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與倒霉一刀兩斷(3)
- 幸運不是天生的是設計出來的
- 王平
- 4949字
- 2015-08-17 19:02:42
成功先生和失敗先生都非常聽話,你只要稍稍給他們信號,他們就馬上采取行動。如果訊號是正面的,成功先生就會出來執行命令。反之,負面的信號,失敗先生就會出來完成任務。
想要了解這兩位工頭對你的影響,你不妨這么做:告訴你自己“今天真倒霉”。失敗先生一接到這個信號,立刻制造出幾個事實證明你是對的。他會讓你覺得今天太熱或太冷、生意冷清、售貨量減少、有人不耐煩、你生病、你太太心情不好。失敗先生非常有效率,不到一會兒工夫,你感到今天真倒霉。
如果你告訴你自己“今天是個好日子”。成功先生接到信號出來執行任務,他告訴你“今天天氣好、仍然快樂地活著,你又可以趕些進程。”那么,今天就是個好日子。
你給他們的信號愈多,他們就變得愈有權力。如果失敗先生的工作增加,也就會增添人員,占據腦部更多的空間。最后他就霸占了整個思想工廠,可想而知,所有生產出來的思想都將是負面的。
所以最聰明的辦法就是開除失敗先生。你不需要他,你也不想他在你旁邊告訴你這不能、那辦不到、會失敗什么的。既然他無法幫你達到成功的目的,干脆一腳把他踢開。
完全重用成功先生,不論任何思想進入你的腦中,派成功先生去執行任務,他將引你步向成功。
成功先生和失敗先生面臨的環境本身一模一樣的,可是失敗先生會制造出很多環境中的麻煩,放大本不是問題的問題——糟糕的天氣、衰敗的市場、不幸的生活。社會上存在著失敗者和成功者,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選擇一味苛責環境,而不尋求內心狀態、外在行動的改變,有一天會發現,原來環境真的讓自己徹底受了傷。
“受害者意識”的根源——悲觀的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心理現象,能對人產生較大影響,它起源于法國的一位藥劑師鮑德茵。
一天,有位客人到鮑德茵的診所要買一種醫生處方才能出售的藥物。客人沒有處方,但他非要買到那藥物。鮑德茵沒有辦法,但又不能違法賣藥。他靈機一動,給了那客人數粒完全沒有藥性的糖衣片,并告訴他這是他要的藥物,還將它的效力大大的夸了一番,然后將客人打發走了。
數天后,客人回到病房,大大地感謝了鮑德茵一番。說是鮑德茵的藥治好了他的頑疾。鮑德茵糊涂了,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說,糖衣片是無法治好這人的疾病的,而實際上他又是因為吃了“藥”才痊愈的,到底是什么治好了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這藥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鮑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靈丹妙藥。
自我暗示可以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拿破侖·希爾精辟的說道:“潛意識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園。如果我們不去播下美麗果實的種子,那么雜草就會在這里蔓延生長。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個控制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創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積極的種子;不然的話,我們會因為疏忽、不察覺而任由消極性甚至是破壞性的雜草侵入這田園。”
總以為自己是“受害”的人,常常持有悲觀的心理暗示。
比如一個人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并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好昨晚睡眠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于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
擺脫悲觀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別無其他——積極正向的心理暗示。
有一位婦女因丈夫突然在車禍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強烈的刺激,悲痛得雙目失明。但經過醫生的檢查,眼睛的結構沒有病變,診斷為心理性失明,用許多方法都沒有治好。
后來進行催眠治療,催眠師暗示她視力已經回復,對她說:“我數五個數,數到第五個時,你醒來就能看見東西了”。催眠師很慢的數一、二、三、四、五,果真數到五的時候,病人醒來,發現自己的視力已經完全恢復。
任何人的生活,都會有外界干擾、為旁人左右的時候。如果我們總是活在“受害人”的陰影里,人會變得沮喪失望,對生活充滿抱怨、苛責他人,甚至限制和扼殺自身的潛力。要知道,環境不易改變,解決之道就是改變自己。
用頑強的信念擺脫困擾
美國人邁克出生時因為一場事故而導致大腦神經系統紊亂,這種紊亂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
邁克長大后,人們都認為他在神智上肯定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障礙。因此,政府福利機構將他定為“不適于被雇傭的人”,專家們說他永遠都不能工作。
但邁克的媽媽從來沒有把兒子看成是“殘廢人”,她相信兒子能夠面對生活,做生活的強者。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對邁克說:“你能行,你能夠工作,能夠獨立。”
媽媽的鼓勵讓邁克決心打敗殘酷的命運,開始走向自立。于是,他選擇了從事推銷的工作。他向幾家公司遞交了工作申請,可是都被拒絕了。邁克并沒有氣餒,他憑著自己的信念堅持了下來,并發誓一定要找到工作。
最后,在他的不懈堅持下,懷特金斯公司抱著懷疑的態度,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他。公司提出的條件是:邁克必須接受沒有人愿意承擔的波特蘭、奧報地區的業務。雖然條件非常苛刻,但畢竟是個工作,邁克欣然接受了,他終于堅定地在自我獨立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第一次上門推銷,邁克在門前反復猶豫了4次,才最終鼓起勇氣摁響了門鈴,開門的人對邁克推銷的產品不感興趣,接著是第二家、第三家……邁克的生活習慣讓他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尋求更強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顧客對產品不感興趣,他也不覺得灰心喪氣,而是一遍遍地去敲開其他人的家門,直到找到對產品感興趣的顧客。
每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邁克會在一個擦鞋攤前停下來,讓別人幫他系鞋帶,因為他的手不夠靈活,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系好;然后在一家賓館門前停下來,請賓館的服務員幫他扣好襯衫的扣子,整理好領帶,使他看上去儀容更整潔。不論刮風還是下雨,邁克每天都背著沉重的樣品包走1英里,他四處奔波,那只沒用的右胳膊蜷縮在身體后面。
這樣過了3個月,邁克幾乎敲遍了這個地區所有的家門。他做成的第一筆交易,是由顧客幫他填好的訂單,因為邁克的手幾乎握不住筆。每天,邁克都要工作差不多14個小時,當他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時,關節疼痛和偏頭痛都向他襲來,但他第二天依然堅持著背起背包上路。
一年年過去了,邁克負責的地區中,越來越多的家門為他打開了,他的銷售額也在漸漸地增加。24年后,他已經上百萬次地敲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并最終成為懷特金斯公司在美國西部地區銷售額最高的推銷員。
憑著這種不甘屈服于命運、努力追求自立的精神,邁克終于在堅定的自我奮斗道路上開辟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試想一下,當權威機構和專家都認為邁克不適合被雇傭時,如果邁克相信了這種說法,相信自己只是生活的一個受難者,他將不再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和信心,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世界之大,也許只是少了一個優秀的推銷員,可是不會有更多的“受害人”意識到:擺脫“受害人”意識,相信自我,每個人都會是生活的寵兒。
不放大困難
生活中存在很多放大困難的人,這類人有一個共同特征:面對困難時的怯懦。在平時為人處世時,他們小心翼翼,猶豫不決,一旦遇上挫折就很容易退縮。比如在擇業時,他們唯唯諾諾,在面試官前語無倫次或是面紅耳赤。在公平的機遇面前,害怕心理阻止了他們才能的充分發揮,以致悲觀情緒產生,本身細沙般的困難,通過自我否定和自卑被放大成了一座高山。人類學會走路,必然先學會摔跤,其實并沒有那么疼,或者那根本就不是困難。
想象中的困難
許多困難,其實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不自信的人,往往把困難想象得比實際的大,他們為自己心中想象出來的困難所嚇倒,從而喪失了許多成功機會。
20世紀初,有個愛爾蘭家庭要移民美洲。他們非常窮困,于是辛苦工作,省吃儉用3年多,終于存夠錢買了去美洲的船票。當他們被帶到甲板下睡覺的地方時,全家人以為整個旅程中他們都得呆在甲板下,而他們也確實這么做了,僅吃著自己帶上船的少量奶酪和餅干充饑。
過了一天又一天,他們以充滿嫉妒的眼光看著頭等艙的旅客在甲板上吃著奢華的大餐。最后,當船快要停靠愛麗絲島的時候,這家人中一個小孩生病了,做父親的去找服務人員并且說:“先生,求求你,能不能給我一些剩菜剩飯,好給我的小孩吃?”
服務人員回答說:“為什么這么問,這些餐點你們可以吃啊。”
“是嗎?”這人疑惑地問,“你的意思是說,整個航程里我們都可以吃得很好?”
“當然!”服務人員以驚異的口吻說,“在整個航程里,這些餐點也供應給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決定你睡覺的地方,并沒有決定你的用餐地點。”
每日的生活里,許多困難因我們的怯懦和膽小而生。當困難的念頭充斥了頭腦,我們的眼神和動作都會無意識的出賣我們,向他人表現出我們的弱點,困難就真的形成了。
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目標,腳踏實地的完成目標,或許困難根本不曾到來過。
1985年,曾患有恐高癥的柏森·漢姆徒手攀登,登上了400多米高的紐約帝國大廈,創造了吉尼斯記錄。漢姆94歲的曾祖母聞訊后,特從100公里外的格拉斯保羅徒步趕來。老人要以這樣的方式,給曾孫創記錄活動添彩。不經意間,她又創造了一個年邁的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記錄。
《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在采訪老人時問道:“你在徒步而來時,是否因年齡等原因動搖過?”
老人一臉輕松地說:“小伙子,一口氣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氣,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只要你走一步接著又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老人輕描淡寫的話語,平平淡淡,卻包含了克服人生困難的大智慧。我們總是把困難設置在最終目標的對立面,目標那座山,那么高,那么遠。而困難那座大山,同樣是那樣橫阻在我們的面前,鋪天蓋地而來,似乎壓得人不能透氣。
可是,換一種角度思考時,走一步需要什么勇氣呢?完成目標的一部分又需要什么勇氣呢?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能鍥而不舍者,金石可鏤。只可惜,很多人在沒有舉步之前,不是考慮到她要達到的目標,而是一開始就被想象中的困難所嚇倒。
有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可以證明困難往往被人的主觀意識想象出來。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希·費洛姆將學生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里,其間穿過一座狹窄的小木橋,橋下面是一個大水池,水池里養著幾條大鱷魚。因為沒開燈,誰也看不見這些鱷魚,所以很順利地通過了小橋。
接著,費洛姆打開房間里的一盞燈,在昏暗的燈光下,學生被池中的鱷魚嚇出一身冷汗。費洛姆問:“現在,你們還愿意穿過這座橋嗎?”
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不做聲。過了很久,有兩個學生猶豫地站起來,一個異常小心地挪動雙腳,速度顯然比過來時慢了許多。另一個戰戰兢兢地上了小橋,身子不住地顫抖,再也不敢邁步了。
費洛姆又打開房內另外兩盞燈,燈光把房間照得如同白晝。學生們這才發現,小橋下面還裝有安全網,由于網線顏色淺,他們剛才誰也沒有看出來……
這個實驗被稱為“高空眺望效應”,如同有恐高癥的人,站在高處時,即使知道自己沒有危險,也會非常害怕。
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很多癌癥病人往往被“嚇”死。當他們不知道自己患上癌癥的時候還是好好的,一旦得知自己患的是“絕癥”后,沒幾天就離開人世了。醫學專家透露,目前死亡的腫瘤病人有三成是活活“嚇”死的,而70%~80%的腫瘤病人有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煩躁、恐懼等。
意識到很多困難由想象而生,本身并不存在,我們就能夠集中精力于我們的目標,集中力量于克服真正的困難。
克服面對困難時的畏懼
人為何會無中生出困難,為何總放大困難?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們內心的不自信和畏懼感。有位詩人說:“信心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缺乏信心并不是因為出現了困難,而出現困難倒是因為缺乏信心。重新認識自我,克服內心的恐懼,再次面對困難時,或許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瓊斯大學畢業后如愿考入當地的《明星報記者》,剛開始的時候極為羞澀怕生。這天,他的上司交給他一個任務:訪問大法官布蘭代斯。
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務,瓊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臉。他想,自己任職的報紙又不是當地的一流大報,自己也只是一名剛剛出道、名不見經傳的小記者,大法官布蘭代斯怎么會接受他的采訪呢?
同事史蒂芬獲悉他的苦惱后,拍拍他的肩膀,說:“我很理解你。讓我來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躲在陰暗的房子里,然后想象外面的陽光多么熾烈。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
史蒂芬拿起瓊斯桌上的電話,查詢布蘭代斯的辦公室電話。很快,他與大法官的秘書對上了話。接下來,史蒂芬直截了當地道出了他的要求:“我是《明星報》新聞部記者瓊斯,我奉命訪問法官,不知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呢?”旁邊的瓊斯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