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1981“小額邊貿”活城鄉(2)

龍崗村有個叫鐘密濃的農家婦女,多年來靠丈夫陳少波在香港的一間茶樓打工,一家六口過著溫飽型的普通“港屬”生活。當時,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積攢些錢蓋一棟小樓房。1982年的一天,陳少波從茶客的交談中獲悉香港市場上新鮮山雜貨和土藥材有銷路,有些品種奇缺,甚至無人經營。少波將這一信息告訴密濃,夫妻倆決定試做這類冷門生意。他們得到深圳外貿土產進出口公司的支持,簽訂了山雜貨和土藥材購銷合同。此后三年,鐘密濃足跡所至,除了本縣部分鄉鎮外,還遍及惠東、博羅、紫金和普寧等縣份,收購山貨和土藥材。其中吃過多少苦頭,她自己也說不清了。起初,人地生疏,缺乏經驗,找到的代購員不可靠,被騙走了幾千元,又因收購運輸不及時,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后來摸索到了規律,定時定點收購。鐘密濃一天跑好幾個收購點,驗貨、過稱、裝車樣樣都得親自經手,一天忙下來,骨頭像散了架一樣,還要連夜組織人力分揀、包裝,第二天一早運到文錦渡海關辦理出關手續。在香港的丈夫便接著從土產進出口公司買進這批貨,在港批發、零售,一直忙到夜里。三年內,經密濃收購出口山雜貨和土藥材共有380多噸,為國家創外匯76萬港元。

沙西鄉沙塘布村張雪娣的母親在香港,她和兩個妹妹沒事就養金魚玩。有一次她到香港看母親,看到集市上有不少人賣金魚,心中產生一個念頭。1981年起,她與深圳市土產公司訂立合同,收購野生金魚和草蜢賣給土產公司出口香港,每月收入六百多元,同時開始試養金魚。1983年,張雪娣拿出個人積蓄的三千多元,再借款四千余元,購買了各種魚類掛圖和幾十本養魚書籍;購進了氧氣泵、氧氣瓶、冷氣機等設備;建造了各種各樣的水池、玻璃缸;制食餌,備藥物;又從廣州、香港等地引進十多個魚苗品種一千多尾,細心飼養,逐步摸透各種金魚的生活習性,掌握養殖竅門。她有一股使不盡的倔勁兒,蹲在魚池邊,一干就是幾個鐘頭。為了學習自繁自育的技術,深夜,張雪娣在燈下刻苦鉆研養殖知識;后半夜,常常起床披衣,巡視魚池。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張雪娣的養魚經驗日漸豐富,技術日臻精熟,掌握了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水溫控制、魚病防治等技術環節。一批批的“水中花朵”長大了,優價賣到香港去,生意逐日興旺;繁育出來的魚苗陸續銷售到香港、深圳、廣州、福建、上海、北京等地。此外,張雪娣還承包了深圳市雅園賓館金魚池的保養工作,每月酬金1500港元。

沙頭角鎮有個叫何馬玉的年輕人,由于嫌“大鍋飯”太清貧,帶著剛過門的媳婦就跑到香港去了。經親戚幫忙,在新界粉嶺租了間房,同妻子一起,在粉嶺、大埔、上水、羅湖橋等地方打工,每月有兩千多港元的收入,日子是松快一些,但并不富裕。給人打工,受人指使,心里總有種不安全感,深圳辦了經濟特區后,馬玉在羅湖橋頭看到一排排新樓拔地而起,聽到一件件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心里就更加七上八下,衡量再三,終于下了決心,冒著被批判的危險,回來看看。馬玉回來了,卻沒受到批判,相反,他要辦鴨場,資金不足,還從人民銀行得到1萬元的貸款。從此,他安心了,從500只鴨養起,一直發展到幾萬只,還請了3個幫手,買了汽車,將鴨運到香港去,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鴨專業戶。

湖北人牧鴨深圳

在開放的深圳,小額邊貿也吸引了內地農民和種養大戶來到深圳,深圳移民潮中,他們是一股力量。

今天,深圳的街頭到處是湖北鴨脖店,深圳哪里有那么多鴨子可宰殺?

實際上,深圳立市之初,就有湖北人成群結隊來牧鴨,是他們造就了這個市場。

1982年春,湖北省黃梅縣龍感湖二十多位農民跳出雷池過嶺南,行程三千多里來到深圳牧鴨。很快發展到兩百多人,年產肉鴨從三四萬只,擴展到六七十萬只。幾年之后,他們在平湖、清水河、官井頭等地牧鴨,產品占據了深圳香港的大部分市場。

龍感湖地處鄂、皖、贛邊境,古稱“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即出自于此。那么,是什么力量使當今的龍感湖人擺脫小農思想的束縛,越過雷池闖嶺南呢?牧鴨領頭人楊關印說:過去受“左”的束縛,一年忙到頭,只圖混個肚兒圓,如今農村搞了承包制,又時興發展海(鴨)、陸(雞)、空(鴿),咱搞出來的東西不光填肚皮,還想賣個好價賺點錢。莊稼人搞種養也是做生意,就想起到銷路好的地方闖蕩闖蕩。聽說在深圳牧鴨賣給香港人價錢好,他們就自愿結伴,積湊了資金,闖到深圳來了。

俗語說:“世上三般苦,養鴨、打鐵、做豆腐。”牧鴨人剛到深圳那陣子,要雛鴨缺雛鴨,要飼料缺飼料。大伙就湊錢到處買雛鴨,搞天然飼料喂養;沒有住處就搭起草棚遮身。養鴨行業的競爭在深圳很激烈,強手如林。龍感湖牧鴨人在競爭中學精了。從1984年起,他們先后主動與湖北省糧油進出口公司駐深圳辦事處、深圳市食品集團公司新亞貿易公司、深圳華墾貿易公司等單位結成伙伴,讓利聯營,博取這些單位的雄厚資金,以其出口流通渠道暢通之長,填補自己之短。他們向當地農民承包了一千多畝水面、坡地作為養鴨場地,實行資金、技術、勞力等生產力諸要素的最佳組合,形成新的生產力。他們還與深圳市的國營、集體、個體茶樓、酒家,餐館、烤鴨店簽訂產銷合同。這樣,產品有銷路,生產有基地,相得益彰,經濟效益高。牧鴨人也沒有后顧之憂,一個心眼多養鴨、養好鴨,事業越來越興旺,名氣也越來越大了。每天有二十輛汽車、摩托車、三輪機動車開到鴨場,把四五千只活鴨裝上籠筐,直運到深圳,然后運往香港。

幾年之后,牧鴨人在深圳賺了錢,把資金、技術帶回龍感湖一帶,在那里建起鴨的出口基地。如今,深港兩地食用的鴨子有不少就已經來自龍感湖。

1984年,剛剛被團中央命名為新長征突擊手、“蘑菇大王”的河南焦作市孟州的劉學朝也來到深圳。他從1979年開始從事食用菌研究,1981年他開始利用當地資源率先大力發展“棉籽皮生料種植平菇”,1982年生產規模發展到占地10畝,年生產平菇10萬公斤。27歲的劉學朝成立的中華食用菌貿易公司坐落在西部竹子林,是河南河陽食用菌公司和深圳市五建公司合資興建的,投產3個月,就生產一萬多斤蘑菇投放市場。

1984年,來深圳發展種植養的還有福建“銀耳大王”姚淑先。姚淑先是福建省古田縣的一位普通農民,長期從事食用菌的栽培研究。他經過長期試驗,探索出銀耳高產的科學途徑——改銀耳段木栽培為木屑栽培。這種木屑栽培法,不僅比段木栽培法產量提高了十多倍,生產周期縮短了3/4,而且所生產的銀耳肥大、均勻、質量好,達到出口標準。古田縣農民幾乎家家戶戶效其法栽培銀耳,使古田縣成為聞名全國的“銀耳之鄉”。

四川“養豬大王”劉定國也來到深圳辦豬場。他對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豬方法,從繁殖、飼料配制、催肥到防疫等方面進行了配套改革,創造了“一根筍”快速育肥豬法。劉定國來深圳與南海石油深圳開發服務總公司合資興辦豬場,雙方投資各占50%。首批飼養雛豬500頭,用劉定國配制的飼料喂養。

廣州“花王”也來到深圳。當時崗廈村有一處花圃,花鳥蟲魚場的65名職工就來自有三百多年種花歷史的廣州芳村花地,富有園林花木栽培管理的經驗。其中還有16名獨當一面的“花王”。他們為泮溪酒家、香江酒樓、“海上世界”明華輪、友誼公司、國際商業大廈、香蜜湖度假村、環球商場等62個單位承包綠化工程并提供花卉盆景。

一些外來打工仔、打工妹也走出工廠,搞起了種養。1983年年底,打工仔黃永蜂與妻子何春梅在雁田水庫邊的山坡上開了十畝荒地,種上意大利“金山”良種菠蘿。永峰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菠蘿園里。他擔水澆地,及時施肥、除草。不懂的地方,就向內行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永峰和春梅辛勤的汗水,使貧瘠的十畝山坡地披上了綠裝,菠蘿終于開花結果了。

有意思的是,1984年,來自廣東普寧縣的黃林江等10個農民投資50萬元在橫崗建起了一座影劇院。這座占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的影劇院擁有1100多個座位的劇場,院內還設有小賣部、休息室、化妝室、演員宿舍、放映室等。

蛇口的集裝箱商場

專業戶是農村的種植、養殖戶,個體戶則是指城市的家庭或者個人工商業者。有個在安徽蕪湖跟著年廣久賣過“傻子瓜子”的方金水,自稱是深圳的第一個個體戶。

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農村的種養專業戶,現在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那是深圳立市之初最大的變化。因為深圳當時就是一個農村。當時深圳的市中心是羅湖,也就是一個鎮,規模還比不過現在的一個村。

一年幾萬塊的收入,現代人看來是“灑灑水嘍”,而在當時,一個萬元戶已經是讓人羨慕得超過現在的“百萬元戶”。80年代末,一般公務員的月工資才過百元。

承包者每個月幾百塊錢的工資,已經比部長的工資還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討論會上,鄧小平建議對私營企業采取“看一看”的方針,他當時便舉了年廣久的例子。年廣久因鄧公一言而名留中國改革史。而在對待民間企業的政策上,這僅僅是第一道撕開的小口子,一道很小很小的,卻決定了中國企業命運的小口子。在政策上,真正放松對雇工數量的限制,是1987年的事,在那一年的中央5號文件中,私營企業的雇工人數才被徹底放開。

1983年,蛇口工業區推行了一條鼓勵干部職工下海經商的政策措施。當時已是蛇口工業區總務科長方金水響應號召第一個報了名。組織上問他有什么困難,他說資金有點緊,工業區就給他提供了1萬元低息貸款。

方金水說早年在安徽蕪湖,他就賣過“傻子瓜子”。就是小小的“傻子瓜子”讓他賺了一把,也讓他有了經驗和膽量。“傻子”算是他的師傅。

1983年12月8日,方金水旗下的“南方綜合商場”——蛇口第一家雜貨店,開張了。所謂“綜合商場”,其實就是三個集裝箱,擺在今天“海上世界”附近的是總店,另外兩個,一個在管委會大門口,一個在單身漢最多的四海公寓。

蛇口那時沒有一家下班后還繼續營業的商場,由于老方的商店第一次把24小時便民服務的理念引進了蛇口,集裝箱綜合商場很火,一時間,人們下班后,換上干凈的衣服,在那三家商場逛一逛,竟成了蛇口人的一個生活內容。

蛇口的老外特別多。尤其海上世界一帶,是外國公司和合資公司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云集之地。老外也喜歡逛街,一下班,就成群結隊地來到海上世界周圍玩,許多人走進了綜合商店指指點點。開始,老方的店員不懂一點外語,許多來買東西的老外,比劃了半天也沒有買到自己可心的東西。老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決心要培養外語人才。于是他讓一名聰明伶俐的年輕員工到工業區培訓中心學習外語。為了讓她學好外語,老方不但出錢,還讓她利用上班時間培訓,一期未學成就再學一期,一共學了四期。這樣老外買東西再也不用吹胡子瞪眼了。一時間,光顧老方店里的老外劇增,有時一天要來七八十人,老方的店成了蛇口最早的“涉外零售店”。

1982年,《深圳特區報》曾報道:“在深圳特區,到處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臨時商店。有鐵皮的、纖維板的,有鋼架和磚石結構的,甚至還有油氈紙和竹棚的。

色彩也鮮艷多彩,紅、黃、藍、青、紫,幾乎無所不有。這與那些百貨大樓、商業大廈相映襯,構成了深圳特區龐大而繁榮的商業網……”

1991年,方金水賣掉了其中兩個集裝箱商店。蛇口下海辦個體戶的多起來,老方就開起了規模更大,裝修也上了檔次的小百貨超市。150平方米的小超市,當時在蛇口是數一數二的商場。

但是,后來沃爾瑪等連鎖大商場把店開到了蛇口。方金水感到再也不能做百貨零售了。1997年,他投資60萬元轉而經營柯達彩色沖印店,開了兩間沖印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浮山县| 兰溪市| 什邡市| 重庆市| 瑞昌市| 潼南县| 聂荣县| 饶阳县| 泸定县| 南漳县| 西充县| 镇康县| 北流市| 来宾市| 四川省| 封丘县| 寿光市| 青阳县| 来安县| 定兴县| 大埔县| 疏勒县| 兴仁县| 通榆县| 扬中市| 砀山县| 汽车| 广安市| 四子王旗| 高雄县| 安岳县| 滕州市| 玛沁县| 静安区| 延川县| 德惠市| 界首市| 谢通门县| 菏泽市|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