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一個人沒有半點虛假隱瞞的東西,說話誠實,做事誠實,內心誠實,就會令人信服。故誠實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團結。《后漢書。卷四十二。廣陵思王荊傳》中有“精誠所加,金石為開”的話,格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即由此衍化而來?!逗鬂h書》注引《韓詩外傳》說:“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引羽,下視,知其石也,因復射之,矢摧無跡。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而況人乎。”
這是說精誠的力量可以貫穿金石,何況人心呢?至誠之心的確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化解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長期積存的矛盾,便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證。
宋真宗時,魯宗道擔任右諭德。有一次,真宗要召見他,朝廷中的使者到他家時,他恰好不在。過了一陣,他才從酒店里喝完酒回來。使者將真宗召見一事告訴他,并與他商量:“如果真宗怪罪你遲到,應該找一個什么理由來回答他呢?”
魯宗道說:“就說實話吧?!?
使者說:“說實話你就會受到皇上的懲罰?!濒斪诘勒f:“喝點酒,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撒謊欺騙君主,才是做臣子的大罪啊?!?
使者回到宮中,如實稟告了真宗。真宗聽后,十分看重魯宗道,說他忠誠老實,可以擔當大任。
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誠實待人的原則。上級要以誠對待部屬,父母要以誠對待子女,企業經營者要以誠對待顧客,每一個人都要以誠對待同事和朋友。以誠待人,才能得到友誼和真情,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人際交往如果離開誠實的原則,人與人之間互相欺騙,爾詐我虞,那么,人世間便不會有真情友誼,不會有團結親密的人際關系了。
晏殊老實受重用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大家所熟悉的范仲淹、歐陽修等宋代大詩人,都曾經當過他的學生。
晏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以博學多才出了名。后來,他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讓他去面見皇上。事情巧得很。當晏殊趕到京城時,正趕上科舉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地選拔上來的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為“神童“選來見皇帝的,本可以不參加考試,但晏殊覺得只有經過考試,才能檢驗自己有沒有真才實學。
于是,他主動要求參加考試,并得到了皇帝的批準。
參加考試的有1000多人。有的是連考多年、兩鬢斑白的老學究,有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書生,年齡最小的就是晏殊,他還不滿14歲。開始,他心里有點不踏實,可他馬上又想到,自己年紀還小,如果考試成績不好,說明自己的學問還不夠,那就需要自己繼續苦讀,有什么可怕的呢?
當考題發下來之后,晏殊認真一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考試題目自己曾經作過,當時寫的這篇文章還受到好幾位名師的稱贊。這時候,晏殊的心里很矛盾。按說,那篇文章的確是自己獨立寫成的,現在把它照抄下來,當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應該算是作弊,再說主考官和考生誰都不知道。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寫成的,寫作的條件比考場上要優越得多,如果在考場上寫,就不一定能夠寫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師曾講過的話:做學問必須老實,如果對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這里,他決定把實話講出來,要求主考官給自己另出一個題目??墒牵紙錾系囊幘靥珖懒?,晏殊幾次想說話,都被監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為基礎,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寫好之后,交了卷。
幾天之后,十幾位成績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宮大殿上,將接受皇上的復試。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對晏殊復試時,皇上高興地對他說:“你的文章我親自看過了,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有這樣好的學問?!?
不料晏殊卻跪下來,連忙自稱有罪。接著,他把考試的經過講了一遍,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個題目,當堂重考。
晏殊說完后,大殿上鴉雀無聲。人們被驚呆了,心想這個少年真是傻到極點了,別人想找這樣的好事都找不到,他自己卻要求另換題目,再考一次。
過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來,說道:“真看不出,你這孩子不僅學問好,還這樣誠實。好吧,我就成全你吧?!碑斚?,皇上與大臣們一商議,就出了一個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晏殊克制著內心的緊張,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寫好交了上去。大家一看,交口稱贊?;噬鲜指吲d,對晏殊贊不絕口,并當場授予他一個相當進士的學位,還吩咐人給晏殊安排一個官職,先讓他鍛煉一下,希望他日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晏殊做官之后,開始只在翰林:里擔任一個小小的秘書職務,官位低,薪俸少,日子過得挺清苦。當時,天下太平,京城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員幾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晏殊也喜歡飲酒賦詩,愿意同天下的文人們交往,可是他沒有錢,無法參加這些活動。于是,他每日辦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讀書,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學的兄弟們一起討論古書中的問題。
過了些日子,朝廷要選拔協助太子處理公務的官員。條件是:學問高、品德好。負責選拔的大臣們非常慎重,反復篩選、考察,一直也定不下來。因為選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責備。
一天,忽然傳來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選拔官們把晏殊算上一個候選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誰,一打聽,才知道是翰林:的一個小秘書。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么就看上了他?
原來,皇上聽說晏殊閉門讀書,從不吃喝玩樂,又想起晏殊在考場上的表現,認為他是一位既有才氣、又忠厚勤勉的人。選這樣的人到太子身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就親自點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里去謝恩。皇上勉勵他一番之后,又夸他閉門讀書,不參加游樂,是個好青年。
晏殊聽完皇上的夸獎后卻低下了頭,并向皇上說:“臣并非不想和文人們宴飲游樂,只是因為自己家貧無錢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錢,肯定也會去的。我有愧皇上的夸獎?!被噬下牶笊顬楦袆樱欢ㄒ赜眠@樣誠實的人!
從此以后,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來越高,可他一直保持著誠實、勤勉的作風,至死都沒有改變。
晏殊不愿為了獲得皇帝的信任就隱瞞事實和自己的真實思想。他通過具體言行表現出了誠實品格。
惠公背信絕天下
人們通常將那些違背諾言、丟棄道義的人說成是背信棄義。背信棄義者的是一種典型的無德無義行徑,是一種弱者和小人的舉動,為著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迫于某種不得已的壓力,違背了信諾,放棄了良知和公德。
人與人、集體與集體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時常發生這樣的事,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但是,他們的行為也很耐玩味。
就一個普通人來說,他們之所以背信棄義,總有他們的苦衷,在他們的內心里,也許出于無奈,就他們出于無奈這點看,他們是弱小的;但是背信棄義又冒著違背社會公德的危險,從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看,他們又可笑地“敢作敢為”。如果把這種冒天下人大不韙的“勇敢”用于承擔責任和公德,不是為天下人稱頌了嗎?人不可無信,也不可無義,否則必為人所唾棄。甚至你有一次失信于他人,你心里的自譴也許就是永遠的呀!它們像一根潛在的繩索,會讓你下了地獄也寢食不安。所以,別背信于天下和他人。
秦國幫助晉公子夷吾回國,助他當上了國王。晉惠公不但不履行他原來許下的許多諾言,而且還做下很多背信棄義的事情。
晉國發生饑荒,秦國主動為他們送去糧食,使其渡過難關。而秦國發生饑荒時,晉國不但不主動輸送糧食,而且還禁止民間賣糧到秦國去,一副落井下石的“小人”相。秦國為此發動戰爭,活捉了背信棄義的晉惠公及其隨從大臣。后來雖然放回去了,但晉惠公終究改不了背信棄義的本性,他在國內得不到人民擁護,在國外又得不到諸侯的信服。最終還是由公子重耳(后來的晉文公)取代了他。
在這個故事中,晉惠公由于屢失信于天下,最后自絕于天下,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不得善終。而三國時的諸葛亮,正是由于他信譽卓著,因此,連極難和解的西南眾小數民族也被他收服了。諸葛亮充分地使用信義獲得了大西南民族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信義的力量之強大了。
胡雪巖戒欺講信譽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信譽是企業的生命,也是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保證。只有守信用、說話算數的人,才能找到合作的伙伴,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講信用、說話算數的企業,才能取得顧客的信任,才能占領市場。一個人、一個企業,如果喪失信譽,在激烈的競爭中就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更談不上發展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巖買下了據說是創建于南宋時期太平惠民和劑藥局所設的一個熟藥號,然后在這個老字號藥局的基礎上,創辦了一個名叫胡慶馀堂的國藥號。
胡雪巖不愧是經營管理的高手。建店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研制一批療效顯著的中成藥,為藥店創牌子、打基礎。為此,他高薪招聘名醫、廣羅制藥人才,一面繼續生產太平惠民和劑藥局的傳統名藥,一面總結該藥局幾百年的臨床經驗,設法提高傳統名藥的療效。同時,大力收集古方、驗方,并從中選出400余種療效顯著的方劑,精心配制成各種中成藥,加上“胡雪記”的標簽出售。
胡雪巖抓的第二件事,是以“誠”取得顧客信任。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并要求經理人員和全店員工都能帶頭遵守以“誠”待客的店規,他將親手書寫的“戒欺”二字橫匾高懸在店堂大廳之內,旁邊還配以“藥業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冥,修制務精”
等條幅。窮人進店討藥,大都奉送。并在營業大廳里設置了一個焚藥用的鼎。顧客買到藥后,如果因為質量問題要求退換,即使只有些小毛病,營業員都要立即給以調換,同時還要當著顧客的面,把退回的藥品放到鼎內焚燒,以示痛惡和絕不會再轉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