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與倒霉一刀兩斷(1)
- 幸運不是天生的是設計出來的
- 王平
- 4966字
- 2015-08-17 19:02:42
在你的生活里,你是否習慣在歷史悲觀的情節里心情沮喪?倒霉是否成為了一種行為習慣?如果你渴望幸運,如果你是聰明人,與倒霉運說再見吧!
解開歷史情節
假如我們對過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對未來的前景又焦躁不安,我們將無法達到真正的快樂。為陳年往事懊惱,而妨礙了眼前的幸福,那是愚蠢的。當然,人的一生中總有深謀遠慮和抱憾終身的時候。但是,往事一旦成為歷史,我們就應該跟它道別。解開歷史情節,擺脫習慣的束縛,突破人生束縛之繭,開始與倒霉運說再見。
過去只是代表過去
人生軌跡都歷經過去、現在、未來,不同人有不同的過去,可能輝煌也可能落魄。過去是人生的一筆積淀,無論美好、榮辱、成敗,都是我們的人生歷練,值得收藏。但一味回味就會遮蔽我們向前看的視野,在歷史的故紙堆里裹足不前。
人生軌跡并非一成不變,命運輪盤發生的變化往往令人瞠目結舌。睿智的人,如果過去只是毫不起眼的塵土,他會毫不猶豫的拭去塵土,重新凝結晶瑩的珍珠。如果過去是耀眼的星光,他會淡然的微笑,努力讓自己不迷失在閃耀星輝里,啟航于新的目標與超越。
是的,當你向前看,過去只代表了過去。拋開過去,人生可以發生諸多變化,根源在于自身。
有一個15歲的孩子,他頑皮,粗魯,無禮。在學校里,他惹事生非,與同學打架,沒有人喜歡他,也很少有人和他在一起玩耍。
但有一個人除外,那是一個叫菲拉的女教師。
一天放學后,菲拉叫住了孩子,說:“是這樣子的,老師最近遇到了一道難題,你能幫老師找出答案嗎?”
有三個候選人,他們分別是:
1.有點迷信,有兩個情婦,抽煙兇狠,并且嗜酒如命。
2.戀床一般到中午才起來,曾經吸過鴉片。
3.曾是國家的戰斗英雄,不吸煙,偶爾喝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情。
菲拉說:“假如上帝要在這三個人中選一位在后來能夠造福人類的人,那么他老人家會選誰呢?”
孩子想都沒多想,就說:“當然是第三個人啦。”
“不對,孩子。”菲拉搖搖頭說:“你知道第三個人是誰嗎?他的全名叫阿道夫·希特勒,他的罪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罵。”
孩子呆呆地望著菲拉,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么,你知道前兩位分別是誰嗎?”菲拉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第一個人叫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第二個人名叫丘吉爾,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
“孩子,”菲拉用手撫摸著孩子的頭說,“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過去的榮辱只能代表過去,讓我們重新開始,好嗎?”
孩子雙眼含著淚水,堅定地點了點頭。
許多年后,這個孩子的名字已被許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叫羅伯特·哈里森,他是華爾街上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
哈里森是幸運的,在于他有一位充滿愛心與智慧的老師,更在于年幼的他懂得了命運變化的道理——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重新開始,過去只代表過去。
如果哈里森的故事你僅僅認為是巧合,那么下面的故事,足以令人完全信服。
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
25年后,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叫學生做后續調查,看昔日這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結果根據調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這位教授在驚訝之余,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這位老師目前仍健在,雖然年邁,但還是耳聰目明,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
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
年邁老師的愛心誠然是這200名小孩命運里的明燈,故事也同時證明:即使我們出身貧寒、缺乏教育和見識,即使我們被貼上了“毫無出頭機會”這樣的標簽,先輩過去的生活軌跡只是過去,每個人都有突破命運循環的機會。
擺脫習慣的束縛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習慣的力量同樣是一種歷史情節,對人的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習慣的作用,利弊皆有。高汀有一句話:“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可是,人們卻喜歡習慣,因為造出習慣的就是人們自己。人們遵從習慣,形成一種滿足感,進而是心理依賴,久而久之變成我們生活上的必需品。
習慣之始如蛛絲,習慣之后如繩索。好的習慣,能使我們成長為一個堅定、有毅力的人。而壞的習慣,或是表面無害的慣性,是我們形成不幸生活的誘因,這種習慣——失落感的循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變成我們心理依賴的對象,人們會形成一種幻覺,若打破它,就如同活生生的撕裂本身屬于我們的東西,痛苦不堪。擺脫習慣的束縛,需要認識習慣的智慧,突破束縛的勇氣。
★辨別出習慣。
在印度和泰國,你將隨處可見一種非常荒謬的場景。在很多地方,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卻拴得住一頭千金重的大象。游人表示不解,難道這小小的柱子另有乾坤,這截細細的鏈子藏有奧妙,能抵擋過千斤重量?
答案令人思索: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么掙扎都無法掙脫。最初,小象拼命的拉扯,卻無能為力。漸漸的,小象拉扯的次數和力度都小了。到最后,小象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直到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它也絲毫不掙扎。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了,可是大象是被習慣綁住。
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多少這樣細小的鏈子呢?當我們能力不足時,它們束縛了我們。當我們發現無法掙扎時,便永久的停止的我們的努力,即便有一天我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力量。很多人,在習慣里已經喪失了辨別出鏈子的能力,只有在因為習慣而受挫的時候,才意識到不良習慣的存在。
在北京一家外企的招聘會上,報酬豐厚,要求嚴格,一些高學歷的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幾乎要如愿以償。最后一關是總經理面試。
總經理說:“我有點急事,你們等我10分鐘。”
總經理走后,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們圍住了老板的大辦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來信,沒一人閑著。
10分鐘后,總經理回來了,宣布說:“面試已經結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錄取。”
這些年輕人大惑不解:“面試還沒開始呢!”
總經理說:“我不在期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本公司不能錄取隨便翻閱公司文件的人。”
年輕人聽后全都傻在了那里。一個微不足道的習慣,阻止了他們成功的腳步。只有在機會失去后,他們才能夠幡然悔悟。而有一個例子,恰好從另一面證明,習慣能使一個人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40年前,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在20多名宇航員中,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
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他感到這名27歲的青年如此懂得規矩,又如此珍愛他為之傾注心血的飛船,于是決定讓加加林執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圣使命。
試想其他沒有入選的宇航員,豈會料到因為一個壞習慣,自己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已經失之交臂。如果我們永遠只是在嘗受失敗的苦果后認識到習慣的存在,那我們將永遠活在壞習慣的陰影里。
★突破習慣的束縛。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不良習慣時,是否想過要去克服它,并且改變自己的生活呢?你是否具備了足夠的勇氣、毅力和對自己的信心,有能力克服?
事實證明,勇于改變、突破不良習慣束縛的人,往往具有堅毅的品質,更能成就人生的精彩。
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曾經是個大煙鬼,煙抽得非常兇。
有一次,他度假開車經過法國,天降滂沱大雨,開了幾小時車后,他在一個小城的旅館過夜。吃過晚飯,疲憊的他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清晨兩點鐘,蓋蒂醒來。他的煙癮又犯了,很想抽一根煙。打開燈,他自然地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煙盒,不料里頭卻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尋衣服口袋,毫無所獲,他又搜尋行李,希望能發現他無意中留下的一包煙,結果又失望了。
這時候,旅館的餐廳、酒吧早關門了,他唯一可能得到香煙的辦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幾條街外的火車站去買。
越是沒有煙,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煙癮的人大概都有這種體驗。蓋蒂脫下睡衣,穿好了出門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時候,他突然停住了。他問自己:“我這是在干什么?”
蓋蒂站在那兒尋思,一個所謂的知識分子,而且相當成功的商人,一個自以為有足夠理智對別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離開旅館,冒著大雨走過幾條街,僅僅是為了得到一支煙。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習慣,這個習慣的力量有多么強大啊?
沒過多會兒,蓋蒂下定了決心,把那個空煙盒揉成一團扔進了紙簍,脫下衣服換上睡衣重新回到了床上,帶著一種解脫甚至是勝利的感覺,幾分鐘就進入了夢鄉。
從此以后,保羅·蓋蒂再也沒有抽過香煙。后來,他的事業也越做越大,成為世界頂尖的富豪之一。
習慣的力量無形而強大,當你意識到不良習慣的存在,請冷靜的反思,并堅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克服它,像故事中的保羅·蓋蒂一樣,把壞習慣留在陰雨的夜里。
★不再習慣于承受傷害。
在一個心理專家的講座上,專家講了一個實驗。實驗內容是把一只猴子放在一個鐵籠子里,籠子用絕緣體分成了兩半,當其中的一半通電的時候,猴子會用最快的速度逃到另外的一半去。當科學家把絕緣體拿掉,整個籠子全通上了電。最開始的時候,猴子還像以前那樣逃到另外一邊去,幾次之后,它發現整個籠子全部充滿電流,于是,它不再像以前那樣選擇逃避,而是絕望地、無辜地、老老實實地呆在籠子的角落里——它已經習慣了承受傷害。
你的身邊或許曾經發生這樣的事情:她是個溫柔的女人,從戀愛到結婚,她一直用寬容的愛寵著他,因為她認為,只有她才是了解他的,所以她原諒他的暴躁和反復無常,她一次次用眼淚來洗刷著自己所受的傷痛。
終于,在一次翻天覆地的爭吵中,她站在亂七八糟的房間中央,含著眼淚說:“我們離婚吧。”
第二天他們就去民政局辦了離婚手續。之后,她搬到不遠處的母親家住,在經歷了這場浩劫般的感情挫折之后,只有母親才能收容她那顆破碎不堪的心。
才一周的時間,她發覺自己變得恍惚起來,仿佛丟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認真地去想,卻怎么也想不起來。直到那天下班回來,在暮色里,她竟毫無知覺地將自行車騎到了原來的家門口,并極順手地推門走了進去,在他驚詫的眼光里,她恍然發覺,她一直還在想著家,想著他。
破碎的不可能再挽回,她這樣告訴自己,并努力讓自己變得堅強和冷漠起來。她告誡自己:他是不值得自己愛的。
但僅僅是在她走錯門之后不久的一個周末,她獨自去菜市場買菜,在回母親家的路上,又陷進沉思和茫然中,又推開了那扇最熟悉不過的門,又看見那個最熟悉不過的人正蹲在門口悶悶地抽煙,憔悴得不像個樣子。
那個下午,她沒有再回母親的家,而是為他做了滿滿一桌子的菜……第二天,他們復婚了。
現在,他們仍然像以前那樣地生活著,就像無數平凡的夫婦,他的毛病沒有改變多少,而她呢?也依然像過去一樣地愛著他。她是習慣了,當愛成為一種習慣,再怎么不公平的對待也只是無謂的考驗,就像那只不再躲避的猴子,明知道無論躲到哪里也躲避不了身體的痛楚,還不如停留在原地,任憑所有的苦痛盡情地壓來。
或許,她是為了愛,可以不計較一切。或許,愛的名義可以使一切追求更高幸福的努力都不再重要。可是,這樣的愛,充滿了委屈與無助,如罌粟花般,成了她的致命傷,擺不脫,戒不掉。
我們都擁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和機會,若沒有人珍惜自己的苦心與付出,又何必將自己的一生,耗于無盡的自我矛盾和折磨。
失去一種習慣是苦楚的,那種疼痛甚至撕裂心扉,可是傷口愈合后,會有嶄新的一片天地與自由的空氣在等待我們。
學會適當的遺忘
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雅曾說:“不懂得遺忘,幸福不會到來。”人生應該學會遺忘,而不老是活在悲傷里面。
有一個有趣的巧克力廣告,是一個國外的獲獎作品,它的劇情是:
廣告第一幕:
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巧克力棒,一邊站在路邊觀看馬戲團的大象游行。調皮搗蛋的他,忍不住拿著一塊吃到一半的巧克力去挑逗大象,等到大象被引誘上鉤,伸出鼻子要吃時,小男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大口把巧克力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