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雜論】
杏樹耐寒而不耐熱,原產于中國北方,所謂“南梅北杏”,意為南方多梅花,北方多杏花。杏樹壽命長,各地常見百年以上大樹,仍花繁葉茂。
文震亨說杏花柔媚,此言不假,但杏花的名聲幾經起落。在傳統花木中,再沒有比杏花的遭遇更富有戲劇性的了。
相傳孔子在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傳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遙想孔夫子講學的杏壇,應當是杏樹環繞,花香馥郁,群弟子列其間,書聲瑯瑯,孔夫子在花影中撫琴而歌,風吹花落如香雪。杏花的形象,在這里,是神圣而飄逸的。
西漢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則把杏花的開落作為判斷農時的標準:“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耕輒勞之。”杏花剛綻放,應當輕耕弱土;望見杏花落,再一次耕種,深耕。在這里,杏花如同鄉間的農作物,樸實又清新。
但是演變到后來,杏花竟然成了風流、淫蕩的代稱。晚唐詩人薛能把杏花比喻成借春賣笑的娼妓:“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誰知艷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而南宋葉紹翁的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原本是描寫春光的佳句,后來“紅杏出墻”一詞,竟演變為女子出軌的雅稱。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稱“樹性淫者,莫過于杏”,稱它為“風流樹”。
舊時有一部禁書《杏花天》,四卷十四回,現存清康熙年間嘯花軒刊本,題“古堂天放道人編次,曲水白云山人批評”。書中寫道,有維揚少年名封悅生,年少風流,頗愛尋花問柳,偶遇全真道人,自稱精通房中術。悅生得道人傳授秘術,自此便精于此道,風流成性,有諸多艷遇。故事的結尾,悅生做夢,夢到一仙境,名曰“杏花洞天”,有一老翁勸他棄惡從善,乃可得道成仙。悅生幡然醒悟,后來樂善好施,居然也福壽綿延。
難能可貴的是,文震亨不受這些成見的束縛,他從園林造景的角度,認為杏花適宜和朱李、蟠桃雜然而種,種植在亭臺邊,定然是賞心悅目。
梅
幽人花伴,梅實專房。取苔護蘚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巖或庭際,最古。另種數畝,花時坐臥其中,令神骨俱清。綠萼〔1〕更勝,紅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極奇。蠟梅磬口〔2〕為上,荷花〔3〕次之,九英〔4〕最下,寒月庭際,亦不可無。
【注釋】
〔1〕綠萼:綠萼梅,梅花中的名貴品種,萼綠花白、小枝青綠。
〔2〕磬口:磬口梅,蠟梅中的名貴品種,花盛開時也如同半含,因此稱為“磬口”,花瓣較圓,香氣濃。
〔3〕荷花:荷花梅,素心蠟梅的變種,因其花開時狀如荷花而得名,花瓣金黃,花蕊潔白,味清香,是蠟梅中的傳統名品之一。
〔4〕九英:九英梅,蠟梅的一種。《廣群芳譜·花譜二十·蠟梅》引《梅譜》云:“子種,不經接,花小香淡,其品最下,謂之狗蠅,后訛為九英。”
【譯文】
幽雅之人,以花為伴,梅花最得偏愛。取附有地衣苔蘚、枝干稍古的梅樹,移植到巖石或庭院間,最為古雅。另外種植幾畝,花開時或坐或臥于梅林中,令人神清氣爽。綠萼梅最好,紅梅稍俗氣一點;有種植在盆盎中枝干虬勁的,極為奇麗。蠟梅以磬口梅為上品,荷花梅居其次,九英為最下品,然而寒冬臘月,庭院里也不能沒有。
【延伸閱讀】
宋代張功甫撰有《梅品》,他說“梅花為天下神奇,而詩人尤所酷好”。淳熙年間,張功甫得到一處荒廢的園圃,在南湖之濱,園中有古梅數十棵,地有十畝。他于是將古梅移種成列,又移植了西湖北山別圃的紅梅,合計共有梅花300余株,遂在園中建筑房屋數間,東邊種植千葉緗梅,西邊種植紅梅,花開時居住在園中,環潔輝映,夜晚如同對著月亮一般,清輝明照,因此取名叫“玉照”。其后,他又命人開鑿曲澗環繞梅林,賞梅時還可以坐小舟往來,風雅之極。如此這般,在梅林里盤桓半個月,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名家雜論】
梅是薔薇科杏屬小喬木,品種較多,如以樹形來分,有直枝梅類(枝條直上)、垂枝梅類(枝條下垂)、龍游梅類(枝條扭曲)。文震亨說“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極奇”,應當是指龍游梅類,枝干自然扭曲,樹冠散曲自然,宛若游龍,適宜作為盆景。
梅花乃花中君子,品性高潔。賞梅有賞梅的講究。如果說賞牡丹芍藥要有富貴做派,賞梅就要有名士的風雅做派。宋代張功甫認為,與賞梅相稱的景色,應當是澹陰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與梅花相伴的鳥獸,應該有珍禽,有孤鶴;梅樹周邊,應有清溪、小橋、松竹;賞梅的人,應當是林間吹笛、膝上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蘇州光福是賞梅勝地,有“香雪海”之稱,梅花盛開時,漫山遍野,如同香雪海,可見其景致之絕勝。
古人有折梅相送的傳統。司馬光《梅花三首》云:“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到民國時,還有這樣的風雅。印順法師曾言,1947年初,他由上海去杭州,臨行前向太虛大師告假,太虛大師說:“回來時,折幾枝梅花來吧!”幾天后,印順法師在杭州得知太虛大師逝世的消息,折了幾枝靈峰的梅花返回上海。他在《太虛大師年譜》中,寫道:奉梅花為最后的供養。就這么簡單的一句,卻傳遞出了無限的哀思。
蠟梅是蠟梅科蠟梅屬,分為野生蠟梅和園藝蠟梅兩大類,文震亨提到的磬口梅、荷花梅,都屬于園藝蠟梅,色、香、形俱佳,觀賞性強。九英(狗英)梅,可能是野生品種,雖然不及磬口梅、荷花梅名貴,但冬天的庭院里有這么幾株,寒月之下,香氣濃郁,也是蠻好的。清代陳淏子的《花鏡》寫蠟梅:“蠟梅俗作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相近,色似蜜臘,且臘月開,故有是名。樹不甚大而枝叢。葉如桃,闊而厚,有磬口、荷花、狗英三種。惟圓瓣深黃,形似白梅,雖盛開如半含者名磬口,最為世珍。若瓶供一枝,香可盈室。狗英亦香,而形色不及。”
瑞香
相傳廬山有比丘晝寢〔1〕,夢中聞花香,寤而求得之,故名“睡香”。四方奇異,謂“花中祥瑞”,故又名“瑞香”,別名“麝囊”。又有一種金邊〔2〕者,人特重之。枝既粗俗,香復酷烈,能損群花,稱為花賊,信不虛也。
【注釋】
〔1〕晝寢:白天睡覺,一般指午睡。
〔2〕金邊:指金邊瑞香,瑞香的變種,花色紫紅鮮艷,香味濃郁。
【譯文】
傳說廬山有位和尚白天睡覺時,夢中聞到花香,醒來后找到了這種花,故而得名“睡香”。這件事讓周遭人感到奇異,認為這種花是花中的祥瑞,因此又名為“瑞香”,別名叫“麝囊”。還有一種叫金邊瑞香,人們尤其喜愛。枝葉粗野,香味濃烈,氣蓋群花,稱為“花賊”,相信不是虛言。
【延伸閱讀】
宋《清異錄》記載:“廬山瑞香花,始緣一比丘,晝寢磐石上,夢中聞花香酷烈,及覺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謂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這段記載,便是文震亨引文的源頭。
明代程羽文的《花小名》中記:“瑞香曰麝囊。”麝囊是瑞香的別名,但這個名字過于晦澀,是故不得流傳。清代的《廣群芳譜·花譜二十·瑞香》中,也稱:“此花名麝囊,能損花,宜另種。”這是沿襲了文震亨的說法,認為瑞香花的香氣過于濃烈,其他花聞到會枯萎而死。
【名家雜論】
世間什么花最香?桂花?不是。也許瑞香是最香的,被稱為“千里香”。其香味濃烈,飄散甚遠。瑞香別名“花賊”,說它偷得百花之香集于一身,花香襲人、香飄千里,且其他花聞到瑞香的香味會枯萎。
古人有一種說法,認為瑞香產于廬山的幽谷之中。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瑞香始出江西廬山,原名睡香。”宋代的《容齋三筆》云:“廬山瑞香花,古所未有,亦不產他處。”宋代王十朋詠瑞香的詩:“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聞。江南一夢后,天下仰清芬。”按照宋代文人的說法,這種花是到了宋代才為人所知,如《清異錄》所言,是廬山中的僧人偶然間發現的。實際上,瑞香古稱“露甲”,始見屈原的《楚辭·離騷》。在屈原的時代,瑞香就已經作為一種香草而受到關注了,且一定不只廬山才有,屈原在荊楚大地的山河間漫游時,多半是見過的。唐代陳子高《九日瑞香盛開有詩》云:“宣和殿里春風早,紅錦熏籠二月時。流落人間真善事,九秋霜露卻相宜。”可見唐朝人對瑞香也比較喜愛。
廬山確乎是瑞香的重要產地。廬山瑞香不僅有“睡香”之稱,還有瑞蘭、千里香、蓬萊花、風流樹等別名,為常綠小灌木,枝干婆娑,葉片深綠,花香似丁香。瑞香可以盆栽,置于室內,芳香四溢,為名貴觀賞花卉。
金邊瑞香是瑞香中的珍稀品種。在近代園藝史上,它與長春和尚君子蘭、日本五針松一同被推崇為世界園藝三寶。金邊瑞香以“色、香、姿、韻”四絕著稱于世。如今金邊瑞香主產于江西贛州的大余縣,是江西省傳統的特色花卉,有1000多年栽培歷史。金邊瑞香也是南昌、瑞金兩市的市花。
瑞香的花期,正當春節期間,可謂瑞氣臨門,吉祥如意,“瑞香”之名,名副其實。
薔薇木香
嘗見人家園林中,必以竹為屏,牽五色薔薇于上。木香架木為軒,名“木香棚”。花時雜坐其下,此何異酒食肆中?然二種非屏架不堪植,或移著閨閣,供士女采掇,差可。別有一種名“黃薔薇”,最貴,花亦爛漫悅目。更有野外叢生者,名“野薔薇”,香更濃郁,可比玫瑰。他如寶相〔1〕、金沙羅〔2〕、金缽盂〔3〕、佛見笑〔4〕、七姊妺〔5〕、十姊妺〔6〕、刺桐〔7〕、月桂〔8〕等花,姿態相似,種法亦同。
【注釋】
〔1〕寶相:薔薇花的一種。
〔2〕金沙羅:似薔薇,而花單瓣,顏色更紅艷奪目。
〔3〕金缽盂:似沙羅而花較小。
〔4〕佛見笑:荼蘼花的別名。荼蘼屬于薔薇科,又名“懸鉤子薔薇”,落葉或半常綠蔓生灌木。
〔5〕七姊妹:薔薇科小灌木,花重瓣,深粉紅色,常7~10朵簇生在一起,故有此名。
〔6〕十姊妹:薔薇科小灌木,花朵較小,白色,重瓣叢簇,多朵聚生,一蓓十花左右,故有此名。
〔7〕刺桐:原產熱帶、亞熱帶的落葉喬木。文中可能是指薔薇某個品種的別名。
〔8〕月桂:樟科月桂屬的一種常綠小喬木,為亞熱帶樹種。文中指的可能是月季花。
【譯文】
曾經見到人家園林中,用竹編為籬笆,牽引五色薔薇到籬笆上。架起木架作為亭子,名叫“木香棚”。花開時,眾人坐于花架下,這與酒樓飯館有什么區別呢?然而這兩種花不依附籬笆、木架就不能種植,或者移植于閨閣之中,供仕女采摘,勉強可以。更有一種名叫黃薔薇的,最珍貴,花也爛漫多姿,讓人悅目。還有在野外叢生的,名叫野薔薇,香味更濃郁,堪比玫瑰的香氣。其他的花,如寶相、金沙羅、金缽盂、佛見笑、七姊妺、十姊妺、刺桐、月桂等,跟薔薇的姿態相類似,種法也相同。
【延伸閱讀】
五色薔薇的記載,宋詞中可以見到,如宋代張林的詞《柳梢青·燈花》中有“半顆安榴,一枝秾杏,五色薔薇”的句子。
薔薇是蔓生藤本植物,需要依附他物而向上攀緣,因此種植薔薇需要竹籬笆、木架子,《本草綱目》把薔薇稱為“墻蘼”,李時珍說:“草蔓柔靡,依墻援而生,故名墻蘼。”
黃薔薇是名貴品種。明代俞允文曾作《黃薔薇賦》,形容黃薔薇是“解輕黃于綠苞兮,乃夭矯乎朱明;潤瓊膏于夕露兮,瀨金牙于朝陽。綴雨絲之霏微兮,淡浮靄而委傾,送遙芬于柔飆兮,斂綽態于弱莖……”
【名家雜論】
薔薇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品種繁多,薔薇科的植物有3000多種,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薔薇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種歷史,據文獻記載,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栽有薔薇,武帝曾與妃嬪賞花,并說:“此花絕勝佳人笑也。”但是薔薇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不占據重要地位的,與牡丹、梅、蘭、菊等傳統名花相比,極遜色。
應該講,薔薇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遠不及在西方。熱愛薔薇的傳統深深根植于西方的文化當中,幾乎每個歐洲國家都有著飾以薔薇圖案的硬幣、鎧甲、旗幟、印章、繪畫和石刻。希臘神話中,薔薇是愛神和快樂之神的象征,代表女性的完美和愛的神秘。在伊甸園、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和古波斯的花園,薔薇都是重要的花卉。在文藝復興后的歐洲,無論是世俗還是宗教,薔薇都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從園林造景的角度而言,薔薇在初夏開花,花繁葉茂,芳香清幽,花形千姿百態,且適應性極強,栽培范圍較廣,易繁殖,是上佳的園林綠化植物。可植于溪畔、路旁及園邊、地角等處,或用于花柱、花門、籬垣與柵欄綠化、墻面綠化、山石綠化等,往往密集叢生,滿枝燦爛,景色頗佳。文震亨提到的“七姊妹”,在庭院造景時可布置成花柱、花架、花廊、墻垣等造型,開花時,遠看錦繡一片,紅花遍地,近看花團錦簇,非常美麗。
木香是薔薇科薔薇屬的攀緣藤本植物,也稱木香藤、錦棚花,枝條可伸展6米以上,開花時,清香遠溢。木香花在園林造景中,多半是攀緣于棚架,也可作垂直綠化,攀緣于墻垣或花籬。春末夏初,潔白或米黃色的花朵鑲嵌于綠葉之中,散發出濃郁芳香,令人回味無窮;而到了夏季,其茂密的枝葉又有極好的遮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