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推薦序(2)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觀念在上個世紀才真正的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一直持續到今天,在它們面前,人類一直被冠以理性動物的美譽受到了沖擊。

曠日持久的爭論戰

對于人類及其行為中令人生厭的這些稟性,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社會哲學家、政治理論學、政論記者以及那些有才華的落魄小說家都曾寫過大量的書籍進行批判,《心理操控術》只是這些著作中的一本罷了。值得一提的是,在1895年,即這本書出版的同一年,布羅伊爾和弗洛伊德的力作《癔病的研究》也問世了。這兩本書同時出現并非偶然,因為只有具備了相同社會條件,思想相近的著作才有可能同時大量出現。

也許有人會對這種說法無法茍同,在他們看來每個時代都會有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并自認為會遇到理性的曙光或非理性的開端。但是不可否認,這種觀點有其局限性,因為它沒有辦法解釋到底是什么原因讓19世紀的法國民眾如此的狂熱。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在19世紀50年代,龔古爾兄弟從來都沒有與他們組成的文學小組內部達成意見的一致性,他們預言,歐洲將遭到粗魯的工人的野蠻攻擊,他們還說,這群野蠻人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到合適的借口,即社會革命。

當然,除了龔古爾兄弟之外,當時法國的人道主義知識分子泰納、圣伯夫、諷刺作家“加瓦爾尼”、勒南等人也對未來的“道德衛生狀況”以及社會發展趨勢充滿了疑慮。泰納甚至預言說,20世紀將會造就一群充滿活力但是反應遲鈍的人。顯然,這些預言與勒龐在《心理操控術》中闡釋的某些觀點是相吻合的。

關于類似的預言和征兆還有很多,這足以證明,即使沒有勒龐,他所提出的觀點照樣會出現。最好的佐證是,在同一時期,意大利的社會心理學家西蓋勒以及法國人塔爾德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也正是因為在相同的時段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所以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為到底誰是思想的先驅者爭論不休。

為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大戰中獲勝,勒龐和西蓋勒使盡了渾身解數,甚至不惜撕破臉皮相互謾罵。為了能夠增加勝算,勒龐不止一次的重提他15年前關于群體的“模仿”和“感情傳染”問題的論述。

西蓋勒也不甘示弱,在著作《宗派心理學》中毫不客氣的自詡為先驅,并聲稱《心理操控術》純粹是抄襲之作,而在后來出版的《犯罪群體》的第二版中,他更是公開對勒龐進行指責,說勒龐在闡釋“群體心理”時引用了自己的觀點,卻對此沒有作出任何的說明,之后他又正話反說,說自己沒有一點要責備勒龐的意思。

對他們的爭論,我們既不感興趣也沒有必要作出評判,因為這是那些有知識成就的法官和思想史專家的特權。但是他們的爭論對我們并不是毫無啟示作用,因為通過這些同時出現的思想我們起碼可以證明,文化遺產已經為它們的出現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而且在社會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思想家開始關注這些思想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有太多的證據可以證明勒龐的觀點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現象。只不過,這些理念遭遇了與17世紀格蘭維爾的氣象學比喻一樣的命運,即在它還沒有被懷特海復活之前,一直被人們忽視。

如果一種將形成潮流的思想恰好迎合了當時人的趣味,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種思想被群體接受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社會結構自身因某種因素影響而出現了問題,或者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迫使一些跟時代不相符的思想退出了歷史舞臺,從而使一些以前根本不受重視的思想登上了大雅之堂。(當然,應該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受社會結構變化的影響,而且,相同的結構壓力對文化層次中不同的人群具有的導向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它們還會做最后的垂死掙扎。)在一般情況下,思想的創造和普及需要特定的社會條件。所以說,勒龐的觀點和思想能夠迅速的得到普及得益于那些讓他產生這種思想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正是這些歷史事件,在勒龐和他的讀者之間架起了一座產生共鳴的橋梁。

布朗熱浪潮

了解了勒龐生活的時代背景,我們便可以明白,為什么他所提出的關于群體成員的觀點能夠如此吸引讀者以及他沒有辦法在對此進行修改的原因。1841年,勒龐出生于法國。法國當時的國王路易?菲利普一直被認為是具有革命家精神的君主,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最終倒戈成為了保守派陣營中忠實的一員,這激起了激進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怒火,他們開始更加大肆的傳播自己的思想。

終于這場憤怒演變成了戰爭,路易?菲利普被迫退位。經過了激烈的“六月起義”之后,工人階級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路易?波拿巴篡奪了起義的果實,成為了第二共和國的總統,繼而又稱帝繼續統治著法國。

當時,勒龐只有7歲,所以他無法理解波拿巴到底是利用了什么手段將總統改為皇帝的。20年之后,即19世紀60年代,勒龐在回顧路易?波拿巴的統治時,顯然是持著贊同的傾向的,他認為波拿巴之所以那么做是想讓民眾忘記色當戰役慘敗帶來的后果,忘記歐洲的存在,從而平息民眾的反叛意識。

巴黎公社統治法國期間,激進派、共和派、普魯東派和布朗基派等一伙烏合之眾成為了政權的主宰者,勒龐此時憂心忡忡。對于這次運動,即使是馬克思也懷有矛盾的態度,既說它是還沒有成熟的果實,又認為它是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很好的證明,是工人階級為獲得最終解放而進行的預演。

當時的勒龐還只能算是一名不具備敏銳觀察力的思想家,但是他親眼目睹了當時政局的動蕩,包括第三共和國對巴黎公社的審判、頻繁的政權更迭以及那些為了誘惑群體而做得宣傳(當然,有時候這種做法非常的奏效)。此外,他還親睹了做事瞻前顧后卻又及其好戰的布朗熱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贏得群體支持的過程,這些經歷對他即將動筆的著作十分有用。

勒龐在書中一共提及了布朗熱將軍兩次,一次只是提到了他的名字,另一次則是暗示性的出現。譯者沒有辦法確定讀者是否還對那段歷史記憶猶新,所以在布朗熱將軍出現的地方加了注釋。當布朗熱將軍以暗示的方式再次出現時,證明了勒龐作為保守派的一員,對群體及其社會心理學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他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之上的。他在書中這樣寫道:群體既可以充當劊子手屠殺生靈,也可以如烈士般英勇就義。(弗洛伊德對這種矛盾心理倍感親切)他們可以為了信仰的勝利,不惜血流成河(之后,勒龐自然而然的又為我們補充了與我們的目的相符的話)。若想見證群體做出的種種壯舉,我們不必重返英雄時代。起義中他們從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久前,一位聲名鵲起的將軍輕易的贏得了上萬人的支持,這些人為了他的事業甘愿赴湯蹈火。(見本書第2章第1節)顯然,勒龐在書中提到的這位將軍就是布朗熱。布朗熱將軍當年的“壯舉”至今讓法國人記憶猶新,但是美國卻早已將之拋到了九霄云外。這就如同歷史上那些曇花一現的朝代一樣,如果它沒有將政權合法化,通常是不會被載入史冊的。

但是在19世紀80年代的最后5年里,布朗熱將軍和他的追隨者們迅速崛起,并在全國掀起崇拜布朗熱浪潮試圖篡奪政權的運動,其規模與發生在美國50年代最初5年的麥卡錫主義運動和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奪取政治權利的運動一樣。(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運動在細節上十分的相似,布朗熱最終以陰謀顛覆國家罪被逮捕,雖然最后成功逃離了法國,但還是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麥卡錫也好不到哪里去,政治垮臺后,他過了3年落魄的生活之后含恨離開了人世。)以上我們談到的這些人和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去甚遠,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其實就是一些無聊的歷史對比。《心理操控術》畢竟不是在寫歷史,勒龐只不過是想借助這些歷史事件分析出群體特征和行為的相似之處,并找出細節上的差異。至于勒龐在書中首先提到布朗熱浪潮并不是為了歸納出群體社會心理的發展脈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對這段插曲投入了熱情,在這點上他和其他法國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曾經短暫的成為人們崇拜偶像的布朗熱所演繹的歷史,在勒龐的筆下成為了反映領袖和群眾關系的社會心理學劇本。因為,畢竟布朗熱的歷史發生在勒龐寫書之前,所以我們這樣說可能更加的恰當,即這部著作是作者對布朗熱及其追隨者所演繹的歷史的總結。當然,有一點我們絕對不可忽視,那就是布朗熱浪潮確實為勒龐挖掘群體行為的思想根源提供了依據。

布朗熱進入政壇之后平步青云,成為了最年輕的法國將軍,進入了作戰部為激進派領袖克列孟梭制定卡必密決策,并通過改善官兵的待遇獲得了他們的擁戴。布朗熱之所以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獲得軍人的支持,是因為現在的軍隊成員大部分是文官轉變而來的,所以他們缺乏職業軍人吃苦的精神和堅韌的性格。

從政之后,因為沒有政治信仰,布朗然能夠八面玲瓏的應付不同派別的人,成為了各個不同派別心中的偶像。尤其是那些站在第三帝國反對面的人們,堅信布朗熱一定能夠帶領他們推翻帝國,建立全新的社會。為了討好這些群體,布朗熱答應了他們提出的所有要求,如他答應戴魯萊德的愛國者同盟會盡一切力量將德國人趕出法國;答應波拿巴主義者會恢復帝國;答應保皇黨會恢復君主制。此外,他能夠讓利益對立的社會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共和派以及激進派都將他視為自己人,并甘心情愿的受他的領導,雖然他除了對自己的將軍地位感興趣之外,并沒有其他的政治傾向。之后,這些五花八門的群體在共同的目標下(反對現有的政權)結合在了一起。

之后,各類支持布朗熱的政治事件接踵而來,先是群眾利用巴士底獄紀念日公開表示會支持他,讓總統下野,當他終于在大選中獲勝之后,各類群體又高呼讓他進軍愛麗舍;各類媒體也成為了他忠實的傳聲筒,《不妥協者報》

《宇宙報》等爭先恐后的宣傳布朗熱及其運動,各類贊美之詞層出不窮,如獻給“我們勇敢的將軍布朗熱”“啊!復仇將軍”及“希望將軍”。

這些贊美之詞一方面真實的反應了群體內心最真摯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他們的情感傾向。更甚者,人們還用他的名字為各類玩具、機械工具及燒酒命名。換句話說,布朗熱主義已經成了在短時期內不可扭轉的潮流,差一點就大獲全勝。我們已經無需在對這股浪潮作詳細的描述,因為它只是《心理操控術》的一頁。(當勒龐提到一位聲名鵲起的將軍“輕易的贏得了上萬人的支持,這些人為了他的事業甘愿赴湯蹈火”時,字里行間便隱藏著這些事件。)當然,書中還寫了布朗熱的其他故事,只不過這部分內容被一些概括性的語言掩蓋了,如關于巴黎群體喜歡搖擺不定的特性的記述就暗示了布朗熱的下場,即今天他還是他們崇拜的偶像,明天便成了被唾棄的對象,當然其他地方的群體具有相同的稟性。

除此之外,勒龐通過布朗熱浪潮能夠迅速擴散的原因還得出了另外一個貫穿全書的重要結論,即就聲望的起源而論,取得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不僅如此,他還從布朗熱的垮臺中得出了關于聲望的另一論述,即就聲望危險的衰落而論,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雖然關于這條他并沒有明確的提出來,但我們還是能夠體會得到,所以當法國的一些政客不斷的找出布朗熱的弱點之后,他很快便失去了所有的支持人群,一如他的得勢一樣迅速。

失勢的布朗熱終于被執政者以陰謀顛覆國家罪逮捕,不過他僥幸地和情婦瑪格麗特?德?邦曼一起逃離了法國,到了布魯塞爾。顯然,那里的人不歡迎他,之后他不得不輾轉于倫敦、澤西等地,但是,最終他還是回到了布魯塞爾。在異國他鄉流放的過程中,他依舊沒有被擊倒,甚至一度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繼續發表一些根本就沒有人認可的言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于意識到了,那些曾經狂熱的擁戴他的群體現在已經成為其他政客的支持者。在他的政治夢想徹底破滅的時候,他的情婦也因病去世了,在雙重的打擊下,他選擇了以自殺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痛苦。

歷史在勒龐眼中永遠是矛盾的表象

看到這一切的不僅僅是勒龐,還有他的同代人,所不同的是,勒龐對這一切進行了思考,并通過這次事件看到了巴黎群體是怎么迅速地將他們曾經的英雄拋到九霄云外,去參加萬國博覽會的。在之后發生的眾多事件中,埃菲爾鐵塔的建立是最耀眼的明珠,它那高聳入云的鋼鐵身軀預示著一個新世紀的到來,而且這個新世紀并將代替之前的石頭城市。

在對群體具有的輕信和善變的稟性進行探討時,勒龐從他們對末路英雄的報復性行為中找到了證據,“群體喜歡踐踏被他們曾經推崇的權威”。(見本書第7章第3節)。

勒龐把自己觀察到的一切都以概括的方式寫進了《心理操控術》,雖然布朗熱浪潮不能為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足夠的證據,但至少可以讓他看到群體的某些稟性。

在布朗熱浪潮結束之后,法國歷史上又上演了雷賽布戲劇的尾聲,他是一個具有堅定意志力的人,曾經成功的帶領人們開通了蘇伊士運河,但后來,他同樣敗在了這項事業上,那是因為他年事已高,包括意志力在內的一切成就事業必須的品質都屈服在了蹉跎的歲月面前。在88歲高齡時,他被判了5年的徒刑。

對此,勒龐無法掩飾他內心的憤慨,也沒有辦法只以學術的觀點來評價此事,于是,在《心理操控術》中隨處可見他對群體攻擊這位“歷史上最了不起的英雄”所表現出的不滿。

這件事一直被充分理解其含義的法國民眾稱為“大事件”,但它是否為勒龐寫書提供了依據我們不敢妄下論斷。就在勒龐開始寫《心理操控術》的時候,又發生了另外一件對他寫書極有幫助的事情,即德雷福斯上尉因叛國罪被剝奪了政治權利并流放到了魔島上服役。

德雷夫斯是阿爾薩斯人,是第一個進入總參謀部的猶太人。法國民眾之所以會這樣對待德雷夫斯是因為受到了總參謀部的挑撥,當然這次事件的后果不僅僅局限于此,因為它還為勒龐的書提供了新的必要的證據。

需要指出的是,1894年是群體排斥外來種族情緒最高昂的一年,這種情緒足以傳染到所有不同的群體,其嚴重程度使一向對政治毫不關心的法國人(但愿這個稱呼不會自相矛盾)也不得不投以關注,更不用說像勒龐這樣敏銳的觀察家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朔州市| 万州区| 宁陕县| 海阳市| 镇坪县| 上杭县| 城固县| 北票市| 肇东市| 双城市| 德兴市| 金乡县| 桂阳县| 四川省| 万州区| 明光市| 怀安县| 卢龙县| 扎赉特旗| 申扎县| 万宁市| 延寿县| 若尔盖县| 玉田县| 错那县| 罗山县| 黄浦区| 泽普县| 封开县| 吉安市| 永康市| 囊谦县| 恩施市| 金湖县| 怀柔区| 阿合奇县| 广安市| 通榆县| 渭源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