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拖延心理學,關于拖延的5個心理效應(3)
- 照著做,你就能戰勝拖延
- 龍小云
- 4892字
- 2015-07-17 10:44:16
工作后,劉洋兢兢業業,常常對自己負責的案件做很多思考。但是不久他就又開始延誤起很多他該做的事情,例如,一些必要的背景調查、約見客戶、撰寫案件小結等。對于每一個案件,他都想讓自己的法庭辯論無懈可擊。但是面對那么多的線索,他又感到簡直無法承受,不論早晚,他都會陷入僵局。
雖然他設法讓自己每天都看上去很忙碌,但是他知道自己并沒有做成什么事情,深感無力。當庭審日期臨近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極為恐慌,因為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用來撰寫一份適當的案件小結了。
劉洋說:“成為一名偉大的律師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但是我的時間似乎都花在了擔心自己能不能成就偉大上,而沒有實實在在地去做事。”如果劉洋關心的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那么他為什么要通過拖延來回避有助于他成就夢想而必須做的工作呢?
劉洋的拖延讓他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自己真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嗎?他長時間拖著不去寫調查,回避去探測自己的潛能。他認為工作并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能力,如果他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他總是這樣說:“如果再給我一個星期,我會做得好多了。”
可以這樣說,失敗的判決讓劉洋非常害怕,以至于他寧愿拖拖拉拉,甚至有時候不惜面對災難性的后果,也要避免自己的表現被人評價。他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甚至會對自己的表現得不到充分評價而感到非常恐慌。
無論是寫一個律師小結、更新自己的簡歷,還是為朋友和親人選購禮物,或者給自己購買一輛新車,為了防止自己在這些事情上被人扣上“失敗”的帽子,劉洋越來越愛拖著不去做,也在自我挫敗的路上越走越遠。他因為害怕失敗而壓抑自己,當他對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現感到失望時,他不僅認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敗了,而且還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你不斷地和自己無聲對話,解釋情境或評判別人。這種自我對話,可能是一連串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例如,“我永遠無法如期完成這計劃”“我知道自己會說錯話”“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也可能是積極信息的強化,例如,“事情有辦法解決”“我能處理”“他可以幫我”。
悲觀想法有時是一種認知的扭曲,它具備以下特征:
(1)夸大,“我沒辦法做任何事了。”在你高估問題的嚴重性的同時,也低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你沒任何證據就妄下結論。
(2)忽視積極面,“晚餐當然還不錯,但我把飯燒焦了。”你較容易記住事情的消極面,或以消極方法看待積極的事情,用來證明你負面的自我印象是正確的。
(3)自我化,“我變胖了,所以開會時大家一直看我。”你喜歡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想,事實就難免被扭曲了。
(4)不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想法。“我若沒選上委員會主席,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5)過度類化,“沒人喜歡我……我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什么事都不對……”
(6)妄下結論,“他不理我,一定是我做錯了什么。”你該看得出來,消極的想法多半是夸大或扭曲事實,多半是自發性的,并非經過理性和事物邏輯所下的結論。事實上,就某方面來說,它們根本稱不上想法。
無論怎樣,有時你的確無法徹底驅除悲觀的情緒。也許在一段時間的悲傷過后,你能更加看清自己內心的需要。但為了必然會失去的事情而沒完沒了地悲傷是沒有意義的。縱然你失去了摯愛的親人,失去了情同手足的朋友,或者失業了,夢想破滅了,也不必沉湎于悲觀中無法自拔,這樣不僅于事無補,而且還會浪費青春和生命。
戰拖有術:正確避免鴕鳥效應
拖延是一種壞習慣,容易引起焦慮和內疚,是一種自我心理折磨。許多拖延者都有個錯誤的認識,以為他們在重壓下會表現得更為出色,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心理學家指出:“在壓力下,人們的表現只會更差。”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拖延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恐懼。而戰勝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迎向它,行動起來,盡早完成任務,才能脫離恐懼。所以,你要想避免鴕鳥效應,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戰勝對失敗的恐懼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認為,害怕失敗的人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假設。這些假設,把為了成功而奮斗變成了一件令人恐懼的、冒險的事情。這些假設有:你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你的能力;你的能力水平決定了你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你做的事情反映了你的個人價值。
很多拖延者寧愿拖延著也不愿意去努力做事,不愿意冒被人評價自己失敗的風險,或者害怕自己的不足被發現,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做得不夠好,害怕達不到要求。他們的這些害怕反映了一種恐懼失敗的心理,他們相信,拖延可以應付這種恐懼。
對于一些事,你還沒有開始去做,就會先考慮到失敗,而不是成功,會不斷拖延那些必須通過社交才能搞定的事,只因為害怕跟別人打交道。拋開所有的顧慮,不要再拖延,大膽去做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接受自己,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來采取行動,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無邊陰影之下。
2.不必自尋煩惱
你所處的環境中,某些事件可能直接導致壓力的產生。但是,你的絕大部分壓力來自于你自己。自我產生的壓力并非來自于工作等外部事件,而是通過你看待和理解那些事件的方式產生的。
凱瑟琳·赫本在未成名時,有一次非常關鍵的演出,正是這次演出,令她一舉成名。但在她準備正式登臺前的10分鐘里,她真正感受到了演出之前的壓力。她感到恐慌,覺得自己無法演出,并且認定她的嗓子將會發生問題。她告訴醫生,她覺得渾身難受,幾乎無法移動雙腳。
“怎么回事呢?”醫生問道。“我突然感到很恐慌。以前在演出前通常會感到緊張,但這一次有點不同。”
“不要擔心,”醫生說:“你是一位真正的演員,你一定能克服緊張情緒的。我袋子里正好有你所需要的東西,這是一種新藥,效果又快又好。”
說著,醫生從袋子里取出針管,打開一個裝有蒸餾水的小玻璃瓶,并把瓶中的蒸餾水抽到針管中。
接著醫生給她打了一針蒸餾水,并向她保證說,這種特效藥馬上就會生效。“坐下來,”醫生說:“放松心情。”
幾分鐘后,她已經很鎮靜了。“這真是神藥呀,我真該吻你一下,向你表示謝意,”她說:“大夫,我覺得很好,真是太感謝你了。”她上了舞臺,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演出。
后來在慶祝演出成功的宴會上,醫生走過去向她道賀:“你知道嗎,這是你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謝謝你。”凱瑟琳·赫本說。“不,應該感謝你自己。努力的是你,而不是我。你知道我給你注射的只是一瓶蒸餾水嗎?”凱瑟琳·赫本大感驚詫,然后不禁哈哈大笑。
生活中能影響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為那些沒有必要的事情憂慮、恐懼、沮喪并因此拖延而不敢去做,只能加重你的心理負擔,影響你健康的情緒。事實上,你所擔心害怕的事情,有99%根本不會發生。保險行業就是靠人們對一些根本很難發生的事情的擔憂而賺進了大量的錢,實際上,估算概率的法則完全說明了,那些災禍發生的機會并不像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常見。
上學時候的你,是不是常常自尋煩惱呢?交完考卷后,常常半夜睡不著覺,怕考不及格;或者長吁短嘆總是在想你說過的話,后悔那時你沒有把它說得更好……你通常都能勇敢面對生活里大的危機,卻總是被那些小事情搞得垂頭喪氣。你只要改變看法,轉移重點就好了,這樣你才會生活得更開心。
3.學會感激生活
你的生活因為充斥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而使你煩躁不堪,各種各樣的壞情緒包圍著本已疲憊不堪的你,你似乎就要把一切都耗費在低落、抑郁、不平的情緒里,不斷地自我折磨。
學會感激,它是讓你心情好轉的良藥。當你發現周圍所有的事物都值得你感激時,那些壞情緒也就不見了。當你心情低落、抑郁,腦中一片空白時,可以走到小河邊,看天空怎樣在水里倒映得藍盈盈;看河邊嫩綠的小草,頑強的生長著;看水中的石頭,仿佛有靈氣似的在講述一個故事。再想想,你的一生注定了要永遠痛苦、永遠憤怒、永遠錯過這樣的美景嗎?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這將使你變成一個擁有好情緒的人。
你應該感激自己能擁有的一切。感恩的態度可以使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的東西上。你如果滿足自己的生活,你就會越來越占據生活的天時地利人和,會越來越接近夢想。同時你會給予別人更多的愛心,你也會生活得越來越幸福,會發現一切都在良性循環著。
感激上天給你陽光,給你空氣,也給你好運,讓你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了生命中的知己;感激他人給你幫助,給你友情,給你溫暖,就算你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要先看到美好的一面,當你充滿感激看待問題時,那些壓力、煩惱和憂傷就會煙消云散了。
視網膜效應:對他人行為的模仿和學習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完全不同,這絕對算不上什么新奇的事情。普通人眼中一堆毫無美感的白骨,到了考古學家眼中很可能就會變成價值連城的寶物;同樣是一模一樣的衣服,有些人認為設計得實在漂亮,而有些人則認為土得掉渣……明明是同樣的事物,為什么到了不同人的眼中,對其的評價以及認識卻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呢?
英國文學家薩克雷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實際上,人們對于外界的認識都是內心的外在表現,你擁有怎樣的內心,看到的就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現象確確實實存在于現實的生活之中。
·看法怎樣,世界便怎樣
仔細觀察你周圍的人,很容易就能發現:性格內向嚴謹的人往往會無意識地和具有同樣性格的人交朋友,而對于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則會選擇性“失明”或視而不見。實際上,這僅僅是視網膜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展露出的冰山一角。
那么,什么是視網膜效應呢?這種心理效應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影響你的日常言行的呢?簡單來說,視網膜效應就是當你自己擁有某項特質時,就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注意別人是否和你一樣具備這種特質,并且更容易吸引那些和你擁有同一特質的人,進而與其成為朋友,建立起特定的小圈子。
對于時下熱門的圈子哲學和人脈即財脈等新觀念,相信絕大多數人并不陌生。實際上,不管是圈子還是人脈,歸根結底都是視網膜效應的外在表現形式。一位銷售飼料的業務員曾經十分自豪地告訴筆者:“一走進農村,我就能輕輕松松地找到哪里有養雞場,哪里有養豬場;行駛在公路上,映入眼簾的到處都是飼料廣告;去年我去西藏旅游的時候,竟然在大街上看到了飼料店;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居然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內看到了一家飼料包裝袋廠!”
表面看起來,這位飼料業務員明顯是得了職業病,到哪里都惦記著飼料,所以自然就能發現與之相關的信息。這就和導游比較清楚哪里好玩;教師知道哪所學校師資力量更強;吃貨知道哪家飯店的味道更好是完全一樣的。盡管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很少會有人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實際上這種視網膜效應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你的生活態度以及工作觀念等。
你擁有怎樣的特質,就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如果你是悲觀厭世的人,喜歡拖拖拉拉,平時總是馬馬虎虎,那么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去吸引那些同樣有拖延癥的人,久而久之,整個人就會充滿負能量;但如果你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那么就會吸引那些同樣充滿陽光的人,時間長了自然渾身都是正能量。
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沒有渾身都是缺點無優點的人,也沒有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人。這也就意味著視網膜效應的發生完全是可控的,它完全取決于你怎樣定位自己的特質。
·雞蛋里挑骨頭難得好感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缺點根本不是阻擋你建立人脈,擁有好人緣的絆腳石,甚至可以說,兩者之間根本沒有直接的關系。一個人要想人緣好,受人歡迎,就必須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能力,這是因為視網膜效應使得只有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唯有能肯定并認可他人的優點,才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從而建立起比較穩固的合作關系。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你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對優點卻常常視而不見,對待自己如此,對待他人也是如此。有時候,正是因為你“雞蛋里挑骨頭”的處世方式,所以不管你怎么努力都無法贏得他人的好感。某大型公司的銷售部經理高樂就是如此。
早在年初,領導就給銷售部制定了全年的銷售任務,作為部門經理,高樂身上的擔子十分沉重。為了按時完成銷售任務,高樂把部門的整個銷售任務按照月份進行了平均劃分,并具體下達到了每個銷售人員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