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你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
人,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中寫了這段話:
他感到自己從來不曾如此幸福,即使在戰爭以前的歲月。他喜歡香格里拉獨具的寧靜平和的環境,它那種深刻而奇異的理念撫慰了他的心靈;他也喜歡這里的人們所具有的深沉的情感世界和細膩婉轉的表達方式。經歷和感受的一切讓康維明白,在這里,粗魯無禮之人絕不會享有別人的忠誠和信任,拐彎抹角也絕不應該被當做虛偽的表現;他欣賞人們言談之中那種風范以及輕松隨意的氣氛,這不僅僅是出于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成就……
主人公康維半生奔波忙碌,游走于嫉妒、恐懼、虛偽、迷茫、不安、自卑、抑郁、躁狂……這一系列消極的情緒中,康維逐漸變得弱智化,在關鍵時刻無法保持理性,無法冷靜,只能匆忙應對,從而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直到他找到香格里拉。
康維的感情游走于嫉妒、恐懼、虛偽、迷茫、不安、自卑、抑郁、躁狂的消極情緒中,這一切都因為康維的心理很弱小,這導致他的生存根基一直在動搖。生活的任何一次變動、殘酷現實的每一次打擊、他人的每一次傷害,都讓康維感覺自己的心理世界風雨飄搖,在這種生活中,康維差點被吞沒下去。
康維的這些消極情緒,嫉妒、恐懼、虛偽、迷茫、不安、自卑、抑郁、躁狂是不是時常伴隨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生活?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抵御外界對我們的心理操縱,甚至對外界對我們的心理操縱沒有任何抵抗能力,比如,我們會被蚊子的嗡嗡聲攪得心神不寧,我們會為一件棘手的工作焦慮不安,我們會為領導的一句批評而心灰意冷……
然而,這一切,都將會成為讓我們事后覺得愚蠢并且后悔的錯誤。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不管你肯定抑或是否定,事實就在那里——你缺少一顆強大的內心。
這些犯的錯誤,不該成為事后讓你反悔的原因,準確地說,根本不應該出現這樣一件事——蚊子嗡嗡是在唱歌,你無法選擇接受,完全可以忽略;工作棘手,焦慮不安只會暴露你的無能;領導的批評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鐘,他在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還可以提高。雖然不至于要為領導的批評唱贊歌,但也不至于因為批評亂了我們的心智……
面對困難,能笑出聲來的人才能贏,才能走得更遠。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戴爾·卡耐基說:“做人最重要的第一素質不是手段,而是有一顆強大的‘心臟’。”他說,人活著就是一場場跟合伙人、跟事業、跟生命的談判,而談判是雙方相互妥協的藝術。這種妥協不是保守、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積極的進步。想實現這種妥協,需要手段,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支撐這種手段。
這種相互妥協就是一條食物鏈,在這個鏈條中,你在心理上輸了,你的手段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力,手段便無從發揮。這個時候,你在食物鏈中就會處于劣勢。當你失去賴以生存的手段時,你在世界中就輸了。心理弱小者不僅難以避免自己被人在心理上吞噬,甚至有可能因為自己內心的弱小,而輸掉整個人生。
一個人,分析起來,共有三種“心理”。
第一種心理是“動物性”。
人類的進化史已經證明,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是由一種好斗心極強的動物進化而來的(最科學的一種說法,是說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進化的人類盡管已經與動物區別開來,但動物的劣根性還未完全消失。
人類為了生存,需要競爭,時而合作,時而分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至今還保存著動物的習慣——在饑餓的時候,會襲擊、傷害,甚至是破壞賴以生存的環境。
第二種心理是“社會性”。
單純地依靠“動物的好斗心”,人類難以長久存在,也許根本不能延續到現在。為了生存,他們需要收斂、擯棄一部分屬于動物的劣根性,建立在一種“雙贏”的感情基礎上,組成社會,以馴化“動物的感情”,這樣人類才能有秩序地生活,持續不斷地存在。
第三種心理,是“個人性”。
這是屬于人類的一種特殊的感情,屬于心靈的產物,對外界環境比較敏感。由于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歷不盡相同,“個人性”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感情因素中的喜、怒、哀、樂,屬于維持和控制情緒的關鍵所在。
一個健全的人,他的心理是由上述的三種“心理”組成的。這時的人類,有著某種動物的特性,比如狗的忠誠、狼的殘忍,但也有必須改變原始感情的需要,以符合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如,不能侵占別人財產,不能傷害別人性命,這樣才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
人類已經把“動物性”馴化得很好,知道在感情中不能受“動物性”的支配,能夠嚴格地按照道德和約定俗成的標準表達人類的感情。但在人類的內心里,“個人性”卻得到宣揚和支配。
在個人的心理進化中,一些負面情緒也隨之出現,比如:煩躁心理就屬于不可擺脫的一部分。
根據心理層面的理解,煩躁心理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情緒方面出現的低落、厭倦等消極狀態,通常出現在以下幾種比較典型的狀態下:
1.長時間重復同一動作、行為,做同一種事情,會因為機械性重復,心理煩躁,表現在情緒上就是一種煩躁狀態。
比如,經常能夠聽到這樣的聲音:“每天都是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已經讓我對人生失去了興趣。”
2.長時間處在同一種外部環境中,而這些環境的最主要部分從無改變。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會產生外界刺激停滯的錯覺。
比如,婚姻生活中,每天都是一成不變的家庭生活,連以前熱衷的性生活都變得索然寡味,對婚姻、愛情失去了應有的心跳。
3.由于某種意外情況,內心受到刺激產生的自我保護心理應急反應。在這樣的狀態下,信息很難進入人的主觀反映視野,情緒上就表現為抵觸狀態。
比如,在愛情方面受過傷害的人,如果不能擺正心態,就會把愛情看做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說去積極地追求了。
這幾種狀態,不管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都是一種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心理上一旦出現消極的情緒,生活就會十分苦惱和不幸。
這些消極情緒讓人們的生活充滿苦惱,常常會讓人神經衰弱、敏感、對一切毫無興趣。想擺脫這種心理,非具備一顆強大的內心不可。
至于如何才能具備一顆強大的內心?這是寫這本書的初衷。
以煩躁的心理為例,如何去消滅這種煩躁,請繼續往下看:
狗最喜歡的食物是什么?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狗最喜歡的是肉和骨頭。如果繼續追問,肉和骨頭比較起來,狗更喜歡吃什么?
你的答案可能是,狗更喜歡吃肉。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英國動物學家埃爾頓經過研究,發現骨頭和肉比較起來,狗更青睞骨頭。
第一次,將肉和骨頭同時放在狗的面前,狗對肉只有三分鐘的熱度,三分鐘過后,狗會對肉敬而遠之,將精力放在骨頭上面;
第二次,將肉和骨頭同時放在狗的面前,狗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骨頭上,并樂此不疲地啃咬著,直到骨頭被狗啃咬殆盡。此過程中,狗對肉連看都不愿意看一眼。
此后的幾次試驗,狗依舊對骨頭感興趣,這充分證明了“能讓狗永遠感興趣的只有骨頭”。
醫治煩躁心理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必須完全明白煩躁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去著手。
這里的良藥就是“骨頭”。
這根“骨頭”,就是人們需要的強大心理的一個縮影。
每個人都需要這根“骨頭”,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從今天起,做一個心理強大的人。
強大的內心促進與人交流
我的一個從海外歸來的紳士朋友告訴我他在乘坐地鐵時的感受。他說,在地鐵里他沒有安全感,嗚嗚的聲音,很多乘客面如死灰,閉上眼睛不說話,偶爾身體會隨著車廂的活動有節奏地搖動;有的乘客把對開的報紙伸到了別人的臉下面,專心致志時甚至把頭也探過去;有人把胳膊往別人肩膀上一放,扭頭去看窗外風景……就這樣,兩個男人因為“領地”問題發生武力沖突——在領土的糾紛上,沒有談判,只有戰爭。
朋友吸取教訓,乘車的過程中,碰到別人時會迅速說“對不起”,以此來逃避“領土糾紛”。但讓朋友不理解的是,地鐵司機的駕駛能力很差,短短的10分鐘內自己沖撞了別人四次,出于化解糾紛的心理,他連說“對不起”,結果身邊的人以一種非常奇怪的目光看著他。
我笑著說:“在十分鐘之內,對對方說‘對不起’四次以上,會讓對方直接崩潰。”
知道什么原因嗎?
簡單的解釋,即弱小的內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隨時發生波動。
換言之,一顆弱小的心讓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心理幻覺,說“對不起”的人內心不夠弱小,屢次說“對不起”,如果對方內心不夠強大,同樣會崩潰。
一個人的內心像一個氣球,內心強大的人,擴縮的范圍就大,擴大的時候能夠無邊無際,縮小的尺寸也會超越常人。內心弱小的人,遇到所處的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所表現出來的是縮小,無限制地縮小。
簡單地說,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種本能的心理——保護自己無形的領地的心理。每個人在自己的潛意識里,都生活在一個“氣球”里。不管是處于哪種環境中,周身都被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氣球”包圍著。很多時候,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在某些時候,我們內心會感到不安、緊張,這就是有什么侵犯了“氣球”。
用通俗的方法來解釋,這種“氣球”好比從領海基線量起12海里以內的寬度屬于領海權,從身體以外開始的一部分距離同樣被人劃為自己的“領地”,這里的領地就屬于“氣球”。
再比如,在一所學校的閱覽室內,當里面只有一位讀者時,你走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
當你緊挨著在他們的身邊坐下后,他們會不由自主地以一種敵視的目光看著身邊的這個陌生人。大多數人會選擇默默地移到別處,甚至有些人會明確地表示反感,明確表示:“你想干什么?”
這說明了人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包括距離,還包括聽覺、視覺,甚至嗅覺。比如,在一個公共場合中,有些人會對大嗓門講電話的人表現出反感;在餐廳里,有些人會對吃飯時交談甚歡的人表示強烈的不滿。這些通過聽覺產生的排斥心理,同樣是因為內心受到影響的緣故。
相反,如果兩個人是情侶關系,則會對這種影響視而不見,別說10厘米,即便是零距離也不見得會覺得難受,這時候,人的內心足夠強大,能夠禁受得住這種影響。可是,如果對方是陌生人,10厘米的距離就會使其心理產生變化。
與人交往中,要避免這些來自外界的影響,就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只有有強大的內心,才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交流,避免由于小問題產生摩擦。
在自己的內心放置一面鏡子,告訴自己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
心理強大的標準
縱觀中外那些功成名就之人,他們除了靠自己的能力、才智獲得成功之外,還需要依靠一顆強大的內心。
強大的心理是一個人成大事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沒有強大的心理,你要想成就大事所花的時間就會更多;沒有強大心理的支撐,你甚至成就不了大事。心理強大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活血丹。不懂得去培養強大的心理,你就錯過了成就大事的機會。
關于心理強大的標準至今說法不一,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心理強大應符合以下條件: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一個人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其了解、認識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條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并具有情緒體驗能力,從而使自我效能感增強;而智力落后者經常遭遇失敗,并伴隨煩惱、痛苦的體驗,產生自卑感。
舉個例子。卡耐基是20世紀響當當的一位人物,卻一直為自己年輕時的舉動耿耿于懷。他說,潛意識中,我希望我的一舉一動,會引起無數少女的尖叫;我的每一次揮手,會引起人群的大片騷動;我的每一次出現,都會讓無數的閃光燈閃爍;能夠用神色、聲調、手勢產生轟動的效應……然而,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充滿泡沫的夢想。
卡耐基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人,他用一種積極的潛意識鼓勵自己,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規范。
(二)適當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當前,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就會被消極情緒所困擾;而這些消極情緒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話,就可能使自己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并可能對接下來的行為產生消極影響,患上心理方面的疾病。同時,不良情緒的發泄方式,必須考慮道德及社會的評價。
林肯總統曾經說過:每天早晨醒來的時候,我都這樣告訴自己:即使身上只剩下最后一個銅板,即使已是窮途末路,即使在即將交房租的時候,我銀行的賬戶里只有1美元,即使所有的人都嘲笑我。事情還沒到最糟糕的時候,我想。
林肯總統就是具有能夠適當調節情緒能力的人。
(三)自我評價恰當
心理強大的人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揚長避短,在學習、工作上獲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諧相處。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將失敗歸因于機遇和任務難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將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倫敦的西敏寺教堂旁邊的一塊墓碑上寫有這樣一段話: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年事稍長,閱歷增多時,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我最親密的家人身上。然而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都維持原樣。
年事已高時,我終于頓悟,我應該先改變我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我的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這樣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這段墓志銘告訴我們,人生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生將是一張白紙。
(四)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強大最直觀的體現是與人溝通,因此,溝通能力成為心理強大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心理強大的人,樂于與他人交往,能與他人建立較為和諧的積極的人際關系;反之,就會離群索居,對他人不信任,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煩惱和痛苦。
有天,卡耐基和助手瓊斯去拜訪一位博士。一路上看到很多的狗,盡管美國有法律規定,體型超過35厘米的家犬必須要圈養,但依然能夠看到很多的狗散養著。
一路上,總能聽到狗叫聲。每次聽到狗叫聲,瓊斯似乎都小心翼翼。
卡耐基對他說,“你不需要擔心,只需要防范著那些不叫的狗。”
瓊斯嘲笑他,說,“不叫的狗多么溫順,為什么要防著它們?”
在進入博士的院子時,從門后面竄出的狗攻擊了瓊斯。
他很痛苦,“它真是討厭,一聲不吭就攻擊我。”
卡耐基告訴瓊斯,“不叫的狗雖然很可愛,卻不能給人安全感。”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也對人的心理強大提出了自己的標準,我們來研讀一下:
心理強大的人與普通人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一般都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的特征:
1.敏銳的洞察力:能準確客觀地洞察現實,并與之形成更加融洽協調的關系。自我實現者一般都具有較優秀的鑒賞力或判斷力。
2.認可自己與他人:對自己、他人及整個自然表現出更大的認可。自我實現者相對地不受那些令人難以抬頭的罪惡感、或者使人嚴重自卑的羞恥心以及極為強烈的煩躁焦慮等情緒影響。
3.坦率、自然、自發性:自我實現者的一切思想言行都比較自然、坦率和純真,發自他們的自然本性。
4.以問題為中心:自我實現者一般都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強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自身以外的問題上。
5.超然獨立,有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的人一般不害怕孤獨,有時甚至主動追尋清靜和獨處。
6.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環境的約束:激勵自我實現者的是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
7.高級的審美情趣:自我實現者具有奇妙的反復欣賞能力。
8.較常經歷神秘體驗或高峰體驗:很多自我實現者都描述過他們常經歷一種被人們稱之為“神秘體驗”的個人體驗。
9.深切的社會情感:自我實現者對人類懷有一種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的感情,對他人的關心,不只局限于他們的朋友和家庭,而是涵蓋了全世界一切文化背景下的所有人。
10.具有深厚的人際關系:自我實現者比一般人具有更深刻的人際關系,更多的融洽,更崇高的愛,更完美的認同,以及更多的擺脫自我限制的能力。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特征:自我實現者一般具有民主的思想傾向。他們不以種族、地位、宗教為基點來待人處事,能對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無視該人的階級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種族和膚色等。
12.能分辨善與惡、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道德力量很強,他們都有明確的道德標準,能明辨是非善惡,只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13.具有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自我實現者的幽默感不同于一般類型,對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他們并不感覺如此,因此不會流露出在傷害他人感情或猥褻淫穢的事情上尋找幽默的傾向。
14.富有創造力:所有自我實現者都在這方面或那方面顯示出具有某些獨到之處的創造力。
15.對文化適應的抵制:自我實現者能在多種方面與文化和睦相處,但他們不隨波逐流,不墨守成規,他們是注重內心體驗的人。
16.能超越各種二元式的對立而達到一種整合的狀態:在自我實現者眼中,那種一般人看來是截然相反、截然對立或截然二分的東西在世上并不存在。
馬斯洛的標準較好地反映了當代人對心理強大的全面需求和呼喚。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道坎
戴爾·卡耐基認為,人活著就是一場場跟合伙人、跟事業、跟生命的談判,而談判是雙方相互妥協的藝術。這種妥協不是保守、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積極的進步。想實現這種妥協,需要手段,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支撐這種手段。
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由于心理不夠強大,在這種與合伙人、事業、生命談判的過程中,不能正確地對待妥協,一直奔波在心理的黑暗深處,看不到妥協背后的光芒,結果產生一系列消極的情緒。
這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認知,缺少一個能夠正視一切的強大的心臟。
缺少一個正視一切的大心臟,是因為人的心理有一道坎,這道坎阻礙了很多人的前行。
一個人的心理,主要由“動物性”、“社會性”、“個人性”三種心理組合而成,動物性充斥著野蠻,社會性則是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是一種維持秩序的需要,至于個人性,則是一種特殊的感情,屬于心靈的產物。
“動物性”、“社會性”、“個人性”三種心態,有著很大的差別,動物性傾向于野蠻,社會性傾向于集體,個人性則傾向于善良。從“動物性”過渡到“社會性”,再從“社會性”過渡到“個人性”,每次過渡都有著一道界限分明的坎。
以生活中的布料為例,一塊黑白顏色、界限分明的布料,單純地看,黑色和白色有著本質的區別,中間有一道明顯的分界線,似乎黑色與白色之間,有一道再分明不過的坎。事實上并不是如此。
從微粒的角度來說,黑色與白色之間會有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區域,這片區域連接著這塊布料,從黑布跨到白布上,需要邁過黑布與白布之間的區域,這片黑白不分的區域,就好比心理的那道坎。
人的“動物性”與“社會性”之間有一道坎,“社會性”與“個人性”之間,同樣有一道坎,能不能跨過這道坎,則是考驗很多人的重要因素,盡管這道坎屬于心理層面的一個部分,就好比黑布與白布之間的界限,也屬于這塊布的一部分。
來說一個故事:
一個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整天念叨著自己一無所有,抱怨自己不是富二代,沒有一個有億萬財富的爸爸。
這天,他碰到了一位智者,智者聽完年輕人的抱怨,問年輕人想要多少錢才滿足,年輕人說最少要一千萬。
智者聽后說,我現在給你一萬砍掉你一只手,你愿意嗎?
年輕人說當然不行。
智者又說那我給你一百萬砍掉你的一只胳膊,你愿意嗎?
年輕人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說,絕對不可能。
智者接著又說,我給你五百萬砍掉你一條腿,你愿意嗎?
年輕人急了,說智者在和他開玩笑。
智者笑了,最后說:“這樣吧,我給你一千萬,你把命給我留下得了。”
年輕人一聽大怒,吼道:你瘋了嗎,我的命才值一千萬?
這時智者微微一笑說道:年輕人,我給你一千萬你都不肯成交,也就是說你不只有一千萬,那你還天天抱怨什么呢?
一無所有與一千萬之間是如此接近,而人的心理卻無法跨過這道坎。這是心理弱小的表現,容易被眼前的一片樹葉擋住目光。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當自己意氣風發、大展身手之時,便會感覺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甚至自己一無所有,卻看到了成功時的自己;而一旦遇到困境、舉步維艱之時,就覺得生活失去意義,甚至感到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即便身處金字塔的頂部,內心卻已經跌入萬丈深淵。
這是心理弱小的最直觀的體現。
在人的潛意識中,他們希望被重視,希望發揮自己的作用,體現自己的價值。然而,潛意識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那道坎,擋住了很多人。如果你忽略潛意識,你就永遠無法發揮它們的作用。潛意識就好比是一無所有的人,發揮作用就好比是自己身上的各處器官,器官可以隨時發揮作用,無奈卻因為跨不過心理的那道坎,器官能夠轉化為財富的作用也就無法得到體現。
生活中,能不能跨過這道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事業。
內心弱小的人,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一無所有。一無是處是你在心里將自己定位為一無是處,一無所有是你將自己的軀體定格為一無所有。一旦確定了基調,你就已經徘徊在一無是處、一無所有的怪圈中了。
從外界因素來說,每個人心中的一道坎,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會認為那個坎是越不過去的。比如,一葉障目中,一片小小的樹葉,居然擋住了所有的可能實現的希望。同樣,在現實中,僅僅2米高的一堵墻,在心理弱小的人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峰。
的確,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內心弱小的人來說,就有可能是那座難以逾越的坎。
事實上,這道坎在每個人心中都是不一樣的。在有些人的心中可能是蟑螂、老鼠之類的,一見到就失聲尖叫;又或者是高處的地方,一見到就會兩腿發軟,渾身無力。
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影響下,那堵墻變得那樣高不可攀,那么陡峭險峻。漸漸的,我們自己都開始不相信自己,放棄了。在那樣微不足道的一堵墻面前,內心弱小者完全禁錮了自己。
消極的心理與積極的心理同樣屬于情緒的一種,兩者之間存在著一道坎,越過這道坎,你就走進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比如,消極的另一面是積極,消極與積極之間有著很深的聯系,就像白布與黑布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跨過那條界限,消極就會被積極取代,進而在積極的心理下,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泰勒經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我們每個人擁有90%的積極情緒因子,而只有10%的消極情緒因子。然而,這10%的消極情緒產生的影響要遠遠大于90%的積極情緒。也就是說,消極的心理容易遮住所有的快樂,在消極心理的作用下,原本快樂的心情會全部消失。
消極的對面就是積極,盡管都處于一道坎的兩邊,但效應卻是完全不同的。
可悲的是,我們很少有人能夠跨越這道坎。
是什么在操縱我們?
很多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認知,缺少一個能夠正視一切的強大的心臟。你心理弱小的主要原因,是你內心深處的恐懼感。恐懼大都因為無知與不確定感而產生。
比如:在進行一場演講之前,你會感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這些表現是因為內心恐懼,造成了心理的滯塞、言辭的不暢、肌肉過度痙攣,從而嚴重影響了你接下來的演講效果。
再比如:外面伸手不見五指,電閃雷鳴,你一個人在家。除了電視節目發出的聲音外,整個房間非常安靜。突然,屋里的一個門關上了,并發出“砰”的一聲。
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全身肌肉也驟然繃緊。
不過你馬上就意識到那是風,沒有人試圖闖進你的家門。
在那一瞬間,你感到非常害怕,并做出好像生命遇到了危險時的反應。你的身體表現出一種“對抗或逃避”的狀態,這是一種對任何動物的生存都非常重要的反應狀態。
不僅僅是動物界,在植物界同樣有這種現象,比如含羞草。
然而,實際上,有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危險發生。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強烈的反應呢?恐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著名生物學家普利賽經過研究發現,恐懼是大腦中的一系列反應,從某個令人緊張的刺激開始,并以釋放出可導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以及其他反應的化學物質結束,這些反應也稱為“對抗或逃避”反應。這種刺激可能是公開演講、抵在你喉嚨處的一把刀,或者是潛意識里不愿意看到的東西。
人的大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器官,有超過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這些錯綜復雜的神經細胞構成了一個復雜的信息傳遞網絡,運行得緊張而有序,而這個網絡是我們所感、所想和所為的一切事情的起點。其中的某些信息傳遞導致感知和行為,另一些則產生自動反應。而恐懼反應幾乎是完全自動的:我們并未有意識地啟動它,甚至直到出現恐懼之后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因為大腦中的細胞會不斷傳遞信息并觸發反應,所以大腦中至少有幾十個外圍大腦區域與恐懼有關。但是研究發現,大腦的某些特定區域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比如,大腦中的海馬狀突起,主要是用來存儲和檢索感知記憶,處理刺激組合以建立場景。研究發現,如果海馬狀突起的部門有很好的延伸性,它能夠產生恐懼,也能夠消除恐懼。
這種恐懼感影響著人們的內心。也就是說,人們的內心弱小,多半是由于恐懼感的存在。除非我們能克服恐懼,否則我們在心理上還是弱者。
每個時代都有一種流行性傳染病,而社會價值排序,便是現代被標榜為文明社會的一種流行性的傳染病。
生活在當前的社會中,我們的身心常常有不能維系的危險,就像一架豪華的新型飛機,盡管配備了最先進的設備,但因載重超過機身的承重量,在突發狀況下,出現意外是不足為奇的。這種超過機身的承重量的現象,就屬于社會價值排序的表現形式。
簡單來說,社會價值排序就是社會的固有觀念,大學生一定要比民工掙得多,做官一定要有官架子,世界首富一定比普通人生活得幸福,種種價值觀念,就是在遵循某種社會價值排序的規則。
在這種社會價值排序中,很多人就為自己的心理弱小打開了大門。
比如:你出身名牌大學,必然要比普通大學學歷的人待遇要好,生活得更幸福。這種情況下,一旦對方有超過你的勢頭,你會感到緊張、不安,一種受到威脅的心理會油然而生。
心理長期處于這種情形下,就勢必會制造傷害、焦慮、憤怒、自卑和羞辱,因為按照這個規律,在這個社會之內,只有位于最高端的人,在人群中才能獲得絕對的心理優勢。
這種社會價值排序,必然會造成內心弱小的結果。
“一個假自我的人,是無可救藥的,無論別人如何贊美他,因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德魯博士如此說道。
在社會上,我們習慣去掩飾缺點,展現優點,將自己的優點全部展現在眾人面前。這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實現有效溝通的手段。
然而,如果這種“自我”過度地脫離了真實的自己,則會出現相反的作用。
美國社會學家布洛維說:“我們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趕路,以至于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樣,我們就會不斷被很多東西推著走,或者追逐著眼前的東西而去,而我們的靈魂早已落后在我們匆匆趕路的身影后面無影無蹤。沒有了自己的靈魂,我們的生活就交給了外物去控制。我們是不是也放緩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一個人過度地去掩飾真實的自己,軀體上的自己并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社會上的東西駐扎在自己內心的“復制品”。開始之初,人們會對復制品感興趣,但興趣過后,就會對此嗤之以鼻,因為復制品是廉價的。
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研究星座、血型、屬相的命運及性格特點,并樂此不疲地對照自己的血型、星座、屬相,參照具體的標準,會認為說得“很準”。其實,這些標準就是假自我,在潛意識中受到暗示。好比看到一件喜歡的衣服時,不會想到自己的體型是否適合這件衣服的尺寸大小,而是以衣服的尺寸大小來衡量自己的體型。即便是身體很胖,也會在潛意識里將自己的身材縮小尺寸,滿足這件衣服。看到關于血型、屬相、星座的標準后,會將這些介紹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即便是一大段無關痛癢的話,但只有一句切中你想表達的話,你都會覺得說得“很準”。
這種“參照帽子去想象腦袋的尺寸”的心理,讓許多可以成為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容易被你視而不見。
這種“假自我”需要精神強力的支持,這種現象在心理上就會形成虛空,讓人的內心失去防御能力,這也是心理弱小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大哲學家尼采很早就提出,他覺得人們是多么可憐地做著一道道問題下的奴隸,一道擺在那里的問題,一定要具備一個確定性,才能停止后人追逐的腳步。因此,他提出一句警語:不要被確定性吞沒。
只有能夠遵守這句格言的人們,才能得到生活的愉快和生活的意義。要知道人們的心理弱小,和人們千方百計尋找事情的確定性是分不開的。
因此,現代心理學家說:世界上最不幸的事,便是占人類半數的人都在尋找確定性,這種心理對整個人類心理的影響是何等之大?
比如,現在一些被認為能力不如別人的人,都在努力奮斗以證明他們其實比其他人優秀;而在這些優秀者之中,他們也同樣在和他們競爭,正在確定他們才是真正的優秀者人性的缺陷,當我們無法確定一種東西,我們就不會感覺到安全。
被確定性吞沒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無法體驗到自己在世界面前的力量的人。
世界上有多少悲劇、多少恐怖,都是因為別人言行的作用而發生的。這些恐怖和悲劇,就算莎士比亞也不能描寫其中萬分之一。
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實際上和愚昧同一意義,而且這種愚昧,是野蠻人和暴徒的愚昧:因為他們對自己與別人認識不清,由別人而無視自己,由無視自己而后悔不已。
每當我們從事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會聽到許多或反對或贊成的意見。他們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有的贊成我們的做法,有的卻將我們所要做的事說得漆黑一團。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顧慮別人的看法和議論。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們就可能半途而廢,甚至事情還沒做就夭折了。
別人的種種意見,讓我們充滿懷疑,懷疑的不是別人的意見,而是自己,考慮別人的意見超過自己,結果疑惑叢生,使自己心神不定。
比如:你計劃獨立創業,項目規劃都已經具備,準備付諸實踐時,一個異議的聲音出現:這個項目具體實施很困難。接下來,舉幾個莫須有的事例,然后再分析它的根源,最后來一句總結性的話。總而言之,他的出現證明了一個現象:你的周圍出現了反對的意見。
如果你內心弱小,會輾轉反側思考他的意見,然后不得已放棄你的所有的準備。
結果,別人的一句話,就否定了你全部的努力。你無能?他能力過人?
每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一條路,自己的路就要自己堅持去走,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有時候,人需要一點兒執著和一點兒固執。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到達自己夢中的地方。人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舞臺,而舞得好不好,關鍵在于自己這個舞者。
簡單的玩具,不簡單的價值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希爾頓在自己的作品中,這樣寫道:
在這個丟失信仰的社會中,每天,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你的耳膜,游行、人權、貸款、銀行、利息、汽車,礦難、籃球,話題多得永遠也說不完,洋洋灑灑在美國的各個角落。可是,偶爾短暫的平靜,心里就會覺得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不對,是我有病還是社會出了問題。也許,我們感覺到不對的恰恰是——簡單的玩具背后的不簡單的價值。
以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來開題:
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假日,總能收到許多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找遍了所有的信息,都看不到自己的名字。除了發送者的姓名不一樣之外,其余都是一樣的,這讓我一度懷疑手機是不是染上了病毒,在無限制地復制自己。
對這樣的信息,你會如何處理?
如果你將這些信息復制一下,然后群發,收到的祝福變成了一種負擔,送出的祝福也變成了一種負擔,何必呢?
這些信息發到了我的手機里,命運已經注定——或許蚍蜉的壽命比它還要長一些吧!出于禮貌,我回復簡單的幾個字:節日快樂!當然,我會附上他的姓名,表示看我的信息時能夠看到自己的名字。
在90%的情況下,我希望這種信息不再出現。但鈴聲響過之后,我比以前更堅信我的希望變成失望了。
即便被復制的信息說服了,但我卻固執地堅持著我本來的意見。
這是一種玩具,玩不了這種玩具,或者不想用這種玩具玩耍的人,在競爭中只能被淘汰出局,成為被淘汰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玩具如何玩耍,起決定作用的是制造玩具的人,而不是玩具。如果你沉迷于玩具,則會非常容易忽略玩具背后的價值。
再來說幾個奇怪的現象:
我認識一位叫威廉的英國小伙子,他特別喜歡中國的京劇,不遠萬里,從英國趕來學習京劇。威廉來中國跟隨一位京劇老師學習,除去上課的時間之外,其余的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學習經濟。
威廉很努力,花了三年的時間,學得認認真真,甚至有很多次催著老師教他,把老師累得半死,可結果也就學個一點半星,咦咦哇哇半天,要么就是音不對,要么就是腔不對。上臺邁腳,總也不對路數,自己著急,老師也跟著著急。
希臘有一種精美的繡花手巾,白色的布品織上蕾絲般的花紋圖案,非常美麗,桌巾、床單、圍裙,還有小件的手帕、頭巾等,有種希臘特有的白色的美感。希臘奧運會期間,一個朋友到那里去,喜歡上了這種手工藝,努力學習這種繡花手藝。由于時間有限,她購買了一本學習這種繡花手藝的書籍,又找了一個懂希臘語的朋友幫忙翻譯成中文,努力學習。
然而,兩年過去了,她依舊是只掌握一點皮毛。繡出來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那個標準,大家都不知道是差在哪里,最后只好放棄。
當今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汽車技術都很先進,但德國和日本是汽車技術最為發達的兩個大國。尤其是日本生產的汽車,質量更是一絕。日本汽車的生產程序與各國的生產程序沒有任何不同,都是先生產出散件,然后再組裝。美國、英國、中國,為了省錢,向日本人提出批量生產零件,自己組裝。然而,這幾個國家組裝的日本車,卻怎么也比不上日本人自己組裝得精良。
很多人懷疑原因出在組裝技術方面。為此,派人去學習組裝技術,然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可學的名堂。各個部件的零件是一樣的,組裝機是一樣的,程序也是一樣的,組裝順序和動作都是一樣的。然而回到國內,組裝的汽車還是不如日本人的。
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京劇、繡花手藝、組裝汽車技術,這些簡單的玩具,為什么有些人能做有些人卻總是揣摩不透呢?
20世紀80年代,英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名詞:看不見含量。正是看不見含量的存在,影響著同一事物的不同結果。比如,威廉學習京劇,朋友學習繡花藝術,日本企業組裝汽車,之所以同樣的努力達不到相同的效果,就是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素質甚至世界觀與潛意識起著決定作用。在事物的表層,這些因素卻是無法洞見的。同樣的表層現象,內含卻有著天壤之別,其中的差距甚至是致命的。
以京劇為例,在學唱京劇的過程中,京劇人的內心世界,始終裝滿了京劇的傳統藝術,血液里流淌著京劇的神韻。有一種潛在的京劇風韻指揮著他們。而沒有潛意識中的神韻意識,充其量只能是模仿,模仿得再像,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當今科學的發展,讓許多領域都已經無秘密可言。然而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技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正像有人說的那樣:東和西,到底有多遠,誰也不知道。其實這是一個內心世界的問題,心差多遠,東和西就差了多遠。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眼睛所能看見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許多看不見的含量,才是決定事物或某項藝術的最終因素。
內心世界決定著一個人的成就。簡單的玩具中,蘊藏著不簡單的價值,當你有足夠能力和智慧去支配某種行為時,盡管你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收獲的卻是寥寥無幾。
這可能不是你的能力問題,也不是你不夠努力,更多的是這種行為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如果你無法參透這種行為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只能說明你的內心很弱小,無法強大到能夠揣摩出真正的不簡單的價值。
要做到掌握不簡單的價值,需要認真思考玩具背后包含的價值。然而,正像希爾頓所說的那樣,“這個丟失信仰的社會讓我們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不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社會上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讓我們在這種規則中不斷碰壁,不斷摔倒。為了早日擺脫這種環境,我們學會了復制,學會了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完成復雜的任務。原裝與復制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斷碰壁、不斷摔跤讓人們變得急功近利,變得內心弱小。內心弱小時所采取的行動,是無法理解玩具背后的價值的。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為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漸漸讓強大的內心世界變得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