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花木(2)

  • 長物志
  • 文震亨
  • 4989字
  • 2015-08-06 17:05:00

【延伸閱讀】

昌州古稱海棠香國。昌州海棠獨香,在唐代已盛名遠播,賈耽的《百花譜》記載:“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宋代汪元量有詩云:“我到昌州看海棠,恰逢時節近重陽。人言好種亦難得,只有州衙一樹香。”宋代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

宋代有個典故叫“恨海棠無香”,語出彭乘的《墨客揮犀》,記載了其堂弟彭淵材的逸事。彭淵材擅長樂律,曾向朝中獻樂書,官至協律郎,他曾說,平生所恨者有五事: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后來得知昌州海棠獨香,他的憾事少了一樁,喜不自禁。

【名家雜論】

蘇軾的詩作《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一句,廣為流傳,是描寫海棠最為經典的詩篇。

海棠的品種較多,故而也有優劣之分,在文震亨的時代,海棠中最上品為傳說中的昌州海棠,然而此種神品早已在人間絕跡。退而求其次,則是西府海棠為佳。再次,是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排在最末位。然而文震亨自己倒認為,垂絲海棠別有韻味,值得玩賞。這與現代人的審美觀頗為一致,現在的南方庭院綠化花卉,以海棠而言,首選是垂絲海棠。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紅樓夢》文中對海棠頗為推崇,種在怡紅院的那株西府海棠,讓人尤為印象深刻。大觀園初建成時,怡紅院的景觀是:院中點襯幾塊山石,一邊種著數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株西府海棠。正因這“數本芭蕉,一株海棠”,賈寶玉才為這個院落題名為“紅香綠玉”。后來元妃在省親時改為“怡紅快綠”,并賜名“怡紅院”。怡紅,指的就是海棠。到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探春提議在大觀園中成立詩社,正逢賈蕓送來兩盆白海棠,一眾佳麗就以白海棠為題,即興賦詩。薛寶釵形容白海棠是“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林黛玉則稱其是“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李紈評論,林詩風流別致,薛詩含蓄渾厚,終歸還是薛寶釵更勝一籌。

文震亨提到的秋海棠,其實跟海棠不是同一種類。海棠為薔薇科蘋果屬,是落葉小喬木,秋海棠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草本植物。民間通稱“海棠”,實際差異很大。秋海棠象征苦戀,別名叫“斷腸花”,古人愛情遇到波折時,常以秋海棠花自喻。《采蘭雜志》載:“昔有婦人,思所歡不見,輒涕泣,恒灑淚于北墻之下。后灑處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婦面,其葉正綠反紅,秋開,名曰斷腸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秋海棠可盆栽,置于室內觀賞,也可在花壇內成片種植,形成花繁葉茂的地被。

山茶

蜀茶、滇茶俱貴,黃者尤不易得。人家多以配玉蘭,以其花同時,而紅白爛然,差俗。又有一種名醉楊妃〔1〕,開向雪中,更自可愛。

【注釋】

〔1〕醉楊妃:蜀茶的一種變種,花粉紅色,《二如亭群芳譜》記載:“楊妃茶葉單,花開早,桃紅色。”

【譯文】

巴蜀和云南產的山茶花都很名貴,黃色的尤其不容易得到。普通人家大多用山茶和玉蘭搭配,因為二者花期相同,且花色紅白相襯,分外燦爛,但有些俗氣。還有一種名為“醉楊妃”的山茶花,在雪中開放,更加可愛。

【延伸閱讀】

巴蜀與云南是茶花的著名產地。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山茶花葉似茶樹,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緋,十二月開。”可知山茶在蜀地是冬季初開,且花朵繁麗,觀賞性極佳。

徐霞客的《滇中花木記》載:“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鵑杜鵑為最。山茶花大逾碗,攢合成球,有分心、卷邊、軟枝者為第一。省城推重者,城外太華寺。城中張石夫所居‘朵紅樓’樓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盤垂幾及半畝。垂者叢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謂柔枝也;又為分心大紅,遂為滇城冠。”此處記載了昆明最負盛名的兩株山茶樹,樹冠巨大,花開時節蔚為壯觀。

【名家雜論】

茶花品種繁多,可能是中國傳統名花中品種最多的,據稱世界范圍內登記注冊的茶花品種超過2萬個,而我國的山茶品種有800多個。茶花的花色,有紅、黃、白、粉四大類,最常見的是紅色,文震亨說“黃者尤不易得”,可見在明代,黃色茶花頗為稀有。

在三國時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宮廷、貴族庭院里栽種的,仍是野生原始種茶花,花朵是單瓣、紅色。當時有關茶花的文獻及文人吟詠的詩,均未涉及品種名。宋代記載了茶花品種15個,包括:越丹、玉茗、都勝、鶴頂紅、黃香、粉紅、玉環、紅白葉、月丹、吐絲、玉磬、桃葉、罄口茶、玉茶、千葉茶。明代記載的山茶新品種有27個:寶珠、海榴茶、石榴茶、躑躅茶、宮粉茶、串珠茶、一捻紅、千葉紅、千葉白、楊妃茶、瑪瑙茶、焦萼白寶珠、茉莉茶、寧珠茶、照殿紅、錢茶、溪圃、正宮粉、賽宮粉、菜榴茶、真珠茶、云茶、鬯口花、筆管茶、玉鱗茶、水紅茶、五魁茶等。

蜀地茶花的栽培歷史,文獻上最早可見的,是在張翊所著的《花經》中,茶花被列為“七品三命”。在蜀地的深丘及山林中,山茶屬多種樹木遍布各地。四川盆地長年濕潤多雨,濕度大,日照不多,山茶花各品種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孕育下,形成了節間較短、葉片密集、葉色光潔青翠、葉脈隱平、花瓣潤厚、花期較長等特點,故四川的茶花品種群被稱為“川茶花”,這便是文震亨所稱的“蜀茶”。產自云南的山茶花,也稱滇山茶,其樹體較高大,蔭濃葉闊,花朵碩大。徐霞客在《滇中花木記》中所記載的兩株茶花,一株挺立有三丈多高(相當于十余米),一株濃蔭覆蓋有將近半畝地……如此大的山茶樹,可以想見開花時的盛況。

山茶最宜庭院綠化,以文化內涵而言,是一種傳統的瑞花嘉木,有祥瑞、吉祥之意。從植物特性來看,山茶四季常青,樹形適中,地栽、盆栽、花壇種植均相宜。而云南的山茶是喬木型,需要較大的庭院空間方能地栽,古時在寺院、書院中種植較多。

桃為仙木,能制百鬼,種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第非盆盎及庭除物。桃性早實,十年輒枯,故稱“短命花”。碧桃、人面桃差之,較凡桃更美,池邊宜多植。若桃柳相間,便俗。

【譯文】

桃樹是仙木,能鎮百鬼,種植成林,就像進入了武陵桃源,也別有風情,但不適宜盆盎和庭院栽種。桃樹的習性是結果實早,但十年就枯竭了,故而稱為“短命花”。碧桃、人面桃成熟晚一些,但比一般的桃花更美,水池邊適宜多種植。若把桃樹、柳樹相間而植,就顯得俗氣。

【延伸閱讀】

《太平御覽》引《典術》記載“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令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

關于桃樹鎮鬼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山海經》載:“東海度溯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

武陵桃源的典故,眾所周知,是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名家雜論】

桃樹分為果桃和花桃兩大類,果桃以結果為主,花桃以賞花為主。文震亨提到的碧桃和人面桃,都屬于觀賞品種,因此“較凡桃更美”。人面桃的名字,源于崔護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一場才子佳人在桃花盛開時的浪漫邂逅,可惜竟無下文,徒留千古嗟嘆。

最早記載桃樹品種的古籍,是《爾雅·釋木》:“旄,冬桃;榹,山桃。”《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建上林苑,群臣貢獻的異果中有秦桃、榹桃、緗核桃、金城桃、綺蒂桃、柴文桃、霜桃等品種。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桃樹品種有近20個;宋代周師厚《洛陽花木記》中,僅洛陽一地,就有桃樹品種30多個;明代王象晉著《二如亭群芳譜》中,桃樹品種有40多個。據統計,起源于中國的桃樹品種達上千個。中國還有著源遠流長的桃文化。這種文化傳統,又有民俗文化和隱逸文化的區分。民俗文化指桃文化在民俗中的展現,比如掛桃符、蒸壽桃。據《山海經》的描述,東海某處有一棵覆蓋3000里的大桃樹,樹枝東北面是鬼門,每日有萬鬼出入。還有兩位神仙神荼和郁壘,善于降鬼。根據這一傳說,人們便在桃木上刻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郁壘的名字,除夕時掛在門旁,以壓邪驅鬼。后來,逐漸演變成民間掛桃符的風俗。在民俗文化中,桃也是長壽的象征。老百姓過生日做壽時,要蒸桃形的饅頭:饅頭頂部捏出桃尖,染成紅色,上籠蒸熟,便是壽桃。壽桃通常敬獻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年畫上的老壽星,手里總是拿著壽桃。

桃林象征著隱逸文化,《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隱士的樂土:在溪水邊盛開著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隱著一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家園……歷朝歷代都有許多士人,出于某種原因,選擇了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超然出世,走向山野,尋找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桃花如麗姝〔1〕,歌舞場中,定不可少。李如女道士,宜置煙霞泉石間,但不必多種耳。別有一種名郁李子〔2〕,更美。

【注釋】

〔1〕麗姝:美女。

〔2〕郁李子:薔薇科櫻屬灌木,春末開花,花朵繁密,郁李根和郁李仁有較好的藥用價值。

【譯文】

桃花如美女,歌舞場中,必不能缺。李花則如同女道士,適宜種植在水氣縈繞、云蒸霞蔚的泉流山石之間,但不必種太多。還有一種名叫郁李子的,更美麗。

【延伸閱讀】

郁李,又名常棣,《詩經·小雅》中有《常棣》篇:“常棣之華,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翻譯為:常棣花開朵朵,花兒光燦鮮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親。

李樹的品種,據《西京雜記》載:“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亦有制為美名,以標奇麗……李十五:紫李、綠李、朱李、黃李、青綺李、青房李、同心李、車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顏淵李、羌李、燕李、蠻李、侯李。”

【名家雜論】

桃、李常被相提并論,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名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正因如此,文震亨才著力強調二者的區別:如果說桃如同歌舞場中的艷姬,李則如同飄逸的女道士,有出塵脫俗之姿。在植物造景上,李樹不宜多種,點綴幾棵在山石流泉間即可。煙霞泉石,再加上淡淡綻放的李花,構成了一幅道家的修仙圖。

李樹在現代的園林造景上極少提及,但在古典園林中較為常見,尤其在唐代,因為唐朝皇帝姓李,故而李樹受到非同一般的禮遇。在長安城中以及皇宮里,都種了許多李樹,而李唐王朝同時也是尊奉道教的。或許正是受此啟發,文震亨提起李樹,會想到女道士,這一句“李如女道士,宜置煙霞泉石間”,可謂神來之筆。

植物造景有孤植、叢植、群植之分,孤植指植物以一株種植或兩株對植,在景觀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桃、梅、杏,都是適宜群植,成為桃林、梅林、杏林,但李樹適宜孤植。花木與山石、水體的配置,也是園林造景的考慮要素。李樹與泉石相襯,這種搭配,文震亨以為是飄逸脫俗的。也有一些植物景觀的配置讓他覺得很不屑,如玉蘭和茶花搭配形成“紅白爛然”的效果,他評論:差俗。

唐朝詩人描寫李花的也不少。如李嶠的詩:“潘岳閑居日,王戎戲陌辰。蝶游芳徑馥,鶯囀弱枝新。葉暗青房晚,花明玉井春。方知有靈干,特用表真人。”李嶠也認為李樹是跟道家的“真人”相聯系的。李商隱則寫道:“李徑獨來數,愁情相與懸。自明無月夜,強笑欲風天。減粉與園籜,分香沾渚蓮。徐妃久已嫁,猶自玉為鈿。”李花在他筆下是一副愁云慘淡的模樣,不堪看。

杏與朱李〔1〕、蟠桃皆堪鼎足,花亦柔媚。宜筑一臺,雜植數十本。

【注釋】

〔1〕朱李:李樹的一種,《西京雜記》載:“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李十五:紫李、綠李、朱李、黃李……”

【譯文】

杏與朱李、蟠桃,堪稱三足鼎立,杏花也很柔媚。適宜建造一座亭臺,混種數十棵杏、朱李和蟠桃樹。

【延伸閱讀】

《莊子·漁父》載:“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這便是“杏壇”典故之由來。孔子悠游于茂林之中,坐于杏壇上休息,在弟子們的瑯瑯書聲中弦歌鼓琴,可謂“真名士,自風流”。

《西京雜記》中記漢武帝時的上林苑:“東海都尉干吉,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云人所食。”上林苑的五色杏花,傳說是仙人所食,可知其珍貴。

《揚州府志》則談到,開元中,揚州太平園里栽有杏樹數十株,每逢盛開時,太守大張筵席,召妓數十人,站在每一株杏樹旁,立一館,名曰“爭春”。宴罷,有人聽得杏花有嘆息之聲。如此墮落腐化,無格調,無節操,難怪杏花都忍不住嘆息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安吉县| 郑州市| 平遥县| 龙州县| 武山县| 凌海市| 陆丰市| 永昌县| 大丰市| 铜陵市| 阳江市| 香港| 卓尼县| 栾城县| 鞍山市| 珲春市| 江西省| 连南| 额尔古纳市| 乌拉特前旗| 荆门市| 凭祥市| 万源市| 获嘉县| 德州市| 六枝特区| 桐庐县| 阿荣旗| 安多县| 忻州市| 新密市| 渝中区| 探索| 犍为县| 富宁县| 铁岭县| 昌乐县| 宜宾县| 屯门区|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