任以事惟

門合守御廷內掃除廩食而已

按舊唐書宦官傳貞觀中太宗定制內侍省不置三

品官內侍是長官階四品至永淳末向七十年權未

假于內官但在合門守御黃衣廩食而已

中宗嗣圣 年改內文學館為習藝館又改內教坊

為云韶府

即武后

如意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宮教博士二人

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

初內文學館隸中書省以儒學者一人為學士

掌教宮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曰習藝館又改曰萬

林內教坊尋復舊有內教博士十八人經學五人

史子集綴文三人楷書二人莊老太一篆書律令

吟詠飛白書算棋各一人開元末館廢以內教博

士以下隸內侍省中官為之

按舊唐書職官志內教坊武德已來置于禁中以按

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則天改為云韶府神龍復為

教坊

神龍二年三月大置員外官超授閹官七品以上員

外者又千余人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職官志云云

按宦官傳則天稱制二十年間差增員位中宗性慈

務崇恩貸神龍中宦官三千余人超授七品以上員

外官者千余人然衣朱紫尚寡

元宗開元二十七年以太子內坊隸內侍省為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太子內坊局令

二人從五品下丞二人從七品下掌東宮合內及宮

人糧廩坊事五人從八品下

初內坊隸東宮開元二十七年隸內侍省為局

改典內曰令置承坊事及導客舍人六人掌序導

賓客合帥六人掌帥閽人內給使以供其事內閽

人八人掌承諸門出入管鑰內傘扇燈燭內囗尉

二人掌車乘有錄事一人令史三人書令史五人

典事二人駕士三十人亭長掌固各一人

天寶十四載置內侍監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宦官傳天寶十

四載置內侍省內侍監兩員秩正三品以高力士袁

思藝對任之

肅宗干元元年置觀軍容使以宦者為之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肅宗本紀干元

元年秋九月庚寅大舉討安慶緒于相州命朔方節

度郭子儀河東節度李光囗關內潞州節度使王思

禮淮西襄陽節度魯炅興平節度李奐滑濮節度許

叔冀平盧兵馬使董泰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鄭

蔡節度使季廣琛等九節度之師步騎二十萬以開

府魚朝恩為觀軍容使

按舊唐書職官志自李輔國魚朝恩之后京師兵柄

歸于內官號左右軍中尉將兵于外者謂之觀軍容

使而天下軍鎮節度使皆內官一人監之

代宗永泰二年始以中人掌樞密用事

按舊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代宗用董秀專權樞密

德宗貞元四年增內給事二人內謁者監內寺伯各

四員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十二年置左右護軍中尉監中護軍監以授宦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

十二年六月乙丑初置左右護軍中尉監中護軍監

以授宦者以左右神策軍使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

神策護軍中尉監以左右神威軍使張尚進焦希望

為左右神威中護軍監 按職官志內侍省內侍二

員從四品上漢魏曰長秋卿梁曰大長秋北齊曰中

侍中后周曰司內上士隋曰內侍置二人煬帝曰長

秋令正四品武德復為中侍中官之貴極于此矣若

有殊勛懋績則有拜大將軍者仍兼內侍之官德宗

置左右神策威遠等禁兵命中官掌之每軍置中尉

一人宦者為之 按宦官傳德宗避涇師之難幸山

南內官竇文場霍仙鳴擁從賊平之后不欲武臣典

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軍欲委宦者主之乃置護

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分掌禁兵以文場仙鳴為

兩中尉自是神策親軍之權全歸于宦者矣

按冊府元龜貞元十二年立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兩

員中護軍二員時天下軍鎮節度諸使皆以內臣一

人監之謂之監軍使

德宗分羽林衛置左右神策軍避地山南悉以

委中人乃立此職其后兩中尉皆分領左右街功

德使后又有知神策軍兵馬使左右神策軍護軍

中尉副使

貞元十三年十二月以宦者為宮市使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張建封傳建封為檢校

尚書右仆射十三年來朝是時宦者主宮市置數十

百人閱物廛左謂之白望無詔文驗核但稱宮市則

莫敢誰何大率與直十不償一又邀閽闥所奉及腳

傭至有重荷趨肆而徒返者有農賣一驢薪宦人以

數尺帛易之又取他費且驅驢入宮而農納薪辭帛

欲亟去不許恚曰惟有死耳遂擊宦者有司執之以

聞帝黜宦人賜農帛十匹然宮市不廢也諫臣交章

列上皆不納故建封請間為帝言之帝頗順聽 按

吳湊傳湊為京兆尹京師苦宮市強估取物而有司

附媚中官率阿從無敢爭湊見便殿因言中人所市

不便宵民徒紛紛流議宮中所須責臣可辦若不欲

外吏與聞禁中事宜料中官高年謹信者為宮市令

平賈和售以息眾歡帝輒順可

按舊唐書張建封傳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

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

十百人于兩市及要囗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

則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及論價

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錢物買人直數千物仍索進奉

門戶及腳價銀人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

宮市其實奪之吳湊以戚里為京兆尹深言其弊建

封入覲具奏之德宗頗深嘉納而戶部侍郎判度支

蘇弁希宦者之旨因入奏事上問之弁對曰京師游

手惰業者數千萬家無土著生業仰宮市取給上信

之凡言宮市者皆不聽

貞元十五年增內給事二員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二十年增掖庭局令四員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憲宗元和 年始置樞密使及三軍辟仗使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憲宗元和中

始置樞密使二人

劉光琦梁守謙皆為之

后有左右三軍辟仗使

時以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

歙等道行營兵馬招討處置等使尋改為鎮州招

撫處置使十四年又以內侍姚文壽為京西京北

行營宣慰使蓋用兵之際權立使號兵罷則省

元和五年始以內官為將帥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五年九月王承宗以兵擄薛昌朝歸鎮州冬十月癸

未詔以神策右軍中尉吐突承璀為鎮州行營招討

處置等使以龍武將軍趙萬敵為神策先鋒將內官

宋惟澄曹進玉馬朝江等為行營館驛糧料等使京

兆尹許孟容與諫官面論征伐大事不可以內官為

將帥補闕獨孤郁其言激切詔旨祗改處置為宣慰

猶存招討之名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以宦者為館驛使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裴潾傳潾累遷

右拾遺轉左補闕元和中兩河用兵初憲宗寵任內

官有至專兵柄者又以內官充館驛使有曹進玉者

恃恩暴戾遇四方使多倨有至捽辱者宰相李吉甫

奏罷之十二年淮西用兵復以內官為使潾上疏曰

館驛之務每驛皆有專知官畿內有京兆尹外道有

觀察使刺史迭相監臨臺中又有御史充館驛使專

察過闕伏知近有敗事上聞圣聰但明示科條督責

官吏據其所犯重加貶黜敢不惕懼日夜勵精若令

宮闈之臣出參館驛之務則內臣外事職分各殊切

在塞侵官之源絕出位之漸事有不便必誡以初令

或有妨不必在大當掃靜妖氛之日開太平至理之

風澄本正名實在今日言雖不用帝意嘉之

元和十五年詳核內省所管高品品官白身之數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宦官傳是時高

品白身之數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內則參秉戎權外

則監臨藩岳

按冊府元龜元和十五年內省所管高品品官白身

共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內一千六百九十六人高品

諸司諸使并內養諸司判官等

穆宗長慶 年始用中人監陣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長慶中始用

中人監陣

自后官軍討伐率命中人參護其軍號為監陣

時深州宣武相次用兵以中人為諸道兵馬都監

四面行營都監兵罷則省

僖宗干符 年以中人為排陣使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廣明 年置左右觀軍容使兼有樞密承旨之名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廣明中置左

右觀軍容使

后率繇左右軍容入為樞密使中和幸蜀以觀

軍容使西門思恭為天下行營兵馬都監田令孜

為觀軍容制置左右神策護駕十軍等使后又以

楊復光為同華等州管內制置使皆非常置之職

唐室中葉之后諸司諸使多以中人主之又有樞密

承旨之名

如宣徽使合門使飛龍使內坊使內弓箭使鴻

臚禮賓等使內教坊使五方使學士使糧料院館

驛等使之比

后梁

太祖   年廢宦者眾職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朱梁革

命并廢眾職

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以士人為使

后唐

莊宗同光元年復以中人居樞密等使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行臺

左丞相豆盧革為門下侍郎右丞相盧程為中書侍

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門使郭崇韜昭義監軍張

居翰為樞密使

樞密使唐故以宦者為之其職甚微至此始參

用士人而與宰相權任均矣故與宰相并書

按冊府元龜后唐莊宗即位稍復本朝內省舊官時

有內侍五百人復以中人居樞密使副使宣徽內客

省等使之任增置內勾之目以主天下錢谷

時以潞州監軍張居翰等為樞密使在藩中門

使李紹寵為宣徽南院使兼掌內勾天下財谷皆

委裁遣

同光二年正月己酉求唐宦者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莊宗即位詔諸道悉遣中人赴闕至者

僅千人皆委之事務復有內供奉之職

明宗天成 年廢監軍內勾司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明宗天

成中廢諸道監軍并內勾司自后樞密使專用士人

從中書門下之請

遼設內侍省諸官及上京東京內省司

按遼史百官志內侍省黃門令內謁者內侍省押班

內侍左廂押班內侍右廂押班契丹漢兒渤海內侍

都知左丞宣使右丞宣使

內庫都提點內庫

尚衣庫尚衣庫使

湯藥局都提點勾當湯藥內侍省官

上京內省司

東京內省司東京大內不置宮嬪唯以內省使副判

官守之

圣宗太平九年置內省二使

按遼史圣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內省使圣宗太

平九年初見內省使內省副使

道宗清寧元年置內藏庫提點

按遼史道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內藏庫提點道

宗清寧元年見內藏庫提點耶律烏骨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5 15:39:58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丹江口市| 凤冈县| 苍山县| 吉木乃县| 藁城市| 会同县| 河津市| 富锦市| 洪湖市| 迁安市| 罗平县| 辽阳县| 淮安市| 田东县| 米泉市| 山阳县| 平阳县| 阿拉善右旗| 广汉市| 麻城市| 常山县| 遂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西充县| 德钦县| 海林市| 蒲城县| 安平县| 光泽县| 绥江县| 潞城市| 开鲁县| 赣州市| 吕梁市| 娄底市| 武冈市| 即墨市| 阿拉善盟| 偏关县|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