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有方有圓,事事成
第一節 處世圓術
為人處世要講究方圓之道。“方”是原則,“圓”是變通。只知“方”,少權變常碰壁,一事難成;只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墻頭草;“方圓有致”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
“天圓地方”意指天地自然之形態;“外圓內方”總括修身處世之要義。“方”是原則,是目標,也是本質;“圓”是策略,是途徑,也是手段。總之,萬變不離其宗,“圓”是萬變“方”是宗。
“以方生圓”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開方法就多,處世也就圓潤融洽。“以圓從方”是做事,“圓”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圓是為了行事方正。
只知“方”,少權變常碰壁,一事難成;只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墻頭草;“方圓之理”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
1.待人處世的方圓之法
得意時早回頭,失敗時別灰心,這是人們根據長期生活積累而得到的經驗之談。俗話說:“圓的不穩,方的不滾。”圓為靈活性,為隨機應變,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為原則性,為堅守一定之規,為以不變應萬變。劉邦便是忍一時之氣而最終奪得天下的最佳明證。
做人需內方外圓,太強必折,太張必缺。過于堅硬必被折斷,過于擴張必會裂開。做人處世也是如此,不能過于倔強耿直。
既知退而知進兮。亦能剛而能柔。
安身處世要懂得進退,既有原則又要靈活。
時勢變遷,事物的發展也隨之變化,因而對策也要隨之改變。做人須內里端方正直,對外靈活圓通。筆直的樹木不能形成陰涼,過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人,就不會有朋友。與人相處要隨和之中有耿直;處理事情要精細之中有果斷;認識道理要正確之中有通達靈活。
以正直克己持身,貴在處世有靈活變通而不固執己見的權變;處世缺乏變通靈活,就像木頭人一般,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被人認為礙手礙腳。
由于種種原因,人有時不得不違心地處世待人,在此種情勢下,亦應相應采取補救之策。
(1)劉邦方圓處世,稱霸天下
劉邦的軍隊是秦末一支強大的農民起義隊伍,是亡秦的主力,劉邦勢力的發展,與他禮賢下士、活學巧用方圓之法是分不開的。
一天,高陽人酈食其拜見劉邦,獻計獻策,一進門看見劉邦坐在床邊洗腳,便不高興地說:“假如你要消滅無道暴君,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劉邦聽了斥責后,不但沒有勃然大怒,而且還趕快起身,整裝致歉,請酈食其上座,虛心求教,并按酈食其的意見去攻打陳留,將秦積聚的糧食據為己有。劉邦圍困宛城時,被困在城里的陳恢溜出來見劉邦,告訴他圍城與攻城都不如對城內的官吏勸降封官,這樣化敵為友,就可以放心西進,先入咸陽為王。劉邦采納了他的意見,使宛城不攻自破。
與劉邦容忍的態度相反,項羽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個有識之士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以成霸業,項羽不聽,那人出來發牢騷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結果項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將那人殺掉。楚軍進攻咸陽時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軍有些言論,項羽就起殺心,一夜之間把二十多萬秦兵全部活埋,從此殘暴名聞天下。他怨恨田榮,因此不封他,而立齊相田都為王,致使田榮反叛。他甚至連身邊最忠實的范增也懷疑不用,結果錯過了鴻門宴殺劉邦的機會,最后氣走范增,眾叛親離,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劉邦也有自己的缺點。據《史記》記載,劉邦在沛縣鄉里做亭長時,也是酒色之徒。當漢軍進了咸陽,宣布秦朝滅亡時,漢軍紛紛爭著搶著去找皇宮的倉庫,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銀財寶時,劉邦看到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和美若天仙的宮女,當時也有些心動,他面對眼前的金錢、美女不知如何是好了。部下樊哈立刻提醒道:“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富翁?”劉邦立時醒悟,忍住貪圖享樂的念頭,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和宮殿,帶領漢軍仍舊回到灞上的軍營里,并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無犯,這就使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與劉邦相比,項羽就不同了,他一進咸陽,就殺了秦王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取了秦宮的金銀財寶,擄掠了阿房宮的宮娥美女,帶回關東據為己有,并美其言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
在楚漢戰爭初期,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怒火沖天,決心掃除劉邦的勢力。當時項羽四十萬兵馬駐扎在鴻門,劉邦十萬兵馬駐扎在灞上,雙方只相隔四十里,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處于極其危險的情況下。而恰在此時,劉邦能做到“得到則行,失時則幡”。先是與張良一起去拜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面前多多美言幾句。之后,第二天天剛亮,又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見到項羽后,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終于化解了項羽的怒氣,緩和了與項羽的關系。
我們單從表面上看,劉邦低三下四,給了項羽足夠的面子,而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的卻是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為取得最后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劉邦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的痛苦,甚至在自己胸部受了重傷時,也能忍著巨烈的傷痛在楚軍陣前故意弓著腰,摸摸腳,罵道:“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從而來麻痹敵人,在回到漢營以后,他又忍著傷痛巡視軍營,以此來穩定軍心。他對不利條件的隱忍,對暫時失敗的堅忍,說明他在對敵斗爭中,是很富有謀略的,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這是成就大業者必備的一種心理素質。
與劉邦相比,項羽則能伸不能屈,贏得起而輸不起,因此,在楚漢戰爭中連連失利。項羽生性多疑,當聽到“四面楚歌”,就懷疑楚被漢滅,一敗涂地,自己先大放悲歌;在項羽逃到烏江時,一亭長要用船送他過河,他卻認為“天要亡我,我渡過去有什么用?”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己放棄了重整旗鼓,卷土重來的唯一機會,最后拔劍自刎而死。這個勇猛過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終輸在了自己不肯圓轉涉世上,如果他能懂得方圓經的奧妙,歷史就不知道又該怎樣寫了。但可憐的是,他至死也沒明白,他首先是輸在自己手里。
中國有一句古訓,叫做“言必信,行必果”。但孟子卻針鋒相對地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當然不是教人胡說八道,他是說為了“大義”可以放棄所謂的“信”和“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正所謂“智欲圓而行欲方。”
(2)呂不韋虧血本兩封侯
歷史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冒別人不敢冒之險,做別人不敢做之事。當他們開始冒險的時候,在一般人的眼里,他們無疑是傻子、是瘋子,是注定要吃大虧的。可是,一旦他們成功了,蕓蕓眾生就會驚嘆:他們怎么會如此之高明!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累積了上千金家產。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亡。到昭王四十二年,秦王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安國君有兒子二十多人。安國君有一位寵姬,立為正夫人,號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在中間的兒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子楚被派到趙國替秦國做人質。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也不很禮待子楚。
子楚是地位卑賤的孫子,在諸侯國做人質,車輛等日常的費用并不寬裕,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在邯鄲經商,看到了子楚而可憐他,說“子楚是可以囤積的奇貨”。于是就去見子楚,向他游說:“我能光大你的門第。”子楚笑著說:“你暫且先光大自己的門第,然后再來光大我的門第吧!”呂不韋說:“你不知道吧,我的門第要等你的門第光大之后才能光大起來。”子楚明白呂不韋所說的意思,就請呂不韋與他一起坐下,深入交談。呂不韋說:“秦王年紀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嫡嗣的,只有華陽夫人。現在你們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在中間,不很受寵愛,長久地在諸侯國作人質。如果大王死后,安國君立為王,那么你沒有機會和長子或其他早晚在大王跟前的兄弟競爭當太子。”子楚說:“是這樣,那該怎么辦呢?”呂不韋說:“你貧窮,客居在這里,沒有什么錢可以奉獻給親戚和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貧窮,但愿意拿出千金替你到西邊去游說,去服侍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嫡系繼承人。”子楚于是叩頭說:“如果你的計策成功了,愿意分封秦國的土地與你共同享有它。”
呂不韋就拿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日常的費用和結交賓客所需;又拿出五百金去購買珍奇和玩賞的物品,自己帶上這些東西往西游歷秦國,去求見華陽夫人的姐姐,并把帶來的東西全部獻給華陽夫人。呂不韋趁機說子楚賢能聰明,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布天下,常常說“我子楚是把夫人看成像天一樣,日夜流淚思念太子和夫人”。華陽夫人十分高興。呂不韋于是讓華陽夫人的姐姐勸說華陽夫人說:“我聽說過,憑美色來侍奉人的人,一旦容顏衰老,寵愛也就會松弛。現在夫人你侍奉太子,很受寵愛,但自己卻沒有兒子,不如在這個時候早早在眾多兒子中結交有才能又孝順的人,推舉他立為嫡嗣并認為自己的兒子,這樣,丈夫在的時候就受到尊重,即便丈夫去世以后,所認的兒子繼位為王,終究不會失去權勢,這就是所謂一句話就能得到萬代的利益。不在繁華時樹立根本,那么美色衰退,寵愛松弛之后,即使想再進一言,還有可能嗎?現在子楚賢能,而且自己知道排行在中間,依次不得立為嫡系繼承人,他的母親又得不到寵幸,因此自己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這個時候舉薦他作為嫡系繼承人,那么夫人終生都能在秦國得到恩寵了。”華陽夫人認為很對,就在奉承太子的時候,慢慢地談到在趙國作人質的子楚特別賢能,來往的人都稱贊他。接著又流著淚說:“安有幸得以充列后宮,卻不幸沒有兒子,希望能把子楚立為嫡系繼承人,使我有個托身的人。”安國君答應了她,就給華陽夫人刻寫玉符作為憑信,約定立子楚為嫡系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因此送了很多東西給子楚,并且請呂不韋來輔佐他。因此,子楚的名聲在諸侯間更加響亮。
呂不韋娶了邯鄲婦女中最漂亮而且擅長歌舞的人,與她同居,知道她有了身孕。子楚跟呂不韋飲酒,看到那個女子后很喜歡她,因此站起來向呂不韋敬酒,請求得到她。呂不韋很憤怒,但轉而想到已經為子楚破費了很多家財,想要釣取奇貨,于是就獻出了自己的姬妾。姬妾自己隱瞞已經懷有身孕的事,到生產時,生了個兒子名叫政。子楚于是立該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秦軍圍攻邯鄲,情況十分危急,趙國想要殺子楚。子楚跟呂不韋謀劃,送了六百斤黃金給看守的官吏,得以逃脫,逃到秦軍的營地,順利回到了秦國。趙國想要殺死子楚的妻子和兒子,因子楚的夫人是趙國富豪家的女兒,得以藏身,因此母子竟然得以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太子安國君立為秦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立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政回到秦國。
秦王即位一年,去世,溢號為孝文王。太子子楚繼位,這就是莊襄王。莊襄王所認的母親華陽后來就成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為夏太后。莊襄王元年,秦王任用呂不韋作丞相,封為文信侯,將河南洛陽十萬戶作他的食邑。
莊襄王即位三年就死了,隨之,太子政立為秦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他為“仲父”。
人們信賴永遠鎮靜如山的人,而不是心浮氣躁者,他們不會認為后者能給他們帶來穩定的利益。不能控制自己者如何能控制他人?讓自己保持平心靜氣是一種領導氣質,顯示出真正的人格力量。所以說,人能靜心,方能立于天下,成于方圓。
2.剛柔互用,不可偏廢
有大志的人辦大事,辦大事的人有方、有隊有計劃、有安排、還有一定的程序。所以說計劃是行動之母,而行動又是成功之母。
(1)趙匡胤稱帝固權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削奪別人的兵權,集中和鞏固自己權力的做法,其中最成功和最有名的,莫過于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了。趙匡胤之所以要這么做,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個人的經歷所決定的。
趙匡胤出身寒微,到了二十多歲還沒有什么作為,后來,在別人的介紹下,他才投奔了郭威。當時,后漢名將郭威正擁兵自立,準備取后漢而代之。由于作戰十分勇敢,趙匡胤很快被提拔為禁軍中一名中級將領,在擁立郭威的過程中,他表現十分突出,也從此知道了禁軍在維護皇帝安全中的作用。郭威在將領們的擁立之下當了后周太祖,趙匡胤也被提拔為東西班行首,當了一個中級禁軍軍官,總算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在軍閥戰爭中,趙匡胤有了用武之地,他作戰勇敢,能沖鋒陷陣,又兼有智謀,為后周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他對大將柴榮表現得非常忠誠,逐漸取得了柴榮的信任。不久,郭威病死,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周世宗一當皇帝,即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這個職位是禁軍的最高首領,和郭威當年在后漢所處的位置是完全一樣的。不久,周世宗又病死,七歲幼子柴宗訓繼位,孤兒寡母秉政,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而這時正是趙匡胤竊取帝位的千載良機。
趙匡胤在周世宗病死前就精心組織了這支禁軍隊伍,他受周世宗的委托,在軍中選擇最為精壯的軍士編成“殿前諸班”,由于他親自組織建立起了這支軍隊,再加上他盡心結納軍士和軍官,因此,這支軍隊中布滿了他的親信,他也就牢牢地掌握了這支精銳之師。周世宗死后,后周王朝中就沒有一個人能同他爭鋒了。
公元959年十一月,趙匡胤以鎮州、定州的名義謊報軍情,說割據山西的北漢匯合契丹人向后周發動進攻,宰相范質、王博等昏庸無能,不辨真假,立命趙匡胤率大軍出征阻擋。該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出發,當晚到達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事件就發生了。當天晚,趙匡胤的親信趙普和弟弟趙匡義在軍隊中散布輿論說:當今皇上年幼,不明世態人情,即便將士們拼死征戰,回來也難以領功受賞。如果能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再去打仗,立功的將士一定會有高官厚祿。軍隊中本來就有很多趙匡胤的親信,這一煽動,絕大部分人都同意了。于是,趙普和趙匡義嚴令將領,嚴格管束軍士,兵變后不得搶掠燒殺,要絕對保證“興王易姓”的順利進行。
這天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到了第二天早上還未醒來。等他慢騰騰地爬起來,趙普和趙匡義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強行”披到他的身上。趙匡胤假意推辭責怪,趙普就率百官跪拜懇求,趙匡胤不好拂逆眾意,才勉強答應下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事件。
趙匡胤派人同守衛開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聯系,二人也急欲立功,趙匡胤一到,便立即開門迎接,個別將領想反抗,即被殺死。宰相范質等人無奈,只得幫助趙匡胤舉行了禪讓儀式。因趙匡胤在后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為國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宋朝的開始。
趙匡胤很會收攬人心,他既兵不血刃地占了開封,又對前朝重臣大加籠絡。個別反對的藩鎮節度使,也因不得人心,很快被打壓下去。趙匡胤遂坐穩了北宋的帝位。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統一全國了。一天夜里,趙匡胤因苦思統一全國的策略而失眠,干脆出門,找到他的弟弟趙匡義,兩人一起去找趙普,想聽聽他的意見。趙普聞報急忙出迎,見二人立在雪中,十分驚訝。下面的一段對話決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大策。
趙普問:“夜深大雪,皇上為何還來找我?”
趙匡胤說:“現在一榻之外,都是他人地盤,我如何能夠安眠?所以來找你商量!”
趙普說:“陛下現在還是小天下,南征北戰,統一中國,已經時機成熟了。不知陛下打算怎么辦?”
趙匡胤顯出猶豫不定的樣子說:“我想先收復太原。”
趙普沉默片刻說:“這不是我所預料的。”
趙匡胤忙問趙普所料為何,趙普說:“太原地處南北兩邊,如果占為己有,那么,遼朝南下之患就要由宋來獨擋了。如果暫留太原作北方屏障,等平定南方諸國之后,太原便會不攻自破。”
趙匡胤聽完,長吁了一口氣說:“我早有此意,只是沒敢輕易決定,這次來就是專為聽聽你的意見啊!”
于是,“先南后北”的正確方針就此確定了。
然而,趙匡胤不能馬上出征,因為還有一個重大的后顧之憂尚未解決,就是禁軍的指揮權問題和兵權過于集中的問題。以政變上臺的趙匡胤,深知禁軍的重要,他本就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更何況他已親身經歷過兩次禁軍兵變呢?早在公元961年,趙匡胤在撲滅了揚州李重進的叛亂之后,就以自己曾經擔任過殿前都點檢職務為由,說是出于避嫌或是避諱,解除了慕容延釗的這一職務,從此這一禁軍中的最高職務就消失了。
但趙匡胤仍不放心,他覺得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如石守信、王審價、高懷德等人雖然曾經擁立過自己,但還談不上是自己的心腹,況且他們在軍中日久,根基益深,自己如果出征在外,實在放心不下。有一次,趙匡胤對趙普說:“天下自唐末以來,不過才過了數十年,帝王的姓氏已經換了八個,戰斗不息,百姓慘死,生靈涂炭,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想結束天下征戰不已的局面,為國家作長久的打算,但卻不知應該如何去做。”趙普回答:“陛下能談到這個問題,真是社稷百姓的福氣。其實,這沒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只是因為藩鎮的勢力太大,君弱臣強,時間久了,就積重難返,局勢自然無法控制。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辦法,只有逐步削奪藩鎮的權力,控制他們的錢糧收入,將藩鎮的精兵盡收于陛下手中,那么天下自然會安定了。”
還沒等趙普說完,趙匡胤對趙普所說治國安邦之策已經心領神會,他打斷趙普的話,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已經明白了。”
于是,他就定下了“杯酒釋兵權”的方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收繳兵權歷來都是件極為敏感而棘手的事,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兵變,造成混亂。趙匡胤選了一個日子,把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請到宮中飲酒。
酒席上,君臣痛飲,大家都十分高興。酒酣之時,趙匡胤見時機已到,便讓四周的人都退下,便悄悄地對他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來。
趙匡胤說:“我沒有你們的鼎力相助,也當不了皇帝,我會永遠感念你們的恩德。可是做天子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石守信等人不知就里,忙問為什么。趙匡胤便接著說:“這不難知道,試問在坐諸位,有誰不愿意做天子?”石守信等人聽了這話,立即惶恐不安,連忙向趙匡胤叩頭說:“陛下為什么說出這樣的話來?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懷有野心,想做天子?”
趙匡胤說:“你們說得不對。你們雖然沒有野心,但你們手下的人難道不想貪圖富貴嗎?一旦你們也被黃袍加身,你們雖然不愿意做皇帝,但那可能嗎?你們難道已經忘記了我是怎樣被你們擁戴當皇帝的嗎?”
石守信等人這才恍然大悟,終于完全明白了皇帝是在擔心他們。他們都是聰明人,不要說當時毫無準備,不能與趙匡胤相抗衡,唯有任他處置一條路,就是被皇帝懷疑上了,最終也沒有好下場。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聽從皇帝安排。他們連忙向趙匡胤叩頭,并哭著說:“我們很愚笨,沒有考慮到這些事,請陛下可憐我們,為我們指條活路吧。”
趙匡胤見他的一席話已經震懾住了石守信等人,便真心地勸他們說:“人生好比白駒過隙,飛逝而過,所好者也無非就是富貴,不過想多積錢財,厚自娛樂,遺福子孫。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出外當個地方官,再多買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伎舞女,日夜宴飲,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這樣一來,君臣相安,兩無猜忌,該是多好的事啊!”
趙匡胤的這一番話,說得石守信等人真是茅塞頓開,撥云見日,馬上謝恩說:“陛下替我們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真是生死大恩啊!”
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輝等人見趙匡胤已把話說得如此明白,決無回旋的余地,而趙匡胤當時在禁軍中的地位還不可動搖,便紛紛在第二天上表稱病,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大喜,當即批準了他們的請求。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那么,“杯酒釋兵權”之后,用什么樣的人來代替這些人來做禁軍的將領呢?條件有三:一是資歷淺;二是威望不高;三是能力不強。再加上一種新的統治方法,使之相互牽制,各個單線管理。
這樣一來,宋朝就成功地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為宋朝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2)有剛有柔
曾國藩“剛柔”功法到家,在自己鼎盛之時,看到“剛”性太強,便以柔掩之,并強調剛強與剛愎的不同,值得人深思。
“剝”卦,是“復”卦的征兆,君子認為是可喜的。“咸”卦,是“嘈”卦的開始,君子認為是危險的。事物就是這樣彼消此長,禍福相依,所謂苦盡甘來,絕處逢生,山窮水盡,柳暗花明。所以,在大吉大利后,就是大兇大難時。
人人都喜歡吉利,本能地回避兇難。那么,有沒有辦法保持吉利,回避兇難呢?曾國藩的辦法是柔順、收斂、抱殘守缺。他認為在大吉大利時,通過柔順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知道“剛毅”過了頭才需要柔順,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績還需要柔順。
柔順是什么?曾國藩說,“柔順,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點殘缺和遺憾就讓它有一點殘缺和遺憾,不要求全、求圓。求滿,這就是抱殘守缺。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一味追求大獲全勝,功德圓滿;可是一旦大獲全勝或者功德圓滿,那兇險和災禍也就隨之降臨了。所以清代朱柏盧勸誡子嗣:“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曾國藩深諳《易經》剛柔陰陽之道,晚年變得更柔順,但也因此遭致失敗。他說天津教案的處理就是“辦理過柔,寸心抱疚”。
天津教案發生于同治九年(1870)五月二十三日。起因是天津境內,常有小孩被迷拐的事情,并且傳說失去的小孩,是法國天主教堂的洋人所拐,把他們挖眼剖心,取而制藥,因此人民與教徒常有爭斗。三口通商大臣崇厚,駐津辦理外交已有十年,可說是外交老手,他約法國領事官到署,提犯人對質,民眾憤怒,領事豐大業恐怕吃眼前虧,竟然開槍殺人。民眾大怒,把豐大業活活打死,并放火燒教堂,使洋人和教民無辜受害者達數十人。曾國藩時為直隸總督,駐保定,奉朝命往天津會同崇厚辦理此案。曾國藩未曾辦過外交,而此案之發生雙方皆有不是之處。曾國藩在此情況之下,萬分為難,因為當時的“清議”是頗有力量的,而本人對外情未悉,不知如何做起,如果辦理不善,引起戰爭,弄不好會像葉名琛那樣,被洋人擄去。所以他在動身之前,先寫下遺囑,并作家書示其二子處理后事,又寫下“遺教”一篇,教誡二子,有云: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外人性情兇悍,津民習氣浮囂,俱復難和解,將來構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余此行反覆籌思,殊無善策。余自咸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示一二,以備不虞。
當時的中國是沒有外交可言,洋人恃其兵船大炮,威脅中國,中國處處都居下風。天津教案既起,懼外的清廷擔心又再發生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打入北京之事,便諭示曾國藩、崇厚,不可太過強硬,以免引起交涉破裂。崇厚為人媚外成性,對洋人極端畏懼恭順,故交涉初開,事事遜讓。曾國藩到天津后,見崇厚太軟弱,而士大夫的清議又高呼攘夷,主張立刻開戰,使得他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只想在萬不得已時一死以謝國人。
他在寫給曾紀澤的信中,承認自己為崇厚所誤,辦理過柔:
天津事尚無頭緒,余所辦皆力求全和局者,必見譏于清議。但使果能遏兵,即招謗亦聽之耳。余不多及。
天津洋案,羅公使十九日相見,雖無十分桀驁要挾之象,然推諉于提督,為兵船到后要挾地步。目下洋船到者已八九號,聞后來尚且不少,包藏禍心,竟不知作何究競?崇帥事事圖悅洋酋之意以顧和局,余觀之殊不足恃。死生置之度外,徐俟其至而已。
余令道府拿犯已獲十一人,或可以平洋人之氣。如再要挾不已,余惟守死持之,斷不再軟一步。以前為崇公所誤,失之太柔,以后當自主也。
殺國人謝罪洋人的方案一公布,朝野上下無不嘩然,一時間輿論沸騰,人們罵曾國藩為“賣國賊”。朝廷中的“清議派”更是不遺余力地對其進行攻擊,甚至有人主張嚴懲曾國藩以謝天下,更有人做對聯譏諷他:
殺賊功高,百戰余生真福將;
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
曾國藩聲望一落千丈。
曾國藩在處理津案之前,津京地區的頑固派官僚和士大夫,對其在衛道中不惜以殺人為業、雙手沾滿太平天國農民鮮血的行為大為贊嘆,希望他能夠借助津民對洋人的憤懣,驅逐洋人,或調兵遣將,不惜孤注一擲,或請求聯合英俄以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或參劾崇厚的“柔弱”外交以伸民氣。但曾國藩從保定動身前,就確立了“中國實力不足同外國抗衡,只有力保和局才不至于開仗”的外交路線。
基于以上的認識,曾國藩一到天津便發布文告,警告天津紳民不許滋事、擴大事態,即而又列數了“五疑”,為洋人“伸腰”。奏折在內閣抄發中披露以后,一時間輿論大嘩,指責、謾罵紛至沓來。
朝廷中以醇親王奕順為首的頑固派,紛紛上書指責曾國藩只顧眼前利益,而放棄了民族的利益,以人心所向于不顧。曾國藩認為這些放言高論的官僚、士大夫,是“持攘夷之論,蓄雪恥之患謀,又多未能審理彼己,統籌全局,為一己之虛名,而使國家受無窮之累”。曾國藩這一席話,確實道出了當時的時弊。
自鴉片戰爭以來,正是這些放言高論的官僚士大夫,無視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在國門外的威懾,依然用傳統的夷夏觀念來理解近代的國際關系,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倡導立國在于經典,不在西方的技藝,“師夷之技”,豈不是自甘貶滴?在列強以實力步步緊逼的危難時刻,寧為玉碎,也不可對敵人有任何的讓步。以至于有條件的妥協與讓步,與引狼人室無異。在議結津案的過程中,他們鮮有人主張用近代軍事技術來抵抗侵略,更不能用近代的觀念去理解帝國主義列強強加在中國頭上的不平等條約的實質。他們的愛國激情,僅在于口頭上,而提不出任何被時勢認可的且又行之有效的救國方案。
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不得不承認,除了曾國藩的議結方式,另無其他選擇。但卻在國人面前擺出一副強硬的態度,發出了“持平”,“不構釁”的模糊旨令,形成了一種和具體承辦者在津案問題的見解上有異議的形式,這就不難理解,當全國輿論大嘩,人言鼎沸的時候,由李鴻章代替曾國藩,實際上是起到了轉移視線的作用。且看李鴻章接辦的結果,僅將原判二十名死刑改為十六名,四名為緩期,其余一無更動。顯而易見,“當時事勢,舍曾國藩之所辦,更無辦法”。曾國藩已“盡天理人情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