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口的功用是巨大的,它能緩解內心的尷尬,能讓自己逃避懲罰,能掩飾自己的脆弱,還能在做錯事后對自己的進行自我安慰。所以,找借口是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人人都會玩的一種心理戰術。
為什么借口是那么的有用
人為什么會找借口?還不是因為借口能夠給人們帶來一些好處,因為有時候只要一個借口,往往可以免去一場災難,推卸一個責任,拒絕一個要求,打擊一下對手,避免一次責罰、還可以化解一場難言之隱,讓自己不失面子。所以,在現實中,有些人往往爭相尋找借口,把借口當做自己的甜點,只要需要就拿來用。
我們常常會遇到下面的情形:
“天哪,怎么又睡過頭了!”周日晚上喝多了,吳正勇在周一就睡過了頭,當他從睡夢中驚醒過來后來不及洗漱,就奪門而去上班去了。
吳正勇氣喘吁吁地推一開會議室的門,銷售主管正在對滿會議室的員工大聲地訓斥著,每周例會已經開始了。
看見吳正勇低頭往角落里跑,于是問道:“吳正勇,怎么又遲到了?”
吳正勇不好意思地一笑,答道:“今天真是倒霉,地鐵發生了故障,突然停了,我們等了很長時間故障才排除。”
吳正勇這樣說的時候,坐在旁邊的小麗心里想:“我和吳正勇是一路上下班,怎么我在七點半的時候沒有遇見地鐵故障呢,一聽就是找借口。”
還好,主管像是聽信了吳正勇的話,也沒好意思再說他,只好繼續往下講。
吳正勇知道又逃過一劫,趕緊坐到角落的椅子上。
主管講完之后,將目光轉向她的銷售助理陸曉婷:“陸曉婷,請把上半年的銷售統計報表給我,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聽了主管的話,陸曉婷一驚,因為她還沒有做好這個報表,雖然按照主管的要求,統計表現在應該交給主管。于是,陸曉婷笑著說:“主管,不好意思,上個星期,我的電腦不知道怎么系統崩盤了,沒辦法只能重新安裝系統,要重新做銷售報告,還差一點,就快完了,我下午就能給您。”
坐在旁邊的吳正勇聽了心里暗笑,他知道這陸曉婷明顯是在找借口,因為他辦公的位置就在陸曉婷的旁邊,他這幾天只見到她在偷偷玩游戲,怎么就沒有聽到她說電腦崩盤了,因為他了解陸曉婷,要是電腦崩盤,她一定會大叫起來的。
主管臉一沉:“我經常就跟你們說過,要定期給電腦檢修,并且對重要的文件要備份,你看這一崩盤會耽誤多少事呀?陸曉婷,你趕緊做,下午一定把上半年的銷售統計表給我?”陸曉婷趕緊點頭,不再說話——一個借口又把主管給糊弄過去了。
就在這個時候,主管的手機響了。主管走到會議室外,接通了電話,大家聽到主管在和人通話:“喂,張老板,你好,你好!今天到我這來去支票?實在不好意思,我這幾天都在上海出差,得過幾天才能回去。等我回去了,喂喂喂,怎么沒有信號了?”
在上海?沒信號?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眾人面面相覷。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要一出現問題,不論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場合,人們都會習慣性地尋找各種合理的借口來為自己開脫。找借口的人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有難言之隱,可能是做錯了事情,可能是推卸責任,可能想拒絕他人,也可能是想擠壓對手,但大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給自己開脫,逃避懲罰,逃避責任。
心理學家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很普遍,他們從心理的角度分析得出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從出生開始,就逐漸學會找借口,就像學習走路一樣正常,并且發現在用借口后,不僅不會遭到懲罰和訓斥,反而會得到同情甚至特殊優待,有些人就會更努力地找借口,找借口的行為就會持續出現,并且出現的場合越來越多。也就是,人不是天生就知道借口的“力量”是巨大的,都是通過第一個借口得到了益處后經驗的總結。人們通過總結自己第一次無意有意的欺騙行為以及他人的欺騙行為來學習如何找借口,當一個人看到自己或身邊的人因為找借口而躲過懲罰,甚至獲得同情的時候,就清楚了借口的好處,這樣,就學會了找借口,會加大找借口的頻度。很多人明白,與其如實交代,不如動動腦筋,找找借口,這樣可以讓自己擺脫困境。
上文故事中的吳正勇和陸曉婷可能會互相借鑒找借口的經驗,而主管的借口又給全體員工提供了找借口的樣板。從某種程度上說,借口是相互“借鑒”“提高”的。比如,要是主管不信“地鐵出現故障”“電腦崩盤”,那么,以后有人敢用這個借口了。當然,那些愛找借口的人會挖空心思學找讓主管信服的借口——很多人就是這樣在借鑒中提高了借口的水平。
于是,在看到他人或自己嘗到借口甜頭的人,他們在心里往往會這樣想為:借口這樣管用,到時候我也可以用用。于是,在這個人當不想做某事的時候,或者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于是就去找個借口搪塞,借口有了,讓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或者順利逃脫了責任。借口可以將事情往有利于己的方向推進。如果借口找得得當,即使是因為自己釀成了災禍要接受懲罰,處罰往往也是比沒有借口要輕。一個借口,成了保護自我的良藥。
另外,有些借口確實能起到刪繁就簡,避免給自己招來麻煩。有時候甚至能讓你攻克辦事的難關,但前提是你的借口要合情合理。
所以說,借口的力量是巨大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們一定要了解借口的心理內涵和作用,正確地使用和拒絕借口。
借口是人們掩飾弱點的工具
有一位人類心理學家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指出:人類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對自身或事物的不滿,絕不是沒有根據的,在人的內心一定有心理因素,比如存有極大的不安。每個人應該都遇到過,自己負責的工作與其他同事重疊,這是最容易發生摩擦的情況。比方說:
小楊沒有將自己的工作做好,上級為了幫助小楊,就讓小楊的同事去補強這個人的工作。
但是,小楊沒有工作處理好,心里總處在忐忑的狀態中,覺得不被上司信任,會認為自己的能力受到上司質疑,有的會懷疑有人要趁機整他。于是,他的心會七上八下,出在不安之中。
因為小楊先有了那樣的想法,他就不會和善地對待來幫他的同事,他之后的行為甚至讓他的這位同事感受到敵意,兩個人的關系鬧得很僵。事后發現,其實公司只是將這位同事的工作善后,并沒有別的意思,是他想得太多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小楊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事務,以至于心虛想要掩飾自己的不足,進而產生自責,但又不愿意面對自己的缺失,因為攤在同事面前,會讓他很難堪。
很多人可能會遭遇類似這樣的局面,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不能把精力放在如何處理事件上,而是找借口為自己開脫。比如,小楊為了掩蓋自己能力的不足,他會拒絕同事對事情的合理的建議,千方百計地掩蓋自己的失誤和不足。這樣,借口自然就成了人們掩飾弱點的工具。
這樣的現象我們常常見到,走在商場里,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店員抱怨愛挑剔、不好伺候的顧客。顧客不好伺候是事實,可是,但是不是每個店員都有這樣的抱怨。顧客不好伺候,可能是店員的服務不到位,他們是在用借口掩飾自己的服務質量低、態度差。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不愿意承認弱點時,通常會以很巧妙的借口加以掩飾。心理學上將這種借口統稱為“合理化”理由。比如,一個人吃不到葡萄,就會說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就是為了掩飾弱點而尋找的“合理化”借口其實,吃不到葡萄,可能是個子矮夠不到,也可能是自己人品不好,葡萄的主人不愿饋贈與他。
這樣合理化的借口很常見,這是許多失敗的人有一種共同的性格特征,他們知道失敗的原因,并且對于自己有著他們認為合理的借口。一個心理學家總結了一份為掩飾弱點而尋找的借口,他將這些借口按照使用的頻度從高到低排列,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借口,對照自己的行為,看看哪些是自己常用的:
位于前十位的借口是:
如果我有充裕的時間……
如果不是忘記了……
如果我有很多錢……
如果我沒有子女之累……
如果我有足夠的靠山……
如果我受過大學教育……
如果不是事情太多……
如果我身體沒有毛病……
如果不是天……
如果不是沒有趕上機會……
其實,這些不僅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別人說的借口,也是我們自己經常愛找的借口。其實仔細想象,事情真的和這些因素有關嗎?其實不是,這些原因只不過是一個借口罷了,往往是一個弱者沒有勇氣正視自我和看清自我的無力辯解。
一位哲學家說道:“當我發現別人最丑陋的一面正是我自己本性的反映時,我大為驚訝。”艾樂勃·赫巴德說:“我對自己一向是個謎,為何人們用這么多的時間制造借口以掩飾他們的弱點,并且故意愚弄自己。如果用在正確的用途上,這些時間足夠矯正這些弱點,那時便不需要借口了。”
所以,我們不能忽視生活中因各種借口造成的消極心態,因為借口會像埃博拉病毒一樣毒害著我們的靈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響,讓人進入借口的漩渦,極大地阻礙著我們正常潛能的發揮,使很多人喪失斗志,消極地面對困難。
因為自衛,借口是“情非得已”
心理學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普遍存在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其功能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只不過心理自我保護機制保護的是精神系統。心理學家認為,人尋找借口推卸責任,實質上是就是心理的一種自衛、從人的成長特點來看,5歲左右屬于半被動半理解責任的階段。因此,孩子從5歲開始就學著推卸責任了。實驗表明,當人們由于某種外在刺激將要或已經陷入緊張焦慮狀態時,這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啟動,從而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也就是說,喜歡找借口的人,往往是在心理自我保護機制的驅使下萌發借口,對于借口能給人超強的可信度,一般是需要經驗的積累才能得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借口。如果上班遲到了,會有“路上車壞了”“看錯時間了”等借口:如果做生意賠了,會有“沒有人指點自己”“市場大環境不好”等借口;如果工作業績差,會有“同事不配合”“領導不支持”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無處不在。最為常見的找借口的緣由就是為了推卸責任。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會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進行開脫,久而久之,甚至成了一種找借口的習慣。形成習慣之后,就會形成每個人都努力去尋找借口來推卸自己本應承擔的責任的局面。
在某公司的年終總結會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借口大戰展開了。
營銷部的王經理說:“今年一年我們公司的銷售業績不理想,我們都有責任。但主要原因在于競爭對手推出的新產品比我們的產品性能等方面要好很多。”
研發的李經理總結道:“我們這一年推出新產品比較少是由于我們的研發算太少。就是這些少得可憐的預算,還被財務部門削減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財務張經理馬上插話道:“公司采購成本都在攀升,為了公司的發展,我們只能節省預算呀。”
采購劉經理馬上站了起來說:“是的,我承認采購成本上升,但是主要是由于原材料價格上升,人力成本上升。”
最后大家紛紛點頭,好像終于找見了源頭,大家異口同聲地念叨:“原來如此。”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沒有責任,形勢使然。
把業績歸于自己,把過錯歸于他人,這是尋找借口最常用的方式;責任面前,繞道而行,這是趨利避害的表現。這樣的局面在各個公司企業經常上演著。當公司運轉出現問題的時候,各部門不是先反思自己沒有做好,而是趕緊去想如何找借口的時候,能把責任推到哪個部門。結果就是,相互推、互相扯、互相指責。在這些人的心里,秉承這樣一個理念:責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借口能找就找。最后只能是問題依然是問題,一個爛攤子繼續不死不活地呻吟著。
縱觀現代職場,勇于承擔責任的人真是不多了,那些曾經喜歡承擔責任的人,天長日久甚至也學會了轉移責任,并美其名曰“風險轉移”。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責任可以避免引火燒身,把自己撇干凈,就不會有什么麻煩。真的是這樣嗎?一個縮頭縮腦的人,一個不能把問題妥善解決的人能蒙混一時,絕對不能蒙混一世。
袁道如是在一家電子產品公司工作,他是該公司銷售部的總經理。有一次,他在得知一個內部消息,在南方出現了一些麻煩,需要銷售部門負責人去哪里處理,公司高層近期就會決定這件事。南方這個難纏的麻煩非常棘手,要想妥善處理很不容易。袁道如怕處理不好擔當責任、他想找一個合適的借。把這件事推掉。于是,他馬上向公司請了病假,說自己不舒服。
第二天,公司高層召開會議,商討南方問題的解決方法,“恰好”銷售部經理袁道如不在,最后只好把去南方解決的任務交代給袁道如的助手,讓他有不明白的事情去找袁道如。當袁道如的助手打電話向他匯報此事的時候,袁道如說自己病得很嚴重,讓助手全權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