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五計寬厚待人(1)
- 處世三十六計
- 吳蔚
- 3001字
- 2015-06-11 15:17:02
宋朝的時候,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寇準老是攻擊王旦,揭他的短處,王旦卻專門贊揚寇準。
宋真宗對王旦說:“你盡管說寇準好,他卻說你的壞話。”王旦說:“道理應當如此。我做宰相時間長了,布政治事過錯一定不少。寇準對陛下沒有隱瞞什么,益加可見他的忠直,這正是臣敬重他的原因。”
宋真宗卻認為王旦賢能。
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不合詔書格式,當時寇準在樞密:,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
沒出一月,樞密:有文件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使很高興地呈送王旦,王旦卻叫送還樞密:。
寇準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有這么大的度量啊。”在官場上寬宏大度,可以化敵為友,加強同僚之間的關系。王旦雖不是名相,但其政績也不錯。當寇準對王旦苛刻時,他不生氣、不報復,終于感動了寇準。
看看我們的周邊,人們之所以總是覺得煩惱纏身、充滿痛苦,總是怨天尤人,多半是因為我們缺少像王旦那樣的寬容吧。
張良與老人
寬厚是為人的美德和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有容,德乃大”,“寬則得眾”。能夠寬容別人,就顯示一個人有大的德行,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在他年輕時,曾有過這么一段故事。
那時的張良還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來到一座橋上,對面走過來一個衣衫破舊的老頭。那老頭走到張良身邊時,忽然脫下腳上的破鞋子丟到橋下,還對張良說:“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當時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氣,覺得老頭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幾下。可是他又看到老頭年歲很大,便只好忍著氣下橋給老頭撿回了鞋子。誰知這老頭得寸進尺,竟然把腳一伸,吩咐說:“給我穿上!”張良更覺得奇怪,簡直是莫名其妙。盡管張良已很有些生氣,但他想了想,還是決定干脆幫忙就幫到底,跪下身來幫老頭將鞋子穿上了。
老頭穿好鞋,跺跺腳,哈哈笑著揚長而去。張良看著頭也不回、連一聲道謝都沒有的老頭的背影,正在納悶,忽見老頭轉身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伙子,我看你是可造之材。這樣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深感玄妙,就誠懇地跪拜說:“謝謝老先生,愿聽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頭,只見老頭已經先在橋頭等候了。他見到張良,很生氣地責備說:“同老年人約會還遲到,這像什么話呢?”說完就起身走了。走出幾步,又回頭對張良說:“過5天早上再會吧。”
張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來。
到第5天,天剛蒙蒙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沒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見張良,老頭這回可是聲色俱厲地責罵道:“為什么又遲到呢?實在是太不像話了!”說完,十分生氣地一甩手就走了。臨了依然丟下一句話:“還是再過5天,你早早就來吧。”張良慚愧不已。又過了5天,張良剛剛躺下睡了一會,還不到半夜,就摸黑趕到橋頭,他不能再讓老頭生氣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來了,見張良早已在橋頭等候,他滿臉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啊!”然后,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交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了。”說完,老頭飄然而去,還沒等張良回過神來,老頭已沒了蹤影。
等到天亮,張良打開手中的書,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得到的是《太公兵法》,這可是天下早已失傳的極其珍貴的書呀,張良驚異不已。
從此后,張良捧著《太公兵法》日夜攻讀,勤奮鉆研。后來真的成了大軍事家,做了劉邦的得力助手,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勛,名噪一時,功蓋天下。
張良能寬容待人,至誠守信,做事勤勉,所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加強自我修養是多么重要。
陳壽寫歷史
寬厚待人還要求有正直的品格,堅持原則,正大光明,不利用他人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晉朝有位杰出的史學家叫陳壽,他寫了史書《三國志》。我們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就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改編加工而成的,所以《三國演義》的全名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陳壽在寫《三國志》的過程中,還有過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呢。
陳壽在開始寫《三國志》之前,曾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他翻閱了原先三國留下的各種文獻記錄,搜集了大量的私人筆記資料,還到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做過現場勘察,決心把這段歷史寫得真實、準確。可是,有一段時間,陳壽忽然停筆了,而且人們看見他總在書房來回踱步,常常陷入沉思。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不久前來了一個親戚,發現陳壽正寫到“諸葛亮傳”這一章,就問陳壽打算如何寫諸葛亮這人。陳壽說諸葛亮是一位功不可沒的歷史人物,親戚聽了很生氣,責備陳壽忘記了家仇。
陳壽一家在三國時是蜀國人,他父親曾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將官。一次,他父親辦事時犯了錯誤,被執法嚴明的諸葛亮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還按軍法予以懲罰。陳壽的父親愧悔交加,從此再也沒有振作起來。慢慢地,他憂郁成疾,終于一命歸天了。后來,陳壽又受到宦官的迫害,處境十分凄涼。因此,陳壽一家認為他們落到這步田地,都是諸葛亮造成的,心中十分怨恨諸葛亮。
現在,聽親戚這么一說,陳壽也不禁彷徨起來。他想,諸葛亮一生勵精圖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戰,百戰百勝,的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說,應該實事求是地把這些寫出來;可是,自己一家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對諸葛亮有些別扭,而且如果照實寫,親戚們也不會原諒他。到底該怎樣寫呢?陳壽心里很亂,于是他干脆停下筆來,想把自己的思緒理清楚。
這天,一位朋友來看他,陳壽憋不住,就把心里的苦惱告訴給了朋友。
那位朋友聽后說:“人們都稱贊司馬遷的《史記》,說它正直公允,準確無誤,不假意贊美,不隱瞞丑惡。你這部《三國志》是否也能如此呢?”
聽了朋友的話,陳壽一下子醒悟過來:是啊,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誠實無私。當年司馬遷寧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實,秉筆直書。現在,我難道能為自己私人的恩怨而歪曲歷史嗎?那我不是成了千古的罪人了嗎?
陳壽又飛快地寫了起來,很快“諸葛亮傳”就寫成了。陳壽還特地把這篇文章拿去給朋友們看,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生怕自己有什么寫得不公正的地方。
后來“諸葛亮傳”成了《三國志》一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
大俠郭解
推己及人、為他人著想的寬厚態度,是以尊重別人為前提的。
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人格、意志和感情,不能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
西漢有位大俠郭解。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面子。后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后,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有許多當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協議。
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面子,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自己擔心,我畢竟是外鄉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丟面子。”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么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面上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面也解決不了問題。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紳士、俠客還會上門,你把面子給他們,算做他們完成此一美舉吧。拜托了。”
人都愛面子,你給他面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面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感到不是很愿意。
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