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心理學2:美國行為主義的開山之作
最新章節
- 第12章 附錄二:行為心理學的發展和影響
- 第11章 附錄一:華生與行為心理學
- 第10章 人格探索:找尋不為人知的人格真相
- 第9章 思維解疑:行為心理學中的語言和思維
- 第8章 習慣心理:習慣形成的基本要素
- 第7章 新生心理:先天因素對行為的決定與影響
第1章 譯者序
華生是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于1913年創立了行為心理學,行為心理學一經問世,就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很大轟動,其不可阻擋的勢頭,不僅在美國,甚至波及了整個地球。它就像一股清新的風流入世間,使人們感受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氣息。當時,年青一代的心理學研究者,對華生的行為心理學觀點更是無比尊崇。
華生在《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文中,詳細說明了行為心理學研究的方向以及目的。他指出,行為心理學就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心理學,是通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找出行為發生反應的規律,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他的觀點之所以被廣泛接受,一方面是因為華生身上敢于向傳統學術挑戰的那股勁頭,以及他超前的思想和卓越的見識;另一方面因為他的觀點符合當時的社會潮流。行為心理學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一年,當時的美國正進入新的經濟壟斷階段,在這樣大時代背景下,誰更能適應社會環境,誰就能在艱苦創業中站穩腳跟,成為人生贏家。“適者生存論”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得到了充分證明。當時,由于資本的快速發展,人們只能拋棄一切空想,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提高生產率,達到利潤最大化,使社會秩序保持平穩,這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行為心理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社會需要生產,人需要工作,只有工作才能生存,而人的身體行為是創造勞動成果的必要條件。人體動作效率越高,社會生產率也越高,而決定人體動作效率的是行為動力。因此,想要提高人體動作效率,只有提升人的行為能力的動力,那么,促進人體行為能力的動力是什么呢?也就是說,是什么原因促使人的行為能力增強呢?行為心理學者正是帶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開始進行行為研究工作的。而在他們看來,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須弄清楚行為反應是如何發生的?只有弄清楚這一點,才能從中發現人的行為規律,繼而對行為做出準確地預測和控制。
行為心理學指出,任何一個人都會產生行為,不論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人必然都有行為體現。行為從個體出生開始貫穿于整個人生,直到生命結束。那么人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推動其產生的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帶著這些問題,行為心理學開始了堅持不懈的工作。為了更準確地得出結論,行為心理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以實驗為依托,經過大量地觀察、記錄,獲得了諸多寶貴的材料,從而形成行為心理學的理論依據。
1915年之前,華生主要以動物研究為主,后來才由動物轉向研究人的情緒問題。考慮到成人情緒性質的復雜性,他從嬰兒入手研究情緒行為,并選擇了霍普斯金醫院為實驗點,在那里展開了實驗工作。特別是在它的一個下屬單位菲普斯診療所,對500名嬰兒進行了觀察研究,并從中抽取40名嬰兒,每天對他們的活動以及對某些刺激反應進行觀察、記錄,并繪制出成長圖表。這一階段的觀察研究,華生獲得了很多關于情緒的寶貴材料,并得出一些重要結論,這些結論在本書中將會有詳細闡述。
1918年之后,華生經過深入思考,決定設計新的實驗,這一實驗的目的是建立嬰兒的恐懼情緒以及如何對其清除,所以,在1919年秋天,他與助手羅莎莉·雷納開始了著名的小艾爾伯特實驗,遺憾的是這個實驗沒能最終完成,華生便離開了學術界。雖然如此,小艾爾伯特實驗依然被稱為心理學史上的一項“不失為經典的實驗”。而事實上,華生也是心理學研究中運用兒童實驗的第一人,這些都是華生在心理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
另外,關于兒童問題,在20世紀前后開始廣泛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學術界更是將對兒童的研究列為一項重要課題,使兒童研究進入新的階段。當時婦女意識的高度覺醒,也讓母親開始深入地思考有關如何養育兒童的問題,她們試圖通過專家解答,獲得以理性科學的養育子女方法,華生對兒童問題研究也適應了這一社會需要。
在研究過程中,華生對家庭養育子女存在的各種弊端深有體會,特別對于嬰幼時期的孩子,家庭在養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華生指出傳統養育兒童的方法缺乏科學性,必須改革,并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給出了科學性的建議。華生對兒童行為的研究以及提出的諸多養育兒童的科學建議,即便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社會意義。
行為心理學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指出,拒絕意識、心理等心靈主義,而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其研究的對象行為是什么?華生認為,行為首先是能看到的機體反應,也就是說,行為的本質就是人和動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他認為,刺激是反應發生的條件,當有機體在遭受刺激后,就會引起反應,反應的強度決定了行為表現的強度。所以,有些刺激出現后,有機體產生的反應并不明顯,而有些則顯而易見。
本書從反應、感覺、情緒、行為習慣、人格等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并論述了環境對人的行為影響的重要性。在對行為進行研究時,華生認為人的習慣和人格,并不是短時期形成的,它可以追溯至幼兒時期。為此,他展開了對兒童的實驗觀察。他對500名嬰兒做過觀察,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人類三種基本情緒:恐懼、憤怒與愛,并指出這些情緒生活對兒童及其日后成長、就業前景、婚姻等具有深刻影響。
華生還提出了動作流概念,并繪制出人的行為動作流表格,他認為,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簡單變得復雜,有些沒有經過學習的行為動作很快會逐漸消失,經常運動的行為則會保留很長時間。另外,在華生看來,思維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指出,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一種是內隱的語言習慣,而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談話。他還指出,人類不僅有語言形式的思維,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
華生是唯環境論者。在他看來人格是可以改變的,他認為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后產物。因為習慣的形成受環境影響,而環境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只要改變個體的生存環境,就能改變他的人格。所以他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在我的世界里,我可以任意從中挑選出一個,經過我的訓練后,使他們成為我想讓他們成為的類型,比如律師、商業精英,或者是盜賊、乞丐,而無須考慮他們的種族和天賦。”在華生看來,環境決定一個人的發展前景,因為環境是習慣形成的一個基本要素。
本書從華生對行為論述的多個方面入手,向大家展示了人類的智慧結晶,盡管由于時代原因,個人在認識上的局限性,使得其中一些觀點存在待探討的地方。但總體來說,他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人們還是具有相當高的指導性,值得人們閱讀、熟悉,并將其作為生活經驗參考,特別是在對幼兒教育方面。另外,由于各種原因,盡管我們盡心竭力,書中也難免出現疏漏和差錯,請讀者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