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第五計寬厚待人(2)

  • 處世三十六計
  • 吳蔚
  • 3215字
  • 2015-06-11 15:17:02

人們總是盡其全力來保持顏面,為了面子問題,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詞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記憶使你痛苦,何不輕易地去遺忘它。”但是談何容易!在知道人們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還必須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內使你的對手難堪,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損他人顏面的事。

永遠記住一個物理反應:一種行為必然引起相對的反應行為。

只要你有心,只要你處處留意給人面子,你將會獲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幫忙時應該注意下列事項:第一,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能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里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現。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于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西瓜促和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其他場合中,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聯系,要能相處得和睦融洽,親密無間,就要尊重人、理解人,以己之心度人,不拂逆別人的合理情意。以己之心度人,就是換一個位置,站在對方的立場、角度去想一想,這樣,矛盾、隔閡就容易解決了。

魏國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個縣正好位于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這地方盛產西瓜,雖然同處一地,可是兩國村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度卻大不一樣。

魏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常擔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那邊的村民種瓜十分懶惰,又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慢又不好。楚國這邊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么好,便責怪自己的村民沒有把瓜種好。而楚國的那些村民卻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國的村民,嫉妒他們為什么要把瓜種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國這邊的村民就想方設法去破壞魏國村民的勞動成果。每天晚上,楚國村民輪流著摸到魏國的瓜田,踩他們的瓜,扯他們的藤,這樣,魏國村民種的瓜每天都會有一些枯死掉。

魏國村民發現這個情況后,十分氣憤,他們也打算夜間派人偷偷過去破壞楚國的瓜田。一位年紀大的村民勸阻住了大家,說:“我們還是把這件事報告給縣令,向他請示該怎么辦吧。”大家來到宋就的縣衙。宋就耐心地勸導本國的村民說:“為什么要這么心胸狹窄呢?如果你來我往沒完沒了地這般鬧下去,只會結怨越來越深,最后把事態鬧大,引起禍患。我看最好的辦法是,你們不計較他們的無理行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們的西瓜澆水,最好是在夜間悄悄進行,不聲不響地,不要讓他們知道。”魏國村民依照宋就的話去做了。于是,從這以后,西邊楚國的瓜一天天長好起來。楚國村民發現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澆過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問,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們開始暗中觀察,終于發現為他們的西瓜澆水的正是魏國的村民,楚國的村民大受感動。

很快,這件事情被楚國縣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興,又自愧不如魏國縣令。他把這些情況寫下來報告給了楚王,楚王也同樣很受感動,同時也深感慚愧和不安。

后來,楚王備了重金派人送給魏王,希望與魏國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從此后,楚、魏兩國開始友好起來。邊境的兩國村民也親如一家,兩邊種的西瓜都同樣又大又甜。

所以說,有時候不要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寬宏大量,以德報怨,這樣反而會促使矛盾緩解,使壞事變成好事。

蘇軾網開一面

饒人就是寬容,能夠寬容別人的地方就要寬容別人,這是有益的人生格言。

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軾出任杭州行政長官。執政不久,工商稅務官押來一個逃稅人,是南劍州的鄉貢進士吳味道。此人有兩大卷物品,上面寫有“送京師蘇侍郎(蘇軾的弟弟蘇轍在京任侍郎)宅”,落款都是蘇軾自己,則顯然是假的。

蘇軾把吳味道叫到跟前,問卷內是何物。

吳味道驚恐不安地上前道:“我今秋有幸鄉試中榜,鄉人為我集錢,為赴京師的路費。我用其中的一部分錢買了200匹建陽小紗。因為考慮路上所經的地方,一一抽稅,到京師就剩下不到一半了。心中想,當今天下名望高而又喜歡褒獎后人的,只有蘇歐公與蘇侍郎了。即使敗露了,也會得到寬恕。我就委托先生的臺銜,封好了貨物往北而來了。沒想到先生您已到這里執政,真是罪責難逃,望先生寬恕。”

蘇軾仔細打量了吳味道,就叫來掌管文書的官吏,讓除去舊封,另題自己的詳細官銜,同貨物一同送到東京竹竿巷蘇侍郎宅,并親自給(蘇轍字子由)子由寫了書信,并對吳味道說:“老前輩這次進京,明年如果高中皇榜,別忘了到敝處來呀。”吳味道再三拜謝。

第二年,吳味道高中皇榜,回來寫信向蘇軾表示感謝。蘇軾很高興,請他來家中款待數日。

官場應酬時,最不可小看的是趕考的舉子,他們雖沒官職,但前途難以預測,也許就能中個狀元,反過來成了自己的上級。

蘇軾是個好官,他的人情味很濃,這點從他的詩詞中就可以看出。吳味道進京趕考,冒充蘇軾之名帶物品,本當問罪,但蘇軾同情舉子的辛苦,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幫助了他。吳味道高中金榜后,自然忘不了蘇軾的大恩大德。

從動機來說,蘇軾完全是同情吳味道,但從結果看,蘇軾又多了一個官場上的朋友。

郭子儀不計前嫌

只有用以己度人的寬厚態度去對待別人,才能廣結善緣,達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的。

郭于儀和李光弼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的兩員大將,兩人長期不和。雖然同在一個鍋里吃飯,卻從不正眼相看,也不交談一句。等到郭子儀取代安思順作了朔方節度使,李光弼就想逃走,但還猶豫不決。10天之后,唐玄宗命令郭子儀領兵東進,攻打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

李光弼進了郭子儀的公堂,對郭子儀說:“我們兩個人如同仇人,現在你大權在手,我自己一死心甘情愿,請你不要牽連我的妻子兒女。”

郭子儀一聽這話,從堂上快步走到李光弼跟前,握著他的手,撫著他的背,扶他在堂上坐下,流著眼淚對他說:“如今國家遭難,皇上避難在外,沒有你不能東征,哪里是考慮私仇的時候啊!”說完,倒地便拜。二人從此握手言歡,共同謀劃,打敗了叛軍。

后退一步天地寬,不去擁擠,在別人無意中妨礙你時退讓一步,就會避免與人發生摩擦,而且在通常情況下也能實現你的正當欲望和目標。

漢朝的時候,主父偃被任命為齊國的相國,到了齊國,把兄弟門客都召集起來,分500金給他們,責備他們說:“當初我貧窮的時候,弟兄們不給我衣食,門客不讓我進門;現在我做了齊相,你們到千里外迎接我。今天我宣布與你們絕交,以后別再進我的門!”主父偃的修養顯然太差,他把人情看得太重,斤斤計較,以至后來他死時,竟然無人為他收尸。

再讓三尺又何妨

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際上就是一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態度。

張英是安徽桐城人,在清康熙年間做過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準備擴建住宅,正巧鄰居也要擴建住宅,兩家為地基問題發生了矛盾。張英的母親寫信給他,想借他的地位壓服鄰居。

張英看信后沉吟良久,提筆寫了一首詩勸說母親:“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母親見信后主動將院墻后讓三尺。鄰居很感動,也將院墻后讓三尺。這樣,在兩家院墻之間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稱“六尺巷”,傳為美談。

張英不以權勢壓人,采用寬厚的態度解決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寬厚是值得提倡的。現在,家庭之間、同事之間、鄰里之間,以及公共場所中,人們常常因一些小事發生矛盾。當事者雙方各不相讓,致使矛盾激化。如果有一方能采取忍讓的態度,就可以化解矛盾,給緊張的人際關系帶來祥和氣氛。

忍讓對于做好工作、發展事業也是必要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爭強好勝,意氣用事,往往會危害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生活中,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計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滿。人生在世,要寬以待人,善以待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龙州县| 阳高县| 乳源| 温州市| 河源市| 宣汉县| 攀枝花市| 南投县| 浦东新区| 慈溪市| 开化县| 兖州市| 凯里市| 临高县| 城步| 米易县| 汝阳县| 明溪县| 房产| 治多县| 赤壁市| 顺平县| 西安市| 林州市| 噶尔县| 新泰市| 安岳县| 佛坪县| 芷江| 武穴市| 普兰县| 葵青区| 敦化市| 萨嘎县| 秦安县| 收藏| 霍山县| 吉安县| 民权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