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看不見的廣告也能起作用
- 哈佛大學第一堂心理課
- 顏雅琴 謝琴等編著
- 2897字
- 2015-06-03 11:31:00
1956年,新澤西的一家影院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爭議。眾所周知,電影其實是由一張張靜態的圖片構成的,人們之所以會將其看成連貫的,只是視覺暫留效應造成的錯覺。通常以16格/秒的速度播放畫面,人眼就會認為畫面是連續的。而這家影院在電影畫面中插入了一些無關的圖片,圖片包含了“喝可口可樂”和“吃爆米花”等信息,由于這些圖片閃現的時間極短,所以觀眾根本無法發現!
然而,在播放這些看不見的廣告后,影院可口可樂和爆米花的銷售額卻真的大大提高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看不見的廣告也能起作用嗎?要了解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感覺閾限這個概念開始。
感覺閾限
往咖啡里放多少糖才會覺得甜?要多大聲音才能在喧鬧的街道中叫住你的熟人?字體要多大我們才能分辨出來?這些問題都涉及感覺的閾限。感覺閾限就像是一道壁壘,將能感覺到和不能感覺到的刺激分開來,它又可以分為絕對閾限和相對閾限。絕對閾限指的是人們所能覺察到的最小刺激量。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等都存在這樣一個閾值。只有超過了這個閾值,我們才能感受到外界刺激的存在,比如在靜悄悄的夜里,時常會出現貓狗等動物忽然警覺起來,而我們人類卻渾然不覺的情況,那通常是因為有低于人類感覺閾限卻超過動物感覺閾限的聲音傳來。相對閾限則是指能引起人們區分出兩個刺激的最小差異量。你在紙上畫兩條平行的直線,盡量讓它們一樣長,但注意,其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樣長的直線,它們之間或許相差一微米、十微米、一百微米……只不過我們肉眼無法分辨出來而已。只有當一條直線大于另一條直線一定長度后,我們才能分辨出兩者的差別,而這個值就是相對閾限。
那么,這個相對閾限又能否測量出來呢?人的感覺并不穩定,一個人現在能感覺到兩條線、兩個盒子的差異,下次卻不一定還能感覺出來。心理學家們通常使用50%作為感覺閾限的測量標準,也就是說,在測量聽覺的絕對閾限時,聽覺專家會多次給你呈現不同聲級的聲音。如果對于某種強度的聲音,你有一半的次數能感覺到它的存在,而另外一半次數則沒有覺察,那么這個聲音強度就是你的聽覺絕對閾限。對相對閾限的測量也是同樣的原理。
閾下刺激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感覺閾限,如果外界刺激的強度低于感覺閾限的值,讓我們不能感覺到,這個刺激就稱為閾下刺激。
在前面的例子中,影院播放看不見的廣告就是一種閾下刺激。這種看不見的廣告,人感覺不到的刺激,真的對人有影響嗎?心理學家對此存在著爭議。
持反對態度的心理學家認為,閾下刺激不能主導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有人重復了新澤西影院的做法,結果卻沒有引起可口可樂和爆米花銷量增長。而在1958年,加拿大一家廣播公司同樣利用閾下刺激的原理,在一個熱門電視節目中閃現了352次“立刻打電話”的信息,電話的使用量也沒有因此增加。另外一位心理學家Byrne在長達16分鐘的電影里呈現了140次“牛肉”,實驗參與者也沒有顯示出對牛肉的偏好。因此,學者Pratkanis言辭激烈地把研究閾下刺激稱為“草包科學”,明確表示閾下刺激不能起到改變態度的作用。
但其他一系列實驗表明,盡管閾下刺激不能對人的態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它仍然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Hawkins在給兩組實驗參與者放映影片時,實驗組分別植入了“Coke”和“Drink Coke”的字樣,對照組則植入無意義的音節。結果顯示,實驗組實驗參與者的主觀口渴度高于對照組。Spence等人則驗證了閾下刺激對人們饑餓感的影響。在類似的實驗程序中,他們選用“Cheese”作為閾下刺激的詞語,結果35名實驗參與者中有24名表示饑餓感有所增加。Strahan等人也得出了閾下信息影響喝水行為的證據。實驗將處于口渴或非口渴狀態的實驗參與者平均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實驗組使用的詞與口渴有關(如thirst、dry),對照組則不然。結果發現,實驗組中口渴實驗參與者的飲水量要顯著多于對照組中的口渴實驗參與者。而不口渴的實驗參與者間則沒有顯著差異。
不管爭議如何,現如今,通過閾下刺激來做廣告的做法仍在繼續。著名學者布萊恩·凱伊在其文章中列舉了許多利用閾下刺激的廣告的例子。他發現樂芝餅干的表面和吉百利松子酒的酒瓶上都刻有隱蔽的“SEX”圖樣。這個單詞人們是難以察覺的,但是卻可以喚起人們的性意識,從而提高產品的吸引力。百事可樂公司也受到了這樣的指責,他們不得不停止一款新的易拉罐包裝,因為有人抗議這款包裝使用了閾下刺激,瓶身上是一些看似隨意裝飾的紅色和藍色線條,但當兩聽易拉罐放在一起時,人們能清楚地看到“Sex”的字樣。此外,一些類似的CD也開始出現,人們在這些CD中加入閾下的聲音,以此來幫助減肥、戒煙或者學英語。
除了商業領域,閾下刺激也被運用到政治領域。美國2000年總統大選的時候,布什及其競選團隊在對手戈爾為競選準備的電視片段中加入了一個極其短暫的鏡頭,上面寫著大大的單詞“RATS”(欺騙),以此來誘導觀眾對待戈爾的態度。事情曝光之后,布什及其團隊宣稱這只是一次失誤,但其希望用閾下刺激來操控人們態度的行為昭然若揭。
對閾下刺激的道德爭議
相比于心理學家對于閾下刺激效果的爭議,人們對于閾下刺激的道德爭議無疑要激烈得多。
在新澤西影院最開始使用閾下刺激后,“星期六評論”就立刻做出了抨擊:“潛意識是整個宇宙中最精妙的事物中最精妙的部分。它絕不能因為被使用在提高爆米花或其他產品的銷售率上而被玷污或者扭曲。在當今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保護人類的精神意識獨立而不被利用更棘手的事情了?!笨梢姡詮拈撓麓碳ら_始被人們利用,人們就對其危害性和倫理道德充滿了擔憂。
事實上,對閾下刺激的利用的確有著潛在的危害。如果閾下刺激技術真的有效并被廣泛運用于廣告領域,使得人們不能左右自己的選擇,而是被商家的技巧所控制的話,這將是所有消費者的噩夢。而相比于人們對于廣告商為謀取暴利而不擇手段的擔憂,人們更擔心這項技術會被運用于邪惡的目的。例如1990年,重金屬樂隊Judas Priest就因涉嫌使用后掩蔽的方式在音樂中植入自殺命令被告上了法庭,這次事件中有兩名歌迷因此自殺。有人將閾下刺激技術稱為“魔鬼的技術”:如果人們連自己的認知、行為和態度都不受自己的控制,那整個社會存在的根基的穩定性也值得懷疑。
盡管心理學家們對閾下刺激技術存在著爭議,我們對此技術的運用抱以警惕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對此,很多國家已經制定了嚴格的法律,禁止閾下刺激技術在公共領域進行使用。
而且,1969年,哈佛大學與美國廣告公司協會聯合進行調查,發現半天內大眾可能遇到的廣告數大約為150則,實際只注意了11~20則廣告,購買時則只會在5個或者更少的商標上斟酌。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為了避免知覺的超負荷,會自發地進行篩選和選擇。
因此,不要擔心,走出電影院后購買一瓶飲料應該是出于口渴的需要,而不是潛意識被人操控的結果哦!
現在,我們能夠回答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了,看不見的廣告的確對我們存在著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在范圍上和程度上值得商榷。而對于閾下刺激技術的危害性,我們應該持謹慎而樂觀的態度,因為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是不斷伴隨著爭議和懷疑的過程。
接下來,會帶您認識一種神奇的感覺現象——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