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6章 軟硬兼施,制服小人除障礙
- 第5章 善結人緣,多個朋友多條路
- 第4章 恩威并施,馭下有方根基牢
- 第3章 左右逢源,善待同級求雙贏
- 第2章 掌握分寸,待上有術路更寬
- 第1章 攻心為上,求人辦事零阻力
第1章 攻心為上,求人辦事零阻力
求人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每一個曾經求過人或者正準備求人者共同的感嘆。因此,人生在世,誰愿求人?可人生在世,誰又能不求人?
那么,怎樣才能掌握一些翻云覆雨、靈驗奇妙的求人手段呢?或者說,有沒有這樣的辦法:讓對方照你的意愿心甘情愿地去做?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攻心為上!
打動人心最關鍵
打動人心,其實就是說,在求人辦事的時候,你不但需要了解對方的內心,而且要在這個基礎上使對方打心眼里甘心替你效勞。求人要做到這一步,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劉備三顧茅廬,都遭到了諸葛亮的怠慢。其實,諸葛亮想以此考察一下劉備有沒有招賢納士的誠意和虛懷若谷的品德。當劉備謙恭的品德打動了諸葛亮的心以后,“臥龍”先生高興地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出山輔佐他建功立業。
戰國時的改革家商鞅,原是衛國人,年輕時便有大才,可惜得不到重用。他聽說秦孝公勵精圖治,廣攬人才,便帶著十幾車書,浩浩蕩蕩地跑到秦國來應聘。他這種舉動比較出奇,人們議論紛紛,連秦孝公也有耳聞,起到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時,大談“仁道”——這是孔夫子的當家學問。商鞅頗有心得,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秦孝公聽得差點睡著了,完全是出于禮貌才耐著性子聽他高談闊論。商鞅察言觀色,頓時明白:人家不愛這個,于是他知趣地告退。
過了十幾天,商鞅又得以拜見秦孝公。這次他不講“仁道”講“王道”,大談治國平天下的學問。誰知秦孝公對這個話題也不感興趣,商鞅只得再次告退。
過了一個多月,商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這次他不談“王道”談“霸道”——這是法家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一套學問,一下子吊起了秦孝公的胃口。兩人促膝長談,越談越投機,不久,秦孝公授命商鞅改革,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為秦國日后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可見,運用攻心策略最重要的是把話說到“點”子上,點子就是對方的心坎。把話說到點子上即是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里。
小強大學畢業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便認識了一些學術界的知名人士,并且經常獲得他們的指點。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想得到各家的指點都不能如愿,小強是怎樣成為大師們的座上客的,這里面自有奧秘。
作為想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小強,無疑非常仰慕這些大師,他知道拜訪大師們不容易,在每次拜訪專家前,他先把專家的專著或者特長認真研究一番,并且寫下了自己的心得。見面以后,先贊揚專家的專著或者學術成果,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因為他談的就是大師一生從事的領域,激起了大師的興趣,從而有了共同語言。在談話中,小強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請大師指點迷津,在興奮之際大師無疑欣然賜教。于是小強不僅達到結交的目的,而且增長了很多見識,并且解決了心里的疑問,真是一舉多得呀!
在這個例子里,小強之所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正是在于他能夠洞悉人心,運用了請教式贊語。他所請教的,就是大師引以為傲的,并且最感興趣的,無疑使大師高興,使其心理獲得了滿足,這時,小強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其實,這個例子反映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若運用得當,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可以舉一反三。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雙方認識距離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動證明你的誠意,能真正打動對方,對方就能按照你的意愿去做。
有對男女青年彼此相愛了,但女方的母親認為青年小王家窮,不同意。小王雖然不善言辭,但很有手段。他經常到女方家幫助干活,老人給白眼他不在乎,給冷板凳也不計較。見她家煤球沒有了主動去拉,沒水了馬上去挑。有次下雨見到房屋漏水,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親得了病,沒有車,他就背上往醫院跑,直把老人感動得掉淚,說:“小王真是個好孩子啊,我同意了?!?
有時候你去求人,對方推著不辦,并不是不想辦,而是有實際困難,或心有所疑。這時,你若僅僅靠“纏”,很難奏效,甚至會把對方纏煩了,更不利于辦事。
如遇這種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要善解人意,抓住問題的癥結,巧用語言攻心。
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的引灤入津工程有這樣一段真實的故事:擔負隧洞施工任務的部隊一度因炸藥供不上,面臨停工,延誤工期。領導心急如焚,派李連長帶車到東北某化工廠求援。
李連長晝夜兼程千余里趕到化工廠供銷科,可是得到的答復只有一句話:眼下沒貨!他找廠長,廠長忙,沒時間聽他多解釋,他跟進跟出,有機會就講幾句;他軟纏硬磨,廠長不為所動,硬邦邦地對他說:“眼下沒貨,我也無能為力。”
話說到這份上,似乎路已堵死。
后來,廠長給他倒一杯茶水,勸他另想辦法。李連長并不死心,他喝了一口茶,看到這水又找到新話題:“這水真甜??!天津人可是苦啊,喝的是海河的苦水,不用放茶就是黃的?!彼谎燮骋姀S長戴的是天津產的手表,接著說:“您也是戴的天津表?聽說現在全國每十塊表中就有一塊是天津產的,每四個人里就有一個人用的是天津的堿,您是辦工業的行家,最懂得水與工業的關系。造一輛自行車要用一噸水,造一噸堿要160噸水,造一噸紙要200噸水……引灤入津,解燃眉之急?。]有炸藥,工程就得延期……”
他說得很動情,很在理。廠長有幾分感動,問:“你是天津人?”“不,我是河南人,也許通水時,我也喝不上那灤河水!”廠長被徹底折服了,他抓起電話下達命令:“全廠加班三天!”三天后,李連長拉著一車炸藥勝利返程了。
可見,求人辦事時,你若能真正打動對方,當你把話說到點子上時,就會敲開他心靈的大門。那還有什么事不好辦呢?
利用同情心好辦事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求人辦事時,你應該學會利用這種心理,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自認為強者的人為顯示自己的強大自然而然就會同情幫助“弱者”。
鮑爾溫交通公司總裁福克蘭,在年輕的時候因巧妙處理了一項公司的業務而青云直上。他當時只是一個機車工廠的普通職員。當時,公司買下了一塊地皮,準備建造一座辦公大樓。在這塊土地上的100戶居民,都得因此而遷移他方。
但是居民中有一位愛爾蘭的老婦人,卻首先跳出來與機車工廠作對。在她的帶領下,許多人都拒絕搬走,而且這些人抱成一團,決心與機車工廠一拼到底。
??颂m對工廠領導說:“如果我們建議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就費時費錢。我們更不能采用其他強硬的辦法,以硬對硬,驅逐他們,這樣我們將會增加更多仇人,即使建成大樓,我們也將不得安寧。這件事還是交給我來處理吧!”
這一天,他來到了老婦人家門前,看見她坐在石階上,便故意在這個老婦人面前走來走去,做出憂心忡忡的樣子,心里好像盤算著什么。這自然引起了老婦人的注意。良久,她開口發問:“年輕人,有什么煩惱嗎?說出來,也許我能幫助你?!?
??颂m趁機走上前去,他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卻說:“您在這里無事可做,真是天大的浪費呀!我知道您有很強的領導能力,實在是應該抓緊時間干成一番大事業。聽說這里要建造新大樓,您是不是準備發揮你的超人才能,做一件連法官、總統都難以做成的事:勸您的鄰居們,讓他們找一個快樂的地方永久居住下去。這樣,大家一定會記得您的好處呀!”
從第二天開始,這個強硬頑固的愛爾蘭老婦人便成了全費城最忙碌的婦人。她到處尋覓房屋,指揮她的鄰人搬家,并把一切辦得穩穩妥妥。
辦公大樓很快便開始破土動工了。而工廠在住戶搬遷過程中,不僅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所付的代價竟只有預算的一半。福克蘭裝出一副無能的樣子,滿足了老婦人的心理,使她心甘情愿地為??颂m辦成了一件大事。
在求人時,女人也愛用“哭”的手段,并且屢試不爽。
拿破侖的妻子約瑟芬是前博阿爾內子爵夫人,一向水性楊花,生活放蕩。當拿破侖在意大利和埃及戰場浴血搏斗時,新婚不久的她卻與一個叫夏爾的中尉偷情私通。她原以為拿破侖會戰死在沙漠中,已經不再等待他回來。
1799年10月,拿破侖從埃及回到法國并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消息傳到巴黎后,約瑟芬驚呆了。拿破侖成了歐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國的救星,前程無量。她欺騙了拿破侖,并想拋棄他,這時又后悔了。
于是她不辭辛苦,坐著馬車,長途跋涉,去法國南部的里昂迎接拿破侖,想在拿破侖與家人見面前見到他,并趁著他的興奮蒙騙住他,不使自己的丑事暴露。
她好不容易到達里昂,可是拿破侖從另一條路走了,并與家人會合。拿破侖對妻子的不貞早有耳聞,當他確信約瑟芬對他不忠時,暴跳如雷,下定決心與其離婚。
約瑟芬知道大事不好,日夜兼程趕回巴黎。到家后,約瑟芬來到拿破侖的臥室門前,輕輕敲門,沒有人應答。她再次敲門,并溫柔而哀婉地呼喚,拿破侖沒有理睬;她失聲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侖無動于衷。
她哭著,用雙手捶打著門,請求他原諒,承認自己一時的輕率、幼稚而犯下了錯誤,并提起他們以前的海誓山盟……說如果他不能寬恕,她就只有一死,但是,這仍然打不動拿破侖。
約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們,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她知道,拿破侖愛他的兩個孩子奧當絲和歐仁,尤其喜歡歐仁,這是打動拿破侖心腸的好辦法——倘若孩子們求他,他可能會改變主意的。
孩子們來了,天真而笨拙地哀求著說:“不要拋棄我們的母親,她會死的……還有我們,我們怎么辦呢……”人心都是肉長的,約瑟芬這一招終于成功:拿破侖雖然知道約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聲卻在腦海里泛起他們相愛時的美好回憶。奧當絲和歐仁的哀求聲沖破他心中設下的防線,他已熱淚盈眶。
于是,房門打開了,拿破侖與約瑟芬重歸于好。后來拿破侖登基時,約瑟芬成了皇后,榮耀之至。
在生活中,人們習慣認為哭是弱者的選擇。其實,在求人辦事時,它甚至是強者的手段與武器。哀哀以求,動之以情,眼淚對人心的軟化作用不可低估,多堅固的船只也會在淚海中拋錨。
例如,有些歌星或演員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往往就會利用這種技巧自我宣傳,其中之一就是要以艱苦的歷程博取人們的同情心?!拔疑倌晔Ц福讣娓嘎?,經歷過千辛萬苦”或“我年少失父,母病甚篤,靠我一個人來養活一家老小……”將這類極其悲慘的遭遇,在適當的時機里向人道出,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常識性的技巧,是利用所謂心理上的壓迫感來得到他人的同情。
此外,女性職員在公司也喜歡使用這一手段。當她因不稱職遭到批評時,哭泣就會成為武器——你無法同一個已崩潰哭泣的人較量。想想你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吧。你在和你的孩子、父母談一個什么問題時,你立場正確,理由充足,最后所有的有利因素都歸于你的時候,突然間,他們的眼眶涌出了淚水,一顆顆淚珠沿著他們的臉頰向下滑落。你會有什么反應?你決不會想:我要制服他,繼續前進,將他逼死。大多數人都開始退卻,說:“算了,算了,別哭了,我想我太生硬了些。”甚至可能再加上一句,“姑奶奶,別哭了,你想要什么吧!”
因此,有人認為哭泣是女性的專利法寶,其實這話并不盡然。男人的眼淚正因為不常流而更有效,這就是“物以稀為貴”吧!
例如:一家公司搞分流下崗,堅決想要解聘一個高大結實的男領班,但這家公司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極為謹慎,決不會只貼出一張解雇通知,或者叫某個人到辦公室里去宣布:“你被開除了。”這樣,他也許會上訴勞動仲裁委員會,請求勞動保護,并會給公司安上排除異己的惡名,破壞公司名譽。于是,公司會安排一個會議。在會議中,人事經理會對將被解職的雇員提及“在公司范圍之外的生活”及其他事業的選擇。通常,職工對這種微妙的暗示的反應是自動辭職,這樣一來,公司甚至連退職津貼都省下了。
但過去的一年里,人事經理與那個領班已會晤過四次,每一次,人事經理都向那個領班暗示公司已不需要他的服務了,但是每次那個男領班都抽抽噎噎,而且痙攣似地唉聲嘆氣。這可能是狡猾的表演,卻使得人事經理為之氣餒。事后他總是對另一個經理說:“聽著——如果你想要開除他,你自己去對他說吧,我辦不到?!敝钡浆F在,那個領班始終還在那個職位上。
有些求人者在緊要關頭時,還會突然采用一種致命的手段:在百般求告仍不見效、走投無路之際,口中大叫:“看在老天爺分上,您就高抬貴手,開開恩吧!”緊接著身子挺直,雙膝向下,“撲通”一聲,跪倒在被求者面前。
——這可是一種要命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場面并不少見。
下跪求人,是“眼淚戰法”的一種極端的發揮,其威力之大,遠非其他手段可比,會使被求者丟盔棄甲。
也許有人對這一舉動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此舉低三下四,尊嚴掃盡,豬狗不如。須知,非常手段要用在非常時刻,必要時,舍出老臉,“舍生取義”,也無不可。德國宗教領袖雪地長跪求教皇的壯舉,堪稱一絕。
在封建社會,人們往往把代表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國王比作太陽,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卻說皇帝、國王只不過是月亮,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威,那就是教皇,只有教皇才能稱為太陽。
教皇是基督教會的首腦。教會本來只是管理宗教事務的團體,但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各個王國內封建主割據林立,連年混戰,造成王權衰弱,局勢混亂,這時只有羅馬教皇可以統一指揮各國、各地區的教會,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會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這就使得羅馬教廷成了凌駕于各國之上的政治實體,教皇成了各國國王共同的太上皇:國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來主持;和國王同行時,教皇騎馬,國王只能步行;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國王要屈膝敬禮。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神權高于王權。
不僅如此,教會在各個國家還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向各國居民收取“什一稅”(即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教會)。文學、藝術、哲學、法律等都必須為教會和神學服務。一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一直到老死,處處都要受教會的管理和控制、教會擁有自己的監獄和刑法,還用“開除出教”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反抗者。一個人如果被開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也就失掉了。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連國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斗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里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國境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開始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身穿破衣,只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懺悔。
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到了卡諾莎后,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恢復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后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并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后,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最后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他企圖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結果,他成功了。
人人都愛聽好話
話有三說,巧者為妙。求人辦事就要會說話,會捧人,溫言數語,如春風,如細雨,暖心暖意地把事情就辦了。
一天,一位辦理建筑別墅地產轉讓的房產公司推銷員來到一位作家的家里,帶著朋友的介紹信。彼此一番寒暄客套之后,就聽他講開了:
“此次幸會,是因為我的上司劉科長極為敬佩您,叮囑我若拜訪閣下時,務請先生您在這本書上簽名……”邊說邊從公文包里取出這位作家最近出版的新著。這位作家便不由自主地信任起他來。在這里,趙科長的仰慕和簽名的要求只不過是個借口,目的是對這位朋友進行恭維,使他開懷。
在被恭維者面前,若以第一人的語氣這樣說,則有獻媚的味道,會使人很容易觀察其目的。但這位高明的推銷員有意撇開自己,用“我的上司是您的忠實讀者”,這種借他人之力的迂回攻擊法,就比“我崇拜您”來得巧妙、有效,更容易使人接受。尤為高超的是,他已將作家的書準備好。這種情況,由不得你不照他的話去做。此種求人手段,確實令人難以招架。
古時候,廣東地方有個縣令,生性喜歡聽人恭維,每發布一個政令,屬下必須交口贊譽,縣令才高興。有個差役想博得縣令的歡心,故意在一旁悄悄地對人說:“凡是身居高位的人,大多喜歡別人奉承,只有我們老爺不是這樣,一向對別人的贊譽不放在心里。”縣令從旁聽到這話,非常高興,馬上喚來那個差役,手舞足蹈地對他稱贊不已,說道:“好啊,知道我心思的,只有你這個好人了!”自此對這個差役大加親近。
喜歡聽好話,這是人們常有的一種小毛病。把愛聽好話的老爺說成不吃馬屁的老爺,需要的也只是一點厚臉皮,談不上多大的智慧。真正表現出智慧的倒是差役的說話方式。
毫無疑問,差役說這些話是專給老爺聽的,但他不直接向老爺說話,卻以和同伴“背后議論”的方式,有意識地讓老爺聽到耳朵里去。人們一般相信,當面說的壞話不算壞話,背后說的好話才是好話。差役通過“當面”在“背后”說好話,把老爺最喜歡聽而一般人沒有特別厚的臉皮就聽不下去的好話,說到了老爺的心里去了。這在老爺是飽餐一頓恭維,在差役則是借這幾句話樹立了自己真心仰慕老爺的形象,老爺在接受奉承之時,也就認可了差役的這一形象,所以才會對他大加稱贊、大加親近。
差役這種有意識的一句話講給兩個人聽,傳達兩種意思借以塑造形象的手法,用現代社會學的術語來說,就叫雙重談話,是運用“捧”這一手段的高級境界。
通常,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講話,不管是真是假都是講給他(她)聽的,即使要塑造什么形象,也是給他(她)看的??捎袝r候人們想在特定對象面前塑造形象,卻因為種種原因不便或無法同該對象直接交談或交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當著這個特定對象的面,隨便拉一個人來做自己的配角,把想傳達的內容說上一遍或表演一番。有趣的是,對象如果不明白那是在作雙重談話或雙重表演,還會覺得特別可信。
由此可見,吹捧本身是一種很高的藝術,要吹出花樣,吹出特色,老是重復同一曲調,聽眾不感興趣,被捧者也不高興。
蔣介石當上國民黨總裁、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后,身價倍增。但他不知自己的祖先是誰,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還不時有人攻擊他,說他本不姓蔣,是她母親帶他到姓蔣家的,來歷不明。無意間,蔣介石成了雜種。于是,蔣介石急于弄清自己的祖先是誰,一時間,他手下的文人忙了起來,但他們搞出的東西,令蔣介石不太滿意。宜興縣的縣長蔣如鏡是個有心人,他翻閱古籍,走訪民間,決心給蔣介石弄出個祖宗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考證到一條線索。
宜興有一蔣姓大族,始祖函亭鄉侯蔣澄清東漢光武時的婺州刺史,而蔣澄的父親蔣橫,光武時為將軍,后被誣害而死,他的幾個兒子降徙到陽羨(今宜興)。后蔣橫冤案得到昭雪,各子都受封,顯赫一時。蔣澄死后,在宜興城內的東廟巷及官林鎮附近的都山各有函亭侯祠一所。
蔣如鏡考證出奉化蔣氏與宜興蔣氏是一脈相傳,于是上書蔣介石并呈上家譜。蔣介石一看,高興萬分,祖上有一個蔣將軍,還被封侯,有這樣顯赫的祖宗,蔣介石就成了將門之后,正符合自己總司令的身份,而且不僅有文字記載,而且有兩所函亭侯祠作證,比空口說話好得多。
蔣介石馬上認了祖宗。1948年5月17日,他偕宋美齡親自到宜興去“尋根”了。蔣介石在宜興“認根”掃墓之后,即撥款修葺位于宜興城內的函亭侯祠,竣工后,蔣介石還親題一匾,曰:“世德清芬”并鐫刻“中華民國總統印”以示夸耀這位蔣氏后人的“不凡”。這位蔣橫將軍,若在九泉之下有知,多了這么一位后人,可也真感榮耀。
蔣如鏡真是登龍有術。不知他怎么想到這一點的,這一考證,比送給蔣介石萬兩黃金還要受寵,試想,一個小小縣長,見蔣介石一面都不可能,現在卻成了總統府上的座上賓,真是一步登天。自此以后,仕途平坦,步步高升,全靠的是這一“捧”之功。
不過,如果求人辦事時太明顯地吹捧他人,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和猜忌,讓他對你有所防備,結果適得其反在求人辦事中,歌頌、贊美是一門學問,是惠人悅己的“開心果”。一個聰明能干的人若能掌握贊美的說話藝術,猶如在成功的路上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情義是個無價寶
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每一個人都難逃一個“情”字。求人辦事要想成功,“人情生意”就必須要做好。有“手段”的人,總是懂得時刻儲蓄人情,不讓它透支。
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數本的銀行存折,如果你年初有五千元,到了年底,你會發現,存折上不只是五千元,而且還有利息!人際關系也是如此。
有一位出版商,他平時即很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不論是大人物或小人物,他都會不吝花費地和他們建立關系。據說有—位與他并未謀過面的作家因為急需,去向他借錢,他二話不說就掏出兩萬元。他廣結人際關系的結果就是:到處都有人幫助他,他也因而得到了很多好稿子。后來,在他危急時,很多人相助使他渡過了難關。
他就是用在銀行存錢的方式建立他的人際關系——先存再提!
“先存再提”說來有些“現實”,有“利用、收買”的味道,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本來就有這樣的好處,不能光用“現實”的眼光來看;而這些人際關系,必成為你這一生中最珍貴的資產,在必要的時候,會對你產生莫大的效用。就像銀行存款一樣,平時積蓄,有急需時便可派上用場。而別人對你的善意的回報,有時是附帶“利息”的,就好比銀行存款生利息那般。
那么如何“積存”人際關系呢?
第一,不忘給人好處。
大好處別人會受寵若驚,以為你別有居心,而采取防衛的態度;因此宜從小好處給起,但要給得自然、有誠意。這是運用人性中愛貪小便宜的心理,相當有效。
第二,不忘關懷別人。
“關懷”沒有標準,實質的關懷、精神的關懷都可以,在對方不得意或生活遭遇困難時,這種關懷特別具有力量。
第三,不要得罪別人。
得罪人對人際關系的傷害很大,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地去建立關系,至少也不可輕易得罪人。
第四,不在乎被人占便宜。
被占便宜看似一種損失,其實是一種投資,因為對方會覺得有所虧欠,恰當的時候便會有所回報。當然,太大的虧是不能吃的。但如果明知討不回公道,那就不如認了。另外,有些人占了便宜還賣乖,卻沒有虧欠之心,對這種人便不必有所期望:讓他占便宜總比得罪他好。
歷史上許多老奸巨猾的政客都明了使用人情能使鬼推磨的道理,于是公事公辦之際,也不忘與人拉上人情關系,因為一旦交情確立,他就能夠從中得到源源不斷的好處。
戴笠當軍統頭子時,逢年過節,都要派人出去送禮。他手下的人把汽車停在國府路(今南京長江路)附近,到了黃昏人靜的時候,就會有人過來問:“戴局長有東西交給我嗎?”然后接過紅包悄然離開。
這些人,都不是達官顯貴,而是總統府里的聽差、門房、女仆或是文書,雖然地位卑微,絕不可能參與軍國大事,但他們畢竟天天在蔣介石身邊。戴笠并不是時時刻刻可以跟隨在蔣介石身邊的人,而這些人的職業就是侍候在蔣介石身邊。蔣介石行為情緒的變化,都瞞不過這些人的眼睛。
然而對戴笠而言,這些作用還不是最重要的。當時,公文積壓在官場中是常事,有的一擱就是一年半載,有的只要擱上十天半月,即使批下來,也是另一種結局了。軍統上報的公文,耽擱在蔣介石那里,戴笠是不敢催辦的。可是清潔女工就有這樣的便利,女工清掃蔣介石的辦公室時,只要順手在公文堆里把軍統的公文翻出,放在上面就萬事大吉。戴笠的部下再有神通,也不敢隨意進蔣介石的辦公室,這件事如果沒有特殊的人情,就很難辦成。
利用人情求人辦事,還要把眼光放得遠一點,不能急功近利。善于放長線、釣大魚的人,看到大魚上鉤之后,總是不急于收線揚竿,把魚甩到岸上。因為這樣做,到頭來不僅可能抓不到魚,還可能把釣竿折斷。
有眼光的人,他會按捺下心頭的喜悅,不慌不忙地收幾下線,慢慢把魚拉近岸邊;一旦大魚掙扎,便又放松釣線,讓魚游竄幾下,再又慢慢收釣。如此一收一放,待到大魚精疲力盡,無力掙扎,才將它拉近岸邊,用提網兜拽上岸。
求人也是一樣,如果逼得太緊,別人反而會一口回絕你的請求。只有耐心等待,才會有成功的喜訊。
據說,某中小企業的董事長長期承包那些大電器公司的工程,對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這位董事長的交際方式與一般企業家的交際方式的不同之處是:不僅奉承公司要人,對年輕的職員也殷勤款待。
事前,他總是想方設法將電器公司中各員工的學歷、人際關系、工作能力和業績,作一次全面的調查和了解,認為這個人大有可為,以后會成為該公司的要員時,不管他有多年輕,都會盡心款待。這就為日后獲得更多的利益做了充分的準備。
這位董事長明白,十個欠他人情債的人當中總會有幾個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現在做的“虧本”生意,日后會利滾利地收回。
所以,當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輕職員晉升為科長時,他會立即前去慶祝,贈送禮物,同時還邀請他到高級餐館用餐。年輕的科長很少去過這類場所,因此對他的這種盛情款待自然倍加感動,心想:我從前從未給過這位董事長任何好處,并且現在還沒有掌握重大交易的決策權,這位董事長真是位大好人!無形之中,這位年輕科長自然產生了感恩圖報的意識。
正在受寵若驚之際,這位董事長卻說:“我們公司能有今日,完全是靠貴公司的抬舉,因此,我向你這位優秀的職員表示謝意,也是應該的?!边@樣說的用意是不想讓這位職員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這樣,當有朝一日這些職員晉升至處長、經理等要職時,還會記著這位董事長的恩惠。因此在生意競爭十分激烈的時期,許多承包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而這位董事長的公司卻仍舊生意興隆,其原因就是由于他平常關系投資多。
綜觀這位董事長“放長線”的“手段”,確有“老姜”的“辣味”。這也揭示求人要有長遠眼光,盡量少做臨時抱佛腳的買賣,而要注重有目標地長期感情投資。同時,放長線釣大魚,必須慧眼識英雄,才不至于將心血枉費在那些不中用的庸才身上,日后收不回本。
看準時機再下手
求人辦事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善于把握時機。時機不到,你就是再求也沒用;時機來了,你把握不住也不行。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宰相范雎受到秦昭襄王的充分信任,在內政和外交上為秦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使秦國在當時建立了霸主地位。他的權勢不僅在秦國國內,對其他諸侯亦有很大影響力。
但是,在他為相的后幾年,出現了令范雎“懼而不知所措”的事情。事情發生在他為相的第七年,由他所推薦而被提拔為將軍的鄭安平,在和趙國的一次征戰中苦戰不敵、率兵投降。過了兩年,他所推薦的河東太守王稽,又因私通諸侯被誅。按照秦國當時的法律,投降和私通外邦都是重罪,而推薦者也須連坐,就是說推薦者和犯罪者一樣,也得被誅殺頭。只是由于他深受昭襄王信任,才被豁免,存得一命。
相繼發生的這兩件事,使得范雎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傷痕,也使他感到恐懼和不安。這個消息很快傳開了,那些早已虎視眈眈等候時機的各國說客們莫不大感興奮。
燕國有一位名叫蔡澤的說客聽到這一消息認為“機不可失”,于是立即動身前往秦國。一到秦國,他便托人介紹,晉見范雎。游說的人以及被游說的人都是說客出身,蔡澤現在的情形和十五年前范雎的經歷大同小異,這使得范雎不禁產生了一種滄桑之感。他苦笑著接見了蔡澤。
蔡澤說道:“逸書上有記載:‘成功者不可久處?!阍摮眠@個時機辭去相位才算聰明,這樣人們才會贊譽你的清廉,如同贊譽伯夷,同時你也才能夠保持長壽,如同赤松子(仙人名,相傳為神農時雨師)。如果你只知晉升不知隱退,只知伸不知屈,只知往不知退,必然會帶給自己禍害。這個比喻,請您三思。”
范雎答應著說:“善。吾聞‘欲而不知止,則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則失其所有?!壬医蹋【词苊??!?
幾天之后,范雎進朝,推薦蔡澤,而自求隱退。昭襄王挽留他,但范雎辭意堅定,并假托重病在身,最后終獲應允。
蔡澤主動出擊,成功地抓住機會求人推薦自己,最后獲得了宰相之職,踏上仕途。
同為說客的張儀,在把握時機方面也有令人稱道之處,他并不是一味地張嘴就說,而是很講究“說”的時機?!稇饑摺飞显浻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張儀向楚王索要旅費盤纏的事情。讓我們看看張儀是怎樣把握時機的:
據《戰國策》上記載,張儀到楚國游說,旅費用完了,就心生一計,前去求見楚王。楚王因為以前上過他的當,很不情愿接見他。心知這種情形,張儀便對楚王說:“我看大王沒有重用我的意思,所以我想現在就離開貴國到北方去?!?
楚王早就想趕走張儀,但礙于情面并沒有這樣做。聽說張儀要走,心里暗暗高興。下面,是他們的一番對話:
“請問大王在北方各國有沒有您想要的東西?”
“像黃金、寶玉、犀牛、大象等等,我國都有,我什么都不缺。”
“大王是說連美女也不要嗎?”
“你是說……”
“我在鄭國和周國的街上,看到那里的女人們打扮得十分漂亮。簡直如天女下凡、艷麗無比?!?
“果真如此嗎?我們楚國因為地處僻遠,和中原各國的美女無緣,我很想得到那樣的美女?!?
于是楚王就給張儀大批珠寶,作為物色美女的費用。
在這段時間里,楚王除了鄭袖這個寵妃之外,還有一位正配的王后(即南后)。這兩個女子素來都是最受楚王寵愛的,得知張儀有意為楚王物色美女時,不禁焦急不安,于是趕緊派人去見張儀。“聽說先生最近要到北方各國去旅行,這里有一千兩黃金,是南后送給你的路費,并聊表敬意?!编嵭湟菜土宋灏賰牲S金給張儀。她們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叫張儀千萬不要帶北國美女回來,即使非帶不可,也請帶些比她們丑的女子回來。
后來張儀去和楚王告別。他說:“最近各國都配有嚴格檢查的關卡,一般旅客的往來都受到限制,所以這一去不知何時回來??煞裾埓笸踬n給我一杯酒,作為餞別?”
“好吧!”
楚王按照張儀的要求,擺上了酒宴。
張儀見時機成熟了,就畢恭畢敬地向楚王說:“只有我們兩人在這里喝酒實在很寂寞,能不能請大王召喚您心愛的人來斟酒?”
于是,楚王便召來了南后和鄭袖,讓她們在旁斟酒。接著張儀又畢恭畢敬地稟告楚王說:
“我實在慚愧!”
“怎么啦?”
“我雖然走遍了全國各地,還沒有看見過這樣漂亮的女子。雖然不知者無罪,可是上次我竟向大王提議讓我到北方去尋找美女,這實在是太魯莽了?!?
“沒關系,不必介意。事實上,我也在想天下大概再也找不到比她們更漂亮的女人了?!痹趫龅泥嵭浜湍虾?,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氣,心中對張儀感激不盡。張儀就這樣成功地得到了一大筆金銀財寶,繼續他游說列國的事業去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他一開始就擺出一副討要盤纏的架勢,相信楚王不但不會給他一毛錢,反而一定會喝令左右將他攆出去的。
看來,在求人辦事中,學會耐心地等待時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而對那些暫時處于下風、居于逆境的求人者來說,就不僅僅是“重要”,簡直就是“必要”的了。
戰國時的安陵君是楚王的寵臣,很受器重,但是他也有后顧之憂。他的朋友江乙是這樣分析他的處境的。江乙對安陵君說:“您沒有一點土地,宮中又沒有骨肉至親,然而身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國人見了您無不整衣下拜,無人不愿意接受您的號令、為您效勞,這是為什么呢?”安陵君說:“這是大王太抬舉我了,不然哪能這樣!”
江乙便指出:“用錢財相交的,錢財一旦用盡,交情也就斷絕了;靠美色結合的,色衰則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臥席磨破,就遭遺棄;得寵的臣子不等車子坐壞,已被驅逐。如今您掌握楚國大權,卻沒有辦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著急,覺得您處于危險之中?!?
安陵君一聽,恍如大夢初醒,恭恭敬敬地向江乙請教。
江乙對他說:“希望您一定要找個機會對大王說:‘愿隨大王一起死,以身為大王殉葬?!绻@樣說了,必能長久地保住權位。”安陵君說:“我謹依先生之見?!?
但是過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沒對楚王提起這句話。
江乙為此又去見安陵君:“我對您說的那些話,至今您也不去說,既然您不用我的計謀,我就不敢再見您的面了。”言罷便要告辭。
安陵君急忙挽留,說:“我怎敢忘卻先生的教誨,只是一時還沒有合適的機會?!?
又過了幾個月,時機終于來臨了。楚王到云楚打獵,一千多輛奔馳的馬車接連不斷,旌旗蔽日,野火如霞,聲威壯觀。
這時,一只狂怒的野牛順著車輪的軌跡奔過來,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頭,把野牛射死。百官和護衛歡聲雷動,齊聲稱贊。
楚王抽出帶牛尾的旗幟,用旗桿按住牛頭,仰天大笑道:“痛快??!今天的游獵,寡人何等快活!待我萬歲千秋以后,你們誰能和我共享今天的快樂呢?”
這時安陵君淚流滿面地走上前來說:“我一進宮便與大王同席共座,出宮后更與大王共乘一車。如果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我希望隨大王奔赴黃泉,變做蘆草為大王阻擋螻蟻,那便是我最大的榮幸。”
楚王聽聞此言深受感動,正式設壇封他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寵信。
后來人們聽到這件事都說:“江乙可說是善于謀劃,安陵君可說是善于等待時機?!?
由此可見,求人時等待時機的來臨需要有充分的耐心。這個過程必須經過積極的準備、等待條件的成熟,而且等待時機絕不等于坐視不動?!峨y道應》中南子云:“事者應變而動,變生于時,故知時者無常行。”
盡管江乙眼光銳利、料事如神,但事情的發展不會像他想的那樣順利和平靜,而安陵君過人之處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一直等候著楚王欣喜而又傷感的那個時刻。這時安陵君的表白無疑是雪中送炭、溫暖君心,因此也收到了奇效,保住了長久的榮華富貴。
求人求職時學會耐心地等待時機,對任何人,尤其是年輕人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年輕人棱角外露,初生牛犢不怕虎,總幻想能靠自己的學識在社會上取得相應的地位和成就。他們的銳氣是驚人的,但也是短暫的,一旦遭受挫折,無情的現實會使其中一部分人感到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從而憤世嫉俗;也會使一部分人灰心喪志、自暴自棄,這是非常可悲的。
當時機未到時,必須學會等待。但是,時機來臨后仍然消極無為,這種人就是愚蠢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
機遇伴隨時間而來,也伴隨時間而去,它和時間一樣是來去匆匆的過客。如果你不能牢牢地將其抓住,那么,它將和時間一起從你的指間滑落,留給你的將只是無限的悵惘和遺憾。
央求不如巧激
在求人辦事時,有時求人者會采用刺激對方自尊心的做法。激將法就是其中之一。求人者為了讓對方動搖或改變原持的立場和態度,利用一些略帶貶損意義的、不太公正的話給對方罩上一頂“帽子”,而對方一旦被罩上這頂帽子,就會激起一種極力維護自我良好形象的欲望,從而用語言或行動表示自己不是這樣,自動地去改變原有的立場和態度。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勢單力孤,繼續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了與盤踞江東的孫權聯手以外已別無他計。
劉備身邊能勝此任的唯有諸葛孔明,他自薦過江,求吳國出兵抗曹,后來終于說動孫權,成功地完成了聯吳拒曹的使命,以至形成后來三國鼎立之勢。你看,求人求得妙,是否在創造歷史?
這么重大的使命,若交付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實陳情,敵方勢力強大,我方危在旦夕,請主公出兵相援不勝感激,云云。
諸葛亮是怎樣打動孫權的呢?諸葛亮見到孫權先說了這樣一番話:“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備在江南集結,目的都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氣概對他是無可奈何的。加上劉備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應對,好生斟酌才對。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梢牢铱磥?,將軍似乎在表面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心里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么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后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與不成,只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后大叫一聲:“我擁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更豈可輕易言降?”此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君主,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孫權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又向孔明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這些是孫權所真正擔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軍。
孔明早有準備,冷靜地分析形勢給孫權聽,以打消他的不安??酌髡f:“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于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竟跑了三百里,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的布也無法穿過?!僬?,曹軍北兵不慣水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面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孔明這一番分析,指出強敵之短處,強調劉、吳潛在之長處,最后把事情成敗的關鍵又推給了孫權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決定聯軍抗曹,以致后來發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赤壁之戰”。
諸葛亮采用“激將法”,既達到了求人的目的,自己又沒損失什么,實在妙不可言。他的這種“激”,確切地說,就是從道義的角度去激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應該,必須去干。以義激之的方法在我們國家頗為有效,因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視人的品德修養,講求道義、氣節。對于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面旗豎在屬于做人道德的領地。激之以道義,恰恰都是去觸及對方的內心深處,讓他認為對方“求助”的實質是道義的行為。
義,是一種促進力、凝聚力,它能讓每一個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動擔負起某些責任與義務。這也就是為什么當有些人面臨困境,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出呼救時,會有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份愛心。因為這是從道義上激勵了每一個人,從而得到了無數的支持與幫助。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以義相“求”,其“求”的內容都是深遠、重大。在平常的生活瑣事之中,仍然可憑借道義去激對方,取得好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位母親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談到了自己的兒子。原來這個兒子要求母親為自己買一條牛仔褲,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要求。但是,兒子怕遭到拒絕,因為他已經有了一條牛仔褲,而母親是不可能滿足他所有的要求的。于是兒子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或苦苦哀求,或撒潑耍賴,而是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見過沒見過一個孩子,他只有一條牛仔褲?”
這頗為天真而又略帶計謀的問話,一下子打動了母親。事后,這位母親談起這事,說到了當時自己的感受:“兒子的話讓我覺是若不答應他的要求,簡直有點對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點,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句話就說服了母親,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在他說這話時,唯一目的就是要打動母親,并沒有想到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而在事實上,他的確是從母子道義上去刺激母親,讓母親覺得兒子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非分的。
這種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還很多很多,也許當事人自己都沒有感覺到有什么特殊之處,但又確實是憑著道義達到了求人的目的。
另外,在使用“激將法”求人時,還要注意抓住對方的要害。下面,我們來看看美國黑人富豪約翰遜自己講述的用“激將法”求人的經驗:
“1960年,我決定在芝加哥為我們公司總部興建一座辦公大樓,為此我出入無數家銀行,但始終沒貸到一筆款。于是,我決定先上馬后加鞭,設法將自己的200萬美元湊集起來,聘請一位承包商,要他放手進行建造,好讓我去想方設法籌集所需要的其余500萬美元。假如錢用完了而我仍然拿不到抵押貸款,他就得停工待料。
建筑開始并持續施工,到所剩的錢僅夠再花一個星期的時候,我恰好和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一個主管在紐約市一起吃晚飯。我拿出經常帶在身邊的一張藍圖,正準備將藍圖攤在餐桌上時,他就對我說:‘在這兒我們不便談,明天到我的辦公室來?!?
第二天,當他斷定大都會公司很有希望給我抵押借款時,我說:‘好極了,唯一的問題是今天我就需要得到貸款的承諾?!?
‘你一定在開玩笑,我們從來沒有在一天之內給過這樣貸款的承諾。’他回答。
我把椅子拉近他,并說:‘你是這個部門的主管。也許你應該試試看你有無足夠的權力,能把這件事在一天之內辦妥。’
他微笑說:‘你這是逼我上梁山,不過,還是讓我試一試看。’他試過以后,本來他說辦不到的事終于辦到了,而我也在我的錢花光之前幾小時回到芝加哥?!?
看來,以激將法說服別人,務必找到并擊中對方的要害,才能迫使他就范。就這件事來說,要害是那位主管對他自己權力的尊嚴感。
人的自尊、名聲、榮譽、能力……等等,都可以作為“激將法”的對象。
裴文是唐朝開元年間東都洛陽的一位將軍,劍法超群,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裴文不僅劍舞得好,而且酷愛書畫。一次,他家有親人亡故,為表達對死者難以磨滅的敬意,他想請人在天宮寺繪制一幅壁畫,一來為親人超度亡靈,二來也暗合了自己的嗜好。于是,他遍訪各地,但一直未找到合適的畫師。
事有湊巧。一日,他來到天宮寺,巧遇畫家吳道子和書法家張旭,裴文高興得手舞足蹈。他熱情迎上前去,主動報上姓名,盛情邀請二位藝術家到一家酒店“便宴”。二位也不推辭,口呼“幸會”,腳已毫不猶豫地邁向酒店。
席間,裴文虛心請教畫壇之事。吳道子像是遇到知己般大談畫壇境況。裴文聽得直點頭,大叫深刻、精辟,很受啟發。
酒過三巡,裴文道出自己的心事,并分別給二位送上玉帛十匹、紋銀百兩,作為作畫、題字的酬禮。哪知二位藝術家笑意全消,立刻冷若冰霜,拂袖而去。
裴文見狀,心想大約是兩位藝術家嫌這報酬太低,有辱“大師”名聲。我只給他們如此微薄的報酬,太不像話了。他立即痛心疾首,帶著痛改前非的誠懇表情攔住二位,趕忙賠禮道歉:“二位先生莫嫌錢少,我現在給的只是一部分酬金,等畫作好之后,我再補齊。”
吳道子聽罷,怒從心起:“裴將軍不是太小看人了嗎?”說罷,氣咻咻轉頭就要走。裴文覺得十分難堪。他想,論社會地位,我不比你們低,我是將軍;論本事,也是各有所長,說不上誰高誰低。你畫畫得好,字寫得棒,我的劍術亦堪稱一流。今天我屈尊求畫,反在這公共場合受到冷落,好生尷尬。裴文不由怒氣上升,一時難以壓下。
裴文有個“毛病”,一怒就要舞劍。這大約是戰場上培養出來的條件反射。只見他脫掉孝服,拔劍起舞,身子左旋右轉,寶劍上下翻飛。吳、張二位看得津津有味,頻頻點頭。在場圍觀的游人,個個驚得目瞪口呆,都忘了叫好。
裴文一邊揮劍狂舞,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什么大師!什么書圣!畫圣!我看是欺世盜名,徒有其表!光會舞文弄墨,描些香草美人,于世道無補,甚至不能助我盡一份人子的孝心……還不如咱手中這把劍,可以斬妖驅邪,換來人間太平。有能耐來呀,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
吳道子、張旭聽著,面面相覷,不禁汗顏,看罷舞劍,上前與裴文長時間地熱情握手、擁抱。“剛才不是我們故意使你難堪,實在是我們太厭惡銅臭味,我們絕不為了錢而出賣藝術。”說罷,吳道子靈感大發,揮動如椽大筆,在畫壁上舞墨作畫,一氣繪成一幅巨型壁畫。這就是吳道子平生最得意的《除災滅用圖》。
俗話說:“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就是這個道理。在求人辦事時,這種以激燃自尊火花為目標的游說藝術,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動聲色的“隱身戰法”
古代有一個寓言,說有位車夫拉著車上橋。橋很陡,走到半路實在拉不動了。他急中生智,用力頂著車把,放聲唱起歌來。他這一唱,前面的人便停下來看他,后面的人想看看發生了什么事,也快走著追上了他,而車夫則乘機央求大家幫著推車,大家一齊用力,車很快就推上了橋。
這位車夫的求人策略堪稱高超過人,無與倫比。本來是求人幫忙,結果卻成了別人自覺自愿的行為,求人求得不露聲色,渾然無跡。我們把這種求人術總結為“隱身戰法”。
不要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寓言,說說而已,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其實,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事情。美國《紐約日報》的總編輯雷特就是這樣求得一位賢才鼎力相助的。
當時,雷特是格里萊辦的《紐約論壇報》的總編輯,身邊正缺少一位精明干練的助理。他的目光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他需要他幫助自己成名,幫助格里萊成為這家大報的成功的出版家,而當時約翰剛從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卸除外交官職,正準備回到家鄉伊利諾州從事律師業。
雷特看準了約翰是把好手,可他怎樣使這位有為的青年拋棄自己的計劃,而在報社里就職呢?雷特請他到聯盟俱樂部去吃飯。飯后,他提議請約翰·海到報社去玩玩。在報社里,從許多電訊中間,他找到了一條重要消息,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的編輯不在,于是他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于這消息的社論吧?!奔s翰自然無法拒絕,于是提起筆來就做。社論寫得很棒,格里萊看后也很贊賞,于是雷特請他再幫忙頂缺一星期、一個月,漸漸地干脆讓他擔任這一職務。約翰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放棄了回家鄉做律師的計劃,而留在紐約做新聞記者了。
雷特憑著這一策略,獵獲了他物色好的人選,而約翰在試一試,幫朋友忙的動機下,毫無壓力、興致很高地扭轉了他人生航船的方向。事前,雷特一點也沒泄露他的意思,他只是勸誘約翰幫他趕寫一篇小社論,目的卻很圓滿地成功實現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條求人的規律,那就是: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西游記》里講到,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中途遇上了火焰山。孫悟空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撲不滅它,最后不得不向鐵扇公主求情,借她的扇子一用。誰知這女子根本不賞臉,于是孫悟空變成了一只小飛蟲,鉆進了鐵扇公主的肚皮里,一陣折騰,公主打熬不住,只好投降。
兵法中有一條: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以“隱身戰法”求人,也可以采取這種策略,明里強攻不成,就暗中智取。
鐘隱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年少頓悟,倦于俗事。幸好家道殷富,有使不完的銀子,于是便進了深山,學習前輩陶淵明先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態度,做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來了。
隱居山林,除了修身養性,練練氣功外,鐘隱最愛做的一樁事就是畫畫。好在眼前鳥語花香,溪流清澈,到處都是作畫的素材。鐘隱每日畫畫花竹禽鳥,山水人物,倒也自娛自樂。
不過,畫了一段時間,鐘隱就出現“眼高手低”的毛病。怎么看自己的畫都是一肚子氣,自己構思的妙境,就是畫不出來,急得他扔掉畫筆,向著山林嘰里哇啦扯著嗓子亂叫一通。
鐘隱冷靜下來,經過反思才認識到,毛病就在于自己畫技貧乏。于是決定下山求師學藝。
下山后一打聽才知道,當時畫花鳥的高手叫郭子暉,此公筆墨天成,繪盡物性之妙,尤其擅長畫鷙鷂。鐘隱大喜,立即前往郭府拜師。不料,郭子暉并非世中俗人,雖然身懷絕技,卻不肯輕易授人,是否有意想使自己這一套絕活失傳,那就不得而知。反正他老先生要作畫時,總會吩咐下人把門關上,插上門閂,唯恐馬路上過往的行人,或是私闖進來的賓客,窺見一招一式。因此,鐘隱興沖沖來到郭府,連大門也沒跨進,就讓門房給轟出來了。
鐘隱倒是很有趣,一拍腦袋把自己大罵一通:真是該死呀!該死,上山隱居后竟然把世俗的規矩都忘光啦,想當年孔夫子收學生,還要拎十條臘肉來,我怎么空著手就跑來了呢?
于是,鐘隱回到家,叫人準備一車銀子,風風光光地再次登門求見。誰知門房仍擋住不讓進,還冷嘲熱諷道:“你認為我們家老爺缺銀子花嗎?告訴你吧,我們家老爺用毛筆畫個圈,能夠你小子吃個一年半載的!”
沒辦法,鐘隱只好拉著一車銀子灰溜溜打道回府。投師不成,鐘隱茶飯不香,夜不能寐。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終于,鐘隱想出一條妙計:既然正道走不通,那為何不走“旁門左道”呢?于是,他喬裝打扮成一個小廝,毛遂自薦地跑到郭府要當奴仆,且一再強調只混口飯吃,不要工錢。他畢竟是個畫家,化妝后連門房都沒認出他來。由于他要求不高,郭府又正缺人手,于是就被收下了。
鐘隱真不愧是天生做間諜的材料,一進郭府,就把上上下下哄得團團轉,對那位郭老先生更是殷勤伺候,日夜端茶捧煙,照料周全,把那位郭老先生都給唬住了,老先生撤除了對他的所有防線,作畫時竟然點名要他站在一旁磨墨,根本沒料到他是個間諜。此時,鐘隱可是稱心如意啦,他可以盡情地觀看郭老先生作畫時的筆法用彩,沒過多久,就把老先生那套密不示人的技藝爛熟于心了。
誰知,畫技學得越多,越是技癢難熬。有一天,鐘隱實在忍耐不住,乘興在墻上偷偷畫了一只鴿子,神形俱佳。有人將此事向郭老先生報告,老先生聞訊前去觀看,一看就嚇了一大跳,知道這絕非外行所能畫出來的。于是,招來鐘隱盤問。
鐘隱見紙包不住火,只好和盤托出,郭老先生聽罷并沒生氣,反而大受感動:“相公為了學畫,竟然不惜為奴,這叫老夫如何敢當?如此求學,真乃天下少見,老夫就破例把你收在門下吧?!睆拇?,郭子暉老先生與鐘隱以師徒相稱,一個縱論畫道,密授絕技:一個潛心苦學,仔細揣摩。果然,鐘隱深得其旨,技藝猛進。畫有《鷹的雜禽圖》、《周處斬蛟圖》等,傳于后世。
由此可見,如果你所求之事從根本上與所求之人的心意背道而馳,這時你必須把你的真實目的偽裝起來,而且要偽裝成對方非常想達到的一個目標,使他在不知不覺中為你辦成了事。
例如,皇帝身邊如果有奸人,國家大事會常被他們干擾。要整肅國政的話,就必須清除這些奸人,這叫“清君側”。但是,如果直接提出讓皇帝趕走他身邊最信賴的人(奸人往往都是皇帝最信賴的人),不但不會成功,而且還可能會帶來殺身之禍。
宋真宗時的王欽若是有名的奸相,為人陰險奸詐,而又善于逢迎獻媚,深得真宗信任。他常常在真宗面前進讒言,中傷其他正直的人士。而被中傷者卻為他的假心假意所蒙蔽,多數不知自己已被他所中傷。
契丹逼進南宋時,王欽若借口局勢危急,力勸宋真宗逃向江南,到他的老家去建立小朝廷??軠室云潴@人的膽識和指揮若定的雄才,堅決挫敗了王欽若的逃跑計劃,簇擁真宗親征,直抵前線。由于王欽若也跟隨真宗到了前線,仍舊在真宗面前叨咕這,叨咕那,事事掣肘寇準,干擾了他抗擊契丹的軍國大計。寇準一直在捕捉機會,想把這個奸相從真宗身邊趕走,以清君側。
有一天,真宗正在為人事安排發愁。他對寇準說:“現在,契丹直逼城下,天雄郡被隔絕在敵后。天雄郡若有不測,河朔全境便會淪入敵手。你看,該讓誰去鎮守呢?”寇準回答說:“當前這種形勢下,沒有什么妙計可施。古人說,智將不如福將。參知政事王欽若仕途順利,長得白白胖胖,真是福星高照。讓這樣—位有名的福將去鎮守的話,定會吉人天相,可保萬無—失。”
真宗歷來看重王欽若,今天難得寇準也這樣看重他,心中特別高興,便欣然同意寇準的意見,命令寇準草擬詔書,通知王欽若上任。當寇準把真宗的旨意傳達給王欽若時,王欽若嚇得臉色慘白,說不出話來。他原本是個膽小鬼,只會溜須拍馬,挑撥離間,哪有深入敵后去固守孤城的本領?此去準是白白送死。
寇準見他可憐兮兮的模樣,便對他說:“國家危急,皇上親自掛帥出征,你是皇帝一貫倚重的執政大臣,現在正宜體貼皇上心意,為國效力?!辈⒄f:“護送你上任的部隊已經集合待命,皇上指示免去了上朝告辭的禮節,讓你馬上出發,不可耽誤軍機?!闭f罷,舉杯為王欽若餞行,祝他早日奏凱歸來。
王欽若沒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去上任。他來到駐地一看,滿野全是契丹兵,王欽若哪有退敵良謀,只好堵死城門,固守待斃。
趕走王欽若后,宋軍上下齊心,一致對敵,迫使契丹退兵求和,解除了宋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危機。天雄也因契丹撤軍而得以解圍。
求人要會“釣胃口”
求人辦事中,如果對方感到答應了你的要求的話,他是在進行無償的奉獻,根本無利可圖,這自然也就不愿意給你辦事,至少積極性不會太高。這時,最好就是把自己的求人目的掩蓋起來,給自己求人的目的編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且把這個“理由”描繪成與他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會給他帶來一個非常美好的前景,或者不采取措施會產生非??膳碌暮蠊匀粫芡纯斓貫槟戕k事。這就是“畫餅釣胃口”這一策略的內涵。
在求人過程中,恰當地向對方提供有關長遠利益和前景的論據,往往可以使對方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對方進行交談的興趣和積極性,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求人的結果,改變對方的看法和立場,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技巧可以叫做遠利誘惑。這種求人的技巧運用得好,有時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在西方某國,有一家制造電燈泡的公司。該公司處于初創階段,產品銷路不暢。他們的董事長便到各地去做旅行推銷,希望代理商們積極配合,使他們生產的電燈泡能夠打入各級市場。
有一次,董事長召集各個代理商,向他們介紹新產品。董事長對參加談判的各代理商說:“經過許多年的苦心研究和創造,本公司終于完成了這項對人類大有用途的產品。雖然它還稱不上是一流的產品,只能說是二流的,但是,我仍然要拜托各位,以一流的產品價格,來向本公司購買。”
這位董事長的臉皮也真夠厚!在場的人聽了董事長的陳述不禁嘩然:“咦!董事長該沒有說錯吧?誰愿意以購買一流產品的價格來買二流的產品呢,那當然應該以二流產品的價格來交易才對啊!你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呢?難道……”人家都以懷疑和莫名其妙的眼光看著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