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方圓:方圓之道,為人之本(3)

三國時期,在曹魏陣營中有兩個著名謀士,一個是楊修,一個是荀攸。楊修自恃才高,處處點破曹操的心事,經常搞得曹操下不了臺,曹操雖然嘴上不說什么,但是在心里卻對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厭惡到了極點,終于以禍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而荀攸則不然,他不但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長期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他在朝堂20余年,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旋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總能穩如泰山,立于不敗之地。

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概括了荀攸的處世之道:“公達(荀攸,字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他參與謀劃軍機智慧過人,妙策頻出;迎戰敵軍,他奮勇向前。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從不露半點鋒芒,不爭高下,把他的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

荀攸大智若愚、隨機應變的處世方略,使他在與曹操相處的20多年中關系融洽。荀攸深諳方圓合一的真諦,以圓融虛無的胸懷包容一切,一切為我所用,最終成了曹操的心腹重臣,并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古人說:“智欲圓而行欲方”,意思是說人的智慧要圓融無礙。不僅要看到事物靜止的、不變的一面,還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發展的一面;不僅要看到各個不同事物的個性和局部的狀況,還要看到事物的整體和共性;不僅要看到事物的具體現象和應用,還要看到事物的本質;不僅能夠堅守原則,以不變應萬變,而且要有高度的靈活性,具體分析此時、此地、此人的具體情況,以求得最佳的解決方式。這是從“智圓”的角度來講的。

從行為上講,人的智慧雖然應圓融無礙,但在具體的作為上卻不能模棱兩可。也就是說,做人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規則,以便立足于社會之中。

“方”如“剛”,“圓”為“柔”。萬物過剛則易折,過柔則難以成形。唯有方圓相得,才能生生不息。

人生其實始終處于一場“方”與“圓”的辯證運動之中,該方時則須方,該圓時則須圓。只有方圓互生互變,才能無往而不勝。

方圓智慧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難,只要你學會用變通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圍的人和事,綜合運用方圓之術靈活地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那么你將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你終將享受到愜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

圓是靈活,懂得變通

明智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會堅持要世界適應自己。也就是說,變通是天地間最大的智慧,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

圓融,就是自由、靈活,它不受特定條件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也就是變通。圓融變通,顧名思義就是以變化自己為途徑,通向成功。

人們要過一條河,河水川流不息,奔騰浩蕩。顯然,它的存在使人們欲進不能,徘徊在進與退的兩難之間,而目的地就在對岸,舉目能見,但面對這條氣勢逼人的大河,人們陷入了困境。怎么辦?人們雙腳在走,但陸路已走到了盡頭,再用雙腳是“走”不過這條河的。此時,人們則需要改變一下自己,然而許多人不懂得改變,只能望“河”興嘆。

但是會改變自己的人就能夠成功地到達彼岸。一些人學會了游泳到達了彼岸;一些人看見一塊圓木在河里漂浮,于是有了改變的靈感,意識到圓木可以將他帶到對岸,結果他們發明了船,從而也順利到達了成功的彼岸。

這些成功者是因為懂得改變自己,而這種改變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變通。

“烏鴉喝水”的故事流傳久遠,大家都覺得烏鴉很聰明。老烏鴉也把同樣的辦法教給小烏鴉,這樣傳了許多代。有一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老烏鴉正在示范將石子一粒一粒地投進深瓶子里,使瓶子里的水面慢慢升高,可是小烏鴉卻心不在焉。它在想:“這樣太慢了,有沒有更快的辦法呢?”這時老烏鴉過來嚴厲地教訓它:“別三心二意,按照祖傳的辦法去做。”小烏鴉卻轉身走開了,一會兒它銜來了一根管子,它把管子探進瓶里,馬上就喝到水了。

以不斷變通的思想要求自己,讓自己不斷探尋新的思路,就可以突破原有的成就,將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高度,創造出新的輝煌。

托米是一家五金商行的小職員,他只想當一名稱職的員工。當時他們的商店積壓了一大堆賣不出去的過時產品,這讓老板十分煩心。托米看到這些產品,頓時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他想如果使這些東西便宜一些,讓大家各取所需自行選擇,肯定會有好的銷路。

他對老板說:“我可以幫您賣掉那些東西。”老板聽了他的主意后同意了。于是他在店內擺起了一張大臺子,將那些賣不出去的物品都拿出去,每樣都標價10美分,讓顧客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這些東西很快就銷售一空。后來他的老板又從倉庫里尋找一些積壓多年的物品放在這張臺子上,也都很快銷售一空。

于是托米建議將他的新點子應用在店內的所有商品上,銷售情況非常良好。后來,托米獨立創業找來了合伙人,經過努力他很快就在全國建立起多家銷售連鎖店,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他的前老板后悔地說:“我當初拒絕他的建議時所說的每一個字,都使我失去一個賺到100萬美元的機會。”

上面的兩則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道法自然,人法變通。人活一世,生存環境不斷地變化,各種事情接踵而來,因循守舊、不知變通是無論如何都行不通的。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失敗,就是因為他們頑固不化、按圖索驥、墨守成規,不會變通,從而把自己的道路堵死,結果導致自己寸步難行。其實一些舊思想、舊規矩都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我們做事變通而不違反常規,靈活而不違反原則,這樣就能符合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方圓智慧

在人際交往中,注意做到隨時機變。跟君子相處平平淡淡,跟小人相處應該保持一定距離,跟壞人相處應該見機行事……總之,將靈活機變的策略發揮得越充分越好。

進退之間,趨利避害

“進”與“退”都是處世行事的技巧,是圓。方則是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進與退的判斷標準,是進是退都有章法,該進的時候不進會失去機遇,該退的時候不退會惹來麻煩,甚至禍害。

孔子曾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就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萬事萬物,并沒有規定怎樣處理好,也沒有規定怎樣處理不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只要合理、恰當就可以了。因此,對于身邊的事如何看待,抱持什么樣的態度,孔子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人生正如一盤棋,一局定勝負,或勝、或負、或平,每一步都是進與退的藝術。有時候,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無可挽回;有時候,出其不意,以退為進,柳暗花明。

人生又好比一杯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盡的甘甜,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

在我國古代社會、有不少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開創偉業、大展宏圖、實現夙愿之后,聰慧地退居幕后,從而成功地避開了災禍。

范蠡與文種一同輔佐越王勾踐20余年,苦身戮力,最終滅吳,被尊為“上將軍”。而立下赫赫戰功的范蠡在慶功宴后,卻悄悄地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離開了。臨走前,他還特別送給文種一封信,勸他也盡快離開。可惜文種沒有聽其勸告,最終被勾踐逼死。

與文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范蠡和西施改名換姓,去了齊國經商置產,幾年后成了百萬富翁,被后人稱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種的一退一進,正好說明了“退”的機會含義。范蠡的“退”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機會,而文種的“進”則最終害了自己的性命。

人生難百歲,轉眼已千年。而歷史,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無論進與退,只要你成功了,總會成為一段佳話,流傳千古;如果你失敗了,就只能怨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了。

這是在常情上論,其實總而言之,富貴榮華與凄慘哀怨莫不同歸于丘土,進與退又有什么分別呢?如果你時刻牽掛的是進是退、是左是右,心又怎么能安,日子又怎么能過好呢?重要的,是在進與退、成與敗面前都能安然自得、泰然自若,這樣,無論遇到什么境界,都可以從中有所獲益。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卻不能做到適時進退。一般來說,不外乎有這樣兩種原因:一種是身處逆境之人雖能識之,但不能做;另一種是身處順境之人雖能做之,但不能識。

身處逆境,思想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擺脫眼前的不利局面,力爭早日振作起來。因此,思來想去,總覺得自己背水一戰,退無可退,那么只能向前邁進,而結果大多是“山窮水盡”。

相反,身處順境中的人,想的最多的則是如何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影響力。盡管也時時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但是他們當中又有幾人能想到“退”呢?盡管此時他們擁有“退”的資本,但是他們沒有人能把握住這進退之術,最終卻擱淺了。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在攻下金陵之后,其家族聲望可謂如日中天,曾國藩被封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曾國荃被封為一等伯爵。所有湘軍大小將領及有功人員莫不封賞。

但樹大招風,朝廷的猜忌與朝臣的嫉妒隨之而來。但對于到來的詰難,曾國藩早已成竹在胸,馬上就采取了一個裁軍之計。他在戰事尚未結束之際,即計劃裁減湘軍。等到戰事一結束,便即刻宣告裁軍,并且還自己籌措足夠的裁軍費用,不要朝廷一文。這一計謀果然奏效,朝廷沒有了顧慮,曾國藩的官位和家族利益也獲得了保障。

人生有起有伏,做到能屈能伸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龍在淵。屈,就不露痕跡。伸,就清澈見底。漫漫人生路,有時退一步是為了穿越關山萬里。

懂得進退之術,有時看起來好像比較消極,但實質上它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過變通的方式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達到更大的成功。

方圓智慧

懂得圓融變通的人,總是能夠在危險處脫身,給自己消除阻礙成功的阻力。圓融的人,懂得變通,能夠用更聰明的方法達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做起事情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對己要方,對人要圓

對己要方,對人要圓。圓中有方,即是不忘原則;方外有圓,即是要靈活應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唯有如此,方能在為人處世中做到游刃有余。

方,是原則性;圓,是靈活性。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只有將原則性和靈活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事情才能辦得更好。

對于這一人生真諦的把握,尤以五代時期的馮道最為聞名。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掌權者都會請馮道出來做官,而且馮道對每個君主也都表現出忠心。在那個亂世當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由此可見馮道“圓”到了極點。對馮道的這種行為,歐陽修罵他無恥,認為他替胡人做事,沒有氣節。而同時代的王安石、蘇軾等人卻認為他很了不起。

馮道的一生,可謂是“圓中有方,不忘大原則”。盡管他在胡人統治的朝廷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卻是十分嚴謹,他既不貪財,也不好色。在他的謹慎和圓滑中,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人生大原則,那就是他認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國文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命脈,以待國家出現真正的君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祁门县| 商河县| 鄄城县| 屏边| 富阳市| 定西市| 清水河县| 内江市| 大城县| 云和县| 远安县| 田林县| 勐海县| 遂宁市| 安顺市| 咸宁市| 文登市| 马边| 衡山县| 江陵县| 烟台市| 巴里| 南投市| 临夏县| 黄石市| 抚松县| 疏勒县| 鱼台县| 巴林左旗| 德保县| 临江市| 吉首市| 平南县| 交口县| 咸宁市| 富宁县| 阜城县| 宿州市| 独山县|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