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語言能力是一輩子的財富(1)
- 語言的突破
- 李元秀主編
- 4887字
- 2016-07-21 13:34:23
“口才”一詞,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見。據孔丘門人所撰《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稱。”正如古時也有將“人才”寫為“人材”,“口才”抑或寫為“口材”。如宋王明清《揮麈后錄(十)》有載:“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談兵。”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一張嘴,但是有嘴可不一定都會說話,話說得好不好,有沒有水平,大有講究。一言可以邀福,一言也可惹禍。它發揮的作用可實在不簡單。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誤國”之說,而口才在現實生活中也發揮著很大作用,人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口才是多么的重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語言表達的傳統,并已充分認識到口頭表達在安邦定國、社會交際中的作用。如我們常說的“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便出自劉勰的《文心雕龍·論說》。
好口才金不換
古希臘曾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
著名的寓言大師伊索年輕時曾給一個貴族當奴仆。
一天,主人設宴,宴請城中的風流名士。主人傳下話來,讓伊索準備最好的酒肴待客。伊索接到主人的命令后,四處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一個舌頭宴。開宴時,主人大吃一驚,忙問:“這是怎么回事?”伊索笑著回答:“我尊敬的主人,您吩咐我為這些高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于這些名士、貴族們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聽后,一個個都發出贊賞的笑聲。
次日,主人又吩咐伊索說:“明天給我辦一次酒宴,菜要最差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勃然大怒。伊索卻不慌不忙地說:“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人口中出來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主人聽后無話可說。
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即說話對于人來說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看重口才的訓練。
俗話說:“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美國黑人領袖小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3日于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他講到高潮的時候,一連用了四段“我夢想著”,深情地、正面地、具體地表示了對自由的渴望,語言氣勢磅礴,一瀉千里。他作為民權運動的領袖,這些話完全發自肺腑,說出了千百萬黑人的心聲。使得在場的聽眾有的喝彩,有的吶喊,有的痛哭,有的流淚。
所以說,口才被善良之輩所用,可以造福于社會,口才被野心家所用,給世界帶來的災難也是巨大的。口才是人生的工具,是人生的利器。我們回顧一下古今中外的歷史,很多著名的領袖人物都有出色的口才,甚至本身就是優秀的演講家。美國最著名的成功學導師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依靠專業知識,而85%靠人際交往和處事技巧等綜合素質。”
人生在社交中度過,要生活,就離不開人與人的交流。經常要說話,要交談,要演講,要談判,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口才。話語交流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口才是生活的調味劑,是事業的推進器,是家庭的和諧曲,也是實現自我的凱旋曲。有了好口才,你將會愉快地工作,快樂地生活。
好口才鑄就美好人生
如果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的話,好的口才則會讓你的生活、工作、事業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好的口才可使經商者顧客盈門,財通三江;好的口才可以使合家歡樂,其樂融融;好的口才如戰鼓催征,雄兵開拔;如江水直下,一瀉千里;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
事業的成功與否離不開你的口才。好的口才可以使你獲得別人的同情、幫助,與人合作,受到他人的贊賞。中國人很早就體會到了公關口才的作用。有俗語為證:“一句話使人跳,一句話使人笑。”這是我們中國人對口才重要性的感悟。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大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此話振聾發聵,似狂飆突起,令人熱血沸騰,奮力相隨。可見,“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中國歷史上,善辯之士甚多:晏子使楚,名揚千秋;蘇秦善辯,穿梭六國;孔明機智,舌戰群儒;解縉巧對,傳為美談。
在西方國家也有相通之處,古羅馬杰出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西塞羅具有非凡的演說才能,他能把演講的社會作用推廣到驚人的程度,并憑著自己的一張利嘴躋身政界,成為羅馬的檢察官和執政官。
18世紀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后發展很快,議員皮特有“第一張鐵嘴”之稱,其演講儀態雄偉、聲音洪亮、言辭激越、感情充沛,這種非凡的口才使他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政敵,并贏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躍成為英國首相。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里,企業需要的是既懂技術,又會策劃營銷、溝通管理、交際公關和創新的人才,而好的口才就是這些能力的展示!
俗話說:“一手漂亮字,一口漂亮話”是人出門在外的兩塊“敲門磚”。那意思是說,有此兩項過硬的本領,贏得人家的好感。可見,會說一口漂亮話在人們的謀生生涯里是多么重要。
社會有分工,而且越來越細;學問有許多,而且越來越多。一個人在某一項專業和工作上有所擅長,能發揮作用,就算是人才。會看病的醫生、很能干的會計師、做出成績的編輯記者、創造紀錄的運動員、勝任工作的資料員以及烹飪高手、攝影師、雜技演員等都是人才,但他們未必都有出色的口才,可見,是人才未必有口才;然而,有口才卻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優秀的人才和難得的通才。
為什么說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往往是出類拔萃的人才呢?因為口才的能力比任何專業性和職業性的活動更能促使一個人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更能促進一個人心智積極、自信主動、開發潛能、才思敏捷,并善于人際交流、心靈溝通。換句更簡明的話來說,口才主要不是口上之才,而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和交流能力的體現。一個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體素質較高,其交流能力較強,當然可以稱得上是人才,而且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好口才價值百萬
人為什么會成為萬物之靈,不斷地創造文明?這與語言,交流分不開。進行人際交流,就是開發自身的聰明才智,就會促使大腦發達。從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來看,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思緒的形式,或者說,思維是“內部語言”,語言是“外部思維”。盡管兩者之間并不完全相等,但相互的關系卻十分密切。
人類已進入了21世紀,21世紀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您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從而勝出呢?專家指出:21世紀的人,必須熟練掌握五種生存技能:電腦、英語、駕駛、法律和口才。這五種技能,就像通向21世紀高速公路的5張“通行證”一樣,缺一不可。
市場經濟的到來,那種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未來每一個不想被淘汰的人,都要學會溝通、表達和當眾講話。
過去我們因為口才不好,表達不暢,錯過了多少機會?
過去我們因為不善于溝通,人際關系緊張,損失了多少金錢?
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改變,還要損失多少金錢,浪費多少機會?
如果你正在求職,覺得面試這一關不好過,假如你能學會推銷自己的優點,針對提問不卑不亢地回答,那么,你一定會獲得這份工作。
如果你是位教師,循循善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是位律師,學會唇槍舌劍地辯論是這種職業的基本功。
如果你是位商務人員,你做貿易也好,做管理也好,推銷公關也好,舌戰是不可避免的,口軟一定利薄,嘴笨賺不了大錢。有副好口才是人生一筆好財富。如何擁有這筆“硬通貨”?你可以從兩個方面去修煉:心理素質和狀態上的鍛煉以及知識背景和口才技巧的訓練。前者是內在因素,一旦你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地感受和實踐,那么你的口才能力就具備了大半。后者是具體的口才技巧的學習,廣泛地閱讀加上不斷地模仿練習,就可使各種技法為你所用,并且能夠融會貫通,了然于心,那時,你就是位真正具有好口才的人。
現代社會是“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信息在社會各行各業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一項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個信息的綜合運用,語言是最普通、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傳遞方式。語言能力強,雙方就能達到順利的交流,信息也能順利、準確地被對方接收、理解,從而起到交流的目的。
一句無心的話可能會引起一場爭斗,一句殘酷的話可能會毀壞一個人的生活,一句及時的話可能會平復波瀾,一句充滿愛心的話可能會治愈別人的傷口。
好思維決定好口才
俗話說,言為心聲。語言不是憑空而發的,它是思維的外化和結果。語言,是人類交換訊息、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溝通,則是人類最頻繁的社會互動模式。
口才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口才的基礎。
人類思維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的,這就決定了口才與思維的密不可分的關系。自從人類用語言反映事物開始,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就成了中心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語言是思維范疇諸多經驗的表現。”17世紀的唯理主義語言學家也認為,說話即是表達思想,不同的詞類跟思想的不同方面相一致。他們明確指出:人作為有理性、有思想的動物,創造出語言來就是為了表達思想。似乎可以這樣說,語言的產生不是作為表達思想中已經確定的判斷和疑問的工具,而是作為思想本身的工具。愚人只是知道接受思想的灌輸,智者則重視掌握思維的方法。正確的思維方法,對于提高一個人的口才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心理學原理看,思維與口才是緊密地聯系著的,語言所表達的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那么,思維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嚴密,語言的表達也就不可能流暢清楚。很難想象,一個思維遲鈍而又混亂的人,怎樣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又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來,“口才表述水準的高低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口才表述水準的提高,其實取決于表述者思維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口才,首先應該知道,相對于書面表述來說,口語表達對思維的要求更高,特別是即興演說,對思維的要求尤其高,書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寫,寫了后面的還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語表達則是邊想邊說,說前面時就得想著后面的,這就要求表述者有極敏捷極清晰的思維。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強調謹慎說話的名言,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佛教認為人有四口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指的是言不由衷,惡語傷人,說謊話,花言巧語等等,認為人人都應遠離四口過,才不造口業,才積口德。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更是告訴我們說話的時機要拿捏好外,也當察言觀色;該說話的時候,要說;不該說話之時,當三緘其口。不該說時說,是急躁;該說時不說,則是隱瞞;不會察言觀色,就像瞎子一樣。“說”與“不說”之間,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要學習能適時地說出一句“得體的話”、能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并且時時提醒自己,做人要厚道,要有口德。
古人說:“三思而后行”。我們在這里要說,“三思而后說”。因為話一旦說出去,就像射出去的箭無法收回,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思維;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有好的思維才會有好的表達,好的表達就會有好的結果,有好的結果才會有好的命運。思考是一個問和答的過程。學會思考對一個演講者來說極為重要。學會思考對一個演講者來說極為重要。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演講前我們要做一番自我分析:
(1)我演講的目的是什么?
(2)我演講的動機是什么?
(3)我希望我的演講帶給聽眾什么?
(4)我設定我的演講帶給聽眾什么樣的印象?
(5)我的演講對聽眾有什么幫助?
(6)對我的演講聽眾有什么反對意見?
(7)我應付反對意見的備用方案是什么?
(8)我要如何講才會更有效?
(9)我要如何講聽眾才會再次來聽?
一個人在舞臺演講時不僅要思考,還要有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比如,我們在演講當中,有的人會突然打斷我說,“劉老師,我不懂這件事,為什么?”“劉老師,對不起,我朋友在外面等我,我能不能出去一下?”可能有人隨時打斷你的講話。還有一句話,人的語言好像一條線一樣。如果有人打斷你,就像一把剪刀把這條線剪斷了。有的時候接不起來,太有這種可能了。
我們要記住,一定要在邊演講的時候邊思考。如果我在演講當中不思考的話,我就不知道下一句話講什么,我就不知道下一句話怎么表達,所以我的腦子在不停地轉。腦子是越用越活,這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