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戴上包容和忍耐,讓壞脾氣走開(1)

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適當地發脾氣能夠幫助我們緩解內心壓力,不失為一種調節自我的有效手段。但是發脾氣往往也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些把發脾氣當成習慣的人,很容易讓自己陷于不利境地。對此,我們必須學會忍耐,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發作。比如找來三五好友聚一聚,在酒桌上把心中的郁悶一吐為快,壓力也會隨之消解。如果你有了脾氣馬上就發泄出來,不顧別人的感受,也不顧自己這樣做的后果,必定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1.凡事不強求,心態最重要

要求旁人都合我們的脾氣,那是很愚蠢的。

——歌德

禪師和弟子討論富貴與貧窮。大弟子說:“富貴好,富貴可以供養佛陀,得來世果報。”小弟子說:“貧窮好,貧窮可以修身養性,得來世福報。”大弟子與小弟子爭論不休,禪師卻始終閉口不言,直到弟子二人向他求證。

時正值深秋,涼風襲來,吹得廟前大樹落葉紛紛。禪師一指那落葉說:“人的命運就如同那落葉,被風一吹,紛紛降落。有些落到了石欄玉階上,有些落到了溝渠污穢里,一來無福報,二來無果報,一切不過自然如此而已。”

大弟子不解,問禪師說:“我們每日里供養佛陀,并且說服世人供養他,為什么不能得其果報呢?”

禪師說:“我們供養的是自己的心,心在佛陀就在,心不在佛陀也就不在了。”

小弟子也問道:“我們出家人謹遵佛陀教誨,每天修身養性,又用他的教誨度化眾人,為什么來世不能得其福報呢?”

禪師說:“不是佛度眾生,而是眾生度佛。”大弟子和小弟子一起問道:“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要繼續修行下去呢?”

禪師說:“我們修的是此世心,而非來世果。”

不言而喻,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下來就含著“金湯匙”,一輩子不用勞作而得享富貴。但這樣的人畢竟只有少數,我們出身在什么樣的家庭,是無法進行主觀選擇的。何況,我們追求的終極人生目標是幸福,生在富貴人家不一定幸福,而生在貧窮人家也不一定不幸福。因此,目前的艱辛只能代表一時的困境,我們與其糾結某樣事物苦苦掙扎,不如選大度地放手,讓一切歸于自然,同時也讓自己的心境歸于平常。其實,只要我們努力了,好好地享受過程就已經足夠,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必用后悔懲罰自己。

人生在世,能否在大事難事面前勇往直前,要看我們是否有責任感;在逆境和順境之中能否穩坐釣魚臺,則要看我們的胸襟;一喜一怒之間,可以看到你的涵養;一取一舍之間,也足以看到你的智慧;至于成敗,則完全取決于你是否懂得堅持,懂得失敗只是暫時的,只要堅持到底就能取得勝利。這些事情看似跌宕起伏,實際上最終都要歸于自然,我們也只有順其自然,處之泰然,才能在簡單和真實中得享心安。

佛家的修行講求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投射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世上真正快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懵懂無知的孩子,另一種則是大徹大悟的智者,而我們大多數人則夾在中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實際上,孩子和智者之所以能夠擁抱幸福,就是因為他們眼中的一切都是簡單而自然的。為此,他們不想去改變,也不會為能否改變而憂心忡忡,只有自得其樂地享受每一秒時光。

有句話說:“上天要求我們努力,但不要求我們成為最好的。”事實就是如此,全力以赴的確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一定能夠得到稱心如意的結果。因此,無論是待人還是處事,我們只要“盡人事聽天命”即可,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一方面,我們要做那些自己該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為那些不可抗力因素勞心傷神。老子說“無為而為”,并不是讓我們什么都不做,而是讓你“退而觀其局,靜而守己心”。當你能夠把整個局勢看清,并且把所有規律摸透,做什么事都能夠事半功倍,否則必定事倍功半。

另一種不自然和不安心來自追求完美,在我們的身邊,就是有很多人熱衷于標榜“完美主義”,并且不惜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對此我們應該清楚,所謂完美,必定會有一個標準的衡量尺度,我們追求完美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贏得別人認可的過程。而不同人的衡量尺度多少會存在差異,我們拼盡全力得來的完美,很可能在別人眼里漏洞百出,而我們覺得不完美的事情,在別人眼里又很可能已經臻于完美,如此完美又有什么意義呢?倒不如且行且珍惜,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留著那些不完美讓自己慢慢追求。如果你總是急著趕往目的地,身邊的風景就會被你忽略,而這些風景才是最值得珍惜和回味的。

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很多事情經歷過就好,凡事太較真,只會讓你處處沾惹煩惱。鄭板橋說“難得糊涂”,不是倡導糊里糊涂的人生,而是告訴我們在該糊涂的時候要糊涂,該清醒的時候才有必要清醒。當你覺得某人值得交往,可以做自己的真心朋友時,一定是因為他懂得接納你的不足,如果你不懂得反過頭來接納對方的不足,那么你遲早會失去這個朋友。生活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你接納了,才發現它并沒有想象的那么不好。而很多事情你不愿接受,也并不意味著它不好,嘗試接受不同的事物和規則,才能讓你不斷地改變自己,而每一次改變都將讓你得到一個全新的人生。

總而言之,“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只有凡事順其自然,才能讓自己的心逐漸沉淀下來。心的沉淀,能夠帶給你安定,也能夠帶給你明智,從而讓你在寵辱得失間安然自若,然后便能夠在平淡和簡單中找尋到本真的快樂,從而感受到生命中的幸福。

2.學做聰明人,爭氣而不生氣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約·凱恩斯

著名作家夏衍自幼酷愛讀書,尤其對歷史最感興趣,每次和朋友聚會,都會滔滔不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由于夏衍涉獵廣泛且勤于思考,他的很多觀點都頗有深度,朋友們也總是樂得聽他闡述。

一次,夏衍像往常一樣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忽然聽到幾個人正在談亂歷史話題,碰巧又是他正在研究的內容。聽見幾人談得熱火朝天,侍立良久的夏衍也忍不住插了幾句嘴,在得到大家的認可后,他便開始大談特談起來。

然而,當時的夏衍并不知道,在座的幾個人都是史學巨擘,他們對自己的認可只是出于禮貌。夏衍滔滔不絕地講述,立即惹得其中某個人的反唇相譏,夏衍還想調動自己的史學知識與其辯駁,結果被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這個時候,眾人紛紛向他投來輕蔑的目光,其中幾個年輕人更是笑出聲來,并且對他品頭論足。夏衍本想反唇相譏,但是話到嘴邊卻忍住了,因為他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再鬧下去也只能是自取其辱。于是,他不但沒有發作,還向眾人道歉表明自己的唐突,然后匆匆離開。

當然,夏衍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開始更加努力地讀書學習,以期積累其淵博的史學知識。后來,夏衍通過奮發圖強,終成一代大家,那些曾經嘲諷過他的人,再見到他的時候也盡是客客氣氣,把他當成了敬重的對象。

試想,如果夏衍當時和幾個史學巨擘進行一番激烈爭論,最終難免會顏面掃地,他的史學興趣也會因此大打折扣。這樣一來,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很可能會因此而發生改變。但是他在關鍵時刻沉住了氣,通過理智分析而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如此才有了后來的更加努力,以及最終的學業成就。所謂“知恥近乎勇”,我們在遇到一些不平的事情時,也要學習把悲憤轉化為動力,然后用事實證明自己的卓越。要知道,激烈的對峙不會讓我們從對方那里贏得尊重,只有在成績上取得領先,才能讓對方甘拜下風。

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但爭氣絕不意味著意氣用事,而是告誡我們要力爭上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而且在此過程中,我們要確保對事不對人,不要把怒氣隨意發泄到別人身上,甚至為了爭一時的高下而做出偏激行為。如果你被別人輕視,那么你一定要認清現實,即自己是否真的技不如人,如此你就能把注意力用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上,而不是如何發泄對方帶給你的憤怒。你要記住,發脾氣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暫且隱忍下來,化恥辱為動力,通過自己的努力超越對方,從而折服對方。

事實上,如果有人夸獎你,并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因為那對方的贊美之詞不會帶給你任何實際好處。同理,如果有人貶低你,也沒有什么值得生氣的,因為對方的冷嘲熱諷也不會讓你有任何實際損失。在此過程中,對方能夠帶給你的唯一影響,僅限于情緒層面。如果你能夠把握好自己的情緒,那么無論別人對你做出怎樣的評價,都不會影響你的情緒,同時也就不會影響你的行為。換句話說,我們與其用憤怒改變對方的想法,不如用行動改變對方的想法,因為后者往往更加有效,同時也更加合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些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口舌之爭上的人,無疑是愚蠢的。因為聰明人早已放下對方的非議,開始用實際行動改變自己的境遇,等到他們再次亮相時,全場都會為之驚艷。要知道,生氣往往是失敗者的表現,他們在內心當中已經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卻不允許任何人挑明,否則就會情緒失控。而作為成功者,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時也知道通過什么方法去獲得成功,對于別人的非議,只會置之一笑,絲毫不會產生任何情緒波動,因為那非議在他們看來根本無足輕重。

拿破侖曾經帶領法國軍隊橫掃整個歐洲大陸,甚至深入俄國境內作戰,最終因為過于自信而低估了俄國嚴酷的環境,以至于最終落敗。歐洲貴族認為兵敗后的拿破侖徹底完蛋了,因而對他大加奚落,并且將他流放到了一座孤島上。如果化作一般人,一定會為自己的權力做最后抗爭,但是拿破侖并沒有這樣做,他默默地接受了歐洲貴族們為他安排的一切。但是在流亡到孤島上之后,他立即開始想辦法逃出,并且再一次聚集大批軍隊和盟軍作戰。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再也沒有人敢輕視拿破侖,因為每個人都意識到他是一個隨時可以集結大量軍隊的人。

面對別人的嘲諷和偏見,我們總是習慣于奮起反擊,甚至不惜發生激烈沖突。應該說,這是一種維護自身尊嚴的反應,如果選擇聽之任之,很可能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但是我們也必須認清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總是靠著激烈沖突來維護自身尊嚴,那么問題就很有可能出在了自己身上。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人群中最優秀的那個人,還會一直有人對我們進行嘲諷或者貶低嗎?所以,當我們的尊嚴受到觸犯時,當我們的能力受到質疑時,一定要認真審視自己的能力。如果確實有所欠缺,僅僅憑借維護是無法建立自己的尊嚴的,生氣或者發怒也只能讓你看起來更脆弱,唯有隱忍圖強才是正道。

3.遠離懊悔,從克制憤怒開始

狂暴的人總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托·富勒

兩名探險者結伴穿越沙漠,由于地形過于復雜,他們不慎迷失了方向,而且當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大幅偏離了預定路線。兩人當中一個脾氣溫和,遇事總能理智分析處理,另一個則脾氣火爆,經常意氣用事。

經過重新校正方位,他們發現自己已經深入沙漠腹地,未知的路雖然充滿艱險,但是比原路返回卻近得多。脾氣溫和的人主張原路返回,并且詳細計算了食物和淡水的用量,這樣至少可以保證性命無虞。但是脾氣火爆的人卻主張繼續前進,而他的理由卻非常簡單,既然是探險,就絕不能讓危險輕易嚇阻。

經過商議,脾氣溫和的人最終選擇了妥協。因為忽然記起,在沙漠的邊緣地帶,有一個小鎮。只要能找到這座小鎮,就能補充食物和淡水,然后輕松地走完余下的路程。很快,他們來到了這個小鎮,可是讓他們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由于連年沙化嚴重,這座小鎮已經空無一人,而且已經披上了厚厚一層黃土,這意味著他們又陷入了未知的迷途中。

脾氣火爆的人立即大發雷霆,他找不到出氣對象,居然把自己僅剩的半瓶水摔在地上,淡水從瓶子里溢出來,很快就沉進了沙土里。接下來,二人又對何去何從產生了分歧,脾氣溫和的人主張去小鎮不遠的地方尋找地下河,以補充淡水,但脾氣火爆的人卻主張直接趕往幾十公里外的縣城。

這次,脾氣溫和的人不愿再妥協,于是二人分道揚鑣。由于之前到過此地,脾氣溫和的人憑借自己僅有的半瓶水,找到了地下河。這不僅讓他補足了淡水,還找到了一點充饑的野草,最終憑借驚人的毅力趕到了縣城。不久之后,他收到消息,自己的同伴不幸死在了沙漠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吉安县| 宁化县| 本溪市| 武鸣县| 霍城县| 盐城市| 东山县| 南投县| 尚志市| 乐东| 杨浦区| 星子县| 石门县| 中方县| 四会市| 平远县| 竹山县| 鄂州市| 绍兴市| 土默特左旗| 古蔺县| 柳河县| 股票| 天水市| 利辛县| 凤台县| 木里| 大英县| 延寿县| 永平县| 舒兰市| 吴旗县| 胶南市| 凉城县| 石柱| 定南县| 韶关市| 镶黄旗| 秭归县|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