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人從修身開始(4)
- 做人細節(jié)全書
- 凡禹
- 4995字
- 2015-05-27 17:29:56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來越重。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著,吳晗來到他家,遞給他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的宣言書。朱自清看了,不說話,只是顫顫地提起筆,在宣言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兩個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自清的胃病,對食品是必須嚴格選擇的,在那時候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簽字,別人也能理解,但他還是簽了,盡管他的死并不一定僅僅因為這些。我們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國面粉的侮辱性,卻忍受了病痛的劇烈折磨,這種選擇顯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孟子曾說過,不要我所不要的東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為我所必為;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東西,既包括我們不該要的東西,也包括我們不必要的東西。不該要的東西不要,比如,來路不明的不義之財;不必要的東西也不要,比如,脫離實際的浮名虛榮。不該要不必要的東西,如果要了,人就變成了外物的奴隸,本來受人驅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轉而控制了我們自己。更有甚者,貪小利而忘大義,派生出不滿的欲壑,長成吞象的蛇心,最終會一個跟頭栽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會傷害別人,會被千夫所指,會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會日不安夜不寧,問心有愧;良知即使全失,也免不了擔驚受怕,飲食難甘,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須勉強自己,甚至要強迫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也無法盡心竭力,雖是舉手之勞,也會覺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說,嚴重的還會因此扭曲了自己、改變了自己,最終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靈的自由。
話又說回來,不要自己不要的東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說說容易,真正做起來其實很難。比如,現(xiàn)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禮來,要還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傷神費心。這里,不但有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時還有人情面子、人際關系的考慮。說到底,我們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難以超凡入圣。
這里的關鍵,只怕還在于我們自身。一句話,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只要來得正,黃金美玉不嫌重;來路不正,一瓢一飲也不輕。
不屬于自己的財物絕不取,損害道德的事情絕不做,兩袖清風,正直為人,對人對己對國家對民族都是可以無愧于心的。
第2節(jié)做一個內省慎獨的人
——常省己過,見賢思齊
古時候,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古人也講究“慎獨”,把這當成圣人之道。因為只有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啟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進步。蘇格拉底說:“不經過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不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我們的寶貴經驗就白白流失了。
而實際上我們本來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學會很多東西,但大多數(shù)人卻沒有對自己的生活做出總結。如果一個人要想從一個“初生牛犢”變成成熟老練的人,就必須要經常反省自己,這樣才能加快自己的成熟。這是自我總結出來的經驗。慎獨是自我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
慎獨是一種思想,也是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們一般把慎獨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茍”。
其實,慎獨,關鍵是一個“獨”字。“獨”是什么?獨是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它不僅是指外在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靈。朱熹就說過:“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只要心中有道德,腦海有紀律,手腳有約束,把獨處也當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獨。朱子講過:“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里內外,精粗隱顯,無不慎之”。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有一天,子夏去拜見曾參,曾參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嚴于律己,以孝行著稱。曾參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說:“怎么一陣子不見,你就如此發(fā)福啊。”子夏不以為意,反而樂呵呵地回答說:“我打了一個大勝仗,心情舒暢無憂,所以身體就胖起來了。”曾參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疑惑地問:“這話是什么意思?”子夏說:“我終日在家讀書,學習先王(泛指賢帝堯舜等)之道,覺得他們的仁義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實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覺得能效仿他們一定很快樂。可是出門之后,當我看見富貴人家身穿綾羅綢緞,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遙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覺得能像那樣生活一定很幸福。兩個念頭不斷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激烈爭斗,難分勝負,我寢食難安,心中不寧,所以身體日益消瘦。現(xiàn)在先王之道終于在心中占上風,取得了絕對勝利,我的心情又恢復了安寧祥和,所以身體自然發(fā)胖了。”
曾參聽了,連連稱贊子夏,對他更為敬重。
古圣今賢們所說的“人恒過”、“不犯錯誤的人沒有”,并不是說人們可以不自律、不嚴己、不加強道德修養(yǎng)、不追求高尚品格。孔子認為,人們如果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就必須“躬自厚”、“求諳己”、“內自訟”。他的門生子夏無疑是遵照其教導,嚴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個人通過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那便是最大的快樂。正因為這樣,子夏才由瘦而胖,并因此而歡欣愉悅。
古往今來,慎獨境界者不乏其人。
柳下惠坐懷不亂,曾參守節(jié)辭賜,蕭何慎獨成大事。東漢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處世當無愧于心”,李幼廉不為美色金錢所動;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xiàn)。
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這里講的隨心所欲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養(yǎng)到一定程度后所達到的一種道德境界。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并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變遷而失去現(xiàn)實意義,是因為它是懸掛在你心頭的警鐘,是阻止你掉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yǎng)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zhàn)與監(jiān)督。
自省是大智大勇的表現(xiàn)
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于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學生曾參說,他每天從三方面反復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時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他就是這樣天天自省,長處繼續(xù)發(fā)揚,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錯誤的良藥,它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在我們迷路時,在我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時,在我們的靈魂遭到扭曲時,在我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里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污垢滌蕩干凈,重現(xiàn)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氣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過失及時糾正,所以自省決不可以陶醉于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
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且敢于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經由旁人指出才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guī)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面。
阿光是位應屆大學生,他學的是英文,自認為無論聽、說、讀、寫,對他來說都只是小菜一碟。
由于他對自己的英文能力相當自信,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歷到一些外商公司去應聘,他認為英文人才是就業(yè)市場中的績優(yōu)股,肯定人人搶著要。
然而,一個禮拜接著一個禮拜過去了,阿光投遞出去的應聘信函卻了無回音,猶如石沉大海一般。
阿光的心情開始忐忑不安,此時,他卻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來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們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職位有缺,也不會雇用你,雖然你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錯,但是從你寫的履歷看來,你的英文寫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程度,連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錯誤百出。”
阿光看了這封信后,氣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個大學畢業(yè)生,怎么可以任人將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氣,于是提起筆來,打算寫一封回信,把對方痛罵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氣。
然而,當阿光下筆之際,卻忽然想到,別人不可能會無緣無故寫信批評他,也許自己真的太過自以為是,犯了一些錯誤是自己沒有察覺的。
因此,阿光的怒氣漸漸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寫了一張感謝信給這家公司,謝謝他們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用字遣詞誠懇真摯,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幾天后,阿光再次收到這家公司寄來的信函,他被這家公司錄用了!
自省是什么?自省不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通過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圖;柏拉圖更進一步說,自省是做人的責任,沒有自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通過自我內省才能實現(xiàn)美德與道德。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靈去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后,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復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后,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靜坐常思己過”,以安靜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氣情感的干擾,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來面目,捕捉到平時還自以為正確的過失。
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備素質
大部分擁有頂級成就的企業(yè),都是善于自律的企業(yè)。他們的領導人都具有這樣一個品質,那就是極其善于控制自己。他們很清楚自律者才能律人的道理,清楚以身作則的作用,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是行為的標桿。這為他們樹立了威望,贏得了員工的擁護,同時也使得很多政策能夠很好地被執(zhí)行。
比爾·蓋茨創(chuàng)建并壯大了微軟王國,成為世界首富。他的頂級成就,離不開他的高度自律。
比爾·蓋茨只是哈佛大學的一個二年級的肄業(yè)生,他不僅沒有計算機專業(yè)的博士學位,甚至連本科文憑也沒有獲得。但是,他卻成了“計算機革命的點火人,軟件天才”,他是一個靠觀念、智慧、思維致富的人。比爾·蓋茨的成功與他超強的自律能力是分不開的。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個人以為,既然想要做出一番事業(yè),我們就不能太善待自己,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夠最后取得事業(yè)的成功。”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和學習上,從不輕易放松自己。在中學的時候,他就靠自學、靠自我鉆研,掌握了高深的計算機技術。
比爾·蓋茨的成功,再一次驗證了西方的那句諺語:成功需要1分天才加上99分汗水。
比爾·蓋茨是科學研究者,也是企業(yè)家,令人欣賞的是兩個角色他都扮演得極其成功。
比爾·蓋茨出生于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自小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威廉·蓋茨是一位杰出的律師,母親是華盛頓大學評議員及第一洲際銀行董事。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將蓋茨送進管教嚴格的西雅圖湖濱私立中學就讀。也就是在這里,蓋茨接觸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兩樣東西——自律的品質與電腦。
自中學8年級起,蓋茨便從來沒有閑暇時間,經常坐在電腦桌前不知黑夜白天地從事電腦程序設計,經常連續(xù)工作十多個小時,然后吃一個漢堡,也不確定是中餐或晚餐,再趴在桌上睡幾個小時。他甚至可以免費為別人設計軟件,只為了有使用電腦的機會。
1975年的冬天,蓋茨從MITS的Altair機器得到了靈感,看到了商機和未來電腦的發(fā)展方向,于是就給MITS創(chuàng)辦人羅伯茨打電話,說可以為Altair提供一套BASIC編譯器。羅伯茨當時說:“我每天都收到很多來信和電話,我告訴他們,不論是誰,先寫完程序的可以得到這份工作。”于是蓋茨和他的同伴保羅回到哈佛,從1月到3月,整整8個星期,他們一直呆在蓋茨的寢室里,沒日沒夜地編寫、調試程序,他們幾乎都不記得寢室的燈幾時關過。最后,他們終于成功了,兩個月通宵達旦的心血和智慧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BASIC編譯器,MITS對此也非常滿意。兩個年輕人,當別人正在花前月下的享受生活的時候,他們卻為了自己的夢想,不得不用自己高度的自律精神,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事業(y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