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與倒霉一刀兩斷(2)
- 幸運不是天生的是設計出來的
- 王平
- 4985字
- 2015-08-17 19:02:42
廣告的第二幕:
事隔多年,小男孩已經長大,成了一個胖乎乎的大男人了,他仍然習慣不改地邊吃巧克力,邊看大象游行。結果,當年那頭大象竟然認出了長大后的男孩,毫不猶豫地舉起長長的象鼻,重重地賞給他一巴掌!接下來的廣告字幕是:“有些滋味,你永遠不會遺忘!xxx巧克力。”
大象尚且不會遺忘,更何況人呢?在生理學角度,生理學家表示:“人,一旦記住的事情,要遺忘幾乎是不可能的;看似遺忘的事情,其實只是被鎖在記憶的深處罷了。”
事實證明,“負面記憶”更容易變成自我暗示的誘因,從而阻礙我們前進。假如我們對他人曾經的戲弄、生活屢屢的捉弄而耿耿于懷,日子久了,我們的思維充斥了大量的負面情緒,還如何去以積極、豁達的心態面臨人生?
人的心不是無底洞,都有一個重量承受的極限范圍。當面臨無法承受的打擊與苦難,保護內心的最適當的方法就是——學會適當的遺忘。
他們彼此相愛。男人剛剛給女人買了結婚戒指,卻立刻就要去出差。女人雖然不舍,還是送愛人上了飛機。
造物總是弄人,男人所坐的飛機失事了。這個時候,女人卻正在家中,精心的布置永遠也不會到來的求婚儀式,想象著自己未來的幸福。
女人有一只貓,很老,是她和男人的媒人,她對貓百般疼愛。就在男人所在的飛機失事的新聞報道播出前一分鐘,她的貓不辭而別。她以為它很快會回來,也沒有留心。
女人還是看見了那則新聞報道。她沒有哭,也沒有任何的確認。她只是呆呆的坐在電視機旁邊。
就在這個時候,男人奇跡般的出現在門口。他氣喘吁吁,衣服凌亂。焦急的擁抱著心愛的她,輕輕的說,親愛的,不要怕。她這才痛哭出聲,顫抖著哭泣。
后來,女人問男人,你怎么就回來了?男人笑,我臨時突然接到通知,不用去了。女人的心終于沉淀到底。
他們結婚了。男人告訴她,他是多么的愛她,那么愛。如果他不在了,請相信他,他還是依然愛她。女人聽到這里,連忙輕輕遮住男人的嘴。
一個月,整整一個月,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說著甜言蜜語。
這天男人出去上班,她在家里微笑著等他回來。他的母親突然來訪,女人驚訝的看見他的母親穿著黑色的喪服。他的母親將一枚她熟悉的戒指放在她的手心,說:“他過世一個月,也不見你來,怕你出什么事,所以親自送來。”她震驚的不能言語。
“不可能,他明明早晨還吻過我,他明明還和我生活過一個月。”她的淚水一滴一滴的掉落。他的母親把死亡證明拿給她看,黑暗撲天蓋地的襲來。
男人下班回家,就看見她蜷縮在墻角,用茫然的眼光看著他。男人放下包,問:“你怎么了?”
“你是誰啊,他不是已經死了么。”女人的聲音仿佛來自很遙遠的世界。
他明白了一切,他笑。“如果我不在了,你會好好的吧?”說完,他就轉身離去。女人急忙跟著他出去,追到一條馬路的時候,發現那里發生了一起車禍。
死的是一只貓,她的貓。
不久之后,女人離開那個城市。她要忘記這件事。
有一些色彩只適合淡泊,有一些悲傷只適合遺忘。如果她不選擇遺忘,是繼續活在自己編造的浪漫美夢里,還是日夜沉浸在失去所愛的悲傷?無論哪種選擇,對于幫助她走出悲傷的陰云都沒有意義。如果生活向我們展示了它殘忍的一面,就努力的,忘卻曾經的傷痛,幫助自己走出陰霾。
除卻生離死別的悲傷,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需要我們適當的遺忘。
遺忘怨恨吧,寬容對人。當一個人生下了怨恨的種子,就會想報復,甚至日日夜夜、千方百計地琢磨報復的方法、時機,終日不得安寧。世界上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遺忘怨恨,不為瑣事而困擾,才能有勝似閑庭信步的境界與豁達情懷。
遺忘悔恨吧,把握當下。使人后悔的事情都應當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成為歷史,總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子久了,只會傷心傷神。后悔過去,不如奮斗將來。一個懂得反思和成長的人,他的格言是“做事不后悔,不做后悔事。”
如果銘記過去只能帶來持續和反復的傷害,那么請記住這句話:適當的遺忘。
擺脫“受害者”意識的困擾
認識“受害者”意識
吉萊特博士在從事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40歲的婦女訴說自己經常毫無道理地沖丈夫發脾氣。她害怕失去自己的婚姻,此外,她還覺得自己不像以前愛女兒那樣愛自己的兒子,這也使她很難過。醫生請她概括地評價一下對男人和女人的看法,即使沒有道理也沒有關系。
“女人的命很苦,”她說,“男人不好好對待女人。”她微笑著補充,“我想這種看法是因為我父親的緣故。”
她說,在4歲之前她一直都非常依戀父親,但是4歲時弟弟出生了,“我父親似乎一下子就忘記了我的存在”。她非常嫉妒自己的小弟弟,對父親耿耿于懷,怎么也不能原諒他。
這種感情郁積了很長時間,雖然她后來與父親增加了相處時間,并諒解了他,可她已經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觀念,即“女人的命很苦”,“男人對待女人很不好。”
當醫生問她堅持這種看法有什么好處時,她自顧自地微笑,“在某種程度上,我感到很驕傲。”她說,“你知道,我能接受這一點,我很堅強,我能吃苦。男人總是傷害女人,并且感情遲鈍,所以我比他們強。我比那些被男人欺騙和愚弄的女人聰明,她們覺得男人沒有什么錯。”
她開始意識到,只要她保持一貫的看法和觀念,自己就是安全的。她看到自己過去做出的很多生活選擇都與這些看法相符——她的一部分社會工作就是幫助那些受男人虐待的婦女。她覺得自己可以放棄很多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因為只要她覺得自己的丈夫不好,自己就有理由對他置之不理。
此外,她還可以準確地預測將來的生活:她知道男人會對她不好,他們果然對她不好。如果這樣的話,首先來說,她選擇的很多男人都傾向于虐待女人。除此之外,她對待這些男人很不客氣,所以他們當然會向她報復。
一旦這樣的事情開始出現,她就對自己說:“這證明了我的想法。他要拋棄我,他不在乎我。男人不在乎女人。男人總是虐待女人。”她的兒子也常常與她作對,是個“壞孩子”。這樣一來,就應驗了她關于男人的語言。
她的記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她只記得自己與父親之間多么隔膜,她只記得自己的丈夫多么蠻不講理,但是她故意忘了那些幸福的時光和親密的時刻。她堅持只看到丈夫身上有問題的地方,只注意到感情遲鈍的時候,她甚至會可以歪曲自己丈夫臉上的表情,使自己認為他看起來顯得尖酸刻薄、冷漠無情。
她陷入這種意識不能自拔,常常因此大發雷霆,無事生非。因為別人指了出來,她才知道自己突然爆發的怒氣毫無道理。然而,憤怒,尤其是內心深處長期郁積的不公平感,使她覺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對待,這是真實的,是完全有根據的。
而且,在她的潛意識里,她總覺得自己的婚姻會出現問題,最后她會被拋棄。她幾乎是直覺地感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會發生,所以還有什么必要努力維系感情的紐帶呢?
當她這樣看待自己的觀念時,就不能擺脫這個結局,她不光造成了自己的實際情況,還投入大量的精力來使這種情況得以繼續。
旁觀者能夠輕易的看出問題的本質所在——她習慣了把自己當作生活的受害者,她的潛意識不斷的告訴自己她終將被拋棄,她陷入了受害者意識不能自拔。生活的受害者,這種觀念像一張無形的網,越拉越緊,束縛住了她的幸福。
生活的周圍存在很多這樣的“受害人意識”。一個人可能這樣說:“我的母親幾乎從來沒有給過我溫暖和關愛,我怎么還會愛別人呢?”一旦他給自己貼上了標簽——“我沒有能力去愛別人”,并且他有著過去的事實作為心安理得的借口,那么溫暖和關愛,真的是離他遠去了。
一個人也可能總這樣說:“我的生活里沒有成功,無論我做什么,遭遇的總是失敗。我是被生活拋棄的,成功的幸運永遠不會在我身上降臨。”如此一來,他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更重要的是,他從此以消極悲觀的受害人角度看待事物和人,陷入一個不幸的惡性循環。
受害人意識一旦形成,一種自我否定的觀念和心理暗示將根深蒂固、刻骨銘心,并且難以克服。當我們同意了消極的結論,就容易把它看成事實,我們就真的成為了受害者。
“受害者”總放大別人的過失
菲德拉斯曾說:“上帝讓我們挑著兩個籮筐來到人間,前面的籮筐裝的是別人的過失,后面的籮筐裝的是自己的過失。”因此,我們都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別人的過失,而無法看清那些挑在身后屬于自己的過失。
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個年輕的農夫,劃著小船,給另一個村子的居民運送自家的農產品。那天的天氣非常酷熱難耐,農夫汗流浹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劃著小船,希望趕緊完成運送任務,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
突然,農夫發現,前面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駛來。眼看兩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沒有絲毫避讓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農夫的小船。
“讓開,快點讓開!你這個白癡!”農夫大聲地向對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讓開你就要撞上我了!”但農夫的吼叫完全沒用,盡管農夫手忙腳亂地企圖讓開水道,但為時已晚,那只船還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農夫被激怒了,他厲聲斥責道:“你會不會駕船,這么寬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當農夫怒目審視對方小船時,他吃驚地發現,小船上空無一人。聽他大呼小叫、厲聲斥罵的只是一只掙脫了繩索、順河漂流的空船。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指責周遭的人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埋怨他們總是成為絆腳石。可是何曾想到,我們指責和抱怨的對象,或許只是一只空船?無論別人做了什么,讓你成為受害者,他也不會因為你的指責而改變航向,或者說這樣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因為他人的過錯而使自己長期陷入煩惱與悲傷,那我們就真的成為受到傷害的人。如果我們不拔出這顆釘子,時間和自我意識將日漸強化這種傷害。
當我們真的成為受害人之后,我們又樂此不疲的,不滿足于已經強化的傷害,因為這樣的傷害需要更大的心理安慰去彌補。往往我們的選擇是放大別人的過失,傳播我們的“受害人意識”,就像一種不斷復制、傳播的心理病毒,侵蝕著我們的幸福。
比如,一個不相信自己能夠得到幸福的人,將始終以敵意的姿態對待生命中出現的人。他人的不好,是理所當然。他人的好,有可能被理解為居心叵測。他人的一丁點過錯,便可以放大為受害者所有的苦難,被百般指責。如前文中提到的婦女,看不到自己的丈夫可愛之處,感受不到丈夫曾經真心關懷愛護她。當細微的過錯產生,所有關于不幸的預言因此應驗,但理由是他人的過錯。
當“受害人”放大別人的過失時,遷怒于人的心態逐漸產生。“受害人”和他人,尤其是與他們親密的人相處時,本性使他們容易遷怒于人,把怒火撒向最愛或是最關心自己的人。人們在心理失衡時,需要尋找一種東西來平衡,首當其沖的是身邊的人和物。遷怒于人本是一種即時的應激反應,也是暫時的失控行為。可是在“受害人”的世界里,遷怒于人容易成為心情不佳、心理失衡時的一種常態反應,因為這是他們的思維方式。
不放大別人的過失,首先要意識到我們并不是受害者。我們沒有受到自己的潛意識、過去的經歷和社會的傷害。其次銘記“不遷怒,不貳過”,當糟糕的事情真的發生,想想自己需要在其中承擔什么責任,如何通過與他人的溝通獲得最好的效果。最后擦亮眼睛,看看有多少溫暖和關愛、有多少幸福,曾經被自己忽略。
“受害者”常苛責環境
“受害者”總是習慣把發生糟糕事情的原因歸咎為他物,旁人是一個目標,環境也往往成為重要的歸責因素。
在中國,大學生就業的難題已經持續很多年。尤其在2008年開始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某些行業如金融業、房地產業急轉直下,涉及其他很多行業,經濟形勢逐步惡化。工作難找,畢業等于失業,這樣的抱怨已經不絕于耳。很多人把攻擊的靶頭指向了環境,經濟形勢不佳、就業市場惡化,都是主要原因。
誠然,時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造英雄,也可以在一定歷史下破滅很多人的美夢。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味苛責環境,是否能夠使我們的情況有所轉變?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人生本來就由不同的變故、循環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環境中不會永遠存在藍天,碧水藍天只存在于心靈中間。
另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不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每個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惰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最后在一樣的環境中,總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盡管面臨很多難題,成功者制造可能,失敗者坐以待斃。
可以預期:人類的生活總是向前而行,太陽每日都會升起。環境的“受害者”,歸責于環境,心安理得的認同自己的失敗,終將被主流的環境邊緣化,走向失敗的深淵。有一個有名的營銷故事,給人以啟發。
工廠由兩位工頭負責。一位稱之為成功先生,另一位稱之為失敗先生。成功先生負責正面思想的生產,失敗先生負責生產負面、自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