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輩子很短,不要為別人而活
最新章節
- 第35章 不做光鮮的別人,只做最牛的自己(2)
- 第34章 不做光鮮的別人,只做最牛的自己(1)
- 第33章 拼的是現在,比的是將來(3)
- 第32章 拼的是現在,比的是將來(2)
- 第31章 拼的是現在,比的是將來(1)
- 第30章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3)
第1章 人要活著,但不要被活著(1)
1.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
隨波逐流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比如很多知識分子看到做生意賺錢,也跟著下海經商;公司職員看到炒股賺錢,也跟著借錢炒股;農民看到別人種大蒜賣了高價,也跟著一窩蜂種起大蒜。然而,這樣真的正確嗎?
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聽說過“不合群”這個詞,如果誰被大家議論為“不合群”,就等于說這個人存在某種缺陷,輕則為性格木訥古怪,不懂人情世故;重則可能是說這個人智商有問題、心理有疾病。總之“不合群”一詞透出一種要開除此人“群籍”的味道。
因此,很多人為不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簽,只好忍痛磨滅個性,削平棱角,隱藏感情,盡力扮演一個容易被眾人接納的“合群者”。正如馬克·吐溫所說:“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我所暴露給眾人的只是修剪過、灑過香水、精心美化過的公開意見,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見謹慎小心地、聰明地遮蓋起來。”當一個人變成被人群接納的人時,那個真實的自我早已消失不見,剩下的只是一個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的人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正在檢閱部隊,站在旁邊的一個將軍奉承道:“元首,您看下面的人還真夠多呀!”
希特勒卻不以為然:“不,我沒看見一個人,我看到的只是人群而已!”
不可否認,希特勒是一個殘忍之徒,但他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聰明之人。他明白,要想讓一個人成為聽話、沒有思想的執行機器,以及跟隨指令瘋狂地完成毫無人性的任務,就要讓這個人真實的自我消失在人群中。一旦這個人失去自我,沒有了思想與追求,那么諸多丟掉靈魂的人將會組成一個盲從的人群,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將在掌控之中。
在生物界,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名字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爬行。行走時,最前面的毛毛蟲負責掌控方向,后面的毛毛蟲只需要跟隨隊伍前行即可。為研究列隊毛毛蟲的盲從性,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把一群毛毛蟲放在大花盆上,并誘導領頭的毛毛蟲圍著花盆繞圈,這時其他的毛毛蟲也跟隨著領頭的毛毛蟲,首尾相應,圍著花盆形成一個圈。
就這樣,毛毛蟲隊伍一圈又一圈地圍著花盆旋轉,其中的任何一只毛毛蟲既是隊伍的頭又是隊伍的尾,它們都跟著自己前面的那只毛毛蟲周而復始地爬。幾天之后,這些毛毛蟲被餓暈了,一只接著一只地從花盆的邊沿跌落下來。
在這個實驗中,列隊毛毛蟲們之所以圍圈行走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就是因為它們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使自己進入一個不斷循環的怪圈之中。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行為又何嘗不是與這些毛毛蟲相似。有不少人為迎合他人,使自己成為所謂的“合群”之人,他們開始磨滅自我個性,輕信所謂的權威人物,從來不敢發出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最終使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相反,當一個群體在盲目前進時,那些敢于后退或步調不一致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米勒是法國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在未成名之前,他為混口飯吃,從偏遠農村來到繁華的巴黎,開始畫起當時最暢銷的裸體畫。
一天晚上,米勒在巴黎街頭孤獨地徘徊,在一個燈光明亮的櫥窗前,米勒聽到有兩個年輕人正在議論一幅少女裸體畫:“這幅畫太糟糕了,令人厭惡至極!”
這幅被批判的裸體畫,正是米勒畫的。在這個繁華而浮躁的城市,米勒除了畫女人的裸體,其他什么也畫不出來,這令他痛苦萬分。
回到家里,米勒對妻子說:“我決定從今以后再也不畫裸體畫,即使這種決定會令我們的生活更窮困。我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想讓自己回到農村,真正生活在農民中間去。”
很快,米勒從巴黎移居到一個叫巴比松的村落。在這里,米勒用自制木炭畫自己喜歡的素描。在最窮困時,米勒需要靠朋友的救濟度日,而且他的作品經常會遭到資產階級文人學士的攻擊、詆毀。但他并沒有動搖,依然堅持創作表現農民題材的作品,并創作了《播種》、《拾穗者》、《扶鋤的人》等代表性作品。由于巴比松村落風景優美,后來更多的畫家聚集到此地,形成著名的巴比松畫派。米勒成為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并享有“農民畫家”之美譽。
這位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在總結自己一生時說:“我生來就是一個農民,到死也是一個農民。我要用畢生的精力來描繪我所感受到的東西,而不是畫時代流行的東西。”
偉大的藝術家米勒,明白自己不適合畫裸像,就安安心心地做一位獨具風格的“農民畫家”。這種與眾不同的選擇,成就了世界級的藝術大師。
一個人如果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并一直堅持下去,最終往往會獲得驚人的成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隨波逐流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比如很多知識分子看到做生意賺錢,也跟著下海經商;公司職員看到炒股賺錢,也跟著借錢炒股;農民看到別人種大蒜賣了高價,也跟著一窩蜂種起大蒜。其實,每個人的能力、興趣各不相同,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跟隨別人,反而會喪失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最終在盲從的道路上耗死自己。
個性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生命的價值,更是創造力的源泉。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都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當有一天,你若發現自己是眾人眼中格格不入的“不合群”之人,請不要驚慌,更不要悲哀,這或許證明你的靈魂沒有在人群中消失,依然保留著本真的自我。而那些在人群中隨波逐流的人,他們卻成了丟失靈魂的行尸走肉,早已在人群中把自己迷失得無影無蹤了。
2.很多人活著活著,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如何不讓歲月的刻刀改變我們的模樣,如何找到真實的自己?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人生苦短,難道你甘心讓自己的理想還未綻放就枯萎嗎?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渴望風風光光,活出真我的風采。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總是活著活著就迷茫了,活著活著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當初那個自信的自己在現實面前退縮了,對整個世界開始妥協,逐漸變得面目全非,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每天陷于苦悶之中,明明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每天的現狀卻又偏偏如此。內心自卑而空虛,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業也不敢去追求,因為必須應對艱難的日常生活。有些人甚至把自己沉浸于網絡的虛幻和酒精的麻醉中,以此來刺激自己的神經,生命寶貴的時光就這樣一天天被浪費了。
我們是否真正地為自己活過一回呢?每個人都有必要問問自己。人生短暫,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如果死神站在你面前,你是否可以拍著胸膛說,這輩子我活得值了,沒有任何遺憾?相信很多人都會手足無措。是的,我們這輩子活給世界看,活給別人看,唯獨忘記了自己,甚至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是誰。
曾有一個《我不知道我是誰》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只名叫達利的兔子,達利正處于自我認知的困惑期,它不知道自己是誰。
達利問自己:“我是一只猴子嗎?可是我沒有長長的尾巴。我是一頭無尾熊嗎?可我也沒那么難看。也許我是一頭豪豬?可豪豬長滿了刺!”
達利甚至不知道自己該住在哪里。它走進山洞,里邊又冷又黑。它爬上鳥窩,可它剛躺下,卻感覺這里太窄,腿腳都伸不直!達利看見松鼠在吃橡子,它決定自己也吃這種果實。
這時,專門吃兔子的黃鼠狼躥出。黃鼠狼的牙齒像碎玻璃一樣鋒利,眼睛像跳蚤一樣敏捷。達利向黃鼠狼打招呼:“Hello,你是獾么?你是大象?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鴨嘴獸!”黃鼠狼說:“哦,不,我是一只黃鼠狼。”黃鼠狼?達利從沒見過黃鼠狼,它繼續問道:“你喜歡吃包心菜么?你吃小蟲子么?你一定最喜歡吃水果吧?”話音剛落,黃鼠狼來到達利的跟前,大聲說:“不,我吃兔子,你就是兔子!”“啊,我,我是兔子?”黃鼠狼舔著嘴巴,朝達利猛撲過去,達利想都沒想,閃電般轉過身,用它那超級大腳使勁一踢,黃鼠狼飛上了天。其他兔子紛紛從洞里跑了出來,它們歡呼著擁抱它,高興地喊起來:“耶,英雄!英雄!達利,你是大英雄!”
“英雄?原來我是英雄,我還以為我是只兔子呢!”達利興奮地說。
在這個世界上,兔子達利是很多人的寫照。雖然他們活著,但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去模仿別人,這是一種內心的迷失。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很多人喜歡以別人為參照,喪失了真實的自我。比如,當看到某種職業熱門,自己也跟風而上,等自己做了卻發現并不適合自己;當看到別人穿金戴銀,也從來不考慮自己的經濟條件是否允許,總是透支消費;生活中“東施效顰”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在跟隨別人的腳步中彷徨徘徊。最終,很多人活著活著,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是誰?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話題,同時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希臘太陽之神阿波羅的圣殿門口,刻著一行古老的字,其內容是:“要認識自己,這是人類最大的智慧。”的確,一個人要想活出真實的自我,其首要任務就是認識自己。
哲學家盧梭說:“上帝把你造出來后,就把那個屬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再有第二個你被鑄造出來。在這個世界上,名聲、財富或多或少總能求得一些,但是每個生命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卻是獨特的,是其他任何人都無可替代的。在生命的范疇中,人類的第一哲學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個人只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活出人生的輕松與灑脫,才能活出生命的特色與滋味。
請不要用別人的影子來刻畫自己的未來,不要用別人的“閃光點”來照耀自己的生命,更不要用別人的行為來框定自己的人生。這都是對自己的鄙視與不尊重。世界上不存在兩個相同的“你”或“他”,所以你不是誰,誰也不是你。好好做自己,人生才美好。
3.活出自己內心的愿望,不要活成他人想要的形狀
我們曾經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算再長,一輩子也只有百年而已。那么,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究竟在追求什么呢?或許,這是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每個人活著的意義各不相同。比如,有些人為名利而活,他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祿;有些人生活在燈紅酒綠的浮華之中,他們信奉及時享樂的人生信條;有些人為兒女子孫而活,他們追求的則是后輩們功成名就、人生安康。
那么,這些人生活得幸福嗎?他們的人生成功嗎?其實,人這一輩子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種,那就是按自己內心的愿望來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而不是努力活成他人想要的形狀。下面讓我們看一個耳熟能詳但卻十分經典的故事:
有一美國富翁去墨西哥的海邊度假。在漁村的碼頭,富翁看到一只小船正在靠岸,船上放著幾條大黃鰭鮪魚。富翁對漁夫的捕魚技巧恭維了一番,然后問漁夫:“抓這么多魚需要多長時間?”漁夫說:“只需一會兒工夫就能抓到。”富翁又問:“為什么不多工作一會兒,以捕獲更多的魚?”漁夫不以為然地回答:“這些魚已足夠一家人的生活所需。”
富翁又問:“你每天只工作這么短的時間,剩下的時間用來做什么?”
漁夫想了想說:“我每天早晨睡到自然醒,起床后出海抓幾條魚;出海回來陪孩子們玩一玩,中午陪老婆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去村子里喝點小酒,跟哥們兒玩玩吉他,侃侃大山。日子過得充實而忙碌!”
美國富翁認為人不應如此虛度,于是給漁夫出主意說:“你每天應該多花些時間捕魚,這樣你就有錢買只大一點的船。等你買了大船,就可以抓更多的魚。然后買更多的船,擁有自己的漁船隊。這樣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把大量的魚直接賣給加工廠。當你攢夠了錢,可以開一個海產品加工廠,自己生產、銷售。然后,你可以把工廠擴展到洛杉磯、紐約等城市。”
漁夫問富翁:“完成這一計劃需要多長時間?”
富翁回答:“大概需要20年。”
漁夫又問:“那然后呢?”
富翁興奮地說:“時機一到,你可以宣布企業上市。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像我這樣,成為身價過億的富人。”
“再然后呢?”漁夫接著問。
富翁說:“那個時候,你就退休了,可以搬到海邊的漁村去住。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起床之后出海抓幾條魚;回家后陪孩子們玩一玩,中午陪老婆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去村子里喝點小酒,跟哥們兒玩玩吉他,侃侃大山。”
漁夫疑惑道:“我現在不是已經過上這樣的生活了嗎?20年后,可能我都老得快死了吧!”
在這個故事中,漁夫可謂智慧之人,他清楚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更清楚自己的內心追求什么。然而,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像這位美國富翁設想的那樣,總是在刻意尋找什么,總是不遺余力地去獲得什么。然而,等把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全花費在某件事情上后,卻猛然發現,兜兜轉轉幾十年,又回到了生命的原點。而我們花大半輩子所追求的東西,并不在遙不可及的遠方,而是眼前那些觸手可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