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你的原生家庭
- (美)維安娜·法魯恩
- 6175字
- 2025-04-30 10:24:32
引言 我的原生家庭與你的原生家庭
我的父母離婚時我僅有五歲。這給我留下了持久的創傷,支配著我之后的人際關系。
長久以來,我不愿承認過去的經歷對我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了影響。事實上,如果我沒有學過心理學,沒有掌握創傷造成長期影響的基礎知識,沒有對人際關系充滿好奇,我可能就意識不到早期事件的重要意義。經過多年的探究,我終于了解到多年前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在人際關系中逐漸變得游刃有余。在這本書中,我將與你分享寶貴的經驗教訓。不過,現在還不到分享這些內容的時候,讓我們從頭開始吧!
首先了解一下我的原生家庭。
1991年的一個夏日,陽光非常明媚。我正在努力把一只薄薄的金手鐲改造成一只時髦的圓耳環(別人總說我像小大人似的),爸爸的叫嚷聲突然從緊閉的臥室門后傳了出來。我很害怕爸爸發脾氣。他是那種掌控力極強的人,他的權力欲與控制欲讓人感到威脅與被控制。我制作首飾的快樂一下子消失了。
“你走了,就別回來了!”他沖著我媽媽吼道。
這些話刺痛了我。我從來沒有聽過他對我的媽媽、他的愛人發這么大的火:“你走了,就別回來了!”
沒過幾分鐘,我的媽媽飛快地跑上樓,催我收拾東西。我沒有時間思考發生了什么,只知道現在我們就要離開。
我們接上我的外婆,去往澤西海岸。我記得我以前在那里嬉戲、堆沙堡,央求母親在回家的路上停下來給我買冰激凌。不過,我還意識不到這一次我的“家”就要換地方了。送外婆回家,不是短暫的停留,而是長期的駐留。
我們來到了外婆家,頂著太陽奔波了一天,終于安頓下來了。不一會兒,電話鈴聲響了。當時的電話沒有來電顯示,不過,打電話的人肯定是我的爸爸。他馬上要求和我媽媽通話,而我的外婆知道最好不要把電話給我媽媽。我們馬上跑到了鄰居家。沒有時間思考,只能疲于奔命。
大約十分鐘之后,我的爸爸和叔叔開車駛入外婆家的車道。我們遠遠地看到他們砰砰地砸門,繞著房子轉了一圈,張望著里面的動靜。我媽媽的車停在那里,我們顯然不可能走遠。我還記得當時我小心翼翼地把腦袋探在窗邊,想看一看外面發生了什么。從遠處看去,我的爸爸和叔叔只有小小的身影,但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們的怒氣。
我想叫爸爸,但我也很害怕。我感到惶恐不安,和媽媽躲了起來,同時我暗自默念:“爸爸,我在這里?!?/p>
幾分鐘之后,警察開車駛進外婆家的車道。媽媽讓我和她一起躲進壁櫥里,我聽到她的聲音里充滿了恐懼。這就是當時的情況。她讓我別出聲。隨后響起了敲門聲,熟悉的聲音讓我緊張起來。鄰居打開了門,兩個憤怒的男人和幾個警察進來了。警察不停地詢問,我的爸爸和叔叔不停地指責。他們知道我們在里面,但我們不讓他們進來。
我聽到他們越來越憤怒。我祈禱“我一定有辦法能平息爭吵”。我怎么才能平息呢?我只想讓他們都好。
可是,我沒有辦法讓他們都高興,沒有辦法同時選擇他們,也沒有辦法在一方不受傷或不失望的情況下滿足另一方,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我沒有辦法阻止這場戰爭。
在整個過程中,我和我的媽媽拉著手,一動不動地躲在壁櫥里。
雖然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我的感受,但是,就在那一刻,我的安全感創傷產生了。我當時還不知道我將困在那一刻如此之久。
即使我的父母竭盡全力,也沒能保護我免受他們的怒火影響。我的人身安全從未受過威脅,而我的家庭系統正在崩塌?;靵y成了常態。我看到兩個成年人當面表現出威脅、操縱、偏執、情緒崩潰、辱罵以及恐懼。盡管他們極力掩飾,可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與他們一起體驗到了。我的世界突然變得危險起來。我曾經認為他們是我的保護者,而現在他們忙著吵架,已經顧不上我了。
我意識到我只能靠自己建立安全感。
我扮演了調解者的角色,試圖撲滅怒火,使家庭正常運轉。這是一個五歲孩子要承擔的角色。我沒有意識到這不是我的責任,只能竭盡全力。我成了一名出色的演員。我知道父母沒有精力處理我的事情,為了不給他們增添負擔,我會說“我很好”。為了取悅他們,為了說出我認為他們想聽到的話,我從來不提自己的喜好,只迎合他們的喜好。我成了沒有自己的需要的孩子:任何事情,只要我全力以赴,就能做得很出色;我總想幫他們減輕負擔或者轉移當下的焦慮。
我的安全感創傷(后面的章節會更詳細地介紹相關內容)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反復受到傷害,一直無意識地指引著我的生活。我時時刻刻保持警惕,隨時準備撲滅下一場可能發生的“火災”,無論引發火災的是我的父母、朋友還是伴侶。不過,不適合的調解者角色、凡事追求完美的行為給我造成了長期的影響,我花了好些年分析它們。為了取悅他人,我學會了改變、減少、淡化、夸大并歪曲我自己以及我的體驗。不過,如果我想獲得真誠的關系,我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改掉這個習慣。
我竭力避免出現與父母一樣的問題,事實上我卻重蹈覆轍。我對受控制(就像我父親控制我母親那樣)的恐懼讓我控制自己。我取悅他人、渴望價值感,這讓我故作堅強、偽裝自己,無法建立真誠的關系。我待人隨和、做事謹慎的人格面具使我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以及滿足內在的需要。我在自己的私人關系與職業關系之中再現了我根本不想重復的模式。
在我剛開始治療的時候,我對此一無所知。我認為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改善人際關系中的溝通與沖突”。我發現我不知為何與所有人(朋友、同事,特別是約會的對象)都相處不好。不過,我從來沒有把這些不同的挫折與困難追溯到童年時的誘發事件。“我挺過來了。”我告訴自己,“我維持了家庭的和睦?!?/p>
不過,我的內心更清楚,潛在的問題(沖突的真正原因)要回溯到那充滿恐懼的一天,回溯到我的原生家庭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感創傷。只有當我開始通過原生家庭的視角探索自己時,我才開始擺脫困境。
當我換個角度看待生活時,我突然能理解自己的處事方式了。我認識到幾十年前發生的一段有限的體驗對我產生了長久的影響。我忽視過破壞安全感的原初創傷,回避由此產生的痛苦——我養成了保持低調、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性子。
劇透提醒:我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只會讓我感到身心俱疲。我意識不到沖突的根源,警惕沖突出現的行為對我成年后的人際關系沒有幫助。我其他的防御機制(待人隨和、做事謹慎的人格面具)亦是如此。我想避免痛苦,保護自身“安全”,結果卻事與愿違。我隱藏真實的感受,不接受自己的需求,也不愿意表達自己,結果,我壓抑的沖突在其他場合顯現出來。我逃避痛苦與創傷(甚至意識不到這兒還有值得注意的問題),排斥自我的療愈。
在過去的十五年里,我作為婚姻家庭治療師,與數百名來訪者一起努力工作。好消息是我從自己與來訪者的經歷得知“事情不一定非得如此”。我們有童年創傷,這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會重復那些模式。如果我們去了解這些創傷的來源(我們的原初故事),花些時間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就能獲得有效的療愈。事實上,在我們想探究的時候,原初故事就是通往療愈的指南。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作為治療師的治療時長超過兩萬小時。此外,我在社交媒體上的粉絲群有六十多萬人,我每天都和他們交流。我在這本書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以及許多來訪者的故事。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我改變了他們的名字與生活細節。不過,這些故事的目的是引發你的思考,幫助你真正了解自己與他人。我想幫你探索你的原初故事,說出你的創傷,找到創傷與不良行為之間的關系,最終學會建立并保持健康的人際關系。
這本書將教你如何透過“表象問題”(來訪者想通過治療解決的問題)看到本質,讓你探索并連接你的信念、行為和模式的起源,以及原生家庭所起的促進作用。我們發現大多數破壞性與傷害性的模式都源于童年期經受的創傷。了解你的原初創傷及其導致的長期破壞性模式,將有助于解決目前困擾你的沖突和行為。
我們從自己的原生家庭開始。這是我們連接自己、他人與周圍世界的基礎開始形成的地方。早期的人際關系(他人的存在或缺席、被忽視或高度覺察)影響著你如何看待目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你的原生家庭可能是運轉正常的,可能是時好時壞的,也可能是運轉不良的。無論程度如何,它都不是完美的。你渴望從家庭中得到他們無法給予或沒有給予的事物,需要保護自己不受他們看不到(或者看到)的事物的傷害,以及你想讓他們允許你體驗那些他們視為威脅的事物。
個體或夫妻想解決的大多數關系難題是過去關系中長期未解決的痛苦與創傷,尤其是原生家庭中的關系。這就是我為什么把我的治療工作稱為原生療愈工作。
原生療愈工作整合了家庭系統治療與心理動力學理論。它的基礎是整合系統治療,這是我在美國西北大學接受婚姻家庭治療培訓時學習的療法。我們要探索我們目前的行為如何與原生家庭系統聯系起來,以更廣泛的系統為背景看待個體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將在第一部分中看到“如果你不探索原初故事,你的痛苦與創傷往往得不到解決”。不管你如何想方設法地避免那段痛苦的經歷[你搬家到很遠的地方(心理學家弗瑪·沃爾什博士稱之為“地理療法”)或者不和傷害你的家人來往],都無濟于事。如果你想得到治療,你需要解決內在的沖突,而這需要你了解那些困住你的原初創傷。
我還沒有遇到過沒有原初創傷的人。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探索五類常見的創傷。事實上,你可能發現你的原初創傷不止一種。你可能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愛,你總是缺乏歸屬感,你懷疑自己不夠重要、不是他人優先考慮的對象,你很難相信親近的人,你缺乏人身安全感與情感安全感。
命名原初創傷是治療的第一步。在第二部分的章節中,我們將詳細分析每一類創傷的原因以及破壞性的應對方式,然后閱讀一些治療故事。接下來,我將引導你完成原生療愈實踐。這一實踐包括四個步驟:命名、見證、哀傷(我們在閱讀中將產生一些感受)、轉向,然后做出長期的改變。這樣,你在成年關系中不再重復原有的模式。如果你不想再與重要的人出現破壞性的互動,就要關注原生療愈工作。不過,請不要忽略你的痛苦。無論你如何想方設法,都不能避免原初創傷,你需要開拓新的前進道路。諺語說“克服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將陪你一起克服困難。
一旦你更了解自己的原初創傷,就會看到這些創傷和你在家庭系統中習得的模式如何影響你現在的人際關系行為。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將更清晰地看到你的溝通方式與沖突應對方式,以及你掌握(或沒有掌握)的界限知識。隨著我們更了解你過去的模式,我將幫你把溝通、沖突、設定或撤除界限的方式轉變成更健康的參與方式、更真實的生活方式。
當你發現自己反應過度或陷入破壞性的模式時,你要養成向自己提問的習慣,這樣才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處理正在發生的事情。只知道自己為什么一再選擇同一類型的伴侶是不夠的,同樣,只知道你為什么做出這樣的反應也是不夠的。原生療愈工作還包括找到前進的道路——你可以自在生活,帶著對自己與他人的關懷、理解和共情,重拾失去的東西。我們不僅關注并治愈你的過去,還將打破并改變目前困擾你的模式與狀態。
大量的提示、練習與引導式冥想貫穿本書的始終,你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實踐。你將開始擺脫那些損害人際關系與生活的糟糕模式與行為。通過具體的步驟,你將走上治愈與自我發現之路。
我再解釋一下。原生療愈工作不是背叛父母、看護者或任何承擔父母角色的成年人(請注意:我在本書中經常使用父母、看護者或成年人這些詞語。當你看到這些詞語的時候,你要意識到它們是指你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承擔父母角色的任何人)。事實上,當我和來訪者一起工作時,我不會批評或指責他們。原生療愈工作需要你了解相應的背景,如果我們能觸及它們,請帶著感恩與憐憫。我們還應該想到我們的看護者也擁有豐富的經歷,而他們的經歷也是由不良的家庭系統和原初故事組成的,這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礎。
雖然探索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抨擊他人,但也不是為傷害的行為開脫。我們開始承認并命名自己的經歷,而不是貶低與駁斥它們。我們的家人可能已經盡其所能,但仍然無法做得更好。為這些有害的經歷辯解,并不能代替你要做的工作。
此外,你的故事與我的故事不同,與你鄰居的也不同。你面臨的可能是許多比你所知道的多數人更糟糕的事件,也可能是不太糟糕的個人故事。無論你認為自己要面對哪種狀況,你都要小心審視自己的故事。
你的工作是命名、承認、感受并認識到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并且把這種認識作為產生健康持久改變的指路明燈。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你將不斷了解你自己、你的伴侶以及你的家庭。無論你的年紀有多大,你都將發現你對新環境的過度反應,注意到引起你注意的悲傷經歷,反復遇到你受傷的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渴望得到你的承認、你的見證、你的哀傷以及你的陪伴。
原生療愈工作一直是我個人探索的方向,也是我日復一日和來訪者一起做的工作。它回憶起你在承受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未整合的痛苦和創傷之前的真實情況,提供了改變(持久的、整合性的改變)的契機,讓你擺脫困境、重塑信念。
我認為方法不止一種。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方法。不過,我知道的是當我通過家庭系統的視角探索自己的原初故事時,我的生活方式開始變得有意義,我逐漸被治愈。
我不再選擇重現我童年創傷的伴侶,而是選擇志同道合的伴侶。我對戀愛關系的看法開始緩和起來。
·我不用一直展現出完美的一面,可以向別人展現出脆弱的一面,并且,我知道可以在誰的面前展現真實脆弱的自我。
·我不用息事寧人、討好他人,而是學會尊重自己——即使這意味著我會讓別人失望。
·我不要求別人做出改變、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理解他們自己生活中的苦難,而是我可以認可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不做出改變,但我能改變我與他們相處的方式。
·我不用掌控一切,相信有人不會利用我,而會指引我。
我的原初故事錯綜曲折,令人痛苦萬分。1991年11月,我的父母正式分居;1992年5月,母親帶著我離開了家。他們的離婚官司打了九年,成為當時新澤西州持續時間最長的離婚案。盡管現在他們的關系已經大為改善,但是我被迫承受了許多恐懼和悲傷的情緒,我花了數年時間梳理那時收到的信息。我現在使用的許多治療技術都可以直接回溯到我多年來在我的父母之間扮演的調解者角色。正如我的好朋友兼同事亞歷山德拉·所羅門博士所說:“創傷和天賦比鄰而居。”這句話詮釋了一些出色的天賦確實源于我們受過的痛苦。
不過,結局是圓滿的。原初故事的探索不僅是了解自我、理解家人或重溫過去的途徑,還是治愈自己、長輩以及后輩的契機。家庭治療師兼作家特里·雷爾說:“家庭功能失調的現象代代相傳,就像森林大火吞噬一切一樣,除非某個人有勇氣直面火焰。他能撫慰前輩,惠及后輩?!蹦阍敢饷鎸鹧鎲??
無論你接受過多年的治療還是認為治療對你無效,無論你了解家庭系統治療還是第一次接觸,無論你有沉重的童年回憶還是根本想不起童年經歷,這都沒有關系。有時,你因為童年太痛苦而想不起來,但是你也會有所感受。重要的是,你要有開放的心態、探索與感受的意愿,愿意了解那些很難察覺、接受并認可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在閱讀這本書時要照顧好自己,覺察到自己的狀態——你想繼續閱讀,還是暫時停下來。
你可以決定如何使用這本書。這沒有對錯之分。你可以和治療師一起閱讀這些章節,也可以自行閱讀并反思發生的事情,還可以和你的伴侶、家人或朋友一起閱讀并討論。
無論你選擇怎樣的閱讀方式,也許你閱讀這本書是出于以下原因:你正在探索,你需要關注自身的某些經歷,你厭倦了承受的負擔、你的耗竭模式、你想改變而不得的失望感受。我理解你的心情,了解你的心聲,因為我曾經也處于這樣的狀態。在你進行這項艱巨工作的時刻,我很高興能與你一同前行。
探索原初故事是你在治愈之旅中邁出的勇敢且顯著的一步?,F在開始吧!