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要讓每時每刻,都富有意義
- 請你努力,為了你自己
- 勺布斯
- 2817字
- 2025-06-19 10:20:23
時間是什么?
人們普遍認為,時間就是墻上的時鐘所顯示的時刻,是手機上顯示的自己該起床、該工作,還是該休息的數字。
物理學家則認為時間并不存在。時間只是運動,是物質自身及位置的運動帶來了變化,而這種變化顯現了時間,讓我們誤以為存在時間這個東西。
運動是絕對的,它改變了事物的狀態。從微觀角度來看,事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并且這個運動的過程是不可逆的。人同樣也是事物的一部分,在不斷地運動著。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都在朝著一個不可逆的方向運動。而這些都被稱之為“時間”。
人生的意義,其實就是時間的意義。一個人最好的狀態,似乎可以用“如何使用時間”來界定。許多人都沒有活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了兩件事上。
這兩件事,被稱之為“過去”和“未來”。
我知道,“要活在當下,這樣才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喜悅”這種話,你一定聽了很多次。我們來聊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地使用你的過去和未來。
什么是“工作記憶”?
要講清楚為什么“活在當下”如此重要,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什么是“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儲存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常被比喻成“思維的黑板”。
從解剖位置來看,工作記憶集中在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以及大腦頭頂處的一部分頂葉區。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臺電腦的話,長期記憶則是大腦的“硬盤”,里面存儲著幾乎無限的、海量的信息;而工作記憶則是大腦的“內存”,它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
和我們使用的電腦、手機一樣,當我們越是專注地進行一項任務的時候,我們就越高效。而當我們同時開啟大量的工作任務——如同電腦同時開啟了視頻剪輯、word文檔、3D建模等軟件,并且同時都在運作,那么每一個任務都將很容易變得卡頓。
工作記憶和短期記憶不同。短期記憶只是對信息的短暫存儲,而工作記憶除了存儲之外,還包括對信息處理和加工的過程,因而是學習與記憶、演算與推理、計劃與決策、語言與理解等高級認知能力的基礎。
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平均只有4個左右,這4個不是數字,而是“組塊”。也就是說,人們會對信息進行分組,并儲存在工作記憶中。最常見的就是身份證號碼,人們在進行記憶的時候,往往是記憶前3個代表地區的數字,然后是緊跟著的3個數字,接著則是由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組成的數字,以及最后4個數字。背誦的時候則往往也是重復記憶的過程。
籠統點講,你的工作記憶,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智商高低。
有的人工作記憶容量天生多一些,有的人則天生少一些。這都是正常的。多和少對生活或者工作,其實并沒有本質上的影響。對工作記憶最有影響的,是一個人是否“分心”,即是否能專注于當下正在進行的任務中。每當我們任由自己的思緒,停留在過去或者未來時,都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記憶容量。
有的時候,我們說別人“反應慢”,或者看上去“傻乎乎”的。其實,有不少并不是什么先天的缺陷,大概率是其內心停留在對過去的某種追憶,或者對未來的某種擔憂之中。當然,更常見的情況則是兩者兼而有之。他們的內心被各種各樣的想法所占據,只有很少一點點被分配給了“當下”。
除了分心,工作記憶的容量還和長期記憶有很大的關系。
比如《最強大腦》節目里,那些記憶力超群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的信息,他們似乎擁有過人的工作記憶容量。但事實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只是經過長期訓練,具備了將新信息與自己長期記憶中的信息相關聯的能力,也就是間接給工作記憶擴了容。而這些長期記憶,既包括有意識的記憶,也包括無意識的記憶。但是否能夠回憶起這些信息,則取決于我們的提取能力。
普通人如何給自己的工作記憶擴容?
答案是“分心”的反義詞——專注。
當一個人能夠專注在一項任務中的時候,工作記憶就能夠不斷地從長期記憶中調取大量的經驗,繼而為工作記憶擴容——也就是說,工作記憶的數量沒有變,還是4個。可是這4個工作記憶卻包含著與當前任務相關的、越來越豐富的內涵。
這表現為寫作的時候文思泉涌;抑或當我們滔滔不絕地進行演講的時候,不經意間會說出連自己都難以想象的、充滿智慧的句子;以及在處理其他復雜任務的時候,當我們專注地進入到心流狀態,我們的靈感和解決方案似乎源源不斷。
這背后都是工作記憶擴容之后,我們從長期記憶中提取了越來越多的寶貴信息,并讓它們在工作記憶中結合的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說,專注才是真正的圣杯。一個人能夠成為怎樣的人,他經歷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都不如他的注意力重要。
環境決定論、經歷決定論,都不如“注意力決定論”更能觸及問題的真正本質。環境和經歷是不那么充分的條件,但“注意力”則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沒有對那些悲傷經歷的關注,我們就不會有所謂的創傷;沒有對老師所講的知識的關注,再好的學校也不會讓我們汲取到養分。
一個人的注意力在哪里,他的成就便在哪里。你可以讓自己停留在對過去的悔恨、譴責里,也可以讓自己無盡地暢想關于未來的美好藍圖。
但對于過去和未來還有著更好的使用方法。
我們可以為未來設定“目標”,即確定價值觀中,哪些更為重要。
當你確定了目標,你才能對此時此刻所做的事,有著清晰的判斷。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有效?什么無效?都因為可以促進目標的達成,或者阻礙目標的達成,而變得清晰可辨。
過去的意義,是積累對于完成“目標”的經驗。假如你的長期目標是身體健康,接下來,你將這一長期目標拆分成了“減肥”“早睡早起”和“戒糖”,那么過去的經驗會幫助到你。無論是通過學習,還是你自己的親身經歷,你都知道吃太多炸薯條一定會變胖。白天睡了太多,又喝了很多咖啡,那么晚上必然難以入睡。而如果你把含糖飲料放在家里,那么你大概率會戒糖失敗。
而“當下”則是“經驗”與“目標”的結合。你通過自身積累的經驗,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當下這個能夠達成未來目標的活動中。如此一來,你就得到了寶貴的統一——過去、當下與未來的統一。
當下會變成過去,這能夠幫助你積累經驗。經驗的增多,又能夠幫助你設定更好的目標。當下的專注,更提高了這一切的效率。當你能夠處于該循環中,你就能夠不斷地成長,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我們該怎么做到專注?
人們直覺地認為,改變環境或者經歷,可以讓我們變得專注。但這不過是外部條件對于注意力起作用的方式。尤其是過去的經歷,因為不可逆,所以無從改變。而在我們的內部世界,卻可以通過練習,來強化我們的注意力。
其中最方便、簡潔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冥想。你隨時可以開始冥想,哪怕是此時此刻你正坐在椅子上,或者沙發上,只要能夠保證挺直自己的脊柱即可。專注地呼吸、感受呼吸,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從呼吸上分心時,那么就重新回到這個過程。這是可以讓你掌握如何從分心到專注的技巧。接著,如同舉啞鈴一樣,反復練習即可。
從每天5分鐘開始,直到你能夠完成30分鐘。無論做任何事都可以這樣循序漸進培養專注力。你不僅會變得更聰明,還能夠變得更平靜、更愉悅,更不容易被“過去”所糾纏,被那些想象的“未來”所嚇跑。
因為你善用過去,妥立目標,專注當下。
要讓你的每時每刻都變得富有意義,哪怕只是一呼一吸這樣短暫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