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三計左右逢源(2)
- 處世三十六計
- 吳蔚
- 4655字
- 2015-06-11 15:17:02
清朝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本是安徽績溪人,最初是杭州一家錢莊的學徒。由于他為人精明肯干,受到老板賞識,不久就被提拔成為“跑街”。當了“跑街”之后,他工作起來更加賣力,加之為人隨和、善于應酬,很快就為錢莊拉來不少客戶,并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系。后來,他有了一定積蓄,就辭去了錢莊的職務,自己開設了一家叫做阜康的錢號,原來錢莊的客戶大多也跟隨他一起變成了阜康的客戶。
這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當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急需籌措鎮壓浙江太平軍的軍費。胡雪巖看到這是接近地方長官和發財致富的大好機遇,就使出全身解數為左宗棠籌措到一筆糧餉。因為他干得十分出色,受到了左宗棠的器重,左宗棠就把籌措浙江地區清軍軍餉和糧餉的任務都交給胡雪巖經辦,使他的財富又有增加。
為了進一步撈取政治資本,胡雪巖又花錢捐了一個江西候補道的官職,這使他的財運更加亨通。左宗棠向外國人借軍費,請他出面來擔保;左宗棠向洋人買機器,由他出面去洽談;左宗棠聘請海外技術人員,也由他去交涉。他不但撈取到了政治上的好處,也從中發了大財。據估計,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胡雪巖的資金大約在白銀2000萬兩以上。他擁有萬畝土地,在江、浙一帶遍設典庫,此外還經營綠茶,是江、浙一帶國防和絲業的大亨,操縱著這一帶的商業。
胡雪巖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與人互惠互利。
還有個類似的故事。
東漢桓帝朝時,宦官張讓的權力超過朝廷內外的眾官員。就連張讓的家奴,也見人大三分。巴結他們的人不在少數。
扶風地區的富翁孟陀曾不惜巨財結交張讓的一個管理家務的總管。那位家奴甚是感激。拿的人家東西多了,那位家奴就有點過意不去了。他問孟陀有什么要求,想在適當的時候為孟陀做點事,以表謝意。
孟陀見狗已喂飽,也就要使喚使喚了,就對那位家奴說:“我只是希望你人們這些人在關鍵時候,能向我拜一拜。”那個家奴忙說:“那還不容易,我們奴才的膝蓋是專門為了下跪用的。”說著,就要給孟陀下跪。
孟陀一把拉住他,說:“我不是說現在,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當時,朝廷中的高官要求拜謁張讓的人特別多,他們所乘的車子,經常把張讓的家門前給堵得滿滿的,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門庭若市。這天,孟陀也驅車前來拜訪張讓,只見門前的路十分擁擠,前進不得。正在這時,張讓家的那位家奴遠遠看見孟陀來了,馬上就帶領張讓家所有奴仆們到馬路上去迎拜孟陀,并為孟陀親自駕車,引導進門。
在場的賓客們看到這種情景,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都說孟陀已得到張讓的厚愛了,馬上要升遷了。于是,這些人便又爭著去賄賂孟陀。僅十來天時間,孟陀便積攢了幾萬錢財。本錢早已收回,又引來了數不盡的“利息”。
彌子瑕失寵
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中,能與上級領導搞好關系,顯然對你的事業是大有裨益的,但這其中也有個分寸的拿捏問題。
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他在衛靈公身邊為臣,很討君王的喜歡。
有兩件事最能說明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彌子瑕私駕衛靈公馬車的事。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趕在當天晚上把消息告訴了他,一時間,彌子瑕心如火燎,恨不得立刻插翅飛到母親身邊。可是京城離家甚遠,怎么能心想事成呢?衛國的法令明文規定,私駕君王馬車的人要判斷足之刑。為了盡快趕回家去替母親求醫治病,彌子瑕不顧個人安危,假傳君令,讓車夫駕著衛靈公的座車送他回家。后來衛靈公知道了這件事,不但沒有責罰彌子瑕,反而稱贊道:“你真是一個孝子呵!為了替母親求醫治病,竟然連斷足之刑也無所畏懼了。”衛靈公接受彌子瑕沒吃完的半個桃子,是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游覽。當時正值蜜桃成熟的季節,滿園的桃樹結滿了白里透紅的碩果。輕風徐徐,送來蜜桃醉人的芳香,讓人垂涎欲滴。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著吃了起來。這種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鮮爽口滋味是他未曾體驗的。當他吃到一半的時候,想起了身邊的衛靈公,就把吃剩的一半遞給衛靈公,讓他同享。衛靈公毫不在意這是彌子瑕吃剩的桃子,并自作多情地說:“你忍著饞勁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彌子瑕年紀大了以后,臉上現出了衰老的容顏。衛靈公因此喪失了對他的熱情。這時假如彌子瑕有得罪的地方,衛靈公不僅再不像過去那樣遷就他,而且還要歷數彌子瑕的不是:“這家伙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還目無君威地把沒吃完的桃子給我吃。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做冒犯我的事!”于是,下令將彌子瑕的雙腿給剁了。
彌子瑕從年輕到年老,始終把衛靈公當成自己的一個朋友看待,在他面前無拘無束。可是衛靈公則不一樣。他以年齡和相貌作為寵人、厭人的根據,從而對彌子瑕所做的同樣的事情表現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態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切不可與領導太過親近,這是處世的基本原則。
曾國藩的權術
曾國藩對政治權術之精通,幾乎無人能及。清朝重臣肅順曾在皇帝面前推薦曾國藩。1862年,咸豐帝駕崩,同治帝即位,肅順又提出:“滿族沒有一個人中用,國家大事非重用漢人不可。”肅順看曾國藩才華出眾,有意結識他。但曾國藩從不給肅順寫信表示感謝,因為他預測,肅順與慈禧太后之間必有一場政治斗爭,后果不能預料,如果肅順勝,自己與慈禧太后沒有聯系,肅順一貫提倡重用漢人,自己必被重用;如果慈禧太后勝,肅順倒臺,也查不出自己與肅順的關系。
果然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開始“垂簾聽政”,肅順被處死。當慈禧太后查看帶軍在外的將領與肅順的通信時,發現唯獨沒有曾國藩的只紙片言,由此對曾國藩十分信任,授曾國藩以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政大權,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三個月后又賜銜協辦大學士。
從此,曾國藩成了真正的實力派。
還有個類似的故事。
徐茂公是唐代初年的大將,參加過瓦崗軍,失敗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徐茂公任司空,為人機巧,行事謹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沒有兒子,武則天卻有,便向大臣們征求意見。
尚書右仆射褚遂良提議說:“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先帝臨終前拉住陛下的手對大臣們說:‘我的好兒子好媳婦,現在托付給你們了。’陛下聽到過這話,至今如在耳畔,沒有聽說王皇后有什么過錯,怎么能輕易將她廢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變更皇后,懇請好好選擇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選武氏呢?武氏曾經跟隨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天下眾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擋得住呢?”
韓瑗、來濟也上書李治,力主不選武則天,但高宗聽不進去。
后來,高宗問徐茂公的看法。徐茂公生性乖巧,心想這個關鍵時刻超越自己本分發表意見,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廢立皇后成功與否,都與性命有關:同意廢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將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廢除王皇后,如果武則天被選中,無疑是自投羅網。徐茂公左思右想,含糊其辭地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問外人呢?”
高宗聽了這話,便下定決心,將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馬上廢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將武則天立為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許敬宗排斥打擊不同意擁立她為皇后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貶逐,或者被誅殺。徐茂公卻因為應付巧妙,避免了禍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負責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思不出位,要求說話辦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該說該做什么,不該說不該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職責為限,謹慎穩重,這是處事精明老練的表現之一。徐茂公可說是精明老練之輩,他的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堪稱絕佳妙語,包容量極大,在不卑不亢的情況下將“球”踢了回去。
智救左宗棠
左宗棠是清代著名的人物,他中舉之后,一直沒有做官,后來到湖南巡撫駱秉章身邊當幕僚,總攬大權有6年之久。
清代官場,官員們一般由幕僚處理事務,這是官場的習慣,但又規定幕僚不可把持政務,若把持政務,可以就地正法。
湖廣總督官文與駱秉章不和,矛盾很深,一直伺機報復。恰好永州鎮樊燮控告左宗棠把持政務,告到都察:后,官文就把此事報告給了朝廷。不久,皇上傳下旨意,要官文查辦,如情況屬實,可就地正法。
翰林:的編修郭嵩在朝廷任職,消息靈通,他是左宗棠的同鄉好友,為了救左宗棠,他就找到王闿運,而王與正受寵的權臣肅順關系很密切。王闿運見肅順,要肅順為左宗棠說情。
肅順是官場老手,他知道說情不能沒有依據,就要王找人先保薦左宗棠,有人保薦,他就可以趁機說情。保薦的人好找,不久,京官潘祖蔭、湖北巡撫胡林翼就寫了保薦書。胡在《敬舉賢才力圖補救疏》中稱左宗棠“才可大用”,還說:“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咸豐帝一方面得到控告書,一方面又得到保薦書,心中疑惑,就問肅順,肅順就趁機說左宗棠有大才,在駱秉章處工作,出謀劃策,很有成效,駱的功勞都是在左的幫助下建立的,現在正是天下多事、亟須用人之時,要咸豐帝愛惜人才。又建議把官員們的保薦書抄錄給官文,請他酌情辦理。咸豐帝同意了他的意見。
官文接到皇上密旨,知道皇上有意啟用左宗棠,也就不便再查辦了。
不久,在曾國藩的保薦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補襄辦軍務。左宗棠有了正式官銜。
這個故事有幾個“機關”:
肅順是當朝權臣,在皇帝面前說話很有分量,讓他救左宗棠,是選對了人。
肅順對官場應酬研究得很精深,他在救左宗棠時,不是自己先提出來,若自己先提,必有嫌疑,而是讓地方官員保薦。保薦書一到京城,皇帝必然左右為難,一方是控告,一方是保薦,他必與肅順商量,此時,肅順順水推舟,幾句話就救了左宗棠。
肅順為何很容易地救了左宗棠,主要是因為太平天國兵勢雄猛,大清正是用人之時,軍事人才難得,肅順很準確地把握了皇帝的心理。
官文也是官場老手,接到皇帝送來的保薦書,馬上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學會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同投機取巧、阿諛奉承是兩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時,只有高智商者才能巧妙應付,或者為避免引火燒身,或者為留有回旋余地,或者為擺脫糾葛紛爭。
人世間,官場上,競爭中,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弄權逞威、明爭暗斗的事經常發生,如同家常便飯。敢于仗義執言,不怕同惡勢力抗爭,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作這種無謂的犧牲,并不可取。明知是以卵擊石,倒不妨退避三舍、保存實力,待機再圖發展。
君子不在其位,便不謀其政。越權插手、越俎代庖、饒舌多嘴,不是招人嫉恨,便是招惹是非。這種人與仗義執言者又不同,他們因超越名分地位而引火燒身,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洞明世事、體察人情、隨機應變,是思不出位的前提;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是思不出位的保證。恰當地運用左右逢源這一謀略,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不受無謂的傷害。
“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洪應明《菜根譚》)這是強調釋怨的工作比施恩的工作更重要。一人之怨不及時化解,會影響許多人,甚至會壞了大事。
春秋時,宋鄭兩國交戰。宋軍主帥華元宰羊犒賞三軍。在分羊肉時忘記了替華元駕馭戰車的羊斟。羊斟因此怨恨華元。華元沒有察覺,更沒有做釋怨工作。作戰時,羊斟把華元的戰車駕到鄭軍陣地里,使華元當了俘虜。華元本來想犒賞三軍以提高士氣,但處事不細而結怨于羊斟,遭到兵敗被俘的恥辱。這正是“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的生動例證。
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些具體問題處理不當而結怨的情況時常發生。如果不及時解決,輕則產生隔閡,影響團結,重則關系破裂,鬧到勢不兩立、兩敗俱傷的地步。在人民內部,冤家宜解不宜結;如果冤冤相報,恩怨之爭就沒有窮期了。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做到用正直之心報答怨恨是難能可貴的事,需要有理智、有涵養、有寬宏博大的胸懷。如果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必然是以怨報怨、睚眥必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