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后來正式創立微軟公司,蓋茨也才19歲。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沖勁十足、精力充沛的蓋茨和保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和勞累。他們在一間灰塵彌漫的汽車旅館中租用了一間辦公室,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旅程。他們擠在那個雜亂無章、噪音紛擾的小空間中,沒日沒夜地寫程序,餓了就吃個比薩餅充饑,實在累得受不了了就出去看場電影放松一下。
蓋茨一直是一個以工作狂而著稱的人物,即使到了39歲結婚的時候,他還經常加班工作到晚上10點以后,對于其他任何一個億萬富翁來說,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盡管微軟公司一向以員工習慣性加班拼命工作而聞名,但那些工作得眼冒金星的員工還是心悅誠服地說,他們之中幾乎沒有誰能比蓋茨更能這樣嚴格地對待自己。
他每周工作差不多60個小時。雖然他每年能夠休兩周的假,但他還是會利用這個時間來看看軟件,以便能夠跟上現在迅速變化的形勢。比爾·蓋茨曾說過:“我熱愛我的工作,所以我也喜歡長時間地工作。”
他的人生哲學是:我要贏,贏就是我的哲學,贏的本身就是目的;他的目標是:向前,向前,充滿活力;他的風格是:永遠先人一步;他的膽識是:向萬有引力挑戰。這些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這些所有的要素,全都靠嚴格的自律支撐著。
其實,在通往微軟帝國輝煌的道路上,蓋茨經歷過無數次極端痛苦和無奈的選擇,每當他的價值觀與事實發生沖突的時候,他的自律精神就會立即發揮作用,幫助他維護好自己的事業。
比爾·蓋茨證明了自律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缺少它的情況下獲得并維持住成功。甚至可以這么說,無論一個領導者有多么過人的天賦,如果他不善于運用自律,就絕不可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自律是成大事者的素質之一。自律能促使人步步攀向高峰,是個人能力得以卓有成效地維持的關鍵所在。
不去反省,等于停止進步
人往往只看得見別人的過錯,卻看不見自己的缺失,面對別人的指責,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惡言相向來掩飾自己的心虛。這樣的人怎能進步,怎能是一個完美的人?下面是一個神話:
有一天,天神說:“所有的動物們聽好,如果有誰對自己的相貌或形體不滿意的,今天都可以提出來,我會盡量幫你們修正。”
于是,天神轉身對猴子說:“猴子過來吧!你先說,你和他們比較之后,你認為誰最完美呢?你對自己的外形滿意嗎?”
猴子回答說:“我啊!我覺得我的四肢完美,相貌更是無可挑剔,所以我十分滿意啊!要跟其他動物比較的話,我倒覺得熊老弟的長相挺粗笨的,如果我是他的話,這輩子我再也不要看見自己這個蠢模樣!”
這時,大熊蹣跚地走過來,大伙都認為他也會這么認為的。
可是,沒想到他卻開始吹噓起自己,不僅認為自己外表威武雄壯,還不客氣地批評起大象。他說:“你們看一看大象老哥吧!雖然他十分壯碩,但是尾巴那么短,耳朵又太大,身體根本笨重得毫無美感可言!”
老實的大象聽到大熊這番話,雖然沒有辯駁,卻批評起其他的動物:“以我的審美觀來看,海中的鯨魚比我肥胖多了,而螞蟻則太過渺小!”
這時,小螞蟻搶著說:“微生物才渺小呢!和他們比較起來,我簡直就像一只巨象一樣!”
大殿前,沒有一只動物懂得反省自己,全都在互相批評與指責對方,更沒有一個動物肯承認自己的不足。
天神無奈地搖了搖頭,只好揮手叫他們離開。
這些動物們口沫橫飛地指責別人的缺點,失去了完善自己的一個絕佳機會。
批評容易自省難,對許多人來說,缺點永遠長在別人的身上,而自己的過錯卻可以用很多種角度去原諒。
還是趕緊站到鏡子前照一照吧!仔細地看著鏡里的自己,是否長了斑點,多了好些不妥,可能也會發現一絲進步,那就將好的繼續發揚,不好的趕緊改正吧!
不能勇于反省自己的人,是不能正視和看清自身缺點的,也不能得到成長。經常反省,用反省這面鏡子照出自身的缺點,及時加以改正,性格就能不斷趨于完美,人生就能不斷獲得進步。
每天總結自己,修正習慣偏差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我的檔案柜中有一個私人檔案夾,標示著‘我所做過的蠢事’。夾中插著一些做過的傻事的文字記錄。我有時口述給我的秘書做記錄,但有時這些事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愚蠢之極。沒有臉請我的秘書做記錄,因此只好自己寫下來。每次我拿出那個‘愚事錄’的檔案,重看一遍我對自己的批評,可以幫助我處理最難處理的問題——管理我自己。
我曾經把自己的麻煩怪罪到別人頭上,不過隨著年齡漸增,我最后發現應該怪的人只有自己。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認清了這一點。”
拿破侖被放逐到圣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怪罪任何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的悲慘命運的主因。”
富蘭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發現過十三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業的。所以,他一周訂一個要改進的缺點做目標,并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難怪富蘭克林會成為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艾爾伯特·哈伯特說過:“每個人一天起碼有五分鐘不夠聰明,智慧似乎也有無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詩人惠特曼曾說:“你以為只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贊同你的人學習嗎?從反對你的人、批評你的人那兒,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訓嗎?”
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或我們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動手。我們可以是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自己認清并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就是這樣做的。
當達爾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他已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撼整個宗教界及學術界。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評論,并耗時15年,不斷查證資料,向自己的理論挑戰,批評自己所下的結論。
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查爾斯·盧克曼曾經用100萬美元請鮑伯·霍伯上廣播節目。鮑伯從不看贊賞他的信,只看批評的信,因為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東西。
福特汽車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
有一位香皂推銷員,甚至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當他推銷失敗,他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么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么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
他這個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他后來升任了高露潔公司總裁,他就是立特先生。
人不可能避免犯錯,但切不可一錯再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錯。但是,為什么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卻成就低下?其實,答案很簡單:有的人一錯再錯,沒有及時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而延緩了前進的步伐。
孔子曾夸他的一個弟子顏回,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孔子非常重視的一項品質就是“不二過”,就是不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可能還會有另一些你沒想到的后果。
后果1:暴露了你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
如果你老是犯同樣的錯誤,這表明你的思維模式出現了僵化之處。在做錯事之后,也許你想很好地反省自己,但你卻沒有發現問題所在,所以下次做事時還是出錯;也許你發現了問題,但因為受到長期累積下來的行為習慣的束縛,下次做時還是明知故犯。這種人若是帶兵打仗,定會吃敗仗;待人處事時,也會生出許多是非。
由于你何種場合出錯早就被人料定了,那你在與人競爭時還有什么勝利的可能呢?
后果2: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
當人們評價一個人時,往往先看外表,再看其所做的具體事情。事情做得越好,進行得越深入,評價就高。如果老是做錯事,人們對你的評價就低。若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評價就更低了,因為別人會對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產生懷疑。即使你是無心之過,犯的是小錯,別人也會對你的評價大打折扣。
人應該慎重地面對犯錯及其后果。首先,你要反省與檢討自己,徹底了解自己犯錯的原因何在,是能力問題、技術問題?還是性格問題、觀念問題?尤其是后面的二者,有必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檢討,這樣才不會自我欺騙,逃避真正的問題。其次,要反思自己及別人錯誤的經驗,借反思來提高自我警覺。人會犯錯,經常是因為性格及習慣所造成的,反思錯誤的經驗有助于修正自己性格及習慣上的偏差。
一點小改變,人生大不同。每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總結,日積月累,天長日久,就能獲得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性成功。
以人為鏡,時常審視自己
有個孩子曾經這樣問他的老師:“我們的眼睛為什么不對著長,使兩只眼睛對看,可以馬上看到自己的樣子,不必擔心牙齒上有菠菜屑,也不必擔心嘴邊的飯屑?”
這個只有小孩會想到的問題,你會怎么回答?
很多動物的眼睛都是分別長在兩側的,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因為兩側可以看到的視野更廣,因為動物們要時刻關注著周圍的環境,伺機而動。而人類就不同了,腦后無眼,身后事不回頭是不能知道的。于是孔子感慨于:“人苦于不自知”。我們人類眼睛演化的目的是朝前看,“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看得見別人臉上的小雀斑,但是看不見自己臉上的青春痘。為此,人類發明了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是有了鏡子以后,人類就真的有了自知之明了嗎?
在心理學上曾有個很有趣的實驗,用鏡子來測試動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
實驗者先把一面鏡子放進黑猩猩籠中,十天之后,將黑猩猩麻醉,在它額頭上點了一個無臭無味的紅點。黑猩猩醒來后,鏡子還沒有放進來前,它并不會用手去摸額頭,但是當鏡子放進籠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鏡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額頭,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鏡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來是沒有紅點的。
后來實驗者又將另一只猩猩先麻醉,給它額頭上點上紅點,然后把鏡子放進籠子里。猩猩表現出認得鏡子中的是自己,但卻沒有去關注額頭上那個紅點,更沒有用手去摸甚至是搓。
這個實驗很讓人震驚,當一個人不曉得自己原來是什么樣,就會很自然地接受目前的自己,不管自己的變化會是多么巨大,不管這個變化是好是壞,都泰然接受,因為沒有對照,所以沒有任何異議地接受。但是一旦照過了鏡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樣了,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變便立刻發覺,而且這個覺識出現后,不可逆轉,已經知道便無法再假裝不知道,便會在“鏡子”前面一直看,所以有沒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小小的、薄薄的鏡子也許并不是每個人都經常用得著,它可以讓我們看到看清自己,發現臉上的灰塵,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但生活中還有另一類鏡子,我們的眼睛或許看不見它,很多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它,但它確實每時每刻都存在,并如影隨形相伴在我們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作為自己和別人的鏡子,既可鑒己又可照人,這也許就是古人熱衷于“以人為鏡”的最好的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看到了自己處理朝政時的得失,使自己頒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贏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司馬遷因受宮刑,絕望至極,但他看到:文王被拘,始有《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才寫《國語》……歷史上諸多不幸的偉人都能成就一番事業。司馬遷以他們為鏡,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看到了希望并汲取著無窮無盡的力量。于是,他發憤著書立說,以頑強的意志,忍辱負重,終于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把偉人,成功者當作鏡子,可以讓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鼓勵我們前行,也可以讓我們接受他們失敗的教訓,工作上少走彎路。以人為鏡,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鄲學步,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以人為鏡,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人為鏡好處多,但要選對鏡子,選對自身有益之鏡,如若拿錯了鏡子,就會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要么自卑,要么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