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找借口,人人在玩弄的小伎倆(2)

果然不出所料,經過一番努力,南方出現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好,矛盾還進一步升級二公司高層知道后,非常惱火,要追究負責人的責任。袁道如怕這件事的責任落到自己的頭上,于是找到了公司領導,主動說:“這件事沒有處理好,真是太讓人生氣了,要不是我那段時間生病了,應該不會這樣。一切都是助手自作主張,帶人去處理的,他所做的事情我都不清楚。”

按袁道如的想法,助手去南方,是領導指派的,出了事,讓他頂著理所當然,倘若自己來承擔這件事的責任,恐怕后果不堪設想。袁道如的一番推脫,讓公司領導產生了懷疑。于是叫來助手,詢問具體情況,助手如實闡述、公司領導對袁道如的人品產生了懷疑、覺得他是一個喜歡推卻責任的人,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公司的團結和業務發展,所以很快就把袁道如從銷售部經理的位置上拿了下來。

其實,不管一個人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歸根到底就是不想承擔責任,想比讓別人把責任承擔下來。找借口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找借口的行為卻讓人不齒。借口讓我們能夠暫時逃避了責任,可是,如果每個人都努力尋找借口來推卸自己本應承擔的責任,問題永遠不會解決,公司發展也會舉步維艱。

心理學實驗發現,人為了推卸責任而找借口,與人數參與的多少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項目參與的人越多,每個人所負擔的分量就越輕,大家就有依賴心理,責任感也就越弱。

所以,關于找借口推卸責任的情況,責任人要反思,分配責任的人同樣要反思。千萬不要猶豫,分辨不出團隊內部誰盡職盡責、誰渾水摸魚,如果那樣的話,就算問責到責任人頭上,對方也會找借口,這是因為這一個人很自然的防衛心理。

借口,往往是一種自我寬恕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他們問很多人同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壞人嗎?”大多數人都會說:“不是”。而且他們從內心深處真的是這么認為的,甚至連那些殺人犯,他們也很少有人覺得自己的就是一個壞人,他們能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為自己開脫。

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即使自己真的做了壞事,他們也會為自己找到看似合理的借口,或者下意識地把責任歸咎于別人。這就是人人都在用的“自我寬恕定律”。

在生活中,許多人尋找借口,不僅僅是怕承擔責任,而是從心,底里覺得自己就是沒有錯,錯的是別人。

一個惡魔殺人犯一連殺了很多人,終于被抓住了,他真的會覺得自己錯了嗎?不,多數殺人犯不會覺得是自己錯了,反而覺得是社會不公造成的。他出身寒苦,覺得上天對他很不公正;他們沒權沒勢,覺得現實對他不公。他是為尋求“公正”而去從事鋌而走險的活動、所以,才會有在黑社會里,帶頭大哥被人前呼后擁,以“英雄”自居,以“皇帝”自比,沒有半點罪惡感,沒有半點廉恥心。

一個慣偷偷竊了廠里的財物后被抓,他會覺得自己錯了嗎?不,多數這樣的小偷者會覺得自己錯了。他會理直氣壯地說:“我偷的是公家的,又不是某個人的!”

一個搶劫犯搶了富翁后被抓,他會這樣為自己辯解:“誰讓他這么有錢?他的錢也一定不是從正道來的,我搶他是劫富濟貧?”

這些罪犯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就是源于白我寬恕定律在作祟。

我們不是罪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錯誤,都有這種自我寬恕心理傾向。

兩個人因為發生口角,最后動起手來。打人的說:“誰讓你罵我,你罵我,我就打你的嘴!”罵人的說:“誰叫踩了我的腳?踩了人家的腳你還有理了?你必須道歉,不道歉我罵死你。”

夫妻之間吵架,男的說:“我出去應酬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倒好,跑到我公司里去鬧!”女的罵:“應酬!應酬!晚上應酬,白天你也應酬啊?你跟你的秘書摟摟抱抱的也是應酬是嗎?”都覺得自己委屈,都覺得對方太不理解自己。

這都是因為人性有個根深蒂同的缺陷;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即使自己身上有缺點,也會進行自我寬恕。比如,我們不喜歡別被人評頭論足,可是我們自己卻喜歡背后議論他人。別人的自私,我們一目了然,反應強烈。對于我們自己,我們總是視而不見。

當和別人發生沖突時,我們總是很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審視對錯,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和自己有沖突的人就是不對。其實,站在對方的立場,可能對方也正是這樣看你的,你是別人眼中的“壞人”!

荀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號召我們經常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之。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到處找借口,寬恕自己,苛刻別人。

所以,在平時,我們不要與他人太過計較,也不能太放縱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才能完善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融洽。正所謂“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態度對人對事,那么就能化隔閡為理解,化干戈為玉帛。《菜根譚》里說:“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責人者,原無過于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于無過之內,則德進。”意思就是對待自己要嚴苛,對待別人要寬容。要做這樣的人,首先就是不要再到處找借口進行自我寬恕了。

因為害怕懲罰,所以使用借口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人在常常為了逃避某些意外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懲罰,編造借口、歪曲事實,以借口為掩護,掩蓋錯誤來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張竅和李云峰是兩名運輸人員,他們倆在生活中時好朋友,在工作上是好搭檔。老板對這兩名員工很滿意,然而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老板改變了看法,也讓他們二人從此成為路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次,老板讓張竅和李云峰把一件貴重的瓷器送到碼頭,客戶會在那里等待,老板反復叮囑他們,路上一定要小心,因為這件瓷器非常的貴重。而且要按時送到,否則就會扣他們當月的獎金。沒想到送貨的車在快開到碼頭的時候卻拋錨了。

為了能夠準時趕到,張竅二話不說,背起瓷器,一路跑向碼頭。李云峰在旁邊緊緊跟隨,終于在規定的時間,他們趕到了碼頭。到碼頭后,李云峰說:“我來拿著,你去找一下顧客吧。李云峰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心中暗想,如果客戶知道車子拋錨了,我把瓷器背過來的,無意間會把這件事告訴老板的話,那老板一定會對我另眼相看。他只顧著做自己的美夢,當張竅把瓷器遞給他的時候,他沒拿穩,‘嘩啦’一聲,瓷器掉在了地上,碎了。”

李云峰先發制人,大聲喊道:“你怎么回事,不等我接住你再放手。”

張竅說:“你明明伸出手了,我都放到你的手上了,明明是你沒接住嘛。”他們心里都很清楚,瓷器碎了意味著開么。他們不僅要失去工作,還要承擔賠償責任。

回到公司之后,李云峰趁著張竅不注意,偷偷地先溜進老板的辦公室,對老板說。“老板,不是我的錯,是張竅太不小心了,沒等我伸出手他就放手。”老板平靜地說:“好的,李云峰,情況我清楚了。”

接著張竅走進了老板的辦合室,把事情的原委敘述了一遍。最后說:“這件事是我們的失職,我愿意接受懲罰。另外,李云峰是我多年的朋友和搭檔,家境不太好,責任就讓我一個人承擔吧。”

老板把他們二人叫到了辦公室,對他們說:“我們決定請張竅擔任公司的運營部經理。李云峰,從明天開始你就不用來上班了。”

“為什么?”李云峰問。

老板語重心長地說:“我不喜歡一個到處我借口逃避懲罰的人,其實,購買瓷器的顧客已經看見了你們倆在碼頭的全部情況,跟我說了這件事兒。”

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清楚,一個能夠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是多么的難能可貴。一個逃避責任和懲罰到處尋找借口的人,是多么的令人厭惡。問題出現后,找借口體現了一個人責任感的匱乏。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會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喜歡或排斥那些對自己有害的信息,這是人人都有的心理傾向。于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自己尋找借口,逃避懲罰,把自己保護起來。

在生活中,為了逃避懲罰而找借口的事情經常會出現。孩子們為了避免父母對自己的訓斥、老師對自己的訓斥,會想出各種借口進行逃避。當他們使用借口之后,真的避免了懲罰或打罵,就會情不自禁的第二次使用,他們認為這是騙過父母和老師就是最好的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借口是一種社會生存機制,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東西。在實際中用借口保護自己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在進行保護的時候,其實內心都充滿了恐懼,要么害怕自己被淘汰,被看穿,被傷害。

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霍恩斯曾說過:“用簡單的借口打斷對方的進一步詢問,可以保護自我隱私和真實想法,不至于陷入某種是非之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們彼此冷漠的人際關系,讓人心生防備,借口是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

借口是源于內心的懈怠與冷漠

很多人愛找借口,源于內心的懈怠和冷漠。他們不想去努力,不愿意燃起熱情,因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隨便找一個借口來搪塞。不管這個借口合適不合適,有用沒用。而心理學實驗證明,人越多的情況下,人越容易產生懈怠心理。

在研究借口的形成原因時,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門瑟·奧爾森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個團隊的成員越多,以相同的比例正確地分攤關于集體物品的收益與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做事懈怠的可能性越大,因而離預期中的最優化水平就越遠。這個發現就可以解釋“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的現象了。這種現象的產生,有著深刻的心理依賴和推脫,從而就形成借口。比如,“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這就是借口的本源:一方面,有人想依賴別人的量,這會反映出找借口者做事懈怠的一面;另一方面,們會互相推脫,這會反映出找借口者冷漠的一面。

1920年,德國心理學家黎格曼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請工人盡力拉彈簧,并測量出他們的拉力。

他讓參加者先獨自一人拉,再讓他們3人一組拉,最后讓他們8人為一組拉。

通過拉力測量發現,一個人拉時,他們的平均拉力可以得到63千克;當3人一組拉時,他們的人均拉力約為53千克;當讓他們8人一起拉時,他們的人均拉力只有31千克。為什么人在一起拉,他們的人均拉力越來越小呢?黎格曼把這種個體在團體中較不賣力的現象稱為“社會懈怠”。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你要是詢問參與者,參與者會借口說團體中有人沒有盡力工作,為求公平,他們自己也就減少努力;也有人借口說個人的努力對團體微不足道,或是借口團體成績很少一部分能歸于個人,個人的努力難以衡量出來,與集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的關系,所以就理成章降低個人努力,或不全力以赴。所以,借口的產生,往往源于對事情的懈怠。三個和尚為什么沒水吃?原因就是互相推諉造成的,這是沒水吃的本質原因。

借口除了因為懈怠而產生,還會因為冷漠而產生、因為冷漠,人們常常會隨便找借口搪塞他人。就是在人命關天的緊急關頭,很多人還不忘找個借口為自己開脫。

孔子說過:“見義不為,無勇也。”見義勇為是一種傳統美德,可是在今天的社會中,見義不為,見死不救,冷漠旁觀卻成了經常發生的現象。對這種現象,社會上是一片道德譴責之聲,但卻不能減少它發生的次數。如果你去采訪見義不為,見死不救的人,他們能說出一大堆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

1964年3月的一天,在紐約的某個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在凌晨3點,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回家的途中被一名殺人狂攔住。殺人狂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之久,當時,住在附近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被殺女子被刺的情形和反復的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下來幫助一下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報警。事后,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這些人的冷漠,但是這些冷漠的人卻各有各的借口。

面對這一事件,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找來72名不明真相的參與者,以一對一或四對一兩種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使用對講機進行通話。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扮的癲癇病患者大呼救命時,事后的統計數據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對一的通話的一組,有85%的人采取行動,呼喊病人發病了;而在有四個人同時聽到假扮的癲癇病患者呼救的那組,只在31%的人采取了行動,呼喊病人發病了。

后來,他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他們認為,正是因為一種緊急情形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每一位旁觀者都無動于衷,這是他們找借口的最主要的理由。旁觀者冷漠的產生主要因為社會責任被分散、個人不能確定該怎么做,因此想看看在場的其他人會怎么做,自己再決定怎么做——這樣的借口是整個社會普遍的現象。

很多人認為,借口是語言性的,但不盡然,源于內心的懈怠與冷漠而滋生的借口,往往是隱形的,他只對自己的心理起到某種暗示,而這種暗示最能左右人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丰县| 龙陵县| 龙泉市| 体育| 二连浩特市| 台州市| 涿鹿县| 大化| 渭源县| 龙游县| 托里县| 乌海市| 资中县| 嘉祥县| 车致| 都安| 泸水县| 成都市| 中超| 龙口市| 兴文县| 蛟河市| 三都| 平江县| 长泰县| 玛多县| 桃园县| 炉霍县| 漯河市| 左云县| 锡林郭勒盟| 盱眙县| 喀喇| 玉田县| 大同县| 甘泉县| 巴彦淖尔市| 曲麻莱县| 兰溪市| 鄂托克旗|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