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心靈的導師
- 方禮勇
- 5640字
- 2018-12-31 18:14:20
主動占據——實現積極的人格
“主動占據”是指我們為了某個明確的目的而自己計劃并實現著的行為。
神經心理學家早就證實:主動占據能夠實現積極的人格和心態。科學家發現,有生活目標對保持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而且對生理健康也很重要。導致人類發病的各種原因當中,心理因素占到了30%~40%。是否活得有追求,這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了他的生理狀況。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科研人員表示:不管生活目標是什么,也不管生活目標高尚與否,抑或目標是遠大還是適度,只要生活中有目標就會比沒有生活目標活得時間更長。
芝加哥拉什大學阿爾茨海默疾病中心的神經心理學家帕特麗西亞·博伊爾說,“生活目標是什么并沒有限制,可以說是各種各樣,比如從實現一個人生理想,到在志愿者組織里做出成績,再比如閱讀一系列圖書。”
通過對1238名老人的研究,帕特麗西亞·博伊爾說,“我們發現有較高生活目標的人,在隨后3年的時間段里,死亡率明顯大大降低。這部分人比那些生活目標較低或沒有生活目標的人死亡率低50%左右”。
美國其他研究機構在2009年早期也完成一項類似研究。經研究人員對超過65歲的退休人員調查發現,從事志愿者工作的人比不從事志愿者工作的人,在隨后4年時間內死亡率低50%。此外,日本東北大學的醫學家經過長期跟蹤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如果生活沒有目標,衰亡進程就會加速。
“主動占據”不僅是一種高級的積極心態,也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從職場的角度,“主動占據”幾乎是所有的外企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都會要求的一種素質:自我驅動。要求自己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夠自己組織資源去解決。要求自己能夠善于解釋公司的意圖,自己去規劃和創新。
主動占據是種高度的智力行為,可表征為以下的思考模式。
(1)發現問題并提出明確的目標或任務。這種任務或者是我們自己提出的;也可能是外界強加的,如上級指派的某項目標:今年要實現一億元的產品銷售額。
(2)對目標進行分析和分解。比如說,今年要實現一億元的產品銷售額,需要分解到每個季度完成多少。分解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市場季節的需求變動、產品的準備情況、人力資源的到位情況、資金的到位情況、渠道的開拓情況等,由此才能夠按照季度,甚至分解到每個月,等等。
(3)擬定實現這一目標的策略和措施。比如說,市場環境如何?怎樣防止競爭對手的偷襲?從市場、渠道、技術、產品、服務、人才、資金等各個方面需要怎么準備,用哪些關鍵措施?資源和措施如何配套?關鍵瓶頸如何解決?如何建立評估和考核機制?如何實施有效的監控?任務能否分解到每個人?相互的職責是否能夠分開?流程是否流暢?如此種種。
計劃分解一定要和資源緊密相關,超出資源能力的計劃不僅無法實現,更容易導致軍心不穩,紀律無法執行。比如,你定了無法完成的任務,下屬沒能夠完成,你就無法嚴格考核。而一旦無法嚴格考核,威信就會喪失,軍心也會動搖。
計劃的考核機制要及時。過短的考核周期隨機性太強,難以實施。太長的考核周期則讓激勵不夠及時,缺乏高效的激勵性。
(4)計劃的執行、監控和調整。計劃的實施講究所謂的執行力和細節,但是,片面地講究執行力是一個誤區。執行力是否能夠有效,需要若干環節的資源支撐:
·目標制定得合理與否;
·資源是否匹配;
·管理是否到位;
·激勵是否有效。
沒有上述資源的搭配,單純講執行力就是癡人說夢,往往成為執行者推卸責任的理由。
(5)對計劃的考核。考核是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要素,很多企業出的問題都在這里。
考核的核心是檢驗:
·企業自身戰略的制定能力;
·企業的產品和生存能力;
·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
·企業自身的文化;
·企業自身的發展能力;
·企業自身的盈利狀況。
沒有良好的考核激勵制度,企業無法發展。而這種制度必須是真正在實施中的,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
所以,主動占據鍛煉了人積極主動的性格,更鍛煉了人的思維和全面的素質。
主動占據是自己制定了預期的目標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人們一些占據的習慣。通常當人們長期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后,會傾向于保持其狀態不變。
(1)人們傾向于聽從安排。一般來說,我們總容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給別人出主意容易,輪到自己的事時,則總是猶豫不定。當我們抱怨社會上的種種不公正時,也是希望“組織”或“社會”進行干預和安排。
在工作單位中,當我們抱怨不受重視,就是這種心態的一種反應。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上級領導安排我們去做某事,而不是自己去發現問題獨立去解決。單位給每個人發了張電影票,其結果是大多數人都去看了電影,即使他們認為這部電影并不吸引人。而在通常情形下,看電影的人中有許多是終年不會自己買票進電影院的。這其中經濟原因不重要,更主要的是一種被安排的傾向。
(2)在強迫或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人們被迫做出決定。在改革開放初期,最先順應潮流的,往往是那些無業人員,甚至有些是曾經勞改過的人員。因為他們必須謀生,尤其當他們沒有退路時,被迫面對自己、背水一戰時,他們就得自己去做決定,去掙錢或創業。而大多有鐵飯碗的人們總是要旁觀一段時間,甚至有的人會沖動地希望社會干預,將個體戶的收入拉下來。
(3)輿論、環境的沖擊與推動,激起人們的情緒,促使人們做出決定。當一個人的同學中出國留學的比例很高時,他也會要急于出國。當“下海”成為一種潮流時,人們便考慮著自己是否也可以嘗試。落后鄉村地區的人們偶爾有幾個人闖到城市中打工,便會引來百花齊放。對我們沖擊最大的是我們最熟悉的人的變化,這種變化激勵著我們去效仿。所以,自己生活的地區和個人的接觸人脈對自己的生活有著巨大影響。
(4)當有堅強的心理后盾時,人們樂于順從自己的好奇心或敢于嘗試。如果不擔心受到懲罰,人們就會發揮自己天生的好奇心。而如果這樣的好奇心或冒險能夠獲得鼓勵的話,人們大多會躍躍欲試。比如:大學生團隊一起的時候,由于女生在場,男生會更加活躍,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心理后盾”還指這樣的情形:個人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底線,讓最壞的結果低于這個底線。在公司里面,如果給開創新業務的人以承諾:即使任務失敗了,仍然保留職位和待遇不變,則員工的積極性會大幅提高,創新程度也將大大提升。
(5)強烈的情緒或欲望的刺激:一個平時看起來極其溫和的人,在他感到被侮辱時,會勃然大怒,爆發出駭人的勇氣。當司馬懿堅壁不出時,諸葛亮便命人裝扮婦人謾罵、嘲弄之,使之一怒之下,沖出大營。在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之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為名垂青史,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強烈的情緒和欲望永遠是人們行為中最徹底、最直接的動力。
在主動占據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礙,由此會產生失衡的情緒。為此,我們不妨用“預期占據產生愉悅心態”的原理進行自我調節,將自己專注在目標上。
1.短暫情緒的調節方法
當我們想擺脫某種短暫出現的情緒時,這種情緒可能是消極情緒,如憤怒、煩惱、悲痛等;也可能是較強烈的積極情緒,如激動、狂喜等。我們需要調節它們以使我們進入自己所需要的適當的情緒狀態。為此,我們必須有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實現這個目的。其宗旨是:立即另找件事做。
(1)深呼吸法。其方法是盡力吸氣,想象吸入的氣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然后再呼出;在想象中,呼出的氣息來自于剛才灌入的身體各部位。如此做幾次,這種呼吸方法有各種變形方式,如傳統的氣功、瑜伽、佛教中的“身念住”等。也可以在極力吸入氣后屏住氣息,不急于呼出,直到實在憋不住時,才徐徐地、有節制地或分階段地呼出,如“龜息法”。
(2)簡單移情法。找件簡單的事情做,轉移一下。伸懶腰就是一種極好的方式,或是握握拳、做做拳擊動作、哼哼歌、洗兩件衣服、吃點東西等都不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特別認真地寫幾個字,可以用鋼筆、鉛筆、毛筆寫,也可以用手、木棍劃。至于寫什么字是無所謂的,要領是全神貫注。為了保證全神貫注,每筆每畫都要求自己構思,謹慎、認真,慢而用力。這樣既調動了肌肉組織,又調動了思維和生理感覺,達到全面的心理調節。通過這種寫法,個人很快就會產生愉快的心態。
(3)失神法。失神不是冥想,而是有意識的“出神”、“發呆”,讓大腦處于空白的、無意識的占據狀態。用這種方法無論是調節個人的情緒還是思維都十分有用。常常失會兒神,無疑使自己輕松多了。不過時間不要太長,一分鐘即可,并注意節制意識性的內容如隨意想象之類的出現,以免“走火入魔”。
(4)比較法。對于過于亢奮的事情,要想到有人比自己更優秀、更幸運,或者物極必反,如此來讓自己保持冷靜和克制。對于不幸的事件,則寬慰自己得到的比很多人更多。比如,被搶劫的人相比于那些在遇搶時被殺死的人;貧窮的人可相比于和自己同樣貧窮而又身患疾病的人;身患疾病的人可相比于那沒有親人或朋友關心的人,等等。
2.對強烈、持久的消極情緒狀態的擺脫
長期的消極情緒對個人有極大的傷害,這類情緒常常由某一強烈事件的刺激引起,比如失戀、夫妻離異、親人離世、高考落榜、工作上受到重大挫折等。其影響強烈地貫穿在個人的行為之中,構成了個人心理普遍的背景,可稱為心境。
人們恰當地把這類情緒比喻為籠罩著個人生活的陰影。陰郁的心境常導致行為者對生活中一切刺激的陰郁化,如高考落榜者、殘疾人常會覺得受人嘲笑、看不起,別人的眼光或行為都帶有某種針對性的挑釁。行為者可能因此憤世嫉俗、看破紅塵,有意和交往者產生“沖突”、制造矛盾、進行“考驗”。工作上受到公認的重大挫折的人也容易發出世態炎涼、人情冷漠的感嘆。所以,及早擺脫這種陰影是十分重要的,不僅需要親人、朋友和組織等的情感支持,也需要我們考慮一些有效的、個人能夠方便采用的對策。
對強烈、持久的消極情緒狀態的擺脫,上述方法除“比較法”之外,都不容易奏效。通常有兩種方式可以有效擺脫這種情緒狀態。
一種方式是從事新的行為。新行為的新鮮感會帶來愉快的體驗;新行為帶來的正向后果會鼓勵個人消除失敗的陰影;新行為的預期占據的特點可以讓自己的心境轉向快樂。比如:創業失敗了,可以先找一份自己能夠輕松駕馭的工作,讓自己在輕松駕馭工作的過程中,通過產生效果的激勵,讓自己擺脫失敗的打擊。工作中,一個項目失敗后,重新開始一個難度較低的新項目,會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失去親人的人,讓他注意到別的親人急迫地需要他照顧和關懷;失戀的人,讓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的挑戰中,通過工作中產生的各種目標和責任刺激他,讓他不至于陷入痛苦的回憶中。
占據總是獨裁的。當個人被新的行為占據了,痛苦事件的影響力就減弱了,隱藏了。
不過,對有些人來說,如果新的行為沒有能夠帶來一種連貫穩定的積極心態,心中仍然會“隱隱作痛”。這樣,一旦個人再次遇到挫折時,舊傷就如同夏夜里螢火蟲的光芒一樣引人注目,促使人們強化過去的挫折、失敗,使得陰影更頑強地作用于個人。
我們不妨采取第二種方式:直視陰影。對自己說:“事情確實太糟了,偏偏發生了!既然如此,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視陰影的方法是一種理性分析的方法,要求個人勇敢地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理性陪著自己的感性,去護理傷病的心理。相信自己不會傷害自己,自己能夠接受“受傷害”這一事實,而去檢查這種傷害,和自己共同面對它,商討解決的方法,由此獲得積極的體驗。有以下兩種解決方式。
(1)心理咨詢法。通過傾訴尋求情感支持,進而從事態中徹底解脫出來。
心理咨詢法的核心是一對一的溝通。要求咨詢者能夠大膽而勇敢地傾訴自己的情緒、經歷的事件,宣泄自己的感受,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同時,要求心理咨詢師能夠態度親切而尊重、全神貫注、學會傾聽。心理咨詢師要注意咨詢者的表情反應,眼睛要看著對方,做到察言觀色;談話應無拘無束,語言表達和非語言表示都應準確無誤,隨時把握好會談的方向,重點深入探討心理癥結所在,并密切注意來訪者的反饋意見。
心理咨詢是一門十分專業的學問,目前在中國已經有了廣泛的實踐。個人在遇到重大的情緒挫折、心情長期不愉快的時候,應適當地尋求專業咨詢師的幫助。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沒有專業的咨詢機構時,可以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和心理咨詢師溝通。
不過,由于心理咨詢職業在中國還剛興起,成熟的咨詢師隊伍不大。個人在選擇咨詢時要廣泛地運用網絡搜索引擎等工具調查、了解具體咨詢機構的信譽、資質和別人的評價,以免上當。
在缺乏專業咨詢師的場合,自己應善于找朋友、同事或親人傾訴。當人們通過話語把造成情緒的前因后果加以訴說時,一方面訴說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情緒轉移過程,具有前面提到的對短暫強烈情緒的平息作用,這種迅速平息避免了使那種強烈的情緒長久地盤踞在心頭而造成強化性的后果。另一方面,通過對原過程的追溯和描述,就潛在地進行了一種歸因。當這種歸因以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后,便使原來造成情緒的情境異化為所陳述的語詞的外殼,這樣,主體就獲得了解放,從單純的情緒體驗,進入到異化了的形式中。這種形式以其明確的可占據性而不是模糊的黑暗,澄清了內容。并可能因此成為個人愿意進入的境界,即再認的快感誘使個人無所顧忌地進入這一禁區。
(2)進行理性的分析。一般來說,傾訴及其各種形式都帶有無意識歸因的色彩,人們很少以嚴格的剖析態度將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只是為了方便或情緒上的某種原因,把活生生的事實抽象為話語或外在的形式,使這種抽象的形式替代原始事態。
理性分析并不滿足于這一點。它要求分析這一事件在現實中的過程,在邏輯上的各個環節及其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每個環節中主體所處的位置,及其行為的結果。
通過這種分析,事件就成為非偶然的、具有生活必然性和個人試驗的過程。痛苦的事件會成為個人獨特的經歷,變成只屬于自己的情感和秘密,珍藏著自我的真實、自我的掙扎奮斗和自我的力量,獲得了迎接未來的精神力量和優越感。
由此,個人的情感與人生觀都升華了。一切情緒都來自于得與失,當一個人從痛苦中再生時,成了自己的旁觀者與管理者時,他就超越了這種得與失,超越了愛與恨,超越了痛苦與歡喜,獲得了自信和堅強,享受著內心的驕傲與平靜,達觀地組織著自己的生活,享受著生活的饋贈,為自己曾經經歷過、痛苦過而慶幸著、愉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