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太平天國的興起(2)

在永安,太平天國正式封王并建立官制,形成了王、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十二等官階制度(定都天京后,復增侯爵,位居王之后)。洪秀全于12月17 日發布封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列一等;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列二等;石達開為翼王,列三等。諸王的等級,由“千歲”來體現:洪秀全萬歲,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八千歲,馮云山七千歲,韋昌輝六千歲,石達開五千歲。東王楊秀清節制諸王,他主持軍政,使得太平天國運動發展迅猛,李秀成曾欽佩地追憶“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嚴嚴整整,民心佩服”。楊秀清權力極大,是太平天國事實上的領袖,洪秀全則臨朝而不理政。太平天國軍政領袖楊秀清、宗教偶像洪秀全,形成了一個二元政體,國有二主,這為“天京變亂”埋下禍根。此外,又封秦日綱為天官丞相(后封燕王)、胡以晃為春官丞相(后封豫王)、羅大綱為總制,還任命了一批檢點、指揮、將軍等各級官員,基本上確立了太平天國的官制。

馮云山(約1815—1852年),又名乙龍,廣東花縣人,是洪秀全的同學。1843年,馮云山與洪秀全一起創立拜上帝會。次年與洪秀全到廣西貴縣發展會眾。同年9月只身入桂平紫荊山區,靠拾牛糞、打短工維持生活,歷盡艱辛,發展會眾兩千多人,開拓了紫荊山革命根據地,并培養了楊秀清、蕭朝貴等骨干。1847年秋,洪秀全來紫荊山后,馮云山協助洪秀全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參與制定“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并同洪秀全領導會眾展開搗廟宇、砸偶像的斗爭。1848年春,因遭劣紳控告,馮云山在桂平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馮云山在獄中創制了《天歷》,后經會眾營救出獄。金田起義時,馮云山任前導副軍師,領后軍主將,12月在永安被封為南王。太平天國的重要條規《太平軍目》《太平禮制》等,均出自馮云山之手。1852年6月,太平軍進攻全州,馮云山中炮負傷,至蓑衣渡犧牲。

楊秀清(1820—1856年),原名嗣龍,廣西桂平縣平隘山人,世代以燒炭種山為業,生活貧苦。1844年,他在紫荊山加入拜上帝會。馮云山被捕入獄后,洪秀全外出未歸,紫荊山拜上帝會會眾發生動搖,楊秀清假托代天父傳言,主持拜上帝會事務,團結群眾,鞏固了拜上帝會組織。從此他取得了代上帝傳言的大權。金田起義后為左輔正軍師,領中軍主將。在永安,他被封為東王,稱九千歲,主持朝政,節制諸王。1852年6月攻下湖南道州,用他和蕭朝貴的名義發布檄文,號召人民起來推翻清朝統治。定都天京以后,他和洪秀全領導北伐、西征、東征。他戰功顯赫,位高權重,但是居功攬權,妄自尊大。為了樹立個人威嚴,他杖責過燕王秦日綱、興國侯陳承瑢、衛國侯黃玉昆(石達開的岳父),甚至借細故小事杖責洪秀全。1856年8月,他假托“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9月2日,韋昌輝利用洪秀全與楊秀清的矛盾,突襲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全家。1859年11月,洪秀全追念楊秀清前功,決定9月2日為太平天國“東王升天節”。

蕭朝貴(1820—1852年),廣西武宣縣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他在紫荊山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馮云山入獄之時,他假托天兄耶穌下凡,安定人心,被洪秀全承認有代言權,地位僅次于楊秀清。金田起義前夕,蕭朝貴回武宣家鄉招集會眾,并動員同族兄弟參加起義。他斷然自毀廬舍,表示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反清革命決心。金田起義時任右弼正軍師,領前軍主將,接著在永安被封為西王,稱八千歲。1852年,他指揮部隊攻打長沙,不幸中炮犧牲,時年僅三十幾歲。蕭朝貴忠實坦率,勇敢剛強,在臨難時還對太平軍將士說:“攻取長沙,有進無退。我今天馬革裹尸,上登天堂,也是如愿的。”

韋昌輝(1823—1856年),又名韋正,壯族,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1848年帶領全家和同族人參加了拜上帝會。不久成為中堅,與洪秀全、馮云山、楊秀清結為兄弟,稱天父第五子。金田起義后任后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在永安被封為北王,稱六千歲。在太平天國初期活動中,他的功勞也不小。定都天京后,他對楊秀清素懷不滿,但表面裝作順從。每逢楊秀清轎子來到,就奔前扶轎迎接。論事不到幾句話,就跪稱“非四兄教導,小弟肚腸嫩(意思是才識短淺),幾不知此”。楊秀清借“天父”傳言要杖責洪秀全的時候,他要求代天王受杖。其兄同楊秀清妾兄爭房屋,楊秀清要他處置,他用五馬分尸酷刑治其兄之罪。1856年9月,督師江西時,他利用洪秀全和楊秀清的矛盾,率兵三千星夜回天京誅殺楊秀清及其家眷,并有意擴大事態,殺戮楊部屬兩萬余人,史稱天京事變。后他欲加害石達開,又妄圖殺害洪秀全。石達開逃離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殺韋昌輝“以謝天下”。韋昌輝兵敗,逃至浦口被擒獲,解回天京,洪秀全下詔處死韋昌輝,削其封號,貶為“死孽”。

石達開(1831—1863年),廣西貴縣那邦村北山里客家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率領兩千客家人參加了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后,被封為左軍主將,受封翼王。在太平軍由廣西向金陵(今南京)進軍途中,任開路先鋒,屢建戰功。

1853年,建都天京后,石達開留京協助洪秀全、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后被派到安徽治理新占地區,很有成效。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湘潭為曾國藩的湘軍所敗,節節后撤,武漢失守,九江危急。次年1月,他被派增援西征,重創湘軍笨重大船于長江水域,在湖北、江西戰役中取得勝利。1856年奉命回援天京,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摧毀清軍江南大營,共解天京之圍。天京事變發生后,石達開從湖北趕回天京,責備韋昌輝殺人太多,韋昌輝起殺心。石達開逃往安慶,但在天京的家屬被韋昌輝殺害。韋昌輝死后,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合朝擁戴。但洪秀全對他并不信任,而重用自己的兩個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對其進行牽制。石達開對此極為不滿,以天王“重重生疑忌”布告軍民,于1857年5月離開天京。10月,他帶領大批將士離開安慶,轉戰浙、閩,后折入湖南,進圖四川,與湘軍作戰失利,被迫撤入廣西,后在川南、黔北轉戰年余,接連受挫。1863年5月,他進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南),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軍及士兵圍困,進退無路,陷于絕境。他寫信給四川總督駱秉章,請“宥我將士,赦免殺戮”,冀圖“舍命以全三軍”。清將假作答應。6月,石達開攜子入清營后,不僅部屬慘遭屠殺,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太平天國分封的諸王不是空頭王、榮譽銜。太平天國諸王是如同先秦一般,實實在在裂土分茅,分封建樹的王。洪秀全的分封以《周禮》為依據,楊秀清等人擁有自己的封地(因占領土地較少,一直沒有兌現),在封地實行自治,以天王為共主,成為天王洪秀全的藩屬,拱衛天朝。諸王在王府中成立自己的行政機構,各自擁有獨立的宰輔、將佐,并分設六部,成立朝中之朝。洪秀全又允許諸王獨立招兵,成立各王的私軍,稱東殿軍、西殿軍、翼殿軍等。各王侯封爵世襲,其未繼位之嫡子王儲也稱王,加一幼字于前,如幼天王、幼南王等。另外,為了表示太平天國諸王無上的地位,洪秀全規定:太平天國所有文書提及古今中外其他政權的王,統統加一“反犬旁”,寫作“狂”。

在建立官制的同時,太平天國頒行天歷,廢清朝紀年,以金田起義之年(1851年)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2年為太平天國壬子二年。規定一年為366日,單月31日、雙月30日,立春、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六節氣為16日,其余十八節氣皆15日。對于舊歷書中的生、克、吉、兇等封建的清規戒律,一概斥之為“邪說歪例”,“盡行刪除”。年、月、日仍用傳統的干支記法,但將地支中“丑”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其記日的干支比當時陰歷早一天,其禮拜日則比公歷也早一天。太平天國頒布自己的歷法,是對清朝“正朔”的公然否定,是宣布與清朝決裂的有重大政治意義的行動。

另外,因“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太平天國頒布《太平禮制》,規定了一整套嚴格的尊卑等級和煩瑣的禮儀制度。《太平禮制》規定了各級諸王、將領、士兵的服飾、稱呼、朝儀上的級別。關于服飾,由于洪秀全極“脫俗”的品味,規定“紅黃二色,為天朝貴重之物”,只有官員可“遵官職制造穿著,無官之人,僅準紅色包頭,其汗袍、蚊帳、足裘尤不準用”“以判崇卑”,如有不遵定制,即“斬首不留”。關于儀衛輿馬,規定官員都坐轎,天王轎夫六十四人,東王轎夫四十八人,最下至兩司馬還有轎夫四人。東王儀仗多至數百人,有開路龍燈等器物。如此等等,可謂繁縟瑣碎至極。

洪秀全還多次詔令全軍不得私藏所獲財帛等物,一切戰利品都要上交天朝圣庫,違令者治罪;不得違反十款天條;命太平天國將士蓄發;刊刻頒行《太平詔書》《天條書》《太平軍目》等太平天國官方文書。“永安建制”為太平天國政權奠定了初步規模,使天平天國軍隊士氣大振,政權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四)順利進軍

1852年4月,清軍已集中四萬兵力包圍永安。洪秀全率軍突圍,兼程北上。經全州時,南王馮云山不幸中炮犧牲。6月10日,太平軍在全州城北的蓑衣渡,中了江忠源所率楚勇伏擊,激戰兩天,損失很大,經蓑衣渡一戰,太平軍精銳、輜重盡喪,窮蹙已極,不復有攻長沙取湖南之力。太平天國領導層也發生動搖,洪秀全等人幾乎起了散伙的念頭,幸得楊秀清一力支持局面,鼓舞士氣。史載:“官兵追剿,屢屢窮蹙。秀全及群賊皆有散志,獨秀清堅忍,多施詭計,籠絡群丑,敗而復熾。”

此戰失利后,太平軍進入湖南,輕取道州,轉戰江州、永州,沿途清軍抵抗甚微,太平軍打擊官吏豪紳地主,焚燒官衙,沒收浮財,燒毀地契、糧冊、債券,深受人民歡迎。湘南三合會起義部隊紛紛來投,太平軍擴大實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太平軍僅在道州就擴軍至三萬,經江州、永州擴軍,又得兵兩萬,入郴州,又招得兩三萬人。其中能征慣戰的將士五萬有余,尤其招得礦工數千人,另立土營,專事穴地攻城,攻堅能力大為提高。到9月間,太平軍已達十萬多人。

蕭朝貴率一支先鋒部隊經永興、安仁、茶陵、醴陵直取長沙。在長沙城下,蕭朝貴不幸被炮擊中而歸天。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接手長沙太平軍指揮,而清軍也有左宗棠、江忠源、張國梁、向榮等將才坐鎮,太平軍湘南精銳對決數量相當的清軍王牌楚勇、捷勇,兩軍對壘,可謂空前。長沙圍城戰后期,成為太平天國戰爭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三場大戰之一(其余兩場為陳玉成安慶血戰曾國荃、鮑超,石達開與左宗棠、李續宜寶慶會戰)。長沙城居民的樂天和無畏,歷史罕見。太平軍與清軍廝殺數月,長沙百姓竟然同往常一樣悠閑地過著小日子,甚至攜帶酒食上城觀戰,如同一句貴州民謠:“賊殺賊,官殺官,與我百姓無相干。”長沙圍城數月,“行人來往自如,入城者唯避南門,其余六門皆可縋以入。街巷間婦女娛游,酒食過從,盛于平時,忘其為圍城”。守城清軍如同上下班一般,每日點卯之后可以自行下城休息吃飯。然而,太平軍圍攻長沙八十一天未能攻克,后渡湘水經西岸北進,從此一帆風順,出洞庭,入長江,下江南,清軍再沒有阻擋的能力了。

1853年1月,攻克武昌,擊斃湖北巡撫常大淳等,軍威大震,又有數萬人加入太平軍,這時太平天國隊伍總人數增至五十余萬。經短期休整后,1853年2月,太平軍開始了順江而下的勝利大進軍,水陸兩路,齊頭并進,黃旗蔽日,帆幔彌江。陸路由胡以晃、林鳳祥、李開芳統領,水路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羅大綱、賴漢英統領,洪秀全則乘坐龍舟居船隊之中。由于太平軍進軍神速,清政府重點在河南組織防御,害怕太平軍北上,因而在長江中下游還來不及建立強有力的防御體系。太平軍所向無敵,迅速攻克黃州、蘄州,進逼武穴。

武穴是江防重鎮。兩江總督陸建瀛派總兵恩長率四千清軍先到此地,準備砍伐樹木,在長江中設置障礙,攔截船隊。誰知太平軍已搶在攔江之前趕到,正在睡夢中的清軍被太平軍的槍炮聲、殺妖聲驚醒,亂作一團。太平軍攻入敵營,舉刀砍殺,清軍尸橫遍地。恩長見全軍覆沒,投江自殺。親率兩千官兵溯江西上的陸建瀛,聽說恩長全軍被殲,又遠遠望見太平軍水師排山倒海一般開來,嚇得魂飛魄散,急忙換乘小船飛速逃往南京。在九江駐守的清軍聞知武穴慘敗和兩江總督逃之夭夭的消息,斗志渙散,“文武棄城遠避,兵勇聞風先散”。石達開率先頭部隊輕松占領九江。1853年2月,石達開又率水師駛過彭澤縣的小孤山。安徽按察使張熙宇遠遠望見太平軍船隊,放了一炮,隨即率九百守軍落荒而逃。太平軍又進逼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請求乘轎奔逃的欽差陸建瀛共守安慶。陸建瀛垂頭喪氣地擺擺手,繼續奔逃。太平軍占據安慶,殺蔣文慶,又獲得大批餉銀、倉谷、火炮等戰利品。

(五)占領南京

太平軍接著又連克池州、銅陵、蕪湖、和州。清軍兵敗如山倒,沿江防衛兵勇紛紛不戰而逃,而兩岸的天地會成員及貧苦群眾踴躍參加太平軍。3月,太平軍兵臨南京城下。陸建瀛身為兩江總督,總管南京兵防,卻只會粉飾欺君,面臨危局,束手無策。他自從逃回南京后,即深居簡出,三天不會客,不辦公。在他的影響下,江蘇巡撫楊文定托言防守鎮江,溜到蘇州。不久,太平軍攻破南京外城,斬陸建瀛。

南京城雖然被攻克,但城中之城——滿城尚在旗人士兵的控制中。南京滿城是原明朝皇宮舊城,城垣極其堅固,防御工事完備。因為太平天國以民族革命者自居,推行對旗人的無區別殺戮的政策,城中旗人只得與太平軍死戰到底,因此滿城的戰斗,慘烈的狀況前所未見。楊秀清連續發動三次強攻,都被打敗,陣亡數千人,積尸與城平。旗人士兵雖然抵抗十分兇猛,但抵不住太平軍龐大的人力優勢。楊秀清讓部隊輪批上陣,以車輪戰術消耗清軍,戰斗持續數日,旗兵竟有人“力盡氣竭而死”,楊秀清又下令投降的旗人可以免死,旗人的士氣頓減。太平軍乘機猛攻,一舉突破城墻,清軍主帥祥厚自刎,其余清將均為太平軍所殺。洪秀全下令,全城捕殺旗人,“有擒得旗人者,賞銀五兩”。于是城中的漢人都起來搜捕追殺旗人,旗人兩萬余人幾乎全部被殺,太平天國在付出數萬人的慘痛代價后,全面占領南京。之后,肅清殘敵,恢復秩序,北王韋昌輝、東王楊秀清先后入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延津县| 来安县| 西盟| 肥城市| 佛学| 嫩江县| 广宁县| 乡宁县| 甘南县| 江山市| 榕江县| 泽库县| 仁化县| 巴南区| 从江县| 泗水县| 鄂伦春自治旗| 林口县| 大庆市| 阜平县| 大名县| 延安市| 滨州市| 兰溪市| 探索| 常德市| 泗洪县| 正宁县| 罗山县| 广平县| 东方市| 翁牛特旗| 贵溪市| 阿拉善盟| 广安市| 霍山县| 昌吉市| 宝兴县| 沿河|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