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推薦序(1)

令人匪夷所思的《心理操控術》

美國的實驗心理學創始人、社會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GordonWillardAllport),在他的著名作品《社會心理學手冊》中如此評價勒龐的《心理操控術》:“在現有的所有關于心理學研究的書籍中,沒有任何一本可以與《心理操控術》相媲美。”

對于這個評價的準確性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但無論質疑之聲是否不絕于耳,有一點毋庸置疑,即此書所闡釋的關于“群體心理”的特點對后世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尤其是在人們對“群體心理”的理解和社會心理學的思考方面。此外,當美國民眾的處境和感覺越來越趨向于“孤獨”和“千篇一律”時,這部著作存在的實用價值就更是不容置疑了。

《心理操控術》為什么能夠產生如此持久的影響力,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當它1895年第一次與讀者見面時,純粹是為了迎合大眾。但是,這種多如牛毛的迎合之作如果能夠將其對讀者的吸引力保持半個世紀之久,一定有其獨到之處。

如果從它的性質方面進行探討,就會對它為何能夠產生如此持久的影響力感到更加的困惑。書中所闡釋的觀點,幾乎每一條都可以在前人的言論或書籍中找到痕跡,至于在此書之后出現的同類書籍關于這些觀念的闡釋則更加的精辟和詳盡。盡管如此,《心理操控術》在知識界的影響力卻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此書中的一些觀念已經被公認是錯誤的情況下,它依舊是研究群體心理的學者必讀的文獻。此外,雖然書中到處都充斥著互不協調的意識形態,但是與之意識形態大相徑庭的崇信意識形態的作家依舊以十分嚴肅的態度對待它。也許,揭開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謎團的最好辦法就是研究它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心理操控術》問世以來的經歷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揭開這些困惑。書中的一些觀點不僅觸動了那些接受它們的人,如民粹派社會學家羅斯和心理學家麥克道格爾,還觸動了那些完全反對它們的人,如社會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社會學家帕克。那些與勒龐持不同觀點的反對者,因為沒有辦法放棄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與探討,所以在駁斥這些觀點的同時,卻不得不對其投入更多的關注,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研究群體特征所需的基本問題。

這正是《心理操控術》的價值所在。尤其是作者對重要問題的敏感性幾乎貫穿全書。正如大法官霍爾姆斯先生所說,勒龐具有少數思想家才具有的、不斷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他所關注的問題毫無疑問會成為所有社會心理學家和善于思考社會的人共同關注的問題。

從表面上看,這本書的標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內容卻涉及了與“群體”聯系在一起,但通常所有人都會忽視的現象。

勒龐在書中不斷地以簡潔或者時代錯置的方式將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呈現出來,如社會服從或過于服從、單一乏味的趣味、群眾的反叛心理、大眾文化、被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行為、人的自我異化過程、官僚化的形成歷史、逃離自由投靠領袖、無意識對社會行為的影響,等等。換句話說,現代社會出現的所有問題和觀念,勒龐都預料到了。也正是這些多樣性的問題,使本書具有了經久不衰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心理操控術》的現代意義就來源于它善于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這兩種功能從表面上看是相互聯系的,但實質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此書對弗洛伊德的意義便是最好的佐證。

弗洛伊德眼中的《心理操控術》

弗洛伊德利用適當的渠道使勒龐的思想影響進入了現代人的頭腦。從20年代起,弗洛伊德開始從事群眾心理學研究,并發表了第一本專著《群眾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在這本著作中,他大量引用了勒龐的觀點,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心理操控術》是名副其實的名著,極為精辟的闡釋了群體的心理特征”。他對《心理操控術》的評價連同引用其中的內容加在一起,可以占到全書的1/6。

但是,讀者很快就發現了弗洛伊德對待《心理操控術》的矛盾態度。在下一章中,他駁回了自己對勒龐觀點的評價,他說:“……我現在必須澄清的是,其實作者所闡釋的觀點都是些陳詞濫調。……此外,他對群體心理的詮釋和評估是應該受到人們質疑的。”

這些前后矛盾的評價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甚至于有些失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弗洛伊德并沒有存心說這些話,這只不過是他內心最真實情感的流露。夸張是最容易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之一,因此,當我們將弗洛伊德評價中的所有夸張成分都去掉,只保留其實質,然后問他,為何會對勒龐那些陳詞濫調如此重視?又為何像許多嚴肅的評論家一樣,懷著尊重的心態從知識的角度來看待《心理操控術》呢?為什么要將《心理操控術》作為自己研究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弗洛伊德會用率直而可敬的態度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因為勒龐的很多觀點是研究心理學的基礎,所以我將他看成是自己的引路人。”

弗洛伊德為自己矛盾的評價所做的解釋顯然不夠全面。他只是解釋了為何自己會看重《心理操控術》,卻沒有解釋為什么會將里面的一些觀點貶斥為陳詞濫調。當然,要想正確的理解他這種矛盾的態度,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

弗洛伊德對勒龐所述的觀點持有的矛盾態度是不可否認的。他往往在前一章中肯定勒龐,在后一章中再推翻自己的觀點。這些矛盾的觀點在他論述勒龐的一章中隨處可見,而且我們輕易就可以找到這種矛盾態度的思想(不是心理學)解釋。在書中,他采用蘇格拉底常用的對話模式,為兩個角色設置了臺詞。這種矛盾態度的基礎大致可以概括為:勒龐善于發現問題,而弗洛伊德善于解決問題,至于勒龐能不能夠將這兩種優點都集于一身還有待考證。對于勒龐發現問題的能力,弗洛伊德給予了肯定,但是對于后一種能力,他卻持否定態度,認為勒龐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希望從勒龐身上同時找到這兩種能力才會出現以上那些矛盾的觀點。最終,他還是給出了確切的答案,即勒龐只能是播種者,他才是使種子成長的培育者。

弗洛伊德一直認為,勒龐只是發現了群體生活的很多重要問題,但是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如勒龐雖然指出了群體具有“喜歡夸大自己的情感”與“缺乏理性和判斷力”的基本特點,但是,弗洛伊德認為他并沒有真正的找到群體成員之間建立情感聯系的渠道。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認為勒龐雖然看到了群體易受暗示和傳染的特性,卻沒有發現其實這是團體成員與領袖以及其他團體有著性本能關系的產物;雖然他也意識到,當一些人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沒有任何堅定的目標,他們根本不足以構成一個群體,但是卻不理解要想具備組織化群體的特征,需要那些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勒龐生動的描述了“群體是沖動的奴隸”以及“群體在行事之前絕不可能做出任何計劃”的特點,但是他沒有找到為什么群體會退化到原始人類階段的理論依據;(當然,弗洛伊德也不是圣人,他也會出錯。他認為勒龐沒有明確的退化概念,這只能說不夠全面。因為勒龐也曾將群體沖動、暴躁、缺乏理性、判斷力與批判精神、態度極端等特點與女性、野蠻人和兒童等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體相提并論,所以說弗洛伊德是錯誤的。還應該指出的是,當勒龐將群體的退化比作可以在野蠻人或兒童身上看到的早期階段時,顯然婦女被排除在了這個階段之外。)此外,在其他方面,弗洛伊德對勒龐的評價也是有失公允的。如,他說勒龐沒有正視領袖在群體心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他卻能夠揭示領袖在支配群體行為的心理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但是,弗洛伊德卻忽視了一點,勒龐在書中闡釋了神話中不朽的英雄對群體心理產生的巨大影響,而這種論斷與弗洛伊德在與奧托?蘭克討論之后得出的結論一樣,即神話中的英雄其實是人們想從集體統治中解脫的一種手段。

弗洛伊德認為,勒龐意識到了群體具有要求平等的意識,但是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群體成員在共同目標的作用下產生的一個潛在的可見后果。這里所指的目標,弗洛伊德認為就是領袖。

勒龐雖然生動地描述了群體成員都有服從的意念,但是沒有意識到這種服從意念其實是領袖身上集體理想產生的暗示作用。

弗洛伊德還犯了一個有益的錯誤,他認為勒龐的研究對象只限于暫時性群體。而也正因為此,讓他幸運的碰到了最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因為只有暫時性的群體成員才會對群體的要求言聽計從,甚至甘愿放棄自己獨立的個性。

他這樣定義勒龐對群體的概念顯然是有失偏頗的,讀了下面的內容之后就可以明白為什么我會這樣說了。不過應該肯定的是,即使聰明的頭腦偶爾會犯一些小錯誤,人們依舊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東西。弗洛伊德正是這樣的聰明人,所以,即使他的觀點不完成正確,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找到被我們平時忽視了的東西。

雖然弗洛伊德認為勒龐關于“只涉及短命的集體”的陳述是錯誤的,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錯誤卻直接促成了弗洛伊德支持勒龐選擇以這些“喧鬧的、暫時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

“作為集體中的一個類型,我們可以從這個群體中看到,正是那些被我們視為個人特性的因素,徹底地消失了——盡管這只是暫時的!”弗洛伊德就是用這句簡短而精辟的話,道出了雖然在科學研究領域中普遍存在,在社會科學中也尤其需要特別注意,卻一直被人們忽視了的基本原則,它就是被我們稱為搜索“重大研究領域”的原則。

按照這個原則,尋找這樣一些課題,能促使更多的人去研究那些具有特殊優勢的科學問題,當然,前提是這些具體的課題必須是暫時性的群體。

勒龐在無意識中做了弗洛伊德認為他做過的事情。他雖然以暫時性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并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于此。在他的眼里,群體的概念要寬泛的多,即包括暫時性群體也包括穩定性群體,如相同社會階層、身份、派別組成的群體,最有代表性的是陪審團、議會、政治派別、宗教派別。不過,相比較而言勒龐更加更注那些暫時性群體。因此我們可以說,他找到了研究群體行為最好的機會,即在他們的特點最顯著的時候對他們進行研究。

顯然,這些方法和技巧是弗洛伊德強加給他的。當然,弗洛伊德之所以得出這些結論并不是因為他發現了勒龐揭示出了比研究素材更加廣泛的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

總結弗洛伊德對勒龐矛盾的評價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勒龐善于把握群體或者是群體的集體行為的特點,但是對于這些行為的本質原因卻不甚清楚。換句話說,在弗洛伊德眼里,勒龐就像是一條只會尋找獵物的狗,只能夠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對于表面之下隱藏的重要理論無能為力。但是自己卻和他恰恰相反,能夠挖掘出事物表面之下的本質,并詮釋出這種本質。

雖然用這種說法評價他們兩個人似乎有失公允,但也確實有據可循。勒龐的優勢是能夠很好的挖掘出社會心理學的問題,而弗洛伊德有時候即是問題的挖掘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

從弗洛伊德評價勒龐的矛盾態度上,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新的體會,即一些新思想(因為別人可能已經預見過所以并不是不可或缺)和一些有意義的思想(這種思想并不深刻,只能起到一些提示性的作用)既有局限性的一面也有貢獻的一面。他對《心理操控術》的矛盾態度,就是最好的佐證。

未竟的肖像畫

之所以單單將弗洛伊德對《心理操控術》的感受列舉出來,并不是因為他的感受獨到,也不是因為他的名聲讓人們對他的作品持有好感,而是因為他對此書的理解以及他的某些曲解產生的真理性收獲,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解讀這本書。

其實在較小的范圍內我們同樣可以向弗洛伊德一樣,在提出關于社會行為思想的同時發現有現實意義的因素。雖然他在這本書中沒有挖掘出很多全新或者正確的觀念,但是依舊讓我們受益匪淺:勒龐的闡述不是不可更改的絕對論斷,確切的說是為后人研究相同的理論提供了重要指導的起點。

弗洛伊德能夠對此書有如此深刻的解讀得益于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素,當然,這些因素同樣可以為我們的解讀帶來幫助。但前提條件是,我們必須能夠在解讀的過程中挖掘出隱含在文字表面意義之下的深層含義,這就需要讀者在解讀的過程中留意作者在無意之間透露出來的思想,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過去被自己忽視了的某些社會行為。其實讀其他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理解了書中字里行間的含義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那些團體成員中每天叫囂著不樂意服從的人(其實他們沒有一刻可以脫離束縛),當然前提條件是,他們愿意去理解對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生作用的服從傾向。

《心理操控術》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這也詮釋了為什么它能夠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原因。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現實意義都隱藏在文字之間,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除此之外,這種持久的影響力還來源于書中的一些復雜的思想,即人的行為中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傾向。這些思想至今仍然與我們的生活如影相隨。

書中描繪的是世紀末的眾生相,這時的人們在作者的眼里永遠徘徊在無意識邊緣,隨時接受一切暗示的指揮;情感缺乏理性、批判力,所以他們極端的輕信他人,心甘情愿的上當受騙。不過,這顯然是一幅沒有完成的肖像畫,因為在畫面中既有被控制的人,也有控制別人的人,換句話說,這些掌握著控制權力的人將被其控制的人當作了達到人生目標的工具。

書中還透露了另外一種深刻的含義,即人類總是有維持自欺欺人能力的方法,他們總是能夠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將罪惡說成是美德。影響人類性格的這種因素還導致了這樣一種社會哲學和社會學,即人們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他們會因為這種影響而使自己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從而變得愚蠢而平庸,甚至成為暴徒的幫兇,欺騙自己的同胞。

人總是會有一些劣根性,如缺乏理性、唯利是圖、不會自控以及出爾反爾,或者將理性用在胡作非為上,他們既是暴力和虔誠騙局的實施者也是它們的受害者。這種稟性與人類歷史如影相隨,從《君主論》的時代起一直到《心理操控術》盛行的時代,那些為達到自己目的,而不惜在人際關系中使用欺詐和機會主義手段的作家一直都在不斷地描述和設計這些形象,勒龐在書中將其重新闡釋當然算不上是全新的見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叶城县| 五常市| 上饶县| 沽源县| 大石桥市| 五莲县| 襄樊市| 沅江市| 玉树县| 涿州市| 唐海县| 东乌珠穆沁旗| 神农架林区| 南宁市| 云安县| 同江市| 屏东县| 策勒县| 永川市| 柳江县| 巢湖市| 卢龙县| 丰顺县| 教育| 兴义市| 通道| 汤阴县| 策勒县| 微山县| 类乌齐县| 正阳县| 天水市| 阳西县| 曲周县| 玉山县| 平安县| 汾西县| 巩义市| 石屏县| 沙雅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